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老套的故事,肯定是书写的方式更迷人。陈英什么时候翻译啊。 |
|
有些女人在房内和爱人跳舞,有些女人一声不吭的步入大海。 |
|
因为先入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所以后看这部费兰特早期作品《被抛弃的日子》就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中年时期的莱农的一个生活片段,故事内容上还是很明显的费兰特风格,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位有点问题,因为拍的像荒诞喜剧…影视化的费兰特作品都喜欢用各种意象和蒙太奇来体现她独特的文字,这些都挺好的;但这部电影总体上不算多么成功…因为费兰特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很适合被影像化,如果电影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的不怎么到位,那就只能是平平无奇的生活影像记录了… |
|
节拍器用来计时,也表示着倒计时,在这之间存在着事物的意义,你在这之间存在着,只是你还没发觉,如何找回属于你自己的视角
透过丈夫之眼
死了,毒死了,被你,而我逃过一劫
有一天突然就不爱你了,不爱了是一种罪吗?草放屁
女性啊
女主演技不错,那一串串感情的迸发
哈哈哈哈豆友锐评:爱情在哪里呢,爱情就在你自己的孩子看着你摊成烂泥时的一句感叹里,“我长大不想结婚,我不想最后被抛弃”。 |
|
讲述的方式比较粗放,和原书的气质可以说大相径庭。书中大量特别细碎的心理描写没有用电影体现出来,也就是大概把故事讲出来了而已。想象欧容拍会是什么感觉 |
|
最近刚好在看孤独传。这部电影描述了女人作为这个性别框架下的孤独,带上面具,按社会丈夫所期冀地生活,然而,这样真的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吗?音乐家是女主角的救赎,提醒她找回自己的视角,但我更希望我们内心能滋长出力量,不过分依赖除自己以外任何人。希望我们能脱离第二性,脱离我们不愿接受的框架,应该生活,享受孤独。(谢谢木心博物馆让我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很多事情不做预设,让人感到惊喜 |
|
3.5。女演员的表演是非常好的。丈夫另结新欢,她从不知道,不接受到最终接受这个事实到重新振作,中间的崩溃、慌乱、迁怒孩子,心不在焉,精神恍惚,演员都做了很恰当的外化处理,使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她身上,看她如何自己去处理逝去的感情,再发现楼下的邻居。但导演的技法并不够细腻,前面重点都是女主的生活乱成一团,后面女主关键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却不够清晰明白。以后再看小说吧! |
|
背叛爱情是罪恶 |
|
在女性打破/逃离/重塑/寻回自己的框架下,Olga因不被母亲允许模仿自己而迷失、逃离,将自己塑造成优雅稳定的妻子和母亲形象;又因这个形象被丈夫厌弃而走向理想自我的反面,依然迷失,在镜像自我如影随形的折磨下走向混乱;被迫重塑稳态之后,她依然只能成为母亲那一面的自己,直到音乐家的提醒,她才重新找回自己的视角。影视重在描述失婚,但也对原著里女性谱系的部分有所着墨:对母亲的不认同导致自己的迷失,惊而发现女儿也走向迷失,只有当母亲找回自己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不会重复这个悲剧。 |
|
罗贝托·费恩察 |
|
好片。 |
|
不是…前半部分都还蛮真实的,而且女主角演得也特别好。但怎么忽然就又出现了一个能理解一切解决一切的完美男人……结果又变成了通过另一段婚姻来拯救上一段婚姻的叙事…… |
|
费兰特的第一人称代入感蛮窒息的,开场没多久就压倒性袭来,但是和第三人的感情我有点理解不动,所以又逐渐出戏了 |
|
