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德国姊妹 Die bleierne Zeit (1981)

    最近更新: 2024-05-28 HD
    • 主演:多丽丝·沙德 / 吕迪格·福格勒 / 朱莉娅·比德尔曼 / 韦雷妮丝·鲁道夫 / 尤塔·兰佩 / 巴巴拉·苏科瓦
    •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Margarethe von Trotta)
    • 编剧:$$$Margarethe+von+Trotta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西德
    • 年份:1981
    • 更新:05.28
    • TAG:德国,女性,德国电影,金狮奖,1981,玛格雷特·冯·特洛塔,1980s,Margarethe_von_Trotta,剧情,历史
    • 别名:德国姐妹@@@德国姊妹们@@@沉重的年代@@@压抑的年代@@@Dark Times@@@The German Sisters@@@Marianne and Juliane@@@Marianne & Juliane
    • 片长/单集:106分钟
    • 豆瓣评分 7.8 (477票)
    • IMDB评分 7.3 (2,865票)
    • TMDB评分 7.12 (热度:4.12)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其他电影《德国姊妹》的免费在线观看,《德国姊妹》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历史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8分,有477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朱丽安是姐姐,在女性杂志社工作,平常为妇女权益呐喊;妹妹玛丽安却是个激进的恐怖分子,在被捕后愤然上吊自杀。但这对姐妹在小时候的性格完全相反,一个叛逆,一个温顺,成年后两姐妹的路途却南辕北辙,朱丽安还对妹妹一直抱有成见,两姐妹关系对立冷漠,直到妹妹的去世,才引发姐姐对妹妹生活真相的追查。   幕后制作: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1080p BluRay x264-GUACAMOLE[6.56GB ] 详情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1080p BluRay x264-GUACAMOLE[6.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GERMAN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2.05GB ] 详情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GERMAN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2.0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德国姊妹.1080P.中文字幕.1981.西德.tt0082081.mp4 详情
      德国姊妹.1080P.中文字幕.1981.西德.tt0082081.mp4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720p BluRay x264-GUACAMOLE[4.37GB ] 详情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720p BluRay x264-GUACAMOLE[4.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GERMAN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30GB ] 详情
      Marianne and Juliane 1981 GERMAN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3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朱丽安是姐姐,在女性杂志社工作,平常为妇女权益呐喊;妹妹玛丽安却是个激进的恐怖分子,在被捕后愤然上吊自杀。但这对姐妹在小时候的性格完全相反,一个叛逆,一个温顺,成年后两姐妹的路途却南辕北辙,朱丽安还对妹妹一直抱有成见,两姐妹关系对立冷漠,直到妹妹的去世,才...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7 IMDB 7.9 第06集
      Il gattopardo
      1963
      剧情片
      意大利

      Il gattopard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鲁迅:“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吃。养肥了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往,消去鄙吝的心。但养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可多么讨厌!”
      • 真正的贵族电影——原著作者、电影导演,都是出身贵族的。西西里岛的革命变迁融入到了萨利纳亲王的家庭里,并没有很抓马的故事下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感。最后一场舞会(还有那幅画)是权贵的谢幕更是交接,只有圆滑投机的人才能想豺狼土狗一样继续生存。伯特兰卡斯特真是器宇轩昂!
