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觉得,哪怕是在平权最好的北欧,三十岁女性的困惑依然是选哪个伴侣和要不要小孩,就挺让人丧气的。 |
|
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坚持一个爱好,我没办法维持一段感情,我会为了捍卫我的人生信条而冒犯他人,我伤害我深爱的人们,我怀疑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母亲,我没有勇气去见他的最后一面,我无时不刻没有在向往自由,我自私地爱着我自己,我讨厌改变,我认为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认识我自己。 |
|
我们只是短暂的需要别人,来度过自己无序的人生。 |
|
为后记追加一星,人间真实。男人都是薛定谔式的丁克,只有女人说丁克才是真正坚决的丁克,孩子意外流掉了比起悲伤可能更多的是松口气。不同的人生阶段想要的不同,30岁不想结婚生子,想感受更多激情,想被尊重被听见;40岁感受够了身体交流,想要更多经济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共鸣,和真正懂自己的人对话…这都是没有错的人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遇见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是非常棒的,而不是在差不多的年纪被社会被伴侣被家庭绑架去选择“别人”的人生。后记看到当时如果没有流产的“另一种选择”也算是圆满了。最羡慕的是女主不需要主动,就有更好的选择…感情进入倦怠期了就有艳遇,恪守不出轨原则新对象会主动靠近,意外怀孕了苦恼该怎么办,孩子自己留掉了,怀念ex懂自己,ex主动输出“你是一生挚爱”…是我这种高敏感被动人格眼红的人生 |
|
北欧女人太自在、自由了,足够安全下,可以选择,可以放弃,可以后悔。片中倾向比较明显,生育权是女性独有的,男性只有请求权。 |
|
相比全世界无数在为饭钱房租和助学贷款发愁的同龄人 北欧青年看似普世的焦虑其实更像是一种衣食无忧保护伞下的选择障碍 是选择从医还是摄影 是选择丁克还是生儿育女 因为每一条路都完全开放 所以反而迷茫 |
|
女主角爆棚的亲切感,以及秀丽的脸,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真实且震撼。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要很多很多的爱,我不放过所有新鲜的瞬间,我害怕负责任,我想成为我人生的主角,并以此为借口伤害他人,到头来,我想要的,似乎也没得到。这就是我。 |
|
非常轻盈。所谓“寻找自我”的真相其实很多人都无法面对,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自我。那个所谓的自我是一种幻觉与愿望,寻找了半天最后发现“自我”就是一片空白,一团烟雾,一汪连自己都不想看见的泥淖。那些令自己变得独一无二的才华根本不存在,它只存在于那些你从书上,新闻上和电影里看见的那些人身上,你误以为自己也有那一切,只是尚未发掘出来。不不不,一片沙漠挖到底也没用水源。这很残忍但很真实。所以首鼠两端,所以惴惴不安,看了这个又要那个,以为这是年轻,但不过是脆弱。很多人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要创造一些什么的人,超越凡俗生活的人,但其实什么也创造不了,凡俗对他们而言已经需要垫脚去够。这样的人在身边太多太多。当然,这电影里没有批判,甚至也不想呈现这一切真相,只是追踪一种成长轨迹。倒也挺有趣。 |
|
#TIFF 2021#总是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等想清楚了却又错过徒留遗憾,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 |
|
