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最后的迪斯科 The Last Days of Disco (1998)

    最近更新: 2025-07-04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最后的迪斯科》

    作者:电影114VS思维能量

    《最后的迪斯科》女主混剪——嫩出水的凯特·贝金赛尔!!

    作者:JonJon的奇妙剪辑

    斯蒂尔曼自编自导的风尚喜剧。亦是其“都会三部曲”的完结篇。讲述出浴迪斯科热潮末期的两个女人在俱乐部里寻找爱情的故事。主演是电影圈的时尚达人Chloe Sevigny。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4 IMDB 7.8 高清在线
      Ma nuit chez Maud
      1969
      剧情片
      法国

      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道德故事之三,开头的教堂和“追车”,镜头异常地抖动,在写人的矛盾这一点上,侯麦的这部几乎无懈可击,轻飘慢炖的叙事和小火花,冷嘲讽和真情感,文本上高超的同时更惊喜这部怎么想都是偏文学向的电影在视觉上也做到了极致,干练的镜头和微妙的光线点缀堪称绝配,太喜欢。
      • 1.女人会把自己的故事藏得很深,闭口不言,埋葬回忆;男人则是把过往的风流韵事放得很浅,轻易就会触动;2.“不管怎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说过再也不谈这事的。”3.女人容易原谅,男人难以释怀;4.究竟何种情况才更致命呢?
      • 对帕斯卡尔的不熟悉,致使我无法完全融入他们的话语中。至于著名的“慕德之夜”,在我以为,确而为墨镜王的闷骚开辟了新路。侯麦镜头下的“欲抗还迎”竟而如此虚无得可爱。
      • 天主教徒的情感观,其实颇为严肃的话题啊但看完后不由感叹法国实乃爱情大国,或进或退都有余裕非常secure了,换个国家拍临到慕德睡衣上床了很难不走向猥琐呢,不像这儿大家都笑得很开心虽然是为男主尴尬处境发笑但一点也不尴尬。摄影是那个拍梦断情天名字太复杂拼不出的巨巨,开头男主在借住小屋啦还有打断对话的楼外飘雪夜景(此景颇具象征意义)啦水平毕竟高杆。【@大光明】
    • 豆瓣 8.0 IMDB 7.3 正片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1971
      爱情片
      法国

      梦想者四夜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非常适合夜晚的电影。布列松的巴黎白夜,既梦幻又冰冷,连雪都不用下。由于他的“节约”,观察时间都花在哪里倒成为很有趣的实验。除了惯常的肢体动作导向,这次给了很多音乐,因而出现了某种迷人的随机感,突如其来的柔软平静,也让分别时的利落切割更显无情了。
      • 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 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
      • 简洁突出主体的构图及简单的摄影机运动自不必说,每场戏的声音都被削减为单一维度,去除面部表情的表演,肢体动作也被最小化,一切非必要信息都被剔除,形式上的以及内容本身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布列松,本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强调,然而他的镜头却也从未像在镜前缓缓起舞的女主角一样感性而打动人心
      • 布列松的小清新呀,跟白夜不一样的味道,文德斯老婆裸体美~
    • 豆瓣 8.3 IMDB 7.6 正片
      L'amour l'après-midi
      1972
      考驾照
      法国

