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星,故事编排并不出彩,但营造的氛围非常出色。 |
|
空洞的流水账 |
|
歪斜世界老兵探案,西伯利亚战俘营酷刑展,电车道德难题没有正确选择;所有人都相信着某种主义能带来光明进步的魏玛共和国初期,从一战屠场回来的人遭全社会唾弃,等待着下一次大屠杀的到来;表现主义新拍,挺有追求 |
|
战后废弃的城市与病态的心理几乎是「表现主义」的呈现,在形式上的印象比呆板普通的故事内核更引人注意。 |
|
很棒,工业风很重的电影,一些场景致敬《开膛手》,对于从战俘营活下来的老兵来说,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故事,却并未结束。 |
|
战败的失落,帝国的崩溃,主义的抬头,纳粹的崛起,这倾斜的背景无比完美。 |
|
昏暗、阴郁的维也纳🥹氛围感营造得不错,但故事本身确实拍得很无聊 |
|
原本想给4星,但女主有点出色,就加一星。场景是做得超级特别,越看越觉得赞。案情简单又不简单,好看。 |
|
场景真的太出色了,充满了末日前夕的腐朽气息 |
|
回柏林进行一个观看。 |
|
制作精良,表现主义装置十分抢眼,人物和环境的格格不入看久了蛮顺眼。适合大银幕。 |
|
啥东西 |
|
很棒的一部影片,风格化强烈,故事相当惊悚、曲折,令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受,尤其是影片的摄影、画面,极具特色,让人印象深刻。摄影师习惯性将画面略微倾斜,背景中的建筑也多是歪斜的,人物面部布上一层昏黄的亮光,在暗色背景下突出了人物的表情变化。稍微吐槽一下影片的译名,《身在内陆》完全是直译,毫无神韵,不知所云,还不如另一翻译《维也纳谋杀案》。 |
|
挺有意思的一起连环杀人案件,发生于奥匈解体之后的维也纳,且受害者均是从俄国战俘营里归来的老兵,死状又极其残忍。不过导演却采用了极其风格化的拍摄方式,以漫画式手法来处理人物及场景,每个镜头均如一幅连环画,所有场景均处理成歪歪扭扭,如同漫画一般。用这种方式表现,故事的叙述零七八碎,人物的塑造也很糟糕。也许,摒弃真人出演,直接拍成动画片,也许更符合导演的想法? |
|
好像大量采用的是LED虚拟影棚手法拍摄的,舞台手法范式的光影即便是想提现心理扭曲类PTSD,也容易让人出戏。剧情倒是简单,翻译成《维也纳谋杀案》更直白。 |
|
风格十分独特的一部电影。歪斜的画面,强烈的对比度,从视觉上营造出那种一战后奥匈帝国巨变之时的不安。“列车困境”中没有“正确”的选择。 |
|
这个特效??? 看了10分钟直接晕车既视感 差点吐了 |
|
快到年底黑马片就频出,又一部制造惊喜的电影,光怪陆离的扭曲世界观,迷人的黑色侦探片腔调,满分级别的美术置景,追求风格化表现的同时没有抛弃故事,退役硬汉+新手警察+复仇凶手的猫鼠游戏,新颖外壳下的传统悲剧,迸发奇特又久违的观感,最大的缺点是凶手过于好猜,实际片头卡司就暴露了hhhhh。 |
|
最后一幕里,正常的实景替代了扭曲的世界。但委员会的正义与非正义,如何评判……没有一个人的出发点是恶的,但是没有一个人的选择永远是对的。 |
|
那个时代,世界是扭曲的,人也是扭曲的,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没有那样的经历。
有人问我是与非,说是与非,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
|
|
摄影极有特点,深色背景下,运用广角镜头,提供了怪诞夸张的视角。全片阴郁暗淡,影影趠焯,却也引人入胜。 |
|
别具一格的摄影和特效 |
|
除了扭曲的置景,其他的乏善可陈。 |
|