平庸却自命不凡、挑衅而不能收场、做梦但无法行动,如果这样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话,这个指控未免有点儿严重了。非常爱开灯后世界静止那一段,美好的恋爱总是写花、写城市、写天气和光,但全世界都不存在。有希望拿影后。 |
|
不想让任何【其他人】进入生活。孩子也是其他人,有时想要有时不想,像对社交的态度。但不想社交了就宅,不想做父母了却不能不做。想玩,想你关心,想着想着就想规规矩矩【出轨】。用烟接“又纯又欲”(这个恶心的词)的吻。就像【Me too时代的口交】也是矛盾自我的喻体。怀疑一切,只坚定反抗【我们自己的家庭】。总能准确抓住【坏时机】,我们想在爱情里变得更好,却总因爱情展露最糟糕的面相。跋涉过【芬马克高地】,寻找自己的少数族裔血统,在这时代,确证少数性是最重要的事。情难自禁就会翻开【新篇章】,理智地选择不理智,确定地拥抱不确定,抽出卫生棉条用经血涂抹【Julie的自恋闹剧】。分歧不足以让【鲍勃猫摧毁圣诞节】,恋旧却能够。就这样最终活成【第一人称单数】。面对爱与死,人能做的只有【乐观】。【一切都到尽头】,一切未完待续。 |
|
每一个年代都会那么一两个足以代表整个世代的经典角色,约阿希姆·提尔和Reneta Reinsve就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个足以定义千禧一代的银幕形象。而在rom-com极度稀缺的当下,这部片的存在更是太可贵了,哪怕它其实并非rom-com |
|
女主的感情线只是bgm,导演要讽刺和批判的是这种30岁左右摇摆不定的nominal feminism。女主表面上是女权作家,实际上只会在吃蘑菇后才会对父权做出反抗;表面上不出轨却实际上已经另有所属;表面上嚷嚷着不要娃实际上最后自己才意识到孩子是维系感情的木桩。一部名义/虚弱女权的打脸片,和爱情无关。 |
|
很神奇,自我意识过剩,同时又自我意识缺失。 |
|
疫情严控,出不了门,正好在家看片。93个国家报名奥斯卡国际电影竞赛,现在选出了15部的入围大名单,花色多样,竟然还有不丹的作品。其中我已经看过6部了,除了日本的《驾驶我的车》外,这部挪威电影可以说是我看得很舒服、引起的思索最多的影片。女主朱莉真是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啊!三十岁了还在随心所欲地唯自己的“欲望、直觉、爱好”生活着,不停地更换着男友;专业也从医转向心理学,最后做起了剧照摄影师。这实在是今天物质富裕、网络通透时代的许多大龄单身青年的真实写照。女权意识、自我中心,唯独还没有认识到在人生中,更重要的“责任和付出”的意义。全片加上序幕和尾声,十四个小段落的剧作结构,编导处理得细腻、生动;男女主演真挚、投入。这位北欧的中年导演未来可期! |
|
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
对于异性恋而言,这部电影是多么大的一个进步啊!极慢(面部特写抒情+情节铺垫),特长,步步煽情,对白推动。伪女性电影。男主说教很多,甚至教授太多,女人无男人教则不醒吗?而且还是用死亡来让其醒。自我牺牲为尚的男性英雄主义情怀扑面而来。真希望剧本是女主没有父亲问题这个老梗,是自我觉醒,找到了未来。除却情欲戏,完全可以在🇨🇳上映。女主没有朋友,只有男人。 |
|
我爱你但是我不爱你了,我不爱你了但是我还爱你。人总是矛盾的也是自洽的,爱总是流动的也是永恒的。 |
|
在神作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焦虑、不确定,可能是我们一代人的主题。 |
|
the pains of being basic in Europe |
|
导演这次在氛围的营造上非常强悍,像女主角的这样形象,在我们身边可能随处可见,这样的形象不局限于女性,男性也大有人在,你甚至觉得这部电影就是豆瓣文青的群体画像。如果把这样的人设搬到男性身上,这个故事的观感就另当别论了,但在后me too时代这样的大环境里,这样的女性形象是一种潮流,抛开男权或者女权的眼光,但看这样的人物,真实到血淋淋了,她身上的焦虑是很多80后90后正在面临的焦虑,全世界可能都一样,不过是想追求自我罢了。 |
|
