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喜欢海报这一幕去补了全片,第一次看塔维亚尼……并没有很好地get到🙃虽然不能说是诈骗但是现实情节里忽然插入的幻想好违和🙃而且比起体现在德国人和美国人还有自己人自相残杀之间挣扎的悲惨意大利战时平民命运,这片拍风景搞构图叫演员们集体凹造型的冲动盖过了一切,美是很美但是完全帮倒忙还搞不清重点🙃配乐一惊一乍演员也一惊一乍加起来就很烦人。 |
|
第五颗星星献给1982年~ |
|
观影清仓期,看过留脚印,看得不认真,好像还不错? |
|
个体塑造少有闪光,甚至不算成功。实际意在国民性的展露,略带舞台风貌的群像调度具有高于场面的象征含义,即突出群体在历史视角下作为一整个机体的运作,每个人都像一个身体里的血液和骨肉一样流动、舒展,他们的消亡残酷而荒诞,但是不会阻断一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 |
|
2018024 一星平庸 |
|
塔维亚尼兄弟的作品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古典味,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将这种意味发挥出来;此片虽是二战题材,同样更具有这种风格倾向。 |
|
處理同一件事,他們的方法總比別人要笨拙一些,甚至有時顯得拙劣,但因為十足的原創力,所以還是很可愛。一種很接近亨利·盧梭的感覺。 |
|
[想看2011-06-22]#31stTrieste#特别展映。2018保罗·塔维亚尼监制的修复版+1982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修复得真是好看。塔维亚尼兄弟的群戏相当出色,影片对意大利的民族性有着不错的吐槽和反思(有那么几个时刻竟然让我想起[鬼子来了]),比较复杂的不同阵营、不同阶级也表现得很清晰。麦田大战和老头老太太告白两段拍得美极了。叙事人=长大了的六岁小女孩。 |
|
1944年前途未卜的小镇居民,一拨去寻找投靠美军,一拨留守在德军治下。用了个6岁小女孩的叙述视角,但故事不局限于她的所见,本片主要还是个舞台剧感强烈的群像戏,讲了个特殊年代人们互相残杀的事件,群像的塑造是失败了,各种角色乱糟糟的登场,他们说的台词跟主线剧情又毫无关系,你要说这是基于小女孩破碎的记忆也可以,但像刚才我说的,剧情不以女孩视角统筹内容。除了横幅中景的舞台式构图、大阵仗的弦乐配乐与吟唱,本片还充斥着形式化的演绎,比如教堂被炸后,家属跟神父头碰头三角形的搬运伤者、寻找美军的人们在半路弹坑里挨着睡成花朵形状、小姑娘幻觉青年像死于罗马军团的长矛雨什么的,这些形式化的画面有时是美的,和那些遽然而至的死亡一起,渲染出天地不仁的残酷诗意。但本片凌乱的主线,造作的桥段并未拓宽它浅显的人道主义主题 |
|
就镜头语言来说 too classic for me。生死关头的 portrayals 不忘生动呈现意大利国民性… 当下巴勒斯坦人好像也是这样吧,选择在原地等救援还是冒着风险走出去寻找希望 horrifying human history again and again |
|
为了几小时后的Nicola Piovani配乐音乐会而看,算是一出将舞台设置在托斯卡纳乡间田野的夸张戏剧,但又有着准确表达。 |
|
虽然有过分意译的嫌疑,但《疾走繁星夜》这个片名真的很好。镶嵌式套匣故事或许是为了增加古典性?但就好像贾科长早期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现实拍得深入泥土,魔幻似乎无存在的必要。暑热蒸腾的画面捕捉到意大利的某种精髓,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动态繁杂的群像,其中每段关系都有种倔强的真实,这或许是最优秀的地方。 |
|
浪漫与无常,不知道姜文有没有受到启发 2333 关于割麦子的力量美感有四五部可以相关联想的 后来才知道从最早和 Valentino 合作纪录性质素材就是取材从小的生长经历 |
|
导演很会拍风景,一度让我忘了是一群人在逃亡,小孩总之不知道现实的残酷,用她们天真的视野让我感受了一个不那么可怕的逃亡。片中老年人的黄昏之恋,眼看着孩子被杀后自杀的法西斯,群像刻画的很好。不过确实这流星的意向没有什么必要,关联性不大,影片不需要这个意向也已足够。 |
|
被零碎的人物分散了注意力,一个简单逃亡的故事,怎么能被评价“好看到爆”呢,想找来宝琳凯尔的这篇影评读一下。片中也没有出现一个流星夜,那一夜他们简简单单的在收割麦子中度过了。海报中的那一幕出现在小女孩的想象中,是老爷爷常讲述的古代希腊故事的具象化。人物的内心独白,细腻丰富的插入情节,是这对导演一贯的手法。重看一遍,还是提高好感,有些怪怪的片段还是只属于塔维亚尼兄弟的不拘一格。比如耳朵和钥匙的重复特写,拼命做鬼脸的可爱小女孩。记录几个翻看了评论后才注意到的地方:1、早上睡在坑里的人体摆出的形状也是本片形式美的一部分;2、对那些遽然而至的死亡,和对死亡的描写感触更深了;3、在麦田对战时有处于敌对阵营的人本来互相认识,这场戏里还有很多荒诞成分;4、开头的婚礼后分道而行的三组人在后面又走到了一起。 |
|
其中个体的闪烁或许确实足够动人,却也只是片段。在一些程度上群像与其所得以分配的比起达成的群像的确信手拈来,唯独翻来覆去找不出一条连贯的线头甚至一次清晰的声明。技巧在年份面前甚至无法摘清究竟是源自其做旧意图或是单纯的匮乏 |
