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个电影做的字幕,摄影美的不行,每个场景都够含蓄,但是看到后面有点拖沓。。。 |
|
这是一部生活流电影,它没有去讲述一个情节一波三折的故事,只有一个女主人公,照顾她不能自理的丈夫,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做家务,挤牛奶,听别人讲村里的日常琐事,想念在战争中去世的儿子。后来丈夫死了,她费了好些力气把父子两人葬在了一起。村里人陆续离开了这个随时有炮弹降落的死亡之地,女主人公选择留下来,守着那所空房子。影片用平缓移动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这片风光优美、空旷怡人的乡村图景,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宁静而幸福的,可是当我们跟随镜头进入女主角的家里时,我们发现事实很残酷,因为战争,这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死亡像枪炮声一样笼罩在房屋的上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
|
3.5入;不正面描写痛诉战争,以极小的切入点折射战火流离中日常事务与人情世故的亘古;静物在光线流转里安然,回忆在硝烟炮声里鲜明,灯光就是希望,心安即是吾乡;自然生灵皆通晓万物须共存,奈何人类杀戮永无休止;运镜流畅,摄影绝佳。 |
|
开场长镜头惊艳,但后期过多的长镜并无对剧情推进产生太多辅助作用反而有炫技之嫌;摄影倒是可以记入教科书 |
|
正如友人所言,这一帧帧的油画 |
|
类似的看多了也累 一部东欧电影车不多 叫啥挖个了 |
|
想起另外一部电影,《金橘》。 |
|
景色美,摄影好,导演内心平静。 |
|
风景不错 剧情太弱无意义的镜头太长导致没看完 |
|
摄影满分,有某种仪式感。 |
|
挺悲凉的,人要活到整个一个村就一个人和一条狼,想想就后怕。无助,凄凉。 |
|
20230118 |
|
#71st Venice#地平线 摄影出彩 平淡内敛的别样反战 无奈又坚强的生活 |
|
沉默收敛的反战控诉,摄影很美,只是不时脱离人物以交代环境的缓慢运镜略有滥用之嫌。 |
|
画面很美,但后面太多长镜头,节奏极慢,看得睡过去好多次 |
|
7.9 |
|
伤心的奶水~ |
|
从头到尾刻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艺术创作”痕迹太浓,缘于故事性不强,这种电影好似摄影里的摆拍,虽然精致但无感染力。 |
|
#威尼斯电影节# 泪流满面 |
|
导演大概很喜欢贝拉塔尔吧,那些缓慢的长镜头下的注视,妇人蹒跚的身影,一次一次的点灯,镜头一次次地扫过照片,令人更加剧了心痛。 |
|
东风十里带不来春天,万家灯火驱不散孤独。枪声之中从无幸福,战争之下再无完卵。 |
|
影片最后的字幕令人心痛。小人物在战争的真相里从来都是被忽略的那位,然而每一个家庭却要为战争承担巨大的打击与痛苦。 |
|
老太的行动有缓慢移动的镜头跟随,室内摆设像美术教室里的静物。但村庄外却是战火连天 |
|
开头的长镜头就被深深吸引,摄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苍白萧条的背景与纳巴特的对比及大景别使得观众的关注点始终在她身上,又能时刻注意到环境的影响。摄影下人物的凸显,以及冷静悲怆的节奏控制,讲述了一段战争中生与希望的故事。 |
|
精品。 |
|
剧情简单,节奏很慢,但是摄影真的好美啊 |
|
很平淡的讲一个老妪的故事,得很有耐心才能看下去。 |
|
|
|
在四季穿梭时,冷暖自知 |
|
听,梦中的油灯灭了 |
|
以89年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的纳卡冲突(问题现在还在)为背景。很平淡,运镜缓慢。老妇先后失去儿子、丈夫的心情难以想象。村民都离去,就她一人留下。她还放走了掉入陷阱的狼,“(狼)你怎么还不离开?”。最后她在雪中坐在长椅上安眠。 |
|
眼前是高山冷雨,云雾缭绕,身后是孤寡石碑,无人村庄。一切都在衰退,在遥远的阿塞拜疆,执守其实只意味无路可退。 |
|
气氛到位 |
|
也太悲情了 兒子戰死 連一張照片都沒有 親手埋了丈夫 連唯一的牛也不見了... |
|
Nabat点燃了无数次昏黄的油灯,却不能给她带来一丝希望;
Nabat设计陷阱困住了哀嚎的狼,却又亲手解救了亦步亦趋的野兽;
Nabat抱怨阿格嘉不能产奶,却又为了失去了唯一的寄托而痛苦不已;
Nabat悉心照料病榻上的老伴,却始终等不到战火中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的儿子;
Nabat准备好了满罐的牛奶,却找不到人去楼空流离失所的邻居买主~~
|
|
第一部阿塞拜疆电影。部分摄影和场景搭建颇有贝拉·塔尔的感觉,但是所表达的深度却是较为简单的战争下的平民,小国家小村庄的小平民在战争年代垂死挣扎地活着是一个比较讨巧的公式 |
|
最底层的老百姓是战争的苦难和破坏的最终承受者。缓慢的长镜头像极贝拉塔尔《撒旦探戈》。 |
|
去年的阿塞拜疆申奥片,意境运动镜头拼接韵味静止镜头讲述了一段战争中生与希望、沉默与收敛的反战控诉和一曲战争挽歌,和伊拉克的申奥片《石头不会忘记》、塞尔维亚申奥片《再见仍是朋友》构成相互映衬的战乱三部曲。战争可以消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文明,改变地貌,但无法杀掉“信仰”。 |
|
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因为心之所归! |
|
7.以摄影和对空间的凝视和抚摸取胜的片子,人真是地球上最奇特的动物,才会创造了美丽的世间,然后又无情地去摧毁它。 |
|
beautiful,peaceful |
|
摄影是美的,很明显的憋足了劲的长镜头是不错的,但有几镜差一口气的感觉很遗憾。比如环摄房间陈设的镜头停在了照片上,电线杆斜倒的镜头停在了过于拖沓的驻足。但关于人物对话的短镜头就显得太旧了。我不介意雨天埋人的情节,既然是一开始就奔着哭穷哭惨去的故事,在死亡和人去的塑造还算有几分克制。 |
|
摄影师有炫技之嫌 |
|
前景是失独寡母 背景是战火迫村 虚实处还有孤狼和老妇坚守故土的执着. 整本表现极悲 秋风萧瑟 满地落柿 老瘦奶牛 失独老妇又惨遭丧偶 瓢泼大雨中孤苦埋葬亲夫 气质绝类杜甫诗. 阿塞拜疆立场 亚美尼亚人和罗斯实为狼狈 儿子照片替换成格瓦拉 也不改其坚韧 3.5 |
|
一声叹息 |
|
纳卡战争背景下,丧亲妇人守望全村烛火,对活着失去寄望,生命在抚育幼仔的母狼身上延续 |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纳-卡地区) |
|
一曲战争的挽歌,摄影很极致,可贵之处在于,歌者没有将情绪释放在愤怒的反战控诉中。整部影片中,导演一直含蓄地将战争本身的元素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他更愿意探讨的,其实是一个以母亲为核心的关于希望的主题。像娜巴特这样的母亲以全部心力守护着的,正是漫漫长夜中那些行将消逝的光芒。 |
|
不见战火的战争。安静、克制的情感,恰到好处的倔强。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人物。长镜头如有灵魂一般,缓慢沉重的扫视着环境。 |
|
爱极了片子里的每一帧画面。生活的形式大不相同,而痛苦和绝望大抵是相似的。战火隔绝了他们,也包围了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