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尼基与弗洛 Niki Ardelean (2003)

    最近更新: 2024-05-19 HD中字
    • 主演:维克托·雷本久克 / 勒兹万·瓦西莱斯库 / 科卡·布卢斯 / Mihaela Caracas / Serban Pavlu
    • 导演:卢奇安·平蒂列 (Lucian Pintilie)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2003
    • 更新:05.19
    • TAG:剧情
    • 别名:Niki and Flo@@@Niki et Flo
    • 片长/单集:95分钟
    • 豆瓣评分 7.9 (372票)
    • IMDB评分 7.4 (833票)
    • TMDB评分 5.41 (热度:1.48)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尼基与弗洛》的免费在线观看,《尼基与弗洛》是对白语言为罗马尼亚语,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9分,有372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尼基与弗洛是一对儿女亲家,但二人的性格却截然相反,尼基严谨,做任何事都保持一种巨人作风,但弗洛就比较随和、开放。这两位炯异的人对即将离开罗马尼亚远赴美国的孩子们也持不同意见,一个希望儿女留在身边,另一个坚决支持出国,尼基的女儿因此更喜欢弗洛,到了美国后也给他写信,尼基因此心理不平衡,最终选择了谋杀弗洛里...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Niki and Flo (2003) [1080p] [WEBRip] [YTS.MX].torrent[1.66GB ] 详情
      Niki and Flo (2003) [1080p] [WEBRip] [YTS.MX].torrent[1.6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Niki and Flo (2003)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915MB ] 详情
      Niki and Flo (2003)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915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尼基与弗洛是一对儿女亲家,但二人的性格却截然相反,尼基严谨,做任何事都保持一种巨人作风,但弗洛就比较随和、开放。这两位炯异的人对即将离开罗马尼亚远赴美国的孩子们也持不同意见,一个希望儿女留在身边,另一个坚决支持出国,尼基的女儿因此更喜欢弗洛,到了美国后也给他写信,尼基因此心理不平衡,最终选择了谋杀弗洛里...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4 IMDB 7.9 正片
      Przesłuchanie
      1989
      剧情片
      英国