      • “我们曾经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与土狗”“事物若想保持永恒必须做出改变” 维斯康蒂出身贵族(文艺复兴时期米兰公爵),拍摄了一部贵族的挽歌,Salina是个近乎完美的角色与化身,超脱,清醒,孤独,走向衰败与死亡。摄影美如油画,布景和调度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实在太枯燥乏味了。(7.5/10)
      • 神作。冯小刚再拍1万年也拍不出。
      • 豺和狗不错了,我们这里都是些蟑螂蚂蝗老鼠蛆。
      • 浮生若梦,华贵如豹,苍凉日落,众生喧嚣。
      • 比茨威格更高贵优雅的是什么——让星辰带领豹与狮去往永恒的国度。
      • 好一曲挽歌,怎么拍得那么好。那时候维斯康蒂老师在失落悲伤中还有很多欢腾。着重看了Piero Tosi老师的成果,倒抽N多口凉气,给他老打一百颗星。(再感慨,Claudia的腰细成什么了。另:那对拙劣黄段子发出的酣畅又监介的笑声绝了,也可以留在影史上)
      • “所有战争和暴力都是对遗忘的渴望,寻欢作乐也是渴望被遗忘。”阿兰德龙让整个画面璀璨生辉,就像一个明珠镶嵌在油画里。
      • #重看#siff@影城;花团锦簇、华美盛大的舞会场景堪称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窒息空间里,历史的力量天平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倾斜;他突然感到一种从前未有的疲倦,垂死的肉身(旧势力)日暮西山唱响挽歌,那两个野心勃勃的俊美人儿势必成为弄潮儿。
      • 被大笑吓醒了。
      • 我们是狮与豹的后代,却要被豺狼与土狗所取代。
      • 一向崇尚高雅的戛纳与维斯康蒂后期的贵族气质惺惺相惜之举。三小时的华丽影像展现了西西里贵族在受时代冲击前最后一点奢华。最后近50分钟的宴会场景可以和《猎鹿人》的开头相比较,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喧嚣纷扰宛如贵族没落前的回光返照,你引诱敌人或许还算是种征服,可一旦娶她那便是真正的投降了。
      • 事无巨细,暗流涌动,一个家庭浓缩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愧是大师之作!
      • 三刷,维斯康蒂最高作。1.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西西里为背景,通过萨利纳亲王的心路历程,反映出身处社会变革的浩荡潮流中,原有权贵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维斯康蒂予《豹》以厚重的史诗质感,即呈现时代兼具的历史意义和虚假“真实”的描绘及歌赞。有如油画般精致奢华的服化布景、场面恢宏的战争与宴会令人眼花缭乱。“这是一曲旧式贵族的大气挽歌,永远紧凑的景框内积淀着25个世纪的智慧和美丽”。2.宗教精神的衰落、歌舞升平后的满地残纱,以及那幅《临死的圣地亚哥》。“我们都曾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和野狗”。伴随黎明的枪声步入黑暗,迎接不可避免的伟大谢幕。3.寻欢作乐为了遗忘,枪林弹雨渴望死亡。懒惰、甘甜的饮汁只因贪餍奢侈的安详。“虔诚的星,何时我才能远离尘世的一切,在永恒不变的世界得到永生”。(9.5/10)
      • 展现大时代背景的史诗杰作,萨利纳亲王的尊严和不得已的妥协,与那些或者高举革命大旗、或者高呼为皇族尽忠,或者声称为地方尽力的豺狼们相比,更表现着风云变幻下的人间百态。
      • 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为背景,通过萨里纳亲王这个中心人物的心路历程,反映出面对风起云涌崭新时代的到来,身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的浩荡潮流当中,原有权贵和贵族因此而没落这一无奈而必然的命运
      • “我们是狮与豹的后代,却要被豺狼与土狗所取代。”时代再华丽也终有落幕的时候。
      • 西西里简史。万物要保持永恒,就要做出改变。引诱她也许是种征服,但娶她则是无条件投降。他被分段送回……一个篮子装着他的无花果。加里波第像大天使一样英俊平和。我们是豹是狮,取代我们的是豺狼土狗,而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高尚。在本以为结束之时,出现一场长达五十分钟的舞会,一阕漫长的挽歌。
      • 今年北影节最佳观影!为结尾的落寞而痛哭,并不是同情维斯康蒂主观的展示最后的贵族走向黑暗,而是他提出了艳羡年轻面对死亡是今后时刻要改变的永恒命题。每一帧都能作油画观赏,长得像豹的男主是美国人,阿兰德隆是法国人,相比那个时代大师横行的意大利,反观现在电影业更是一种衰落。资料馆4K修复
    • 豆瓣 7.9 IMDB 6.8 正片
      Vénus noire
      2010
      考驾照
      法国

      黑色维纳斯

      Vénus no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后面,简直就是索多玛啊,肮脏的人性!
      • 导演犯了一个很低级的历史错误,1815年的巴黎,贵族里面怎么会有东亚人?况且这么了解当地文化能流利地讲法语,既不可能是日本人,更不可能是中国人!