1.5 / 《世界上最方便消费的女权主义》样板戏。一副不用肤浅批判肤浅好像就没法说话的摆烂模样。把“感受”当作标签贴到“女性”上,便以此作为拙劣的编剧与导演技巧的遮羞布,还有比这更男权社会阴谋的艺术创作吗??? |
|
世界上最常见的人 |
|
太适合我们这种自称反矫达人的矫情逼了,也可看作是自我意识强烈的矛盾体通过他者映射不断自反的修行之旅。读心术、魅惑术、时间操纵、幻影移行,用超能力放大爱情中最甜蜜和痛苦的瞬间,如拆毛衣般一点点收回纤细的情感火苗,积极的或消极的,彼此交叉缠绕,团作巨型的毛线球藏入历史的抽屉。奥斯陆的清冷与迷醉为这个寻常故事提供了最美的舞台,约阿希姆·提尔应该意识到,他的创作原动力来自于他的乡愁。 |
|
看似在講愛情,其實在說人生危機。真正理解你的人無法接納你,全然接納你的人不可能理解你。人生是自己的功課,可以經過很多人然後參透,但解決問題的始終是自己。承認自己是最爛的人,比假裝自己是最好的人、擁有最好的幸福的人,要真誠太多。 |
|
当男导演试图探讨一些女性问题的时候,很需要警惕他是不是想鸡贼一把。 |
|
真实到有点残忍,这是一部不适合情侣共赏的爱情片,因为它对焦的是爱情中善变的“自我”以及几乎难以消除的悖谬性——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特的,都认为“即使没有完美人生,也应寻找完整的自我”,都认为人生应该越来越好一直向上,但其实并不是,并不会。“自我”是现代社会免费派发的新式致幻剂,效果卓群,人人有份。 |
|
用爱情喜剧的外壳拍了一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设置在85/90后这充满了不确定和焦虑的一代人身上,时代更迭印记给故事增添了当下的现实意义。而提尔充满活力又细腻的叙述方式也让整部片情感充沛,好看动人(分手戏看一次泪目一次),同时也再次是一部出色的城市电影。两位主演的表演太棒啦,ADL就不用说了,女主是从哪儿挖出来的宝藏?|二刷3.5->4 |
|
我们只是短暂的需要别人,度过自己无序的人生 |
|
看得非常煎熬,可能是因为加上厅实在太冷了,觉得这个情节加上这个章节式特别俗啊,怎么就主竞赛了orz |
|
按我的分析就是北欧的社会环境太优渥了,可以给人很多次选择的机会。随心所欲重读专业,一遍遍选择人生。其实他们的犹豫挣扎说白了就是挑花了眼。因此看得还是比较隔阂的,很是觉得有一种极现代的矫情在里头。 |
|
我有些不记得提尔最早几部电影了,据他说这是一个三部曲的完结篇。是当下年轻女性尤其发达国家年轻女性在女权方面的真实困扰的写照,影片或许呈现问题大于解答。对两性关系中生育问题看似有选择但其实深深迷茫最后竟需要他人对自己母性的肯定来找答案,在父权关系的折磨下可以轻松逃脱却只能在飞叶子的时候才能做出反击等等,很痛很真实,并且在现有的条件下是无解的。(解答的话就要脱离女权上升到其他问题了。)故事呢多少有些俗套的,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写手味儿有点重,几个片段很有想象力(比如啪嗒一下拧开关那里,凝固时间空间很多人用过但是这里就特别特别合适,很浪漫,又很任性),最后结尾稍微不要那么俗大概会更引人思考一些的 |
|
女性版本的“眼底映出一阵浓烟...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有点逆喻的意思,电影里女主频繁换专业,身边的男人如流水,她的青年焦虑在于她要找到最对的那个选择,她也不清楚什么是对的,但她对错误极其敏感并坚决抵制,人物潜台词就是“姐要活出自我,成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绝不重蹈祖辈的老路活成一个生育器皿、带娃机器,被孩子与家庭囚禁,姐的男人不能“强势”(依靠经济、知识等方面优势来对自己形成心理、地位上的压迫)(也是分手最大的原因,第二任明显更“门当户对”),尤其不能忍受像自己父亲那样的老顽固男人”,基于这个前提,女主不断辗转流浪,成为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的处境也是当下女权的困境,觉醒之后,该如何面对生活? |
|
哪是最糟糕的人啊,明明是最常见的人。12章节的讲述,细腻,柔和,总有那么几下被击中。 |
|