      审问

      Przesłuchan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984之后,这些个电影就显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料。
      • 也许是这类“被犯罪”的电影看多了,精神上已经麻木,未受太多触动,但导演对政府虚伪的讽刺却很到位。明明是暴政,却用灌醉的方式掩盖暴行;明明已经枪决,却还在为此制造伪证;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却仍死命坚持。另,女主的演技实在惊艳。7.5/10
      • 换成文革,扑棱扑棱灰,扣遍漆,打上made in china,还能再在国际上火一圈儿。
      • 铁幕下的客观环境与主观质问,镜头和表演在形式正统和晃动实验中有着较好的平衡,可以看见本片有如Kieslowski《十戒》中保留真实感的戏剧密度。人类制造出不同阶级思想与本性间的差异,本片于82年完成,由于被怀疑有反共产主义直到89苏联解体才上映
      • 女主:“你们跟盖世太保没什么两样”。这片大致是想通过女主的遭遇,讲述纳粹和苏联、波兰xx党的区别吧,前者是不需要问你有什么罪,直接枪毙,后者则是,你必须承认你没干过的事,并签字画押,否则你想死都让你死不成。
      • 借古讽今这种东西从来不会过时,因为黑暗从来没有散去,审问的究竟是什么,当追溯到源头是才发现原来早就没有了源头,那双窥视的眼睛从没有散去,最打动我的不是前面的反抗而是那句我认不出我的孩子,阶级意识觉醒这几个字其实是讽刺的,因为当你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除了体力和毅力哪里还有依靠,你灵魂中隐藏着什么。
      • 题材不错,但是剧本完全可以再打磨一下,不管台词还是镜头都缺乏提炼。后面情节拍的太着急,剪的很差。亮点是姑娘开始唱的那歌,很俏皮,好像是叫做“我的爱人快来看看我的灵魂里有什么?”
      • 又是一部揭露當時政治黑暗歷史的電影。這是個真實故事,題材的張力很大,但是劇本改編的不好,結構很散亂,即使真實故事里本身就很荒謬,但若要以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應稍加修飾和改動,電影和影片是有區別的。此劇前面的鋪墊特別長,本以為到了後面會有較足的爆發力將情緒推到高點,滿懷著期待結果落了空,這感覺很不舒服。劇情到了後段很跳脫,又一夜情又生娃的,沒能帶動觀眾觀影情緒一同變化。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女主性格捏造的很好,其他人的性格塑造的很浮,導致後段很唐突。本片最大的亮點就是女主的演技,演的特別放的開,毫無顧忌,眼神特別有戲,片里好幾段眼神特寫順帶推動了女主的內心變化,這裡真是加了不少分。但是就影片的整體質量而言,就是差點什麼。題材OK,演員OK,就是導演和劇本改編讓電影達不到想要的高度。
      • Krystyna Janda!!!
      • 好久没看过这么残酷的电影了,在各方面摧毁一个人是可以如此的直接而不需理由。我们时常思考体制的险恶,却不知人心的阴暗更为可怕。每一个无辜的女囚都经历了从无知到癫狂,再到绝望,终究是失去一切之后的麻木。
      • 用死亡来威胁简直是最低劣的手段,发现那个被爆头的男囚居然是假扮,既是可笑的笑,也是胜利的笑。Krystyna Janda 演技真是太棒了。