      • 一再重复的表演秀让电影有点冗长,情节进展缓慢,阿布戴柯西胥这次风格过于严谨了,加上学院范儿难免让人看着很累。好在非职业女演员娅伊玛托莱斯层次感十足的感人表演,在她那痛苦、焦虑到麻木的眼神里作为人的尊严一点点被剥夺,消失殆尽。字幕之后几分钟的纪录片和剧情对比强烈,让人深思。★★★★
      • 评分太低了吧,这片沉闷吗?没觉得啊!且其人其事都是真实的,剧场式的影像构图堪称完美,对所谓的“现代文明”虚伪恶心的本质批判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觉得阿布戴·柯西胥是当代最优秀的电影大师。
      • 政治不应该成为给一部电影减分的因素。确实稍长。
      • 四星;导演力图回溯一段历史,还原那个悲惨世界的一名黑人女性不幸的一生。做为威尼斯影展作品的该片2:40分钟更像是主人公萨拉哈巴特曼的艰难的一世,沦为供人取乐的奴隶,法庭上放弃自由,被科学家研究,最后以妓女的身份孤独死去。一位街头偶遇的非职业演员也能有如此深刻精湛的演技实属不易。
      • 4.5
      • 应该庆幸此片没有引起更大的关注,否则估计会遭遇来自各种族各阶级的口诛笔伐。导演通过大段不加修饰和删节的凌虐现场,迫使观众一面承受羞愧,一面见证暴行,实则探讨的是在法治失效的情形下,道德的天平是多么容易被威逼与利诱压倒,连带释放出人类本性所排斥的奴性与兽性。在模糊的历史语境下,过于浸入式的影像质地丧失了自证的能力,滑入了危险的道德困境。无法与性工作者对身体的物化对比,萨拉哈·巴特曼的心是封闭的。
      • 镜头的内容是什么,想要探讨什么,可是这电影本身不也一样死死绑定主题定论道德,不是在奴役观众么。
      • 这个导演看来很喜欢这种极其复杂的调度啊……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私密,被窥淫、被玩耍和探索,满足着整个欧洲人的好奇心,甚至在她死后的一百年
      • I'm proud to say, if you don't love Kechiche, you don't love cinema at all.
      • 7.9;沒有片尾字幕就五星了
      • 第一部在电影院没有看完的电影,从难过到愤怒,到最后看到那尸体被残忍的研究者摧残,血仿佛都流进了我的胃里,忍不住一阵恶心,吐了。
      • 评分:C+ 或许是太偏好《谷子与鲻鱼》,回过头再看这部有点官方色彩,镜头语言有点古典和标准的作品,反而觉得比较乏味,抑或是我始终没有办法很好的站在一个女性视角上?柯西胥电影真长啊...要随身携带小点心...@电影学院
      • 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演秀中,女主从惶恐羞辱到麻木,而我从无聊到好奇到愤怒。全片重复的段落到最后已经有了冗长的感觉。对于遭遇的表现不够极致,对于深层含义的挖掘点到即止也不够深入。两边都不讨好,自相矛盾。
      • 看这部片子需要2小时38分钟的承受力!
      • 3.5
      • 重口味女版King Kong。和那个庞然大兽一样,Sarah让这个文明的世界显得无比的丑陋。
      • 的确很戳人心,但是要说和索多玛相比还是缺点力度?无论如何,为奴十二年在它面前跟过家家一样.
      • [想看2009-05-17]想看了10年终于看完了。啊简直是柯西胥最好的作品了啊,第一次不觉得柯西胥片子里的表演或者舞蹈段落冗长可还行!!!!每一场表演都十分必要而节奏非常准确,时长正正好的舒服。另外导演技巧真是精湛,尤其是通过视听语言来渲染情绪的时候非常准确(可以用来上课讲了都)。这片是怎么流落到威尼斯还没拿奖的……完全是金棕榈级别啊!
    • 豆瓣 7.6 IMDB 7.4 HD高清
      Salt of the Earth
      1954
      剧情片
      美国

      社会中坚

      Salt of the Eart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每周美国电影社会学课都会看这些冷门的30-50年代政治片...