      午后之爱

      L'amour l'après-mid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侯麦台词最好的一部。
      • 我们在与婚姻形式相悖的《午后之爱》里并没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而是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想象世界里的柏拉图式恋爱。侯麦的道德故事表面上都是关于选择的冲突:选择道德不快乐,选择快乐不道德。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不仅困扰着爱情当中的男男女女,同样也让资产阶级焦虑得不知所措。然而作为一个极富审慎魅力的资产阶级代表,男主角的“选择”却具有强烈的宿命论调。因为在他看来,消除危机获取安全感的前提只有一个:将具体的人抽象化或把欲望概念化。于是他在序言里那些自欺欺人的白日梦便赤裸裸地揭示了自身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可以心甘情愿陪你逛街吃饭买买买,就是不能跟你上床睡觉嘿嘿嘿。究其原因在于男主只想巩固自己作为主人的道德,根本不想因改变而成为奴隶。形而上(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下半身无缘,这才能保证婚姻秩序(自身地位)的稳定性。
      • 重新想了一下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是,男主角乐于与克洛伊相处、说爱她,可是一直不愿意改变她贫困的生存处境,而我在看的过程中竟然代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认为他的行为很正确。侯麦用同情的方式,揭露了爱本身的懦弱与残酷。
      • 2017.09.23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最后这一句,我前夫也曾对我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句谎言。
      • 喜欢男人的一点点克制,和女人的一点点放荡。
      • 三位主演的长相气质并不讨喜,但依然是个精彩的故事。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忠贞的约束,它是一种感性的坚持,信者得救。
      • 侯麦的片色调都特别好看。青色,棕色,乳白,朱红搭配在一起非常舒服和谐。还有喜欢男主一开始的格子衬衫。
      • 虚伪的中产阶级啊,一面希望享受充满新鲜感的男欢女爱,一面又想维持着和谐的家庭生活。最终只能带着情人勾起的情欲回家和妻子解决。简直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绝妙之处在于,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丈夫,妻子也同样存在。结尾狠狠地打脸。侯麦这个道德故事太精准了。
      • 独白如诗。猥琐又真实的白日梦,妄图占有所有女人的天然梦想VS.必须忠于婚姻伴侣的道德现实。无法平衡的摇摆,可怜又可悲的止步/逃离,怀中哭泣的妻子……对中产阶级空虚精神状态和婚姻道德的入骨讽刺,Cholé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爱逛街爱购物的男主,最讨厌男人穿高领紧身线衫(福柯躺枪)
      • 所谓中产阶级找情人就是理所应当这样的借口可笑的连自己都欺骗不了,侯麦影片里的女性角色都被赋予了近乎主导价值观与爱情观的领袖气质,真的比阿莫多瓦更适合“妇女之友”的称呼。特别讽刺的结尾——克制了出轨欲望的丈夫回到家里面对的是已经出轨的妻子,婚姻、家庭说到底只是他们口中微而不坚的薄纱。
