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屋 字幕很影响观看,但依然感受到强大有力的剧本。舞台玩出了现实虚构以及语言意象三种空间,时不时听到晚年他的喃喃自语,十分精彩! |
|
喜欢伯格曼纯对白式的呼喊与反思~ “如果不演戏,便无法表达自己” |
|
伯格曼一生结婚五次,生育子女九人,与N多女演员纠缠不清。影片中的老导演,与两代女演员的恩怨及情感纠缠,感觉就是伯格曼的夫子自道啊。移情别恋、始乱终弃,伯格曼是虚伪的,但如此坦诚如此直白,他又是真诚的。艺术创作、权力博弈、欲望深渊,这些在排演之后交织在一起,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
|
导演/演员、男性/女性,支配/服从、权威/反抗。在单调的舞台上,几乎世间所有的二元对立都在此隐秘得呈现,神圣与龌龊混居一室。 |
|
剧场模糊了时间与空间,可以让亡者复生,也可以让一段爱情还未开始就死去。伯格曼最后几部作品明显地带有回忆和总结的色彩,《芬妮与亚历山大》《排演之后》《萨拉邦德》,像是这位老人在和自己挚爱一生的观众、剧场、演员、爱人一一告别。 |
|
一个空间+三位演员向观众传递了舞台的权力结构,以及身处规则内的人的欲望,虚情假意的极致拉扯,人类的真实情感总是被情绪所裹挟、湮灭。 |
|
极简的舞台,一个导演,一对母女、舞台竞争对手抑或纯粹年龄上的“情敌”,絮絮叨叨进行着言语的操控与身体的魅惑。在舞台这个王国,国王再疲弱,仍然削弱不了王者的地位,总觉得隐隐影射着与伯格曼相关的欲望或规则。隔了这么多年,英里德·图林又回到了视线之内,却是苍老得几乎认不出。三星半。 |
|
带有很多思考的电影,至简的背景中丰富的人物内涵。 |
|
完美的小品!伯格曼少有的喜剧结尾。厄兰饰演的导演油盐不进,让这对母女无功而返。有意思的是,对母亲是以爱化之;对女儿,二人以一场预演的绯闻悲剧结束,断了女儿的念想。这部电影时间不长,但非常精悍,把伯格曼以往的假面、母女(子)冲突、谎言、沉默、信仰危机、回忆、童年、疾病、嫉妒、幻想和戏剧理念精巧的凝结在一起,形式至简却意蕴悠长。 |
|
伯格曼描绘的爱情图景:最开始都是甜美的,兴奋的,未曾尽兴的,后来你会受不了我孩子气的争吵,然后陷入忧愁,当场结束我们的关系,后来我们上床,虚情假意的和解,我常常哭,最后我们都退缩了。 |
|
从这个电影得出:导演和女演员是不可能不乱来的。。 |
|
哇,真是一个完美的拉扯,复杂又深沉勾连。伯格曼受够了女演员的抓马、癫狂、幻想和反复(他知道一般女演员如果走到这一步其实就是弯路了,不太能胜任作品了),但是对待曾经也年轻的女演员,能帮导演表达内心自己情绪的女演员,又忍不住靠近、互相挑弄,同情又忍不住用情,但只是又一想到她们以后的样子,不免又厌烦了起来。哎,情绪泛滥的女演员和暴躁无序的导演们,互相深入又抗拒。镜中的舞台,搬进生活里是多么的消耗,相爱相杀,他们是生活中追求抓马的主力军,双方都向着无意义的深海,互相裹挟,试图一起毁灭。神奇的是,戏剧影视发展到现在,这种故事太多了,但只有伯格曼诚恳感受并表达,而且诚恳到,我都忘了他在表达厌恶。 |
|
感觉像和Ashley看的一棵橡树一样,很妙 |
|
舞台上导演即掌权者,母女争相献媚,她们间的关系也像伯格曼以往的作品中那样存在嫌隙,所以当母亲登场时,女儿会以小女孩的形象出现,畏惧感不言自明。 |
|
很像话剧。不喜欢这种台词堆砌的电影,讲的大概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就模仿这个片子拍的吧? |
|
The temperature of love can only be measured by the loneliness that precedes it.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M56jXsDbY |
|
梦中戏,伯格曼对演员的控制欲体现得淋漓尽致 |
|
女主漂亮。 |
|