      • 建国30年唯一引进公映的美国故事片。
      • 说几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知识点吧: 1.这部电影讲的是真实事件,甚至所有人物都由罢工群体本人出演,男主正是当时罢工领导人本人,不过女主Esperanza为墨西哥知名女演员饰演,而这位女演员随后也因此被逮捕; 2.电影拍摄和上映于冷战初期,电影导演被列入好莱坞黑名单,且因被指控具有共产主义倾向而遭受牢狱之灾; 3.参与这次罢工运动的女性虽然当时可能未曾意识到这次运动的女性主义特征,但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领域(intersection)女性主义运动,涵盖了阶级、种族、殖民主义、性别等问题。 虽然现在从电影艺术角度看来观赏性不算高,但无论是这次罢工还是这部电影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 比博尔曼是好莱坞十君子之一,确实厉害,电影硬气得不得了。工人们坚持住了长达数月的罢工,除了阶级、种族的矛盾刻画,更令我振奋的是女性在罢工期间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来有直男癌的矿工们也重新审视并认知了女性在家庭内部工作的价值,没有什么比亲身体验对方的劳动来得更有效。非常推荐!
      • 看片儿涨姿势,当年一边倒时期中国社会下层市民唯一可以看到的美国电影。我导:一部美国人自己拍来反映国家社会问题的影片被中国拿来做意识形态的宣传。
      • 在 UCCA 看的国语配音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样的配音将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硬生生掰成中国红色电影。看的过程中,四周满是观众压抑不住的闷笑。好电影或许都有一段被埋没的时光。1954 年电影上映时其实没得到啥关注,反而遭到政府、制片厂、影院各方的抵制;直到 1960 年才被重新发现,引发社会讨论。
      • 传说中改开前唯一在咱家放过的美国片,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拍得真心不错,矿工维权之路稍不留神就华丽转身为性别平等的觉醒,对白铿锵有力也不失幽默,专业非专业演员对戏有火花,带点南美新浪潮的范儿。俩男人边晾衣服边抱怨那段笑死了。
      • 我国文革前译制公映的唯一美国影片,当然也是美国那一年代的“禁片”。1960年由上译厂译制公映。35mm print by MoMA
      • 好类似中国十七年期间的电影。观看于尤伦斯艺术中心。
      • 美国的左翼电影,同《愤怒的葡萄》风格有些相似。
      • Some formulaic stylistic choices informed by socialist realism, but has a rather developed and advanced sense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especially the examination of ethnic and gender roles within left-wing political struggles.
      • 《大地之盐》反映了工人阶段及工会愿景的影片,50年代唯一一部受到美冷战机器全面封杀的作品。有意味的是,这也是唯一一部在“十七年时期”引入中国的美国电影,改名为《社会中坚》在国内上映,导演赫伯特·毕波尔曼(著名的“好莱坞十君子”之一)1958年还在中国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可参考邵牧君《禁片放映:好莱坞禁片实录》2000年版)
      • 第一次看到工会是什么样子。不过在我们motherland,他们的警察弱爆了。
      • 這不只是狹義上的工人電影,而且美國的特色——白人(Anglo Saxon)和其他族裔的人,男性工人的大男子主義,最後取勝的不是簡單的待遇改善,反而是依靠女性的堅韌不屈。這仍然是和現在所說的多元不一樣的,因為這裡的多方面不是一個和另一個,而就是全,是一種動態的all:injury to one, injuries to all
      • “美国政府不想让你看到的电影!”在当年译制引进了我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映!(放在现在肯定是不敢了……)女性视角下的矿工罢工过程,性别问题成为解决种族和阶级问题的关键,真是相当先进。果然“行动总是比思想改变得快。”
