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成名作,1981威尼斯金狮奖。背景是1977年的“红军派”恐怖组织及“德意志之秋”。以两姐妹喻指东西德的骨肉分裂与左右路线分歧。有意思的是姐妹学生时代的习性与成年后截然相反,虽未深入展开,显得逻辑不明,但或而亦体现了人性中的两极矛盾及压抑与社会化的进程问题。受害的最终总是小孩,一如片头插入的堕胎合法化运动场景。学校放映的二战大屠杀纪录片令人心惊,无论是谁,都理直气壮地自陈“Ich bin nicht schuld.”。此外,宗教氛围隐隐笼罩全片,无论是片头摄影机凝视的十字窗户(其后流畅转为运动长镜),还是姐妹从小所受的基督教教育,抑或是朱丽安面对妹妹尸体时呢喃的祷文与对自杀选择的不解与拒绝相信(自杀为基督教教义所禁止),都在提出天问:世界为何如此?未来的女性主义与政治斗争将走向何方?(8.5/10) |
|
2022045 大光明。它首先是一部女性电影,其次才是政治的指涉:左派内部的鹰鸽之争是引子,女性身份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无力才是冲突的核心。 |
|
@2022德国大师展。
很少看到这么动情又有力量的德国电影,后半段一度被抽泣声包围。
影片未把焦点放在姐妹俩参与的社会运动上,而是聚焦家庭的私人一面,也是对片尾孩子要求知道所有故事的一种回答。
玻璃重影看出鸡皮疙瘩,恰恰点出姐姐的心理变化;妹妹上吊像耶稣,受难的一代-纳粹的孩子,被烧伤的纳粹的孩子的孩子…
谁说不能一个人跳华尔兹?值得注意的是,妹妹还有一同拯救第三世界孩子的男同事,姐姐身边却只有女性共事。
能理解为什么伯格曼喜欢它,相似的经历,视角和厚度 |
|
借姐妹题材达到政治指涉 |
|
3.5星,政治隐喻很多,但象征手法用得太刻意,如何合理嵌入才是王道 |
|
反转两姐妹一生的《夜与雾》。政治,女权色彩十分明显。沉闷而深刻,细致的人物塑造更显寓意。为了拯救第三世界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推掉以至于被人伤害,是救了一个世界的孩子,却毁了一个孩子的世界。 |
|
是一部看完让人马上反思如何将女权运动持续下去的杰作。对比起来瓦尔达的同样是说两位女性的《一个唱一个不唱》甚至显得有些太轻松、小资了;电影里的两姐妹,在争取社会变革的道路殊途同归。一个成为激进左派,将诉求通过暴力来表达,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让活着的人一辈子都背负苦难;另一个是知识分子小资女权,试图通过文字与出版来斗争,却陷入迷茫,困惑于自己的无力,于是对红军旅的妹妹产生既恨又憧憬的复杂情绪。但两个人其实都是受困于自身的挣扎,没有把它扩张到更多的人之中去,导致身边的人一个个逐渐离开。电影的结尾尤其有力:该怎么把我们这一代的斗争,告诉并传承给孩子们呢?我们自己都不能互相理解,他们能吗? |
|
当你发现自己终其一生想要捍卫的理念其实到最后却根本无法向后人开口解释,这是一种巨大的崩塌。世界的翻新速度远大于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即便是最坚定信念,也在种种派生出的是非影响下变得错综复杂,变得似乎不再值得人去追随相信。所以死了的人永不会错,而活着的人将永世迷茫。这是近几年看过的非常有力量的女权电影了,其他女性电影与之比较,甚至显得微不足道。 |
|
2019.09.21 山一影展。很难说应该从什么角度定义这部影片,激进理想和世俗庸常的对立政治隐喻被包裹在姐妹情感的互动中,女性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如果把姐妹换成兄弟,故事大抵也成立)。少年时在“存在与虚无”中沉迷的叛逆姐姐,在与成年后日渐激进的妹妹的争吵与和解中逐渐找回了被埋葬、被规训的自我,而情感也从被压制的方寸之中挣脱出来,她们相互撕扯,又断不掉牵引的线,她们在最终互成镜像的同时,生命也达成了同质化,政治隐喻的力量在姐姐与同居十年的男友分手、重新将外甥接回的结局中与血缘和记忆结合成了不可言说的真实神秘。如果对战后德国乃至欧洲社会思潮没有一定了解的话,理解门槛会相对较高。 |
|
#德国电影大师展# 很容易联想到伯格曼,也很典型德国电影,风格狠厉、决绝,丝毫不像一般的女性电影;身处同样的国家,拥有同样的父亲,经历过同样的学校教育,一起看过同样真实恐怖的二战纪录片,两位看上去性格与人生都截然不同的姐妹,正如隔着联邦监狱的玻璃交叠的两张面孔,本质上是同样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历史问题,对女性问题,对第三世界,对红色旅,经历着共同的不用明确点明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的,又何止姐妹两人,如同小男孩扬,从开头的乖巧,到片尾的乖戾,挥之不去的影响代代延续;感谢影展之前没看成的威尼斯金狮tag又加一 |
