|
端庄贤淑,心如止水,枯灯黄卷,携老扶幼,面山临水,耕读传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乱如麻,扬汤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导演唐书璇,民国云南军阀唐继尧之孙女,其表妹唐书琛,为卢冠廷之妻,伉俪联袂写有美歌《一生所爱》。 |
|
这情调,这节奏,这意境,这剪接,这风景,还有这寂寞人。这得读悟多少国学才能表达的如此含蓄、克制、隐忍?当今中国导演能有这种国学意蕴的艺术审美的恐怕没有了。8.6 |
|
光影载道古中国,
电光影落山水间。
小城之春董夫人,
空对着,晶莹牌坊新胜雪,
最难捱,世上寂寞寡妇夜。
弦弦掩抑续续弹,似诉心中无限事,
快若并剪凡心动,杀鸡血污素罗裙。
杀鸡事小,失节事大,
整顿衣裳起敛容,供人观瞻冷如孀。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都付与葬心牌坊。
光影载道古中国,
电光影落山水间 |
|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腔愁绪,两处闲愁。琵琶传心事,眉间寄深意。哀婉隐忍、终生怀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独终老。 |
|
四星半,贞节牌坊起涟漪,寡妇情怀总是诗。行云流水诗一般呈现出封建礼数下女性心理波澜和对爱的抑制。“爱”是主观意向,“礼教”吃人,单纯的欲念在家庭与贞洁下升华为一种领悟与责任,不自觉接受了禁锢的命运而甘之如饴,因为生命已在贞洁牌坊的兴建下得到延续。 |
|
琵琶无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动,贞节牌坊束高栏。春花秋月谁有泪,怒中杀鸡起波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
三年终得见,不废常思量。 |
|
jiong配音也阻止不了我打五星! |
|
虽然无关大局但还是想吐槽杨校尉写的情诗…… |
|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 |
|
朴素,隐忍,含蓄,端庄,古色古香。 |
|
文人电影但骨子里很坏很黄,女导演要把中国人的那份压抑含蓄尴尬全释放出来,用果和水甚至最后的织布机一上一下指代性。摄影居然找了印度雷伊的御用拍的还真有些水墨画的书卷气,乔宏年轻时像好看点的陈建斌,立了牌坊的卢燕演的是真好,杀鸡挺猛的。北影节资料馆。 |
|
古色古香 |
|
这种实景拍的黑白古装片,总有点新现实主义遭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透着与众不同。封建道德观对个人情感的压迫,故事并不难理解,还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说明。对白未必有问题,更多是对白方式,太端着了。配乐初听很好,挺久了会觉得过满。 |
|
诗一般的山水,画一般的配乐,琴一般的哀伤,狼一般的寂寞。剪辑好蒙好蒙好多蒙,配乐弹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内心愤怒在最后一刻爆发,来得突兀而激烈却又显得悲伤。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办,董夫人说! |
|
剧作构思立意很好,摄影剪辑也算不错,节奏稍嫌缓慢冗长,演员刻板的表演和机械的念白实在是逊透了,简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3星半。 |
|
的确有《小城之春》的感觉,棒! |
|
神作一部。 |
|
杀鸡那一段的配乐和剪辑,既原始又激情。。比起现在的电脑剪辑,感觉手工剪的片子很有时代的厚重感。。还有那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淡入淡出,重叠效果。。哇哇,香港新浪潮! |
|
有民国遗风,更难得的是沉静自得。前半部气韵漾然,后半部逐渐开始不像,也就难免力有不逮。 |
|
8/10。古风古韵且韵味悠长。影片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位受封建糟粕影响的悲剧女性。克制含蓄的镜头下却蕴含着巨大的暗涌感情,后半段影像极具风格化,古典的配乐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人物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结尾圣旨下的贞节牌坊,看似表彰忠贞不二的道德操守,实则更像一座墓碑,永远禁锢着董夫人。 |
|
“你正见识到中国五千年(女)性压抑的结果。” |
|
倒不是真有多好,但是有种华语电影少见的冷眼冷情的气质,既不批评也不同情,从内容到形式都面无表情地旁观着。 |
|