这电影竟可以分两种方式看,一是电影里的人在讨论舞台剧,二是电影里的舞台剧里的人在讨论舞台剧,二原因是图林出现后奥琳的表现方式。这片让我想起了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只不过没一镜到底和加了一个人。伯格曼对演员的控制无孔不入,真替演员担心,不过调教出如此演技也值了。 |
|
@2021-10-05 23:21:28 |
|
形式:舞台剧出身的伯格曼把电影还给舞台剧的示范。内容:私下生活时,我们的演技要比舞台上好得多,而在私下伪装得越好的人,在生活上就越拙劣。可是人人如此,都在掩饰,都想要欲望和爱意。为此,我们尽说些陈词滥调,总在荒谬地表演,刻意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形象,比如假装有同情心,假装有趣,性感或者悲伤。拙劣之处的举例,演员:是谁在虚情假意?是谁在让我必须虚情假意?-我处于弱势位置的暗示。导演:真实的情感重要吗?我需要你的演技。-委身于我,情欲的暗示。另外,也有原生家庭里罪的指涉,演员:看爸妈吵架,他们利用肢体语言和腔调。妈妈的声音很做作,一只眼睛流泪,一只在观察她造成的后果。有一次我和她说,别演了,妈妈,我不是个好观众。这么努力没用。她说,我很痛苦,我很孤独。我没有办法,这是我的表达方式,我也只会这样。 |
|
演员都死在导演手里……
演员有两种,出现在舞台上的和抛弃舞台的,每个人都是演员…… |
|
演员都死在导演手里.. |
|
单一舞台环境,纯靠对话驱动,一个老导演先后和母女两个演员交谈。在”母亲“演员登场后,”女儿“演员在舞台上一动不动,偶尔还切换成12岁的模样,记忆想象叠加在现实空间之中。只是,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对话吗…… |
|
6.5 |
|
无法逃离的戏剧人生,悲剧性的生命循环,喜欢开放的电影结尾。 |
|
八十年代标准文艺片 |
|
伯格曼的电视电影 很明显是自己思绪与回忆的造物 主角的衣服都和他的一模一样。 关于导和演 大小舞台 戏里戏外。很值得一看 |
|
太精妙了。伯格曼洞察了女人身上的“表演属性”。“老去的疯女”,这一形象太好了。她被丈夫斥为疯女,而将她逼疯的恰恰是他。其间隐含着一层极微妙的权力关系 |
|
很喜欢后半部分 。 戏一样的人生 |
|
关于重蹈覆辙的练习,清醒即折磨 |
|
太舞台化了,基本上不知所云 |
|
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和“偷懒”只有一线之隔 |
|
身为导演,要学会聆听和闭嘴。演员是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
|
"Dopo la Prova" - DVD coi sottotitoli italiani. |
|
内容上其实蛮期待的,有大师多年舞台经验的总结,但中文字幕实在太不给力 |
|
7。伯格曼的后期电视电影话唠片和斯特劳布夫妇的长片真是两个极端 |
|
两次有了点燃时刻 其余的还是在走位 在看戏 在分配调度情绪成分而已 有些老掉牙的把戏 即起落缓急 |
|
伯格曼的自白 |
|
洗耳恭听任他开导,把嘴张开让她喂药,人生大题这道孩考,情感大戏那场玫跑,急火攻心就嗑高潮,脆弱相关都有质保,墙的粉刷暖白出逃,一🍂知秋未到祭扫,一✌知羞被当哭闹,最长的咒语封闭管理最多的表情令场景化一直会在而反越位一会必遭,渐近线变成警戒线缠出绕远的绕,此心安处是附件附睾,竖起汗毛,自然会老。 |
|
6.5 |
|
🍁 0 0 0 2 3 🍁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98875/ |
|
伯格曼小品式的作品,对自身、对演员、对剧本等的多角度思考,感觉总有东西没有说透。 |
|
讲戏 |
|
伯格曼用电影来呈现戏剧表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
|
有立场没行动 |
|
伯格曼挑演员应该是挺费劲的吧 |
|
进入舞台剧太深了 追不上……只能说老去的图林实在是太美了啊啊啊! |
|
喜欢,超级想看伯格曼的话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