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导筒”赠票 | 具备两个优点:精准有趣的视觉+身体力行的坦诚相见。电影分为三章进行。第一章拍摄人物流浪的状态,只作单纯的记录(时间,地点,事件);第二章,创作者的视觉随着自身的思绪发生改变,于是,问题被提出:他为何流浪?观众随之进入犹他州,进入他的家庭,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纪录片的空间开始扩大,某种感情冲击也由此被打开;第三章,视觉回到流浪汉身上,导演与受访者进入对话,对着镜头,受访者开始诉说自身的精神状态,问题进一步被剖析,而答案仍在更遥远的路上。通过三章视觉的递进,人物的形象从单一的流浪汉回归成一个复杂的人,镜头步步深入,感情逐渐流露,主观的创作者意识和客观的记录也由此变得更黏贴。 |
|
独立的、自由的影像,有态度,且创作者确实有带着这份心理预设去组织语言,但好在到最后可以看见作者的反思以及对于事件深入研究的讨论。我是另一个你,“我”和“你”都是虚指,是冥冥众生中的大多数,导演从Dylan身上看到了自己,Dylan或许也从自己身上看到了父亲兄弟,还有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内心里那个反传统反规则的一面。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一体两(多)面的时刻,有趣的是,当你在凝视影子(镜像)的时候,影子是你,那你又是谁呢? |
|
中国那么多个留学生,终于遇到男栿这个在乎人权又愿意做什么的了。加油吧。 |
|
表达大于呈现,电影感弱,缺少生活气息。 |
|
導演的電影感實在太好了,就像是天生就要拍紀錄片的人。比劇情片還出色的敘事,層層揭露、顛覆,撥開脈絡,反思自己反思自由反思真實反思追尋。 |
|
半部好片。2>1>3。第三章非常可惜的流于表面。拍摄和剪辑思路清晰但是文本有待深入挖掘。一种本可以做出gleaners and i那种的感觉结果却泄了气的落在了心理亚健康这个结尾上。不是头重脚轻。而是我裤子都脱了你却给我看这个。和花花的第一次一片于这里结束。 |
|
虽然喜欢这部电影,也认同她的感知,但我觉得导演没有放下自己对中国的固有偏见,还是带了倾向性。 |
|
有一個在中國餐館的場景,導演說他在拍紀錄片,女侍說那是電影?導演回不是,比較像是新聞,電影是虛構的。 |
|
游荡式的纪录片拍摄方式,手法因创作历程的偶然性与随意性而灵动。 |
|
出乎意料的走向,即使是非“自愿”选择去流浪的“自由”也让人羡慕,美帝的土壤,可以“自我”/被放逐而不必“囚”,被警察耙耙感动了,what you want to find out is in your mind, sad. 20190314@广州中大滑动门影院放映。 |
|
对mental disability的探讨浅尝辄止,却有人情味。整体叙事非常流畅,editing下了很大功夫,明显比sparrow成熟了。不太看得出“我”和“你”是怎么异体共生的,可父亲那段足够感同身受。 |
|
保持对社会的好奇心,找寻人文主义关怀。从最初遇见迪伦,到找到迪伦的原生家庭探寻原因,到最终发现迪伦的朋友们,一群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者。
有些人注定是不一样的,注定难以被主流社会接纳的,但是总有一些乐善好施的人乐于帮助他们。 |
|
三段式的探寻一个street boy眼中的自由、流浪与自我,同时也通过镜头表达了导演自己潜在的一些想法和思考,有年轻导演的应该有的好奇心与观察力,也没有加入过多私人的印记,比较喜欢点题的第三部分,尤其是最后一小段,整体有吸引和打动到我 |
|
天真蓝啊!原来,外国妈妈也会因为孩子而睡不了安稳觉。想看被导演剪掉的爸爸教育孩子的部分。爸爸能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很难得。担心儿子会立刻以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把钱花掉,却仍是给了钱,这种信任,更难得。 |
|
一开始是杭州? |
|
空洞、无趣,即使挖掘出家庭这条线也没法拯救。因为主角本身的被记录价值就不高,没有诉求的伪嬉皮士行为,类似快手上的进藏记录,一抓一大把,年轻人不要学。 |
|
意外的好 |
|
林象一片放映专场,除了导演出镜和台词部分,都很好,一个精神分裂人群如何在人世间生存的故事,纪录片导演出镜如果做不好的话,毁片子。 |
|
是导演自己,让这个人物有意义。 |
|
通过dylan投射导演自我理念,参与与旁观时尊重和不断反思的态度值得褒扬。 |
|
看过最初的2小时版本,能develop到这个程度,实在是厉害。学习! |
|
3.5。喜欢前两章节,更浑然天成。第三章像是为了完成电影去做,松了一口气后再提起来就难了,也失去了前两章对人物内在的那种好奇和想要追随的欲望(虽然第三章的目的是为了寻究问题)。导演的声音相比处女作成熟不少,剪辑也更流畅。好奇她未来的路是否还是这样的第一人称纪录片。 |