      • 看了一半才发现托尼亚和少校是演了十诫的
      • 我们常说什么是有效的画幅,是那些让你的眼睛享受到更多的视觉快餐的东西吗,又是那些摄影机设法连你的心灵也要夺走的调度吗?这个电影则是另一个思路,中近景和特写,常常看到的只有演员的脸,一切才这么的触目惊心。克里斯提娜在这部电影里有着简单而隆重的表演,这是一个比舞台还要小的地方,囚室和摄影机钱,她给出了从青春活泼到失去一切的变化,就好像她就是一幕电影本身,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而她沉默,她拾起了尊严和意志,又不断的下坠,不是时间对她起了作用,是她遭遇的暴行使时间没有了意义。
      • 咬破自己血管的一幕真是触目惊心,该是多么绝望的人才会选择如此自尽。女主演技了得!
      • 的確,理智和順從不是一直會得到獎賞的,可不順從呢,怕是幾率更小吧。反抗者是天生的。
      • 也没有吹的那么蝎虎吧
      • 让银幕前的观众都很难承受的囚禁和逼供下,只有她始终没动摇人之为人的信仰,所以依旧会询问时间,所以仍存希望,也只有人的本能才足以抗衡伪装成正义的恐吓和谎言。在这种极易流于平庸或脸谱化的监狱女人戏里,杨达坚实的表演毫无瑕疵。
      • 集权的可怕,就在于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哪怕你奉公守法循规蹈矩,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被秘密带走,为你所不曾犯下的罪行付出代价
      • 真正恐怖的从来不是恐怖片,出狱已是老妪。
      • 1989年上映的电影,彼时中国正发生什么?电影中那个良心发现的少尉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正如《窃听风暴》里的那个情报人员是否曾经真的存在一样?
    • 豆瓣 8.6 IMDB 8.0 正片
      Viridiana
      1961
      剧情片
      西班牙

      维莉蒂安娜

      Viridia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标准三幕剧作,布老师用镜很典雅(走位精细,推轨镜头简直典范),比墨西哥时期讲究许多。虽然没有超现实但是狠狠地讽刺了“空想社会主义”。第三幕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韩三篇什么的。亮点是对最后的晚餐的cos。
      • 人穷志短,贫穷乃是万恶的本源~
      • 8.6 最后一场戏黑色幽默荒谬感十足,信仰崩坏的天主教修女跟资产阶级风流公子以及他的农工阶级情妇伴随着流行音乐一起打牌。在意识形态上借无产阶级流氓嘴脸撕破了天主教的伪善外衣,最后一场戏则暗示出了资产阶级与天主教的媾和。
      • 4.5。序列之乱象!①“灰”意味着忏悔和死亡。②梦游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③跳绳:以示吊死树林之实。④所有的猫在夜里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罪在白天都是光明的。⑤又见疯狂餐宴。PS:布努埃尔宗教三部曲之二,似《女仆日记》的另一道走向。
    • 豆瓣 7.7 IMDB 7.4 正片
      Tristana
      1970
      剧情片
      法国