1.女主突然离去时,模糊的镜头,对准前男友垂下来的硬了的鸡巴。2.两个人一起躺在病床上,前男友握住她的奶子又被她扒拉开。3.变来变去的职业,变来变去的人生观事业观。 太细腻了,导演抓住了每一个尴尬的纠结的细节。 |
|
2021戛纳最佳女主角+奥斯卡原创剧本提名、国际影片提名。表演是挺不错的(好就好在不是“老娘给你上表演课”的那种用力),其实评审团大奖发这部我也没啥意见。还能找到言情片的新表达挺不容易了(奥斯卡给个剧本奖提名太准确了)。虽说是北欧片子常见的“发达国家的烦恼”,但好处是拍得既女性主义,又含蓄地批判了(自居?)女性主义者的过度反应和矫枉过正。挺有想象力的(蘑菇片哈哈哈),也易于让当今全球“恐婚恐育”“寻找自我”的文艺青年们共情。#年度佳作# |
|
总以为正式的人生还没有正式地开启,尚有大把的时光慢慢弄个清楚,哪知稀里糊涂,就从序章翻到了后记。总指望从一段关系中找到那个正确的最优解,总有男人来指导你,“你不懂,这才是真正的你”,“那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催促你生娃,要你相信“别管那么多,你会是个好妈妈”,哪怕你心中正有一百种困惑与迟疑,就像评论区有一大堆人嫌女主活得太自由、太easy、不懂“付出与责任”的意义。到头来你发觉,男人们连自己的人生也盘不清楚,也在拿你解他们自己的题,躲他们自己的烂摊子。 |
|
好喜欢这一部,真的好喜欢,喜欢女主那句“我在跟你说我的感受,而你却在给我下定义”....一直都很羡慕那种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因为我始终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电影里的女主,同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一点让我感到莫名的感动,学什么专业,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同居,要不要生孩子,分不分手...所有这一切,都是女主基于个人感受作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能不被外界定义所绑架,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
|
怎么说呢,一个男人生性不定,迷茫混乱,朝三暮四,喜欢这个又爱上那个,大家叫他詹姆斯迪恩,永远的偶像,性别一换就要自啐一口,取名“全世界最糟糕的人”,真的女人们别太爱自省了 |
|
糟糕没有看出来,只看到了一个从头到尾都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并且全情投入不顾他想的人。对自己诚实并且敢于行动的活法让我也想成为这样糟糕的人。 |
|
文艺青年很难割掉脐带做大人,追求自由,逃避责任,依赖他人关系,一旦期待落空,不免陷入自我怀疑,幻想和现实经常混为一谈,消费品味高于创造水平,面对现实,心性不定,难以转化成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嘴上说着做自我,打心眼里在乎他人认同目光,矛盾中成长,不安里死去,苦苦追寻,自洽无果。 |
|
3.6吧,为什么任何事情都要标签化?我不认为女主是女权或女性主义者,她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如此。被所谓的标签或别人的议论绑架自己的选择该多么愚蠢啊。 |
|
任何往性别议题上大发议论的都是自作多情。
一个三十岁的主角彻底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的感觉喜好为半径,划一个封闭之圆。
对所有人生的目标充满彷徨与摇摆。
对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人与事只有短暂新鲜感,
不想承担热情褪去后的责任心与人生义务,
像一个玩玩具几分钟就厌烦丢掉的心理巨童。
对爱情玩世不恭,尤爱无情装有情却不承认。
经常用丰富的想象来使自己陷入苦恼、忧伤。
是生活的怀疑主义者,对一切抉择不抱确定。
看见夫妻争吵孩童聒噪对婚姻顿生绝望反感,