      • 一个已婚男人,家庭美满,但无聊的午后总让他想入非非。老朋友的前女友找上门来,于是,他的午后变得多姿多彩。他相信他深爱他的妻子,他相信他能够抵制诱惑。你一定认为他最后出轨了,但是,侯麦却让他逃走了。不过,正如克洛伊所言,她的诱惑也许会让别的女人享受成果——谁知道呢。
      • 真相就是男人抵挡住诱惑没有出轨却只能面对妻子已经出轨的事实,在结尾狠狠地摆了一笔。注意两点细节:1.外遇发生在妻子怀孕期间,2.情人的每一次出现都改变着装束(发型、衣着),与呆滞的妻子(狐狸样)形成对照。而诱惑的不断变奏无不诠释着普鲁斯特在《女囚》中点出的命题:越难得到越会激发欲望
      • 3.5. 第六个没有得逞的感情因所谓的道德挑战而搁置。Maud、Françoise、Haydée、Aurora、Laura、Claire 都登场了。2020.12.13 午后三点大银幕看午后之爱。咦原来Bernard Verley和Françoise Verley现实中也是夫妻呀。最后的道德挑战,也在城市人潮中沦为笑话,没有一件衣服不好看,没有一个女人不好看。
      • Frederic他老婆也够厉害的,生孩子,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写论文,还时不时会情人 lol Rohmer is so subtle.
      • “一种新的婚姻哲学,在婚姻与奇遇之间的选择,暧昧的道德。”很多人说洪尚秀像侯麦,探讨一些中年男子在婚姻中的道德困境。在这一点上,洪倒像一个东方人,而侯麦则严肃克制的多。伍迪艾伦则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美式风格。(高领毛衣像神偷奶爸)
      • 如巴赫平均律,明线上的复调叙事将男主面对妻子与情人的时刻并置,并隐藏了一条暗线——他理想中的暧昧出轨与现实中的尴尬偷情,一面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式的。圆融的叙事结构少有节奏的错拍,保持冷静的旁观视角,却也令人物少了某种活力。片尾的警醒时刻是寻找出口的必然,但如果没有出口直接跌入洞中呢?洪尚秀接过了这一棒。
      • 道德故事系列集大成之终篇:人到中年难免危机,已经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问题了,这问题就好比男主的高领紧身开司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玫瑰呀。“女人如衣服”,侯麦把这句话展现得太好了!
      • 道德故事系列里我最喜欢这部。不论开头部分的抒情化表达还是后来的热情与理性间的挣扎,都表现得很到位。人心的幽深易变与生活的杂乱失序,在日常秩序的运转之中一览无余。
      • “不,我很高兴,你不能知道我有多高兴你在这里,不过我肯定表现得傻里傻气的。”“冷淡的人是我,我不能爱一个总是窥探我思想、我太熟悉的人。”“人们生活的多样性抚慰着我。”“生活是丑陋的,人们过着一样的丑陋生活。”侯麦真厉害呀…像是细细的针尖刺进你最敏感的神经
      • #bjiff2020#北影节最后一场,午后欣赏一场法式午后之爱,把“出轨”上升到人文哲学的高度也真没谁了,候麦再次以冷静疏离的眼光审视中产阶级寡味的婚姻生活,略带讽刺又异常可爱。午后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异想天开的已婚男人却幻想着另外一种生活,比如借助神奇液体(丘比特之箭or费洛蒙?)让自己人见人爱,与无数巴黎美女邂逅陷入爱河。可等到真有那么一个完美“小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犹豫不决且退缩了,最后在“小三”刺激之下,他反而鼓起勇气忏悔表白,从而加深了与妻子的情感……爱让现代人迷惑,而男人真是让人费解的矛盾生物呢。ps,不妨追问下,夫妻之间精神出轨而肉体未出轨究竟算不算“出轨”呢?
    • 豆瓣 7.7 IMDB 7.7 正片
      La maman et la putain
      1973
      考驾照
      法国