      • 内容和剧情上都很社会主旋律的影片,有一些段落有喊口号并且特别有仪式感的处理,能明白为什么中国在早期会引进这么一部美国片了。 但是整个来看,台词朴实,第一人称的旁白来连接段落,叙事没玩花样也没面面俱到,角度挺客观没故意抬高和贬低,走了个平和中庸的风格,配上女性带领反抗这种平凡有力量的故事还挺打动人的。但是西班牙语跟英语交叉着说,给我感觉是为了观众刻意而做,本来一帮墨西哥人,一直在反抗的就是美国的不平等,嘴里也一口一个anglo,自己却全片说英语,只是有些片段为了突出这是一帮墨西哥人在反抗,比如喊口号的时候讲西语,这很刻意为了观众,就像抗日片的日本人说中文一样。 结尾停的故意扣题,又像宣传片了。
      • 2018161 一星平庸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9oY4rmDaWw
      • 当政治干预好莱坞,就开始不好玩了
      • feminism&social justice片单 女性力量不可忽视
    • 豆瓣 7.7 IMDB 7.3 HD国语
      Człowiek z żelaza
      1981
      剧情片
      波兰

      铁人

      Człowiek z żelaz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故事接着《大理石人》,其实形式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编导做人物或事件采访,慢慢揭露事件真相。同时由于是采访,则突出在场,会更有真实感。加上好多仿佛记录场景的真实场面。音乐还是很棒
      • 7。大理石人~进化~铁人
      • 还有什么比续集得金棕榈更牛逼的事情吗!虽然拍得不如[大理石人]那么好(主要是过度表达),但是瓦伊达的电影确实有能动摇波兰政权的能力,真无愧波兰国师的称号……
      • 获第34届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讲述波兰工人运动的影片,政治题材,有些闷。
      • 实在是冗长啰嗦。政治意义大于电影意义。感觉是被政治立场所累失去了表现厚度而变得十分空洞。好奇的是那个年代怎么能让这个片这么大张旗鼓地就拍了,看来尽管也是社会主义但波兰还是温和得多,在中国导演早被绑了突突了。
      • 刚开始觉得有点闷,后半段才觉妙。随着后半段剧情发展,整个影片脉络逐渐清晰,人物越来越丰满,主题相当鲜明。
      • 大理石人的续作
      • 我总是很不喜欢瓦伊达的片子。
      • 片子很棒,无英文官方字幕,翻译让人想骂娘...
      • 分三次看完,看得比预想中更累。瓦伊达自己都曾检讨过罢工戏拍得过于冗长(尽管我不确切记得他在《剩下的世界》里给出如此评价的是《大理石人》还是这部了)。但是这完全可以理解,再不节制都可以理解。波兰的过去也是我们的过去。并不推荐给任何想初试瓦伊达的人,除非你是个政治题材爱好者,对这段波兰历史又感兴趣
      • 王进喜比他不知道高明多少了
      • 当年的金棕榈。社会批判类电影,揭露出当时波兰社会的真实面貌,大量的新闻素材剪接增强了电影的写实色彩
      • 3.5;《大理石人》续作,不仅结构与人设上基本一致,追求自由的主旨也一脉相承;相隔十年,普通民众更具抗争精神,父与子的对比相当明显,但究其内里,仍是专制体制下的蝼蚁;同是深入/参与「真相」者,记者文卡尔形象比上集女导演饱满不少,更能体现“道德焦虑”。
      • 政治政治政治。。。
      • 配乐用得不多,但仅有的几次都让人寒彻入骨。是的,这是君特格拉斯笔下的但泽,褪去文学的外衣后是一片灰暗。
      • 本身就是一个暗访故事,夹杂着新闻画面的剪辑加深了其写实性。
      • 本片获第3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这是一部反映政治黑暗的电影.
      • 1981
      •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比熬完两个半钟更可怕的,是发现明天还有一场大概内容和形式是一模一样两个半钟的《大理石人》。
    • 豆瓣 7.7 IMDB 6.9 HD中字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ß
      2000
      剧情片
      德国

      丽塔传奇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ß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本科时就听戴爷提过,遍寻不着。前几天下到了,却是德文字幕。最后拐弯抹角从一个拉拉网站下了中文字幕版。真喜欢这个片名,打开心门向蓝天。可惜这个世界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不论向东还是向西。
      • 非常讽刺,看来施隆多夫并不想take side。