一座牌坊的诞生,一个女人的消亡。农耕时代理想化后的生老病死,差不多也就是这么单调,只是电影更接近寓言。父权的附属品,是大活人也是石头。闪回跳切都很1960s,形同默片配乐的古乐,今天观众大约难以承受。 |
|
音画分离韵味也不能靠从头到尾弹琴啊 对白太民国文明戏太呆滞人物表现突兀至极完全是披古代皮讲现代故事 空景松林琴声的堆砌绝不是中国式诗意电影 导演的想法确有独到之处,体现女性之细腻但整体指导水平仍不尽人意,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还要多 |
|
大嫂,你太寂寞了。 |
|
感觉有点太为而为了,但在华语电影里确实难得。 |
|
古意撩拨,两情缤纷。哀而不伤,淡淡戚戚。牌坊的隐喻不奇怪,但运用得很高明。 |
|
贯穿全片的琵琶真是棒透了。。 |
|
短短几日被重伤两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护几本书做些有趣无聊之事;老年确实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将至觉其可怖之瞬,赶紧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贞节牌坊就能解决的(ps:唐书璇又美又有才,还让不让人活!) |
|
真好,眉目传情,山水寄意这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妙。六十年代末拍出这种三十年代电影的感觉是神马情况?说明中国电影的历尽蹉跎么。 |
|
不觉得神,配乐倒是神烦。 |
|
比雨月物语如何? |
|
回忆溅起落花泪,独留满腹空相思。一腔愁绪,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一腔幽梦廖无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千古绝唱凄苦情,贞洁至上思寡年。 |
|
可以表现中国电影追赶世界潮流的努力吗?虽然镜头和剪接真的雷,而且配音。。。 |
|
结尾太有力了。 |
|
女人的贞洁牌坊是女人的活地狱 |
|
维玲的念白有些文明戏的味道,服装美工不脱当时港片窠臼,其他都很好。气氛的营造和音乐尤佳。 |
|
真有点日本黑白电影的味道 |
|
情感的压抑堪比《小城之春》,唐书璇只用前两部作品便足以载入华语影史了 |
|
飛速的心理蒙太奇業已打通暗渠,倒放的片段更是完全放閘,使壓抑在安寧生活中的董夫人暫得解脫。定格鏡頭乃歷史感塑造中的點睛之筆。雖然,本片之美,尤在技巧之外。 |
|
董夫人,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美少妇 |
|
8.0/10。①明朝一年轻寡妇与来借宿的官兵队长相爱,这使得她在要贞节牌坊还是要队长间挣扎,最终她无奈地选了贞节牌坊把队长让给了女儿。②一种诗意而含蓄的情绪气质,渲染技法和段落如: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表意有力且诗意唯美的摄影(光影/构图/服化道/置景);大量淡入淡出/叠影的转场的柔婉暧昧;含蓄的性暧昧:从手里钻出的蛐蛐、骑马奔腾的队长与女儿+河水奔流的杂耍蒙太奇;以多重(运动)叠影、跳切、重复型积累蒙太奇、快速蒙太奇表现她对队长的思念(如女主给孩子们上课和女主织机前工作【以及随后杀鸡】两段);大赞的配乐。③女主母亲死时以波动的蜡烛火苗的虚化特写含蓄地表现女主波动的内心。④影片的爱恋太微妙说服力不够,这本质是因为导演没调动足够的影像技法去渲染女主那被压抑的汹涌欲出的性激情。 |
|
摄影配乐都上佳 |
|
唐导说董夫人爆发后杀的是公鸡,cock。 |
|
这部电影很难找啊,得感谢豆友网购DVD,再上传资源,能看到这部电影很不容易。影片获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富创意特别奖,貌似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香港的黑白片。 |
|
同样是发乎情止乎礼,同样的东方诗意感,本片的确有小城之春的味道。董夫人的贞节牌坊就像是一块重石压在千千万万被剥夺了情感表达的女性身上,导演唐书璇替女性发声的意图无疑在当时流行的以男性阳刚之美的港片里是个异类,并且影片新潮的手法很值得玩味。 |
|
一种日常:女人在园里采摘蔬菜,男人在山林踏马驰骋。将两个画面叠加,一种女性的被践踏直观地呈现在银幕之上。电影中,“可见的心事”更是不胜枚举,纺麻之时,起了杂念,剪辑与配乐陡然凌厉,心乱如麻。 |
|
乃們一定沒有看過水華導演的《傷逝》吧 |
|
设置与立意是好的,董夫人和董小姐一个是压抑感情的节妇操守,一个是大方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的对比也很有意思。贯穿全片的古筝增添了不少古意,少有的做得不错的女性电影。唯一的软肋在于几个情节的次序安排可能欠考虑,高潮来得太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