      母亲与娼妓

      La maman et la puta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概是现阶段最不愿意看的一类电影,无休止的情感问题、知识分子的宣泄、哲思的抒发让人甚是疲惫,这是某种语言构建美感的电影,成于语言也会困于语言,抽离了情节甚至是运动的纯语言电影会让人越来越疏离,无法理解这些让主人公痛苦的事情究竟如何影响了他们,总是在两段感情中纠结执拗于具体的选择,于我来看只是某种甜蜜的烦恼罢了。
      • 3個多小時……影評號稱是新浪潮的終結片…順帶劇透之男主角是法國文青一枚,普哥+古典音樂愛好者www 而這位導演老兄Eustache的狂妄和真誠一如浪子高達。
      • 杜拉斯说,里面有极好的对话,我认为如此,总的感觉让我很喜欢
      • 话唠话唠话唠话唠话唠话唠,演员很牛逼,长镜头下的独白
    • 豆瓣 7.0 IMDB 7.0 正片
      Barcelona
      1994
      喜剧片
      美国

      巴塞罗那

      Barcelo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好看。好看极了。简直可以预见自己重看数遍直到记得大段台词。Fred和 Ted随便哪个都比Metropolitan的任何一个角色精彩。"Give me a break!"
      • Stanley Kubrick highly admired Barcelona, calling it "a new way to have talk advance the narrative." 承接“Metropolitan-1990”,换一个国家换一个城市,展现完全不一样的男女情感和话唠。跟伍迪艾伦完全唔同feel。17分51秒Metropolis海报。
      • 设定在70s反美气氛高涨极端活动旺盛时但也并未深入而是即便如此也谈了几场简奥斯丁般的分分合合。外国评分低,美国人cant take讽刺我大亚美利坚而欧洲人觉得被写得有些呵呵呵?我两者都不是,笑出声蛮多次。前作那眼镜书呆其实长得相当好看啊。大量在圣保罗与圣十字医院取景。
      • “一座巨大的蚂蚁庄园,外面罩着透明玻璃,供孩子们参观。美国相对于其它世界各国就像这座蚂蚁庄园,他们从外面看美国,却看不懂,需要由记者和评论来描述。可麻烦的是,这些(描述的)人他们恨蚂蚁!”……在吐槽舆论左倾会让美国形象在盟欧眼中坍塌崩坏,极端主义才是大西洋两岸的共同威胁。显然罗伯特奥特曼不会认同这种观点。……斯蒂尔曼电影,某种程度上也像这蚂蚁庄园。虽然导演本人倒是不会恨电影,可他也的确不太愿以观众喜闻乐见的类型或方式去承载自己的观点。实在太爱说理,不管你爱不爱看。如同聚会现场的那段尬尴的凌波舞。
      • 轻喜剧的外表下是一出美国保守自由派对欧洲左派的极尽讽刺,两位男主看似妥协文弱,实则满是美式男权意识的自大。相比编导想要嘲讽的左派女性,这个话痨海军表弟要令人生厌的多。
      • 伍迪·艾伦的欧洲寻梦似乎不是太吸引人,惠特·斯蒂尔曼的这部则是在欧洲的环境内谈论美国,有谁知道当时导演是否处于投资条件考虑加入的那些看起来怪怪的商务知识对话?
      • 【7.1】都会三部曲终于看完了,最爱迪斯科,大市民次之,这部最后,不过这三部总体还是很喜欢的,话痨片,但是话痨的很有趣很有,这部算是三部里剧情冲突最多的一部,不过感觉还不如迪斯科有趣。斯蒂尔曼在选女演员方面真的厉害,虽然话痨片,但是看100分钟美女谁不愿意???
      • 我只想说为什么女演员都这么PP!
      • 比较随性的文艺、爱情小品,人物比较有趣,逗逼有点像伍迪•艾伦,品味又有点接近埃里克•侯麦。也是巴塞罗那街景宣传片。
      • 前后两段解析美国与其它国家之间关系的Ant Theory太好玩了。
      • 确实有点情景喜剧的感觉。 惠特·斯蒂尔曼的作品总会有些文绉绉的、奇怪的笑点
      • 看了几部大概能够体会到斯蒂尔曼那种感觉奇怪的笑点,极高辨识度的场景与对白,这一次背景从纽约换到了巴塞罗那,美国人的joke碰上了欧洲人的冷幽默,不同文化的碰撞体现在了笑点不在一个频率上。
      • 太喜感了~~商业的部分其实很少啊。关于文化、政治的不同倒是有意思。
      • Culture makes difference.
      • 确乎这是管理学电影吗?看完后我觉得我是个管理学弱智啊
      • 佩妮洛普·克鲁兹,斯嘉丽·约翰逊两大美女都出现在这部电影里面,再加上拥有浪漫的地中海气候的浪漫的巴塞罗那,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要传到的东西--爱与情,但是我没弄懂这为什么是20大商业片之一
      • 美国人的销售方式真的可以通行全球吗?一个美国销售员在西班牙的销售经历让我们学到销售的价值观,销售对客户文化的处理方式,销售对客户关系的把握。
      • 我是话痨控;进了片厂明显电影感强了;Owen Wilson的所有Wes Anderson角色都有Fred的影子在;刮胡子的闲扯是明显的宋飞式生活观察幽默,而宋飞六七季竟然两次出现了此片的海报,绝非巧合~
      • why do I always look better in mirrors than in photographs?
      • Whit Stillman 的细腻文学合家欢。文化冲突、旧约爵士舞、政治暗杀、兄弟情深、音乐讨论、文学争辩…“在现代,美是最接近神的东西。所有的神都消失,我们都知道没有神的存在。但是美,神的记忆仍然存在。” 其实这部很像《最后的迪斯科》的前身。
    • 豆瓣 8.3 IMDB 7.6 正片
      Le bonheur
      1965
      爱情片
      法国