|
3.5吧,半颗星给dylan的颜,感觉虽然有所谓1、2、3章节,但是每节都有点小混乱,尤其是第三章,戛然而止了就,看得有点莫名其妙 |
|
借地评论,今年看了两部关于gov黑暗一面的纪录片,另外一部是讲克拉玛依的大火之后,看完真的无法入睡,怎么可以是这样的gov,如果单看新闻会看到曝光问题~犯罪分子被判罪,但是背后的维权人,律师,记者,纪录片导演是冒着生命危险!这胶带何时才能撕开!!! |
|
并不只是单纯的记录,它还有对dylan思想的探讨,还不错 |
|
形式即内容。优秀 |
|
9。Dylan的Street Life。/Dylan爸爸用gopro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想法还刻成光盘,好棒啊就像在写视频日记。/Dylan弟弟会弹钢琴。/最后Dylan向我们展示了What he suffers。 |
|
遇到过无数的homeless,从未(敢)看他们的脸,也从未想过会有人主动选择这样的生活。下次,我或许会好奇地看看他们身上是否有Dylan的影子。很多人不喜欢的第三章却是我最爱的一章,也会是每个脑子里想很多又永远无法跟人提起的人最共鸣的一章 |
|
20190503 郎园 二刷 |
|
看到了人物的成长也看到了导演的成长 |
|
【映后第一感】很酷,很喜欢。导演王男栿的纪录电影《我是另一个你》,看到中途默默双手相碰鼓掌慨叹,我以为电影讨论的是“流浪与自由”,看到后面才明白讨论的是“疯癫与文明”。是一部亲和简单又充满冒险曲折的电影,喜欢电影里呈现的可能不被社会规则认可却又难能可贵的心灵自由的碎片。发人深思,很喜欢。 |
|
4.2/5 虽然是纪录片却很耐看,某些地方有电影剪辑的影子。导演在中餐馆里和老板娘谈到她拍的不是电影,是纪录片,比较像新闻,是真实的故事。但其实在片中的某些对话、场景和镜头里,仍能感知创作者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毕竟拿着摄像机的是导演自己。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我蛮喜欢的纪录片。对于Dylan,每个观影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他似乎是自由的,但也可以认为他的流浪是在选择逃避。Dylan宛如一面镜子,照射出另一个人,那就是正在观影的你。so,i am another you. |
|
看第一部分还以为是平庸的旅行者纪录片,没想到越往后越被吸引。从来都没有纯粹客观的纪录,每一个镜头都代表了拍摄者的态度,所以我不认为导演的自我代入多余,而是觉得恰到好处。三部分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又自然连贯,导演在新闻式纪录和电影故事化讲述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引领观者一起审视和反思了个人自由,家庭关系,精神世界和社会认同的种种。第三部分的镜头像诗一般美,被几处家庭场景打动,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 |
|
结构很清晰,打破了镜头的隔阂。纪录片就应该是这样吧,和被摄者共享一个时空下的生活。如果拍摄流浪汉,只有亲身体验过才有感触。这是小川绅介的理论。在拍摄中的感悟,以及对人物持久的探索,在这之外又恰巧获得的新的发现,以致更深一步去了解被摄者。主观拍摄中忽视的被摄者深藏内心的感受,然后慢慢开始发现、逐渐去回看当时他的困境,被摄者分享他困境时的感受。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生活比电影戏剧多了# |
|
想起毛姆的小说人物。 |
|
层层递进很好,第二段最有冲击力,但是第三段还是有些琐碎了……看完更想去流浪~其实也希望自己拥有一个非流浪不可的理由,因为缺乏勇气! |
|
可能因为连续看,打了瞌睡 |
|
《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
|
私心加一星 |
|
活的有棱有角 |
|
为迪伦父亲回忆送他时 父亲结婚时的温馨时光动容,谁有说流浪的路上对于迪伦来说不温馨呢。导演或许不该与迪伦争执他人赠送贝姆是否应该出售,售卖可能对于迪伦来说就是接纳帮助最有用的方式而已 |
|
紀錄片工作者的鍥而不捨造就了這樣的故事,可見這樣的故事多麼難被聽見,縱使24小時跟隨著,但這又是怎樣的故事,I am another you,這是每一個人的故事。 |
|
流浪汉的自由是一种隐瞒的潇洒。叙事方式、镜头等等很赞。 |
|
对主角的层层叙述,探索,像是很奇特的一次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