|
2024.3.12号@BFI |
|
三星半四星。看似儿戏的战争片,其实充满了残酷,尤其那段枪战,简简单单讽刺力拉满,彼此都认识的普通人互相开枪,何等荒谬可笑啊。无力庇护百姓的宗教,搞怪的女孩,想搬家的少女,农民枪战,鬼脸士兵,夕阳恋,太阳雨。最后的恋爱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意大利的太阳雨很常见吗?第二次在电影里看到了。 |
|
在叙事和沉思中迷乱,作为主体的时间被倒置为原始的催化剂,而麦田的营救或是屠杀、生死间静水流深或是万箭穿心,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视角抽离,终于坍缩成了独立的情节,孤零零地映射着一意孤行的批判理论。<3.5> |
|
冲着入围视与听杂志百佳找来看的,片名起的太好了,听起来很高级,影片本身的电影感却很弱。 |
|
和《随心所欲的五月》题材相近,但剧情更丰富,诗意,使用了平民的视角来与战争相逢,表现了正常的人性,而不像中国的战争题材片,一切为打仗服务。只是因为说着意大利语,又只有英文字幕,对一些对话没有完整理解,尤其是一些名词。 |
|
通过小姑娘的视角观察使得这个残酷的故事有了些许温存,但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命运已然不在自己手中掌握,由于信仰与认知的差异,进而引发了相互的仇恨与屠戮,一出无可避免的国家之痛、民族之殇悲剧,天空划过的不是繁星,而是闪烁的炮火…… |
|
节奏太别扭。好在画面考究,情感真挚,戏剧味十足。 |
|
不太喜欢流星的设定,给我的感觉太出戏,相对来说其他部分就好多了。行程途中的毫无目的,是那个时代农民思想混乱的真实写照。虽说引入了美军,但重点却不在之上,而是同镇人的自相残杀。 |
|
【YVR-Vancity】二战之殇,民族之殇。但仍追求着友谊,亲情,爱情,人性之光!真情实感!无与伦比 |
|
1. 不是全篇压抑,有青年和寡妇的调情,有思春的女孩,有黄昏恋,打打闹闹,鸡飞狗跳。真实就是即使死亡之前的生活也有快乐?2. 最后杀15岁的法西斯少年的时候让人印象深刻,《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面几乎一样的场景。不管是法西斯精神,还是遗留的殖民精神,这些绝不能出现在我们的新生活中,他们一定要消失。 |
|
作为电影不合格。可以看到80年代的意大利也有冯小宁一类的导演。 |
|
兄弟倆第一部片《San Miniato, luglio '44》 (1954) 就是關於發生在他們家鄉的這起屠殺事件(1944)的紀錄片,在三十年後在擁有熟悉團隊、已經揚名國際之後重新回到這個主題,拍出虛構性的《The Night of the Shooting Stars》。 |
|
画面都很美 音乐苦涩 一整片秋天的麦田 就是节奏有些奇怪,久久不能入戏。平民如何被战争摧毁,从各个层面 |
|
《圣洛伦佐之夜》(1982)
塔维亚尼兄弟 作品
故事一般,但导演的叙事手法颇为独特,明明是一个二战中逃难故事,却营造出一种古典氛围。
开幕与闭幕相呼应,开幕也算经典了。 |
|
臆想的罗马战士,现实中父亲吞枪自杀。 |
|
第三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
|
反扫荡 去留诀别 |
|
#cinema tibur 罗马解放日放映 |
|
人物还行吧叙事有点潦草了 |
|
观看动力:一村子人的命运。视听乐趣:非戏剧的结构,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浪潮。要不是最开始的星夜与成熟女人的叙述视点,这个电影会是对观众的残忍。 |
|
冲突并不很吸引 但好在如此之真 |
|
概念的国家,残酷的战争,真实的求生的人们。 |
|
很美,麦田大战投掷长枪那段令人印象深刻 |
|
麦田枪战。
两个小孩看到美军之后,去叫大人,回来之后,美军不见了。接着去找,结果找到了法西斯。 |
|
20 APR 2013 (4-) |
|
当炮火照亮夜空,人的命运也如繁星闪烁不安。3.5 |
|
形式大于内容,小女孩祈祷之后的神兵天降全片最佳段落 |
|
而是闪烁的炮火。影片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6岁孩子亲眼所见的一系列情景和人物:1944年8月10日夜晚,一个村镇必须在服从纳粹法西斯分子的暴力和逃到美军战区之间做出选择。由于所持道德观点、文化程度以及阶级的不同,村民中发生了分歧。 |
|
小镇生活质感和脱线喜剧间的奇妙糅合,幸得佳句。 |
|
剧本意外地很细腻,群像戏完成度很高,最喜欢西西里女孩临死前那一段 |
|
82年的老片了,在欧陆二战史俨然已经成为了永远被热衷的题材,影片中表达出对自由无拘无束和解放的向往让我感动,圣洛伦索之夜,难以忘怀…… |
|
美丽的群像,尤为真实地展示了战争下人特殊的精神状态 |
|
新现实主义结束后的鸣响。前后的叙事壳反倒略显悬浮和无甚必要。 |
|
一群意大利难民踏上了寻找解者美军的道路,途中帮助村民收麦子,大家友好相处,但这种祥和的气氛呗被来抢麦子的黑衫党人打破,双方展开残酷的激战,十五岁的孩子依然被处决。最终他们如愿以偿。“下雨了,不过阳光明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