      幸福

      Le bonh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对你的爱并没有减一分,只是我的爱多了一些出来。”当男主角在午后金黄的草丛中搂着娇妻这样描述自己的出轨时,我一瞬间也失去了道德评判力。导演并没有故意抹黑多情的男主,放大原配的苦难,甚至小三的处理也毫无道德批判的感情,只是最后就着莫扎特的交响曲一片幸福的金黄中回到起点道出了一切。
      • 瓦尔达的形式主义神作,极为大胆地使用色彩表义。剪辑上非常有想法,如主角第一次登门拜访情人时的超短镜头对切,以及其中常见的表达想象或推测的闪前镜头。最牛的是如此一个悲剧竟以这样不温不火的方式表达:开头12分钟没有矛盾,以及结尾竟然恢复平静。关于苹果树的对话成为一代经典。
      • 「藍」玫瑰與「紅」玫瑰,角色的互換與和解,後設鏡頭的閃前,水中掙扎抓住樹枝的曖昧鏡頭,嚮往生卻不如死。幸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裡不是伊甸園,也沒有另外一顆蘋果樹
      • 一个女人的死亡就像昨夜风,第一天也许惨不忍睹,可不足一周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换上外遇做新妻,孩子们没有丝毫排斥,丈夫安然自得,新家庭其乐融融。一个生命逝去了,它究竟有多少分量?作者用极度小清新的美自始至终,而那种美,在最后,却是关乎现实最无力也最有力的反讽。
      • 看得我的心一点一点地凉透了——“如果我先遇到了你,会和你在一起,相爱的人在一起做爱很正常。但是我先遇到了她,娶了她,我爱她,她给了我快乐;后来我遇到了你,你让我喜欢,我也爱你,我喜欢你们两个,这就是幸福之上的幸福。”如此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是多么残忍的汹涌危机,黯然伤神。
      • 这个故事给侯麦肯定要拍成“道德故事”了。瓦尔达完全搁置道德判断,人物生活工作环境很像中国八十年代厂里的故事电影,零失业率的兴兴向荣感。
      • 色彩和男子都像极了侯麦,但又完全不是侯麦的那种“口是心非”。两种颜色的爱情。幸存者说:我又高兴但又不高兴。得到一些,失去一些,来来往往,所谓的幸福,只是一些瞬间而已。
      • CC的DVD花絮中说:妻子特蕾莎不是自杀,是意外啊,导演有个极快的镜头交代 特蕾莎抓紧岸边草的
      • 妻子的死不是对丈夫的道德惩罚,而是实在无法设想一出男人能够同时拥有完美家庭和完美情人的幸福场景,所以电影本质上还是秉持着悲观的论调。
      • 1、这是法国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我爱这里的每个人,因此希望他们仨能幸福的生活下去。在我的观念里,爱从来就不是自私,不是占有,爱是分享,是让对方幸福;2、如果没有咖啡,就给我一个吻吧,法国人真是浪漫到骨子里;3、电影的色调美极了,以色调的变化来转场,感觉很特别。
      • 作为女性的瓦尔达,透过男性的视角来讲述深爱自己妻子的同时,爱上另一位情人的道德困境。推荐所有男同胞看看。我提前预习了下~另外,油画般质感的颜色和构图真是美得幸福(新浪潮导演都是从绘画中生长出来的吧。
      • 女性主义的悲歌,标题非常讽刺。瓦尔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褒义)讲故事的能力不输侯麦,平淡之中有生活的残酷真相。布景与人物服饰都配合着鲜艳、饱满的色彩美学,几个跳跃式剪切的镜头都是神来之笔,虽突然但流畅,真是平凡中满是先锋与实验性。这真的是功力啊!瓦尔达三十七岁时的作品,啧啧!