《被三大婆的精神状态查询》。太卑微了啊姐!感觉把原著结局改了,看碎片里说女主最后逐渐走向崩溃了?来个好男人拯救我.jpg也好怪。只能说看完全片还想找个(想要美美按月更换高个年轻美女一起的)男人来抛弃(人到中年但想用孩子栓男人的心不死的)自己的精神大婆,宁们的智商还不如女主的十岁女儿 |
|
还可以 女主角演的还行 |
|
这个结局太圆满了,圆满到不像是费兰特干的事。没有看过原小说,但感觉到了一些情节的重叠。人物虽然有转变,但还是比较单一。在被抛弃这件事上,没有更特别的角度,也许是我对费兰特期待太高了。也是看了这部,能知道为什么有人猜测《鞋带》的作者也是她本人,但,应该不是。 |
|
適合婦女節觀看,有助於女性進行自我確認,從得到全世界再到失去全世界不過是男人的一轉臉,被流放的不止是歲月,還有自我。這種價值觀重塑無論什麼時候到來都不晚,只是不同階段不同體悟。最後的結局刻意了一些,大約是太苦了不忍心。影片本身來講質感一般,節奏也比較差,得虧內容撐起來了。 |
|
原声还是不错的,前面有一种阿莫多瓦的影子,看评论说导演少碰点这种靠文笔取胜的片子,确实,好的小说,比如内心戏很多的不一定都能改成好电影,就连天才女友也有大段旁白,巨大的披萨出来后第一反应是模型,女主声音好听像lenu,女主演的好,但是这部就给人一种结尾来点高潮,落入俗套的感觉,想起了《岛上书店》这本书,还有之前看过的凯特肖邦的小说,看了没什么感觉,有点像是在很丧的生活里怎么振作的外壳,女人如何改变的故事...女主长得不错,otto这个狗名字也不错,给公狗用 |
|
不如书 |
|
大提琴音乐很好听~某一天的时候爱着,另一天不爱了,很无奈,却也没有为什么。能怎么办呢?放逐自己也挽回不了丁点。let go,也许真正该放开的是自己。 |
|
四星是给打动到我的两个片段:女主和孩子们被“反锁”在家里亦真亦假的窒息感;女主沉浸在音乐家的演奏里,开始正视眼前这个男人有多迷人。尽管是意大利电影,但是故事偏美式了,结局梦幻又虚假,图一乐吧。 |
|
埃莱娜·费兰特《被遗弃的日子》改编。靠下一个男人“拯救”的结局还是有些庸常了,不如奥尔加坚定地对孩子们说,以后再也不能依赖谁只能靠自己来得干脆利落有觉醒性。 |
|
崩溃边缘的女人~看了真是扎心!结局一点都不喜欢,坚强独立的女性,最后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啊 |
|
完全不行。 |
|
4.5 到讲完海里的女人的故事那里我都非常喜欢 |
|
Olga在被抛弃之后,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最后找到了新的归属,又重新变得平静。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happy ending,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不管是“被抛弃”还是“重新找到”,Olga始终是一株藤,即使是在最后半个小时,她慢慢从上一段感情中出来,似乎也没有变成一棵树。就像音乐家说的,她缺乏自己的视角,小时候是母亲的视角,结婚后是丈夫的、子女的视角,相亲时那个男人也想做她的引导者,而音乐家又何尝不是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视角,要她体面、体贴…在翻译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翻译文本里,在对编辑道歉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故事不值得一提”。真的让人很心酸。越靠近结尾,我越想看见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但我没有看见,还挺失落的。 |
|
女人没有爱情就会死去
女人战胜了爱情就会成为勇士
破碎之后必将迎来重组
重生之后的女人无所畏惧 |
|
. |
|
费兰特的小说被拍的这么烂 |
|
配乐纯真而忧伤。我是个结巴。我永远不会在变质的东西上停留。 |
|
#62nd Venice#主竞赛 |
|
恐怖片 |
|
失败的改编,没抓住重点 |
|
