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鲁格仿若是照着安娜.卡里娜的模子,找来自己的亲妹妹扮演安妮塔,可惜没从此成就又一段戈达尔和安娜式的影音生产史话。作为奥伯豪森宣言后的新德国电影首作,此片沿袭着隔壁新浪潮早玩了若干年的那些即兴、跳接和间离,却不是以粗糙的姿态去宣判“爸爸的电影死了”,而是深入高速发展的西德社会内核 |
|
38分钟,一分钟比一分钟更憎恶这种所谓的可怜之人。新浪潮的拍摄剪辑风格,带出全片无力的理想主义色彩。随口的谎言变得顺利成章,缺乏目标、信念和考虑的人生注定失败。请不要把这样的失败归咎与社会的险恶。因为我们就是社会本身,作为一个独立行为的人,你也不比我仁慈几斤几两 |
|
女主拿着手提箱从68min开始长达六分钟的游荡就是片子的核心 |
|
boring,看开头就知道全部意图(社会批判)所以中间视听和叙事再怎么放飞都只让人感觉乏味。也就教授和公务员那里有点意思。 |
|
吃饱了饭没有事的人才看这种电影 |
|
5/9/2006 7:30pm HKFA |
|
【大光明1厅 2K修复版】“德国新电影”开山之作,亚历山大·克鲁格长片处女作。1.法国新浪潮气息浓郁:异质性影像拼贴(剧情片、纪录片段、静照、定格动画、超现实场景、快动作等)、跳跃剪辑及以上手法突显出的间离效果都令人想及戈达尔,结尾直视观众的特写长镜则让人忆及特吕弗[四百击]。2.但影片实而深具德国性:从东德逃往西德的犹太女孩,不断在影像中受追捕、面临审判,一如那句洞穿灵魂的字幕“昨天会在明天到来吗?”,而打乱穿插的时序(及昔日纪录影像&手指被压断的幻想)似乎也昭显着(实际片名)“告别昨日”(拆毁旧楼)的不可能,在逃避与直面的纠结中,德国民族式的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对过去的应对克服)贯穿了全片。3.声音游戏:在消音默片、有声旁白与对话音轨叠加间轮转。4.女主身着黑大衣提着行李箱在桥上走。(8.5/10 |
|
女性,母體象徵,人類的存在與延續符號,在生活的現實下,顛沛流離,最後在收容所裡黯然等待命運的最終判決;或者說,這個世界、這段人生,就是一個巨大的冰冷收容之所,生命只是一個投棧的過客,想要駐留,但終是被倉皇間打發,人生是一場漫長的無妄之災,蜉蝣的黃梁之夢,刹那的須臾之存,百年孤獨。 |
|
影像是新浪潮的 社会思考是德国特有的 |
|
3.5 比较模仿。。。但的确可以和疙瘩构成对比(形式要素/政治观念)。
另外,宛如六十年代发生在西德的《我是布莱克》。战争结束了和谐社会又如何?制度和人的双重冷漠,照样让你惨苦地生活。。。 |
|
其實我沒太看懂...不過趕腳這種影像呈現的方式源自導演超強控制力= =社會背景,以及人和空間環境的關系. |
|
看克鲁格的电影,就感觉德国电影经过朗和茂瑙等的辉煌后,一下子就到了他这里。 他的电影的那么多默片的影子,也是在隔河向遥远的先辈挥手致意。 |
|
7.典型的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像而使用丰富多样的叙事技巧。独特之处在于混入的大量纪实性影像,与令人怀旧的视听元素,强调德国历史的连续性而非断裂。还记得影片开场的引言么“是什么把我们与昨日割裂,不是裂痕,而是立场的改变。”如此巨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所酿成的,不仅是个体小人物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整体社会的悲剧。 |
|
对于导演,这样的叙事已经很有耐心了 |
|
8.5;屍體橫臥在未來 |
|
什么昨日黄花新浪潮,学戈达尔学沟里去了 |
|
明天会成为昨天,而有些人的昨天已经是明天了 ,逃不出,改变不了 |
|
1、亚历山大•克鲁格在影片中是以戈达尔门下走狗的姿态出现的。2、叙事跳跃、静图乱入、直视镜头、手持拍摄,各种打破常规,也随时扰乱观众的注意力,禁止入戏!3、论人的社会属性及出身的牵绊。 |
|
挺适合中国电影学习的,人人都是戈达尔。 |
|
是克鲁格的风格…… |
|
到底是谁的罪责? |
|
戈达尔元素过多,跳切间叙事趋于碎片,超现实风味混搭虚实相间手法,一个奔跑在欧洲的昨日幽灵,一个无人幸免的大型悲剧事件。 |
|
致敬疙瘩的作品 |
|
这是我看过最爱用跳切的导演 |
|
#西德青年电影# 摄影机滑过皮修塔的肌肤,男性躯体散发的荷尔蒙魅力被克鲁格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身体“此处”到“彼处”变迁,同时也囊括了阿妮塔四处飘流的吉卜赛式生活方式,游走在社会与城市的边缘,随时准备挣脱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网,这层与之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暴露在镜头的跟踪下,镜头不安分地骚扰一切在影片中露面的角色,陡然变焦的面容特写里可包容万物,道德伦理、政治思潮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沉思。克鲁格有着构建战后德国社会的野心,法官等社会人士的“人物肖像”树立起现行政治体制下的角色样板,将日常生活经验里的平常事物抽象为线条与图案,点画法的技巧也与观者共享即兴创作的无尽乐趣,并使得观众始终与克鲁格极其个人风格化的美学产生距离感。“昨日”是历史的一个虚位,在捉摸不定的西德历史里不停校准。
2022.9.25 |
|