      • 世界开始变了,两足鼎立的格局变了,然而不变的是我的处境,依然没有容身之处,东西都一样。记得施隆多夫曾说过一句话感触比较深,“就像所有的战争一样都存在着失败者与胜利者,然而这场战争(冷战)谁又是胜利者谁又是失败者。胜利的是全球资本主义市场,失败的是全世界人民。”据说施隆多夫为此片筹拍了10年,然而也仅仅是筹到了少量的资金,所以基本是以手提摄影,以及大多都是自己带出的非职业演员出演。
      • 一眼就看出丽塔的演员是个直女,然后就…
      • 一曲社会主义或者说可能性的挽歌,那本不愿开枪的士兵、因国家机器的本能(庇护者东德在柏林墙拆除后消失,变为绞杀者)射出的子弹,终结了那充满勇气与想象力的逃亡。
      • “故事对我们而言并不轻松,瑞塔并非无辜的旁观者,她曾亲手杀死一个警察,但影片也不是有关罪责与动机的简单寓言,它要表达的是冷战最后十年间的信仰坍塌,施隆多夫相信观众足够成熟地可以去接受一个‘反英雌’的故事。”
      • 关于东西德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我更喜欢这里,这里虽然不象巴黎有那么富有,但穷人却更少”的东德以及金钱主义充满剥削的西德二者的对立造就Rita传奇的失败。Rita想要的更友好的国家/社会也注定不会出现。部分手持摄相机拍摄很动感,女主表演精湛,中间剧情突然变缓与整体快节奏稍显不和。
      • 太干脆利落了,一句废话不多说,手持精准之极,情感上也是雁过无痕,没有任何廉价的情绪泛滥。 一群最极端的革命斗士用最暴力的手段来实现构建新世界的梦想,期间的困顿与颓唐,印证了他们方法的错误,更表露出其背后支持者与这场"革命"的未果。影片站在后冷战时代来表现冷战,却没有站在胜利者的立场,虽然目光放在左派身上,但没有为它唱晚歌,而是冷静并略含惋惜地陈述既定事实:我努力了,但……坐落到身处东方阵营的每个人,斗士、官员,乃至下定决心的普通人,付出越多,失望就越多,革命欠他们太多。
      • 可是我已经不止一次被施隆多夫电影配乐烦到。
      • 一个西德女红军在东德的无产阶级生活。他们在西德实行恐怖主义,又被东德的斯塔西隐藏起来。两德的统一,让他们被双方追捕。他们在西德过着资本主义的生活,却向往着革命;而当他们来到革命的东德,却发现那里的人向往着西方的资本主义生活。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可恨又可悲。
      • 女人让她告知,她不肯。她主动告知男人,男人责怪。罪永不撤销,怎管何方何时,怎管悔过与否,怎管漫天雪飞。
      • Deutschland...高中历史都教了什么 fuck off...I know nothing about the world. Too bad!!!Need to learn by myself now! Ostalgie!!!
      •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無產階級革命者永遠都是反抗者,永遠都會邁向滅與之路。
      • 不是刻薄,那个叫maybetomorrow的人为什么要看这种电影啊,工人阶级都愚蠢蒙昧?而且还喜欢戴锦华,真是分裂啊,说rita是粉红女王也是很震惊,缺乏一点对政治的基本常识
      • 巨大的反讽。投奔理想却被叛变的理想射杀。正如这冷峻的政治电影是les字幕组翻译的。
      • 特别生猛、带感的片子,画面凌厉,正如它所表现的那个年代般缺乏修饰,然而骨子里又充满悲情。导演的政治立场一点也不重要,影片只负责展现左派恐怖分子的命运并引发观众的思考。不管向东还是往西,都是死路一条。这也是透过施隆多夫的镜头看到的,二十世纪的宿命。
      • 政治时局下的牺牲品。他们抢劫银行,自称这是刺激经济;他们枪杀警察,认为他们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猪;在逃亡东德时仍激情澎湃地要去贝鲁特甚至非洲,表示自己要战斗在世界革命的前沿。女主传奇的短暂一生也是可怜的一生。
      • 【冷战】丽塔传奇.2000【悸花字幕组】
      • 高度结构化的叙事+左翼政治视点。丽塔拒绝成为历史的人质,始终怀抱着理想主义的诉求,选择并背负自我的命运和道路,代表并完成群体(东德)的人格化隐喻(壮烈的死亡与消失)。女性同性爱恋的目光/视点分享状态值得细究。
      • 关于无政府状态Rita Vogt被她的正义感和对Andi的爱所诱惑。当她意识到运动的失败时,她就潜伏在DDR中。在埃尔温赫尔塑造的国家安全的帮助下,他们在那里开始了新的(工人阶级的)生活。在西方电视上结束了一个惊人的结局。丽塔又要躲起来了。在一个新城市有了新名字。
    • 豆瓣 7.7 IMDB 7.1 HD
      Michael Collins
      1996
      战争片
      英国

      傲气盖天

      Michael Collin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野蛮人”,满腔热血,勇往直前,不可阻挡。尼尔·乔丹拍爱尔兰总是特有心得,仿佛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为了树起这个形象,导演有意丑化了其他角色,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范例,本是热血豪情的男人戏,却非要加入些儿女情长。多少有点坏了气氛。迈克尔更像个主旋律的英雄,而打游击战,也恰恰是我们所喜欢的。爱尔兰杀官员,英国杀平民,这善恶也太容易区分了。