改得真是一团糟。之前唯一一次看该导演的作品是《佩雷拉的证词》……建议导演以后就不要去碰这种纯以笔力取胜的小说了…… |
|
很努力去理解女主心理了,比如她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她就是对一个男人死磕不放…电影看着倒是蛮舒服的。女主是我想象中中年Lenu的长相。 |
|
女性承受的压力比男性大很多,不是因为一件事就会被压垮,是一件件琐碎的小事压垮了,费兰特很会对人物的饱满描写一如既往的出色 |
|
秩序的崩塌,对于失序的恐惧,走出来,最重要的是走出来。 |
|
等原著小说和新版电影再看看,这个感觉有些仓促。 |
|
中文名“被抛弃的日子”检索不出来,反而发现美国也在翻拍,还是娜塔丽主演。原著看到女主半夜去找音乐家做爱结果音乐家硬不起来她又羞耻又怨恨自己就停下了,电影里倒是改成做到一半对着丈夫的幻像喊话,那种尖锐的情感减弱了不少。之前看《碎片》谈到故事可以追溯到美狄亚——费兰特本身应该是个古典文学学者,这种极度真实的脆弱和嫉妒和歇斯底里(或者说对此剖白、承认的无畏)本身就坚持着女性主体性,所以也无所谓批判从另一段爱情里获得救赎的戏码。大量心理描写遗失在镜头语言的转换中。(她都那么绝望了不还是熬过来了,我现在的小事算得上什么 |
|
节奏很好,音乐我很喜欢,费兰特的文本也很扎实。丈夫的情人完全变成了一个工具人。这个结尾不知道和原著是否一样,看到音乐家身上闪光的一面对他刮目相看,突然就“从那个时候之后爱了很久”,有点无语减一星。 |
|
改编自费兰特《被遗弃的日子》,文本里篇幅最多的崩溃一天在这里只浓缩成了几分钟,大概是怕观众太无聊吧。通过女主正在翻译的一部作品引出儿时听到的弃妇故事,弃妇形象又和楼下的拾荒者化为一体,这个很妙。这个虚构的女人最后没有被大海淹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母亲这样给女儿编织了故事的结尾,也在呼应她自己。电影和原著的时间线不完全一致,大概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一男一女的孩子在书中是哥哥和妹妹,这里变成了姐姐和弟弟,一度我以为我在阅读的时候看错了。看完小说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开头丈夫在意面中吃出了碎玻璃的图像,电影唤起了我的这部分记忆。这一次,故事在都灵,公园里面可以藏人的大炮是真实的。 |
|
老公突然抛妻弃子玩消失太让人窒息了。不爱就不爱,感情没了很正常,一个成年人把事情处理好不会吗? |
|
被抛弃的女人从失序到重塑秩序再到找回自我。费兰特的作品落脚点一直是在女人身上的,不太同意一些评论里所批评的“结局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我感觉故事里的男人都是工具人,丈夫让她迷失了自我,又从音乐家身上找回了自我。女儿与母亲的关系也是费兰特作品的一个着重点。看完电影更想看书了,中译本啥时候能出呀……OST很棒 |
|
弯弯字幕组翻译以后立马看起来,是费兰特的感觉,但电影缺少一种心理的共鸣,崩塌和起伏都略过了,所以有点无力。不过整个故事至少是完整的。 |
|
能看到费兰特的底色,但感觉太仓促了,女主在接受一个又一个的冲击,却来不及去考虑,就必须做出反应,直到彻底的/点题般的改变。 |
|
“我想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不爱了难道就是罪吗” 喜欢所有中年婚姻关系里的女性书写(resolution靠爱上下一个男的来治疗上一个男的背叛造成的创伤 未免有些轻率了… |
|
这不就是电影"罗马"的剧情吗? |
|
“终于,我变得无所畏惧”开始很不舒服,完全是一个很旧的叙事。男的出轨了,女的疯了,好像没有他在就会死,然后就有新的男的出现,来拯救她的,生活又继续了,接着重蹈覆辙,很没意思,但是现成的选择题里也没有别的答案了。 |
|
改编得挺好的,还原了书中的情节,听着电影的对白,会有更混乱的感觉。一个女人的自我救赎之路。 |
|
比较还原原著,女性角色都好看,男的太丑了。意大利语骂人好有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