克鲁格长片处女作。电影语言更现代化,但非常混乱晦涩,新德国电影一开篇就是这种作品,在本土受冷遇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 |
|
这片子颇有点早期戈达尔尤其随心所欲的味道 而女主完全就是德国版的Karina啊 因此也继承了一系列戈达尔的问题 女主整体来说还是呆呆的 只有靠美貌依附于众多男人生存 最后实在无奈只能选择去牢里。飞快的剪辑似乎内在地制造了将女主从一个男人推向另一个的惯性 在手持镜头与面部特写的加持下增加了影像质感的不稳定特征 从而将女主岌岌可危的贫穷处境画面化。里面对房东与大学教授的描画非常生动 尤其后者那种满嘴空洞辞藻、人名连珠却不能给出任何实际的生活建议的腔调 和不懂但不妨碍爹味十足地教育女主的男人们(和男权社会)一起构成了一个糟于监狱的生存环境。片末定在女主第二人称的面部镜头并打出 我们所有人要为之负责 让人想起阿伦特的一篇讨论责任的文章 这种所有人的归责方式说到底可能谁都不用真的负责 在关键的地方克鲁格并没有深入 |
|
misfit |
|
有法国新浪潮的味道 |
|
你好新浪潮 |
|
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纪录片的风格与跳脱的镜头剪辑,少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观影就会少很多理解与乐趣。女主受困于昨天的失落,找不到明天的希望。 |
|
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作,导演在拍摄这位流浪女贼时,能够看到法国新浪潮影片的不羁与自由。 |
|
難看爆炸again |
|
还挺新浪潮的,各种跳切 |
|
#德国电影大师展# 3.5分。更具批判意味、更具体指涉(通过安妮塔和与她互动的众多人物与情节的设置,特别是她先后依靠的几位男性)、但也更不可爱的“法国新浪潮”风格电影。但也有点疑问,间离且不以影像趣味调动观众时,这样意有所指的设置是不是会沦为失败的表演/新闻短片集…… 不过她被迫提着行李在城市周游寻找落脚地的时候还是有点意思的。 |
|
与隔壁同样对电影的热爱,只是苦逼的现实批判精神取代了对流行符号欲拒还迎的迷恋;侧面证明了anna的伟大;Memphis Tennessee;拍亲妹妹的裸戏是怎么个感觉? |
|
0427 17 LEÇON DE CINÉMA
« Kluge par Kluge »Animée par Pierre Gras et Jean-François Rauger 马可穆勒隐藏 |
|
7+ |
|
观影盘点期,看过补脚印 |
|
Kluge正是我心目中的那种诗意的导演!大赞! |
|
碎片式呈现女主假释出狱试图新生到受尽冷遇重归牢狱的全过程,配乐时而欢脱时而沉寂,试图在主题沉重之余让人观感不那么痛苦。 |
|
@Tozzer basement.因为相似经历所以很能relate… |
|
昨日是否会在明天到来? |
|
克鲁格确有才华,可惜被法国新浪潮夺了先声 |
|
生活令人绝望,坐牢才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p.s.大光明电影院“德国大师展” |
|
法国新浪潮式的移动摄影、镜头剪辑,灵活灵动的影像处理,女孩的漂泊无奈、凄惨境遇直接如此鲜明。 |
|
#德国电影大师展# 无数如今看来眼熟的手法或是“小花样”,那个呼唤社会责任的电影新时代,虚伪、无法真正为需要帮助的弱者提供保障、无法正视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战后德国社会,东德来的犹太女孩,自以为是的法官说1943年、1944年发生的事不会影响年轻一代,谈法治谈社会的教授都不能正面答复一个绝望的女孩,那个总是大口大口吞咽的饥饿女孩,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在河边梳洗整理,在不同的男人之间辗转,找寻着找不到的安全感;想起沪上疫情期间,同样衣着算是体面的年轻女孩,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的新闻,所以这就是好电影历久弥新的原因,这就是电影这门艺术伟大和重要的理由 |
|
超迷人的
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或者法国新浪潮比起来
实在是太皮了,太酷了
屌丝女神照样坚韧的不得了
裘皮大衣
小男朋友玩倒立
事后聊卡普阵变……
跟正常人一样读书时睡着~
电梯楼梯情不自禁
只能说德国人个个都充满了狠劲
比如房东太太,酒店前台先生,一百马克都很难让取出来的原配夫人,
如果她在法国,或者日本,是不是都混的可以上天了 |
|
仿佛看到了戈达尔的《随心所欲》。德国电影越过了纳粹那道坎,直接越到了克鲁格这里。 |
|
跳脱的故事情节,承接非常简单,每个片段很短剪辑拼接直来直去,偶有跳接,以及Pichota在沙发上-站起来-又回到沙发上缠绵的镜头,字幕,情节旁白,几处也很有意思,比如P偷情起来拍到妻子照片。逃亡的女孩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房租,偷过东西,寄宿牧师,找了外语培训办公室主任、男孩、爱她教育她的公务员Pichota等情夫,被妻子们监视告发等,之前去学习没水平,教授不能给朋友逃亡建议只会扯,最终独自流浪没地去,去警察局自首。有一段幻想没太看明白,警察,木头兵,被追逐,踩掉牧师住宅女手指…有段酒店老板叙述集中营俘虏被解放也不敢强杀集中营头子,石碑场景,犹太人身份,历史指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