      • 镜头和剪辑太牛了,无序但又饱含感情,油画般的特写镜头和时常出现的自然景物镜头让影片的故事剥离了传统的道德层面,瓦尔达呈现出了人物感情的自然状态,恰到好处的留白、色彩的滤镜、物件特写都让观众仿佛置身在一场爱的幻梦里。
      • 在爱情里遵从什么高尚的道德感呢?爱情不过是人自身的欲望、憧憬和贪婪的投射。而所谓的幸福,“也许存在于对大自然法则的屈服顺从”。
      • varda以冷峻的观点,呈述一名丈夫同时爱着两个女人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细腻又复杂的感情,在美丽恬静的景象下,隐藏着暗潮汹涌的危机,也对人性和爱情做了最深沉的试探。片中更在莫扎特的音乐和季节的变迁中展现出剧中人的心理变化,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 1.爱情的真相;2.男人的幸福是女人、性和自身欲望的达成,女人的幸福是唯一的他,是一切;3.用最鲜艳温暖的色彩讲述一个美好的三角爱情,却又让人深切地体会着这看似美好的爱情所伴随的冷峻和残酷。
      • 第一次幽会处的正反打/剪辑/对焦都可以反复学习哇; 开场太灵了 两颗向日葵永远无法同框影射的就是整个主题——男人(所谓的“日”)摇摆不定想要两全其美但并不可能(先是向日葵不同框剪来剪去 后来是舞蹈场面总用树干区隔两个女人暗示了这种不能共存\唯一一处母亲带孩子碰巧路过小三公寓的镜头同框了 但也是擦肩而过 完全陌生 这个设计就格外有意思) 但幸福终究轮不到那个被背叛的女人 瓦尔达用这么个好tmd残酷的故事警告德米不要出轨 殊不知后来德米出柜了...
      • 尽管真正的悲剧就在眼前,一个女人因丈夫移情别恋而自杀,片中却没有人为此而感到不安,丈夫顺利成章地娶情人为妻,情人也很快地扮演起妻子的角色,这仍旧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是对爱情的赤裸裸的讽刺。 ———戈达尔
      • 1.犹如一部架空俗世的古怪爱情寓言,尽管聚焦婚内第三者(亦牵系起“三人行”或开放式关系),却几无争吵对峙冲突,人人都安于现状、没心没肺又人畜无害,这是一个恬静闲适的田园牧歌式时空,但就在这不无间离效果的安乐乡/桃花源中,也至终发生了猝然的悲剧,短暂的几帧闪回/想象与留白的事发经过,恰是妙笔。2.鲜艳明丽的色彩令人想及戈达尔与雅克·德米,对情爱关系的思想实验、暖融清新的乡间自然则仿若侯麦附体。3.瓦尔达的精妙剪辑:以前景中飞驰而过的车(隐藏剪辑点)变换后景空间;频繁的单色滤镜淡入淡出转场;两人见面的疾速正反打(电光石火之情欲);造爱身体特写蒙太奇恍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4.前后景的移焦虚焦,契合于爱恋对象的切换轮转&幸福的眩晕。5.向日葵与苹果树。6.致敬[江湖女间谍],墙上的梦露芭铎贝尔蒙多。(8.5/10)
      • 尽管瓦尔达的叙事视角总是飘忽不定,但妻子溺水的那个镜头应该不是客观视角而是男人的想象,这样才符合他构建幸福的路径,他愿意相信,妻子怀抱着巨大的幸福感发生了意外,因为这样最符合他的“幸福观”。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