|
冯特罗塔的双女主镜像设置在《铅重的年代》达到了高峰。要注意到的是,历史的真相、RAF的行动在本片中几乎完全缺位,导演在试图用女主间的对照关系来创建一种辩证的私人历史,去对抗附属义是男性的“历史”。这种冲击带来了巨大的摧毁力,也把身边代表市民阶级的所有男性全部打垮。影片最终回到开头时,受伤的下一代要求听到“全部”的故事,但这在这部女性的、私人的历史里是没有位置的。这两种叙事模式、这两种性别权力的角力以悲观的、开放式的方式告终。 |
|
非常好。复杂残忍,几近伯格曼。文德斯用一生去回避的问题,Margarethe以诚恳的勇气去表述和面对。在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当代,却少见这样从大格局反思的作品。对于Vogler这个温顺呆萌还会做饭的家庭主妇角色,我只想说,女主角你不嫁没关系让给我好吗??? |
|
新闻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其他只会被扔进垃圾桶或写在书上。同辈人都无法互相理解的事,又如何让下一代了解?最终遁入历史的虚无 |
|
8.0/10。边看耳边隐约听见了伯格曼的嚷嚷细语。由于不够了解德国历史,所以只能看懂两姐妹分别代表着先是相爱如一后又格格不如的东德、西德,不过感觉上是部好片,支持堕胎等内容暴露了导演的女权主义倾向。 |
|
「她在我的心中將不斷到幻變,最終我忘記他們所有的惡,甚至給他們拼湊上一些別人身上的美,這對活著的人多麼不公平」 |
|
对立 |
|
挺压抑的 |
|
佳作啊。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
|
非常有力量的一部电影,甚至散场后走向拉面店的步伐都变得快速而有力。有血有肉。看到有评论说“放在兄弟之间也成立”,不同意。这里面的力量与情感,是女性独有的,因为那里面有许多压抑、挣扎、有太多积压的情绪等待着被转化,而它的转化过程和结果离不开女性这个身份与社会的关系。|“要等多久才能再出现这样一张脸?”每个时代独有的时代精神,跨越generation的矛盾与隔阂,但总需要这样的人。|很感慨,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本来是那个更为脆弱的姐姐,却一点一点完成了自己也未曾料想的转化。不会死的,无论历史怎么走,这张面孔也会长久地继承下去。 |
|
a LOT to chew on...从出现的阿伦雷乃《夜与雾》片段来看,哈内克所言非虚:辛德勒名单确实dumb & repulsive.探监戏的叠影比第三度杀人来得惊艳,苏科娃的眼睛好看得让人暂时失去所谓正义。闪回没商量说起东西德的纽带我都跟着(瞎)感动,姐姐妹妹长大后怎么就性格世界观骤然对调了,姐姐好爱妹妹&母罪子偿&就不告诉你 |
|
父权符号一大堆,跟女权面对的生活世界一样是问题成堆。我直男观众不能叫看了这部电影,应该叫围观了电影。剧中剧集中营纪录片极为写实。关她妹的旧监狱非常漂亮,女狱卒恶心;新监狱电子设备恶心。大量单簧管配乐,浓厚的霍利格味儿。 |
|
当朱丽安最后一次在审讯室见到她的妹妹,她们的面孔在玻璃窗上的映像重叠又分离,正如两人在岁月中扮演的角色一般,性格与理想迥异却又都包含对人类无差别的爱。血浓于水的亲情可以战胜社会理念的分歧,却不能回答抗争失败的原因,而这种无解也再一次转化为下一代的愤怒和反抗,构成一个无奈的循环。 |
|
死亡赋格里为自己掘墓的人,夜与雾中推土机的节奏,一首冷峻、苦寒、拥有坚硬核心的德国之秋悲歌,既是双姝的「假面」人生,也是战后整个欧洲社会思潮的翻滚和辩驳,一切仍在动荡中,一切仍在激烈对抗和挣扎中。
出生于二战期的背景,父权十足的宗/教家庭背景(伯格曼意味明显,难怪入他法眼),同样致力于争取女性权利和社会变革,却走上殊异路途,性格也发生逆转(对照监狱中换毛衣+镜面反射中脸部的融合),直至基督受难画实体化后的脸部成为姐姐心态发生变化的分水岭——回想过去,原来所有所谓跋涉探索都是徒劳啊,历史的伤痛和伤疤全部落在下一代身上(隐喻的确多了些)。 |
|
人物关系处理得很微妙...果然是伯格曼的菜... |
|
在没心情看电影的时候看的电影 没资格打分 改天重看吧 |
|
75/100 #柏林补课 |
|