      特丽丝塔娜

      Trista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DVD时代没有仔细看过的大师的系列電影,也正好借住今天的高清或者2K 、4K修复技术等重新再看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重温经典。《特丽丝塔娜》 又名: 红颜孽债 是 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 1970年代的電影也是他的以女性为主要角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女仆日记》 和《白日美人》 而后两部都是由法国電影国宝级女演员 : 凯瑟琳·德纳芙 主演 虽然这部是描写刚刚丧母的少女的爱情故事但是演员与剧情的女孩子应该有一定的年龄差距,而不是和前面一部《白日美人》 婚后多年的家庭主妇相似。电影从 特丽丝塔娜 丧母开始,而她妈妈把她托付的老男人又对她产生了觊觎,而她碍于生计只能是屈服和默许,電影含蓄的画面让这段不伦之情显得很暧昧和文艺。之后,美女遇上少年,自然与老男人脱节和撇清关系,但是她没有
      • 揭示着男人在两性关系中渴望得到的一种状态——既是她的父亲,可以管束着她,又是她的丈夫,与她平等对谈。而这也意味着在婚姻中,男性给予女性自由和空间的做法并没有那么真诚。
      • 这并不是一部会令人感到愉悦的电影,相反,它冷酷扭曲,每个人都显得可悲,他们都曾受到欲望之伤。特里斯塔那的转变,被环境的压迫,被刻画的丝丝入扣,几乎有些令人不寒而栗
      • 4.5 優雅的毀滅與殘暴的占有。『說到高貴,我們都還不如貓呢。』這段真是笑到心裡去了。
      • 布努埃尔断然否认这片儿和《维莉蒂安娜》的关联,不过那场头颅钟锤的超现实主义梦境以及之前有关宗教地位变迁的说明,再加上同样的怪蜀黍雷伊(角色性格都相似)和原定女一号西尔维娅,以及同样的故事起始设定,我是不会相信老布的说辞的,因为他一向以保护个人作品的解读暧昧性为头等大事【8】
      • 立足于超现实主义的布努埃尔并不曾脱离现实,他是生活最细微的观察者。解构他的影片,第一层便是对资产阶级的讽刺和对天主教派的怀疑;第二层是超现实主义的梦境和隐喻;最后才源于生活的、细腻的动作细节。本片的高潮在于特丽丝塔娜与哑孩赤裸相对,哑孩匆忙跑开——一个圣女般的处子最终堕入了黑暗。
      • 这注定是个资本主义的悲剧循环,旧一代的没落贵族下去了,新一代的不又起来了,特雷斯塔纳终究不是意识觉醒的,她逃不出,终究要回来,悲剧的是她也不想逃出,甚至不如易卜生中的坚韧,即使没能探索出出路……
      • #1080p# 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不无辜的,大家都暴露出自己最真实欲望的那一面,只是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及凯瑟琳德纳芙又做了一场噩梦
      • 8.1 这部很难不让人想起Viridiana,只不过布努埃尔电影里的资产阶级愈发厚颜无耻虚伪不堪,Tristana敞开胸脯那刻是她纯真消逝的标志,从天真到融入权力规则后的冷酷,是资产阶级催生的恶果。梦境中人头是重复出现的意象,代表她的恨及心结,结尾处倒叙蒙太奇实在太妙,露胸脯跟圣母像的剪接不能更讽刺
      • 天真无邪的少女最终变成冷酷杀夫的怨妇,被一段乱伦畸恋改写的人生。白日美人>女仆日记>红颜孽债,布努埃尔的女性三部曲中惟有这部是让我感到力有未逮的。梦,还是喜欢做梦。
      • 一篇研究父权的论文,其中涉及到性心理层面,推广到社会学角度,尤其有趣的是映照到西班牙政治现实之后。西班牙人谈起父亲的暴政并不能去到愤怒青年打死父亲那么远,自觉不自觉还是流露出点点对保守时代绅士风度的留恋。就算是布努艾尔拍来,代表父亲的角色也仍旧散发魅力,哪怕站在德纳芙的对立面上
      • 神父说,你心里藏了个魔鬼。对人心莫测的拿捏力度让人羞愧,剧情简介的单纯平白只是影片铺陈开的第一块桌布,看到半处角色的互换才恍然大悟。比白日美人更朴素,德纳芙一如既往美得清醒,钟楼戏很布努艾尔。
      • 她时常梦到一口钟,但没有钟锤,而是她丈夫和继父的脑袋。
      • 布努艾尔女性三部曲中最易懂也最浮于言语的一部,同时也能清晰看到向后期创作的风格转变。
      • 這是我看布紐爾的第一部作品,凱薩琳丹妮佛從清純少女演到中年,故事圍繞在她和她養父之間的不倫關係與複雜感情,性與愛之間的青春與衰老,自由與禁錮,權力關係的翻轉,充滿戲劇張力和對人性慾望的透視。
      • note:老班底,又一次對中產階級聖女情結的道德試驗:情慾很少,因為情欲是最低層的東西,重要的是能力-權力,片中各個角色形成權力佈署的階層次序,自由建立在權力之上而不是叛逆,Tristana逃走一次付出了她逃走的能力與代價,這下她知道女人活下來的祕密是進入規則,掌握秩序。
      • Tristana露胸部給啞巴看的那抹詭異微笑實在太討厭了…
      • 当Tristana在阳台上敞开衣襟我感觉要哭了.Tristana在外面著拐杖走来走去女仆日记里老男人说一直走鞋子活起来.曾经的纯真少女最后就那样了~婚礼和葬礼的服饰是一样的。2018.6.23 女仆日记之后紧接特丽丝塔娜,布努埃尔的宇宙一切都是相通的,最后的那部朦胧欲望啊,不也是这样的Rey吗?还是西语配音。
      •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个女演员,感觉太不清纯了,过后把她wiki了一下,理解了大家的无奈。片子本身跟《Viridiana》感觉很像,人物角色很丰满。有钱人再怎么同情穷人也还是有钱人,自由与爱情在现实面前都会走到终点。
      • 老布搞非超现实反而有点怪,恩不要对老布镜头下的人物有任何的同情心,真理啊!
    • 豆瓣 7.0 IMDB 7.3 正片
      Barwy ochronne
      1977
      剧情片
      波兰