      • 毕竟对尼森叔的最深印象还是辛德勒,一下子变成地痞型真心惊讶万分;话说所有独立战争都是先抗外再内讧么,瓦拉列什么时候说话都慢条斯理的也是醉了
      • 到底是用鲜血换来独立政权,还是接受妥协的和平?Michael Collins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尴尬位置上,但无论怎样,他都是个伟人。
      • 只记得几个镜头了。主题歌是Sinead O'Connor的《She Moved Through The Fair》,牛逼大了。
      • 不怎么样,没有史诗的气场,也没让我触动,三角恋更是让人恶心,茱莉亚罗布次明明就是多余角色
      • 好看,全程看三大戏骨们互飙演技,Michael和Harry的关系太——基——了,斯内普-Liam叔-艾丹·奎因可以组成完美的杜库-奎刚-Xanantos。
      • 俗套生硬的爱情戏码一再破坏叙事节奏,一边是血腥暗杀一边是旅馆调情,仿佛在暗示柯林斯派手下人送死而自己贪图享乐。最后更是把复杂的内战拍得像两个男人争风较劲。尽管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也拯救不了这部平庸且匠气的流水账。
      • 爱尔兰出生的连姆.尼森很好的诠释了这个复杂反叛的爱尔兰民族英雄迈克尔.柯林斯。尼尔.乔丹也层次分明地传达了柯林斯短暂的一生和爱尔兰共和国的起步阶段。影片的配角阵容、摄影和音乐都很异常强大。缺点是1)爱情元素让影片偏离了些轨道;2)鲜少运用爱尔兰音乐;3)罗伯茨蹩脚的口音等。
      • 外国主旋律电影,好腐啊……为什么AR会吃飞醋说You can run it without me……
      • "You kept us waiting 700 years, I can have you 7 minutes." 对强权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那些人性中最光辉的东西往往要由热血与癫狂来铸就。但是能在理想的狂热中保持冷静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伟人。
      • 一腔热血的青年人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极易被煽动,而且极富攻击性。此片节奏紧凑,配乐出色,人物群像塑造尤为精彩。可惜波澜壮阔的英雄戏里根本无需爱情戏的掺拌,主角形象太过光辉,其他角色又过于黑暗,不免有些主旋律的味道。但不管怎样,迈克尔·柯林斯的功业值得后人世代传颂。
      • 现代版《勇敢的心》,虽然是不同的国家和年代,但可以看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都要经历很多的艰难,也总会有英勇无畏的英雄。
      • 虽然是尼尔乔丹编剧导演的,但有些地方也太主管了,主角就一味的高大全,连后来的爱尔兰第一任总统都丑化,实在是没经,硬生生搞段三角恋进去,萝卜丝姐姐的口音糟烂无比,据说当时姐姐正和尼森叔搞绯闻,所以才去演的?十几年后再看此片的最大惊醒是原来刺杀柯林斯的正太是小乔演的
      • 柯林斯一生将国家、人民、民主等民族大义扛在肩上。
      • 剪辑的问题太大了,导致整个故事都失去了节奏。爱情戏和身为美国人且毫不遮掩口音的朱莉娅·罗伯茨在其中也显得相当突兀。同样的题材,那肯定是大大不如《风吹麦浪》了。
      • 演员和导演都很棒,但这故事确实让人意难平,剧本为什么这样写,是谁强迫剧组接纳茱莉亚罗伯茨的吗。艾丹叔好看极了,演什么都有爱情戏的气氛。。
      • 如果我当初是先看这部再看风吹稻浪,那理解会更透彻些
      • Sinead O'Connor的歌声穿越监狱的高墙,却无法触动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前半段的节奏明快,唯独美国花瓶蹩脚的演技与口音破坏了所有的平衡,而过于模板化的人物塑造,也让这个复杂的传奇人物变得遥远,无数次内斗的险境与挣扎,才是其最有魅力的地方。手足相残撕心裂肺的煽情,还是比不上肯洛奇。无论侵略还是独立,战争里,无止境的杀戮远远超出任何电影的修饰或渲染。
      • It is my considered opinion that in the fullness of time history will record the greatness of Michael Collins and it will be recorded at my expense. -Éamon de Valera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