看到夫妻恩爱一家和睦又顿觉也不是那么糟。
甚至跑去最缺安慰的绝症病人身边索要安慰。
明明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人生大戏的配角,
还时刻感觉自己像自己人生的观众。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请别再做这种人,
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人,请远离这种人。
如此,你们都将获得幸福。 |
|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平凡普通的人的坏毛病,比如喜新厌旧,美化谎言,无所事事,没有目标,这一点点“女性主义”都沾不上,纯粹就是讲了一个“讨人厌”的人的几年,最后这个“你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这个人,真讨厌,和我身边的每个人以及我自己一样。 |
|
8.5/10 #TIFF 流畅丝滑到惊人,以至于没有那些瞬发的冲突或情感的缝隙来让一些有意无意流露出的矫揉造作或刻奇俗套流走,反而让这些元素不断堆叠不断累积,摧残了最后的两个章节。男女主的表演的确动人与细腻。“最糟糕的人”不只是一种情感中两方的拉扯,更是广义上的“人类”的新社会处境,通过男主和男配分别探讨了环境保护主题与性别/冒犯性艺术,基本触点到位。女主作为一个被无限放大且大部分时间唯一的主动角色(显然开关后时间暂停去寻找情人时将一切他者物化为景观),其实可以继续放大,最后的落点回到绝症男主和关于孩子的冲突其实反而显得弱化和怯懦。地貌得以延展,城市得以被部分展现,可惜地是关于世代冲突表达地略有简单。 |
|
俗到无可救药时候,总能峰回路转来点反预期的惊喜,关于两性关系刻画很精准了,大概也可以无缝对接中国90年上下大龄文艺青年们婚恋观。魔幻蘑菇那段真是全程捂脸脑瘫笑,太想回欧洲起飞了…… |
|
约阿希姆·提尔“奥斯陆三部曲”终篇,细腻真实的当代女性电影。1.女主贯穿全片的摇摆彷徨、她笔下的女权主义文章、以照片+画外音呈现的过往母系亲属30岁时的命运对比及男主在电视采访中情绪失控的辩论,都具暧昧多义性,既支撑又反思了当下复杂多元的女性主义思潮。2.【变化】亦是一大母题:女主从头至尾都在迷茫无定中决绝地探求新的变化,而漫画家男主则在生命最后时刻坦陈自己早已放弃了变化,一遍遍沉浸在如[热天午后]这样的老电影中。3.影片终归猝不及防地开启了至为痛切(而且对胰腺癌患者的描摹又如此真实)的【死亡教育】,这也是今年许多影片不约而同的默契,唯有在灾变与死神之息里才能真正反思生活。4.对奥斯陆城市空间记忆与电影剧照拍摄的呈露。5.严整章节结构,叙事者画外评述介入常与人物台词交叠。6.时间凝固的穿城奔跑。(8.5/10) |
|
很棒!后记值得多加两星的那种。非常北欧的电影:探索职业方向、关心气候变暖、Metoo运动下的口交、迷幻蘑菇下的幻影… 女主生活在地球上最平权的国度,人到三十,还有试错的空间和恋爱的自由。但“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在绝对的自由背后,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虚无和不确定。非常理解女主年轻时想要“被看见”的情感诉求,而在得到满足后又考虑现实的物质诉求。前男友分手的时候说“没有人能像我们一样交流;现男友说“你都不看书怎么看得懂”。让人想起那个影评:你后来的恋人能像我们一样谈论书和电影吗,还是说这一切其实并不重要?(ps:为啥批评女主虚伪女权啊,难道非得不婚不恋保平安、天天露着两只奶子上街yx才叫女权?这种会爱也会退缩、勇敢又怯懦,果决又不安的拧巴困境才是我们新时代女权主义者最真实的写照好吗? |
|
可爱的半途而废,一场场无因的反叛,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与年龄无关。在女主身上我居然看到了自己,sigh... |
|
看到那个男的跟另外一个女人生了个孩子的时候,真的很受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