      黑幕风云

      Barwy ochron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場館內朗誦的是辛波斯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我很喜歡很喜歡的一首詩。(24-1-2008 2:30pm science museum)
      • 语言学夏令营里开放而西方化的学生们和精通学界潜规则的教授,这大叔到底是想传授仕场秘笈还只是想捉弄单纯的后辈(我懂那个说腐的豆友,看起来更像后者)风景与影片色彩特别舒服,学术人日常片段,对话琐碎但不烦人,还有与某教授形影不离的大狼狗和一脸“我不想上镜”的奶牛猫
      • 特别喜欢导演的气质,致辞非常有条理且打动人,可能因为是建筑世家出身的导演?哈哈~片子中还是有建筑感在,控制力很强,细节无不有结构指向,尤其是结局特别恰到好处!很美,且意犹未尽又添一分则肥。两位男主其实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人,文本厚度是有的,重对白,台词功力大赞。
      • 基耶拍的影迷里男主角就去参加了扎努西这片的映后谈话,而都放过这两部的资料馆也迎来了老导演的见面活动,戏里戏外众多新老影迷形成了一种交错。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波兰还是更开放些吧,有好几次露点和群裸呢。
      • 生活毁于无效的天真和腐朽的世故。年轻气盛的主角,明明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但一直任人摆布当枪使看得直心烦意乱。理想主义但又有勇无谋的人,谨慎洞察但又圆滑世故的人,貌似都没错,但都很可悲很可气。再次感叹扎努西导演的英俊儒雅嗓音苏。
      • Blah Blah…Blah Blah Blah 镜头好像稍微没跟住就会把人丢了一样。用这种号称不动感情的肤浅脑袋去解读人性不如回到让您如此厌恶的学术圈去研究物理啊。半天两部扎努西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无法忍受的观影经历。没给最低分的原因是结尾的确收住了。
      • 善良和现实集合于一体,外部会冲击你,内里也在不断矛盾中。这个议题比本身要探讨的学术腐败和科研官僚更能打动我。“前辈教做人”的背后,到底是“对雏鸟的关怀”还是恶趣味?“因为无聊罢了”作为表动机,内里可能是老江湖对于难得一见“初心”的复杂心态,点出“你的问题是不一致”也很发人深省。
      • 矛头直指高等教育界的腐败和潜规则,搞学术的人搞起人来一样不含糊。一个人长大以后究竟该“世故”还是该保持“天真”?如果还继续天真很可能成为一个loser,如果变得世故就会失去做人的信念。PS扎努西说片中描写的事情直到现在依然在不断的发生,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应该感到高兴而作为一个公民他很伤心
      • 最后我看到了基情~~~这么严肃的作品……怎么破
      • 5.6 论“隐身”。选择“语言学”这个点,人无不借语言来掩饰自己。要到多强大才能安住于人生?最后在滩涂上的叹息意味深长。生存和发展总是相互矛盾。
      • 台词太多太密,事情说的太具体太细,丧失了想象的空间。不过,两个大男人之间的撕扯还是有点意思。开头动物图集完全就是《荒蛮故事》的开头嘛。。。。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扎努西导演映后见面。资料馆放映过的《影迷》中也曾出现过本片与导演本人。电影直面展示学校中腐败的官僚与体制内的教授丑恶的嘴脸,即便带有良知与正义的知识分子与学生也不得不逐渐妥协。中庸之道颇为无奈,无力感十足。拍摄于40年前的本作至今仍有针砭时弊的意义
      • 3.5 一场关于毕业夏令营的校园众生相电影,领导虚妄的权威,蠢蠢欲动的青少年,波兰深情的传统,还有体制下滋生的混子,最终是谁也治不了谁的无能感和无力感。“黑幕风云”的片名把这部电影翻译得既有偏差,又索然无趣,保留直译:“保护色”就很好。
      • 蜜汁老司机和耿直boy的很多对话让人出戏。主题暗喻社会问题比较深刻,过去现在未来可能会一直通用存在。最后几段对话没有教条感,深刻思考浑身发冷,几个笑点也调整不过来有点可怕的片子啊
      • 3.5 以前在“Amator-1979”里看到Filip去看这个片子,就特期待。大概还是不懂政治,透过校园来折射社会实在有点不感冒。男主演得好,Halina Mikolajska念的那首诗也好。片头动物想起“Стачка-1925”.
      • 2010/4/11 4:30PM Agnes.b cinema
      • 镜头离人和他们的日常活动太近就失去了电影的美感而只剩唠唠叨叨了
      • 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相似的,两个教授的体制之旅,几乎完全是抽象的。结局固然让我们回归中立和悲悯,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仍然令我万分厌恶,也满心茫然。
      •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教授和助教超基么~~~小受和大叔攻~~~教授明显是深柜+_+
      • 意外好看。在腐败体制中,人性受到侵蚀、善良归于兽性几乎已经沦为必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夏令营,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气候。主管像恶魔一样用语言进行引诱,所以语言学夏令营的设置本身就颇富意味。台词虽多,但句句都有玄机,见到扎努西本人更确信这是一种语言素养。
    • 豆瓣 7.6 IMDB 7.3 正片
      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1975
      剧情片
      西德