巴比伦维也纳 |
|
1三位一体的主角身份:谋杀目标,最大嫌疑人,侦探。
2核心对抗:反派和主角分别是列车困境的双方当事人,基于各自立场都是正义。
3杀人动机亦正亦邪。
基于以上三点,高潮时各种力量的交汇五味杂陈。交火镜头直接关闭,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
|
沙俄十大酷刑。本来是要为了小马看的,没想到他只演了个(剧透)scarred and deformed的哥,但还是可爱的。主角太现代,根本没那时代感觉,不行。当然丽芙演20年代妇女已经是基本发挥了哈哈哈。不过风格化的美术表现主义维也纳具像化还是挺有意思的 |
|
好几个熟脸,所以三星。背景街景太假了——从不在乎摄影的我都看不下去…… |
|
果然没看错背景真的是歪歪斜斜的。有的像真探这样。随便看看咯 |
|
大部分时间场景阴暗背景歪七扭八不知是不是为了配合表现男主的心理状态 案件不算复杂 就是个莫名其妙活下来的人的复仇故事 感觉无用的剧情太多 男主传说很NB但那也是多年前的事了 单就这次案件来说并没有表现得很亮眼 法医妹子可以看下但和男主的感情线太尬 总之整体感觉比较一般吧 没什么特别之处 |
|
没能看下去 |
|
m2278:勃鲁盖尔的色彩可圈 |
|
镜头很花哨,与廉价一线之隔。画面质感有点像2004年《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就是一眼假。在花哨之下,尸体放屁、战争残疾士兵之类的尺度镜头还可看,但是故事缺少钩子,男主除了苦大仇深,没有可以挖掘的深度。关于画面质感,个人觉得更适合幻想题材,面对战争给人的灾难,那么多残缺的人体,把机位摆正,把颜色调真实,比什么都有冲击力。 |
|
#LFF21 第21场 网大味十足的本子,不过如果能在影院看也是很不错的 |
|
独特的美学风格,喜欢! |
|
身在内陆的名字翻得有点多余,直译翻成腹地更接近作品立意。以战败解体的奥匈帝国作背景,归乡战俘老兵作主角,不管从故事背景,到贯彻始终的歪斜扭曲的镜头,都堪称别出心裁。离开时只有华尔兹和轻歌剧,归来后白人在咖啡馆里演奏黑人爵士乐。忠于凯撒和帝国的男人们打完了仗,却发现既没有光荣也没有家连凯撒都没了。勇敢的军官士兵饱受歧视苟延残喘,不上战场混体制的懦夫得意洋洋摇头摆尾。既是令人激动的新时代也是二战孕育的苗床。 |
|
歪斜的地平线和失真的透视隐喻礼乐崩坏很有新意,超现实画风也好评。故事讲的有点业余,节奏略显平淡,观感不错但不能深究。 |
|
背景有点假 |
|
一个复仇的故事,故事背景和结局令人唏嘘。电影的布景太糟糕,感觉一切都是斜的,什么什么都歪七扭八。剧中囚犯对着狱卒高唱国际歌的桥段有点儿意思。 |
|
气氛营造绝佳,末日气息配合剧情让人窒息。女主美的很 |
|
故事还行,拍摄是亮点。 |
|
美术设计太加分了 |
|
建筑背景用了不少特效,颓废的国度,建筑都是倾斜的,后仰的,阴郁的,除了老婆的小村庄没有一栋是正常的 |
|
美术风格相当出彩,隐然有点猴版The Third Man内味儿了。 |
|
虽然知道想构建出舞台感和29世纪初特有的扭曲感 但这五毛钱扣图也太辣眼睛了 |
|
布景好魔幻,怀疑演员全程绿幕 |
|
身在内陆这名字什么鬼,维也纳谋杀案差不多 |
|
挺好的,士兵战后创伤题材,依然是永恒不变的反战主题,主要拍的不墨迹,干净利落 |
|
战俘回国破案的故事 |
|
战争带来的胜利可以理解了,如果是失败呢?那么谁来承担,谁来救救战俘,就算生命得以留下,创伤在蔓延,报复社会还是战友,还是互相报复。? |
|
好爱这种表现主义油画般质感的画面,好怪诞,独树一格,眼前一亮,好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