Women's History Month继续放女导名作。文德斯男主和长得像Geraldine Chaplin的始终愁眉不展的女主。很nuance地展现(与隐去)左翼革命者,女权知识分子,她们的已经算好的了但终究还是束手旁观企图置身事外的男性伴侣,她们的hypocritical父权家庭,和以监狱为核心的state aparatus。两种路径选择,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条件的爱与信任。好喜欢闪回戏独舞华尔兹的段落,可惜年少时看上去更不叛逆的妹妹的转变原因没太好的交代,当然影片重点也是跟随姐姐(常人)的视角:要对下一代人讲出(也许仍是单方面的,偏颇的但)尽可能完整的故事,也是影片的用意。今天的观众可能对RAF一无所知,又能否理解导演的关怀与忧虑呢? |
|
玛格雷特·冯·特洛塔
|
|
20221119 妹妹是法斯宾德的御用之一,癫狂的表演很到位 |
|
看着她们交织向上 |
|
沉重的年代、不同视角、有些混杂 |
|
有一些冗笔,但情感表现很强烈,也确实接近于伯格曼的场景。 |
|
玛格雷特作为德国新电影重要一员,将故事蕴涵于国家现实,活生生搬出惨不忍睹的视频资料,斥责历史的摧毁性质,并将东西方的对立以姐妹暗喻,生性不合的两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妹妹被捕自缢,姐姐始有所觉,一墙之隔,痛难欲生! |
|
今年最好的 “行动比文字重要“ |
|
裸看无字幕,不求甚解,只求看过 |
|
監獄玻璃兩張疊合的臉,假面,東西德的緊張關係,過去與現在的存在偏見,性格反轉,真相創傷久久未去。報導即時性與永久性的區別,小知識份子面對龐大社會主義,個人與集體,面談長桌的兩端,旁人監視的冷笑,是笑話,還是姐妹同心,化解傷痕。 |
|
#山一2019# 德国六八一代的自白书。片名Die bleierne Zeit(铅色/沉重时代)和色调都符合“德意志之秋”的基调。姐妹分道扬镳的意识形态——少年时代姐姐读萨特、抽烟、独舞、穿黑色宽松牛仔裤,妹妹15岁坐在虔诚又暴戾父亲的膝上,崇拜希特勒,纳粹的孩子,在面对世界的罪恶时纯洁如羔羊。在严苛律令和女权运动并存的矛盾时代,她们选择不同的信仰,温和派和激进派——姐姐更像戈达尔《中国姑娘》中的小资产阶级,而妹妹则成为抛下孩子去关心第三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或许是因为前者的冷静理智(Vernunft)和后者更纯粹的本质(Romantik) |
|
感觉到了那些个体的,知识分子的,战后一代德国人的绵密的痛苦。血亲无法互相认同,自己的行为和旗帜也不可能不自相矛盾,甚至后果严重。被纳粹杀害的死者和妹妹的尸体,远方的第三世界的孩子和外甥的伤口。争吵,扶持,计较和不计较,好了又歹了。女性可以,甚至擅长为她人忘记自己,但她能得到的总是很少,少于一个来自家人的肯定。结尾在回答后辈的追问,这是德国的民族性,还是理想主义?(又在中途打瞌睡,我可以用这个理由安慰自己接受自己只能离开魔都的电影节了)投身运动的人,并非什么坚毅,她可能固执偏颇,更可能只是太脆弱不得不为自己找些支撑, |
|
先拯救世界还是先拯救自己,这个问题像幽灵紊绕脑际。你不知晓主的方式,主知晓你的原因。那个幽灵是被人的傲慢吸引来的。 |
|
7.9/10。①两姊妹(一个是温和小资的女权记者A,一个是诉诸暴力革命的激进左派女权B)虽理想相同却因具体观点不同而各种争吵/渐行渐远,以及A在B被谋杀后各种痛心疾首并开始逐渐接受(≠成为)B。②B与A分别隐喻东西德。③精美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有几段丝滑优美(契合角色们的体面气质)&表意有力的高水准运镜/调度。④作为传统故事片:1、叙事较淡(虽然这也增强了压抑的氛围);2、对一些具体情节的理解有着非影像知识的门槛。合起来扣1分。 |
|
作为一个革命理想早已普遍破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居民,这种革命精神没打动我。。。以“better good”为名横扫一切的背后到底多大程度上只是在安放膨胀的自我意识呢? |
|
我看不下去了,我堅持不下去了。我嘗試過了。真的。 |
|
即使我们不讲话了,也会为对方扣上后背的扣子。 |
|
东西德,左右派。 |
|
两姐妹的脸孔重合的那个镜头,浑身一阵颤栗。 |
|
feminist |
|
3.5 |
|
双生姐妹,截然不同的抉择,也使得她们痛苦地相爱。一边是激进的理想主义革命,一边是温和的文字思想解放,双生花,绽放不同的女性与平权之争。全片影射太多,反堕胎运动,阴郁沉重的耶稣画像,在学生课堂放映的残酷战争影像,第三世界解放运动,东西德之间的政治格局动荡。再次聚焦至姐妹身上,从青少年至成年时期,离经叛道不肯妥协的转移,不断的面对,不断的对话,探监镜像重影。结尾也是不省余力,下一代该如何接纳这一代所作为。观看冲动来至于福格勒在本片的出演! |
|
7/10 |
|
很满,不过蛮喜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