      肉体的代价

      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拨乱反正了。在极权的东德成为一贯的批判对象时,它告诉你西德的国家机器也是一样的令人不堪;在媒体的言论自由被寄予正义的厚望时,它告诉你没有道德准则的言论会给当事人造成多大的伤害。民主和自由,都被利用了。
      • 还以为又是东德政治片,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讽刺滥用新闻自由片,西德那时候也没好到哪儿去啊……越来越觉得德语好听是什么(洗耳洗脑)水平?还真吃冷美人那一套
      • 在戴老师的电影与文化研究相关课上听到她多次提及这部电影,昨个儿终于给看了。冷战背景下,东西阵营共享着同一种非黑即白草木皆兵宁错勿漏的暴权逻辑,只不过当今这一面被胜利者书写所极大弱化。施隆多夫在当时拍这样的片子以及冷战结束后他去到东德,他自始至终都是左派立场,哪怕在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共产主义失败带来的国际上共产主义运动极大挫败和退潮的语境下。整部片子的感觉让我想起法斯宾德的讽刺剧风格。ps.《肉体的代价》这个译名非常恶臭,爹味十足,充满了对于卡特琳娜的审判,享受肉体就要付出代价这种潜层逻辑非常爹权对女性的高性道德要求。更喜欢直译为《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btw 106mins version
      • 这个电影引发出来的议题很经典...媒体暴力的迫害,公众的盲目与浅薄,国家系统的缺失
      • 每一次都很佩服德国的女演员,他们体内就是有一股任性、韧性和野性。这操蛋的媒体。
      • 口诛笔伐 言语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锋利和尖锐 当文字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在公众领域流动 开始承担观念传播 思想传递的功能时 那么言语相当于不断进化的人类武器摧残被攻击者的精神和意志//或许有太多西方意识形态视角下批评东德统治的电影 然而国家而已 都是类似的//新闻自由已死 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献上花圈 来来往往只有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干净
      • 德国的媒体暴力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儿和施法隆多夫展现得如此淋漓赤裸。而在“艳照门”事件和“明星电话外泄”后,国内影视人聚焦的却是“隐私暴露”和“艳色”上,为此最后我们看到的便是如“601个电话”这样让人崩溃的电影。
      • 在暴力的权力机构裹挟和无耻的新闻舆论操纵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和信任显得多么可贵。冷峻残酷的影像风格从头至尾,结尾处两个身穿囚服的犯人挚情拥抱和新闻老总义正言辞的演讲,多么有趣的一组对比。
      • 伯尔的这部时讽类作品是创作于震怒之中,因此才会写成一部辛辣的战争檄文,矛头直指《图片报》的颠倒黑白。施隆多夫和冯特罗塔的电影改编本出在更为客观的角度上,本应更深入地研究公权力与媒体如何沆瀣一气,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作反人类的勾当。但他们的改编太过中庸太过保守。一方面希望观众对女主角共情,却不给足够的剧情空间;另一方面又让媒体反派邪恶得如此无脑,剥夺了观众反思的空间。影片在形式上的僵化钳制住了它讽刺效果的发挥。
      • 沃尔克·施隆多夫导演作品,电影对新闻自由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冷战时期下,媒体与暴力的结合致使西德女孩卡塔琳娜的死亡,两个灵魂片刻相拥的代价是肉体的禁锢。最后记者的葬礼一语双关,也是为新闻自由的哀悼。
      • 七十年代拍摄,表现媒体暴力的西德电影。对我国的新闻自由制度也是充满深刻讽刺——一面维护财阀权贵的利益,一面以媒体自由为名不断侵犯弱势群体隐私。PS.男主角路德维格(尤里根)就是后来饰演《从海底出击》里那个沉着坚毅的舰长
      • 3.5施隆多夫的媒体道德讽刺剧,对新闻业自由主义泛滥的批判,一个普通人深陷名誉与道德的陷阱,真实刻画了什么叫做人言可畏,影片叙事节奏偏慢,比较沉闷,剧情起伏不大,基本前二十分钟就完全交待了,后面就是事无巨细地表现主人公被伤害的过程,结尾的反讽比较出彩,凶手成了英雄,被害人却成了犯人
      • 3.5/5 1.肉体的代价译名太差 2.才知道改编自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 3.看得出导演很愤怒的样子 但在一些地方的处理显得过于直接 过于尖锐 包括警长的设置 记者的行为方式 最明显的是最后葬礼上编辑的说话姿态 显得过于想表现讽刺 过于尖刻就难免显得低级 4.“并非故意 绝非偶然 且不可避免”
      •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离开了时代背景,看片子没太大触动,倒是看CC收的波尔的访谈看哭了。。。
      • 窃听风暴时代的悲剧,抨击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虚伪侵犯人权的制度。。。《肉体的代价》十足的烂译名!
      • 表现自由民主下,媒体局限性和群众盲从性的佳品,在同类题材中气氛更压抑。
      • 施隆多夫平淡无奇的电影,1975。故事的讲述有些散漫,冲突点多但不集中,不能为电影形成一种叙述的合力,压制着一种待爆发而隐忍的观影情绪。电影的结尾的说教方式,把留有余味的思考变成了直白的悼词,失去了美的享受。这是一部在德国的今天看来十分过时却在中国的今天十分应景的电影。改编自诺贝文。
      • 明明是讲某女之尊严的丧失、德国学生运动导致的社会不安与混乱,竟然译成“肉体的代价”,真是与片中新闻世界的标题党乱头条所谓“自由”互文生义。再感慨一次,当年的盗版商真良心,幕后花絮逐条翻译。本片CC的幕后很足,堪比正片。
      • 個focus轉得好准
      • 最后那个拥抱太叫人心酸了
    • 豆瓣 7.2 IMDB 7.0 HD中字
      سوگ
      2011
      剧情片
      伊朗

      无声的旅行

      سو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张海报有意思。电影镜头的取景构图设计和摄影是优点,可惜缺少了一点打动我的力量。不过作为26岁的导演处女作值得期待未来的电影~
      • 3.5;典型的阿巴斯系习作,调度和声画方面的处理均显用心,同时也不无刻意之嫌;真相的揭示残酷而无声,隧道一段好评。
      • 流水线模版化批量生产后,高仿品也可以拿去获奖
      • 3.5。
      • 《叹息》大部分时间处于沉默之中,但它并不缺乏冲击:话语与黑暗以及路经的车辆能够轻而易举将其淹没,尖锐的家庭冲突可能随时出现。大远景、调度及一些关于"生命"的意象似乎留存阿巴斯的影子,但某些运动镜头却似乎意在远离这种风格。它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仪式,唯一的问题在于它的到来是否为之过早
      • 本来应是个感人的故事,却让人在烦燥中度过。太注重形式了,反而忽略了对故事与人物的挖掘。就如阿巴斯的《希林公主》一样,仅靠声音与表情,是无法支撑起一部电影的。
      • 灵感来源于导演的一次行车经验:穿过隧道,面临漆黑一片的景象,往往大家的谈话会被打断。//整体概念值得玩味。片头以黑幕(黑夜)的“看不见”制造“不在场”(电影中的父母影像是缺席的)。紧接着我们得知这对争吵的父母已经车祸身亡。而后开始是大远景,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里反复行驶(阿巴斯的行车理论:封闭空间的车内具有无限戏剧能量的开发)。视觉上体现汽车的渺小,人的渺小。另一对夫妻(阿夏的伯父伯母)依旧在“谈话”,而见不到“人”。只能听到人声(其实没有声音,只有对白),未见人影。后来我们得知伯父伯母是聋哑人(沟通障碍/人的疏离),他们在商量如何交代阿夏的生活,最妙之处在于,阿夏竟懂得哑语。大人总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并不傻。
      • 真的就这样了?sign.
      • 面对悲剧最凄惨的方式,莫过于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 画面,构图不错。确实有一种像是在看阿巴斯电影的感觉。
      • 用手语交流就是新尝试?我特么瞎了
      • 从最开始构思了情节大纲,到如何延伸出整个故事,还是要好好考虑的,结尾的隧道和最后的无声,男孩茫然无措的看着外面,戛然而止的结局和生活。
      • 这么年轻拍得很好啊
      • 莫有看完就被EVA拽走,刚开始的几个镜头有趣,后来其实也是有趣的,但实在累得心脏跳的快,睡着了。。
      • 电影院第一排仰头看完,后面坐得全是伊朗老头老太太。导演亲到现场,非常年轻就接到了伊朗电影的脉络,回来的路上跟室友聊到中国的非现实电影,恨铁不成钢
      • 看了难受
      • 不动声色的炫技。场与场的衔接处理上很讲究,声画关系做的很聪明,与影片所要讲述的“沟通问题”凸显的淋漓尽致。作为26岁的处女作相当惊艳。78分
      • 大雨.无声旅途.无声吵闹.孩子在看,雨刷的基调。谁说建立关系需要口头的沟通。
      • 2020.02.11
      • 看得我很累 不喜欢这种无聊的电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