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任何角度上,《贵妇与公爵》都是侯麦最保守主义的一部影片,意识形态上通过追溯左翼思想的源头——法国大革命——影片近乎于直接阐明了对于民主主义,即“法国精神”的拒斥,断头台核心事件被侯麦的时间性极简主义压缩,但影片展现了事件的辐射,即将到来和已经到来两种神学范式补完了这一带有象征性的历史事件,从伦理学上,作为右派的侯麦必须省略可能带来煽动性的图像,而是提取其潜能,它和holocaust一样敏感;从电影史角度来看,《英国贵妇》代表了一种电影的反动主义,侯麦尝试通过应用发展仍然不完善的数字技术恢复早期电影的巴洛克传统:通过演员表演的棚内空间和绘制布景的无法区分从而取消影像的一切实体性,从古典主义的角度,它正是一种拙劣的“电影作为理念运动”的媒介想象,离心现实感,并作为时间-影像的替代。 |
|
“借鉴那个时代的画作,最大限度接近绘画层面的写实主义。”(——《侯麦传》)采用活动遮片摄影以“重现巴黎恢宏盛景”,构成人在画中游的特效;侯麦最主要的诉求是关于个体参与到历史进程的自由呐喊,以第一视角记录历史的冰山一角,所以无谓保皇还是激进,大革命的浪潮势必会席卷到每个人。 |
|
讲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妇女格雷丝和她的公爵情人共同在革命旋涡中迂回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求生的故事。
擅长和喜欢古典主义的侯麦这一次呈现了一部不一样的古典主义电影,就像这些历史形象在许多人眼中的直接印象就是一副副上百年的油画一样,电影里的所有有外景场景都是以油画代替的,而人就在油画里活动,平面和动画结合得非常好! |
|
4.0。1.把今人创作的符合法国大革命时代风貌的古典绘画作为背景环境,角色在画中动,活动遮片技术在侯麦电影中的应用。2.侯麦电影难得有一波接一波的戏剧冲突、抓人揪心的情节设计,主题表达上绝不是为了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皇派摇旗呐喊,而是表现出一个真贵族的教养与尊严。被历史所淘汰之下依然有值得敬畏之处,顺应潮流的先锋自然也会鱼龙混杂。3.仆人在贵族胸口塞香薰、宁可站着也要让座、对同阶层通缉犯以礼相待,还有革命掌权派的道德沦丧,难能可贵的细节呈现。 |
|
Jean-Baptiste Marot 画背景 Antoine 搭布景 ………… 但还是很一言难尽 细节闲笔是可以 但整体影像风格上 Die Marquise von O... 亦或 Perceval le Gallois 反而都很容易接受喜欢啊 同样背景我可能更认可瓦伊达的 Danton |
|
完全是为后期制作慕名而来,故事很失望 |
|
Drôle de procédé original auquel a eu retour Rohmer pour mettre en évidence un réalisme factice sans pour autant perdre la profondeur de champs,trucage sans dissimulation qui évoque les précurseurs du 7e art. Portrait politisé d’une femme singulière sur un fond histor |
|
在影展上看的,印象对这片提到最多的是特效。 |
|
这油画般的布景也太厉害了,作为纯静态的视觉性享受还是不错的。故事题材喜欢不来,还是喜欢看侯麦讲述小情小爱。 |
|
给人感觉就是到了这把年纪侯麦总算不想装了、摊牌了,但除了更直白的立场,却没有表达重点,跟他之前的历史剧一样。是要历史还是爱情?如果是前者,难道就指望这么一个贵妇的说辞来驳斥“革命”和“启蒙”吗?缺乏思辨性。如果是后者,人物的所有活动却全围绕“大”历史展开,关于生活的细节少之又少,又缺乏想象力。我以为侯麦还是以小见大最擅长,在自由而道德的恋爱动态中,其实蕴含了一切真理。 |
|
宁静清新背后藏着残酷暴行,贵族与暴徒,侯麦古典,法国大革命。这似乎是改良派见风使舵失去原则助长恶行最终引火烧身的故事。 |
|
将个人命运与情感置于大混乱的时代,塑造一种「乱世佳人」时代感已属于上世纪的叙事,贵族们的颠沛流离顺应了平民们看戏的心态,死亡与总结也是符合人民历史观的。 |
|
侯麦政治立场与观念最直白的电影,包装讲述成为观点传递方式,在侯麦自己所谓“独特眼光”的视角下,主观性代替了“判断”,亲历者身份决定了阶级与位置,以此传递女主原型以及侯麦“无可救药的保王派”身份。最动人的一场无疑是面对搜查之后,女主自述心声,称愿奉献自己以保护对方生命,这里关系转变为了单纯感人的爱情,而意识形态成为附加不可驱除之物,我们在感动的同时需要接受这一视角的价值判断,这是侯麦在这部看似反自我电影中做的最侯麦的设置——永远追觅爱情与寻求男性的女性角色,这里完全就可以理解当年法国女权主义者对侯麦的批评,不光是对女性看法,还是对性别本身的一种狭隘禁锢。但侯麦在这部电影的确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给未曾记录雅各宾派的激进行为一个展出。PS:为了特效共绘制了36幅画,最终提供了17分57秒的特效场景。 |
|
侯麦Photoshop出来的一部电影。 |
|
颇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是多情的,又是不屈的,有清晰的政治见解,并为卷入其中的人投入了情感,她与奥尔良的关系成为了叙述的重点,从中可以瞥见一个面对危险而不是逃避危险的出色的女性形象,即使眼前是断头台,她也不会显示软弱。 |
|
法革贵妇困巴黎,旧贵新忧局势危;昔日情人今暧昧,救友劝君皆难为;王朝崩溃恐难安,贵妇挣扎保命归 |
|
侯麦历史题材中,三部文学改编(O伯爵夫人、帕西法、海布隆的凯瑟琳)及大众游戏通过对白或在舞台展现,此部处理选择独特绘画背景由印象代入真实,这种像画廊体验一样“非真实感”阻止演员或观众执迷于故事,却在用视觉化历史直接体验历史,远超过文字的干涩;如Grace Elliott日记作为时代缩影,电影所承接面对的历史态度是在思考现实与历史相似之处,早期现实主义油画可以在当下被重构,不断证实了女性作为不同形式“英雄”来拯救不同道德难题这一不变主题 |
|
8/10。在广袤平原的山顶平台上,保皇主义的贵妇惊恐地目睹了一位君主的公开处刑,中场这一幕把要被斩首的焦虑推向极致。侯麦把内景和外景截然划分为两个社会阶级的对立,当贵妇坐着她的豪华四轮马车融入巴黎街头的油画布景中,观看者必然感到惊愕:一群暴民(肮脏的醉鬼流氓)凶残地割掉公主的头四处游行和驻军经常性的巡逻,不断提醒着贵族被迫害的恐惧;与外景相对应的是真实的内景,私人公寓为贵妇提供的庇护,但在私人空间同样遭遇驱逐:全副武装的士兵从未停止敲响房间的门,革命泛滥的暴力将阴影投射到日常的细微恐惧中,随着民主带来的混乱和野蛮,公爵背叛了贵妇,为斩首君主投赞成票,最后贵妇因为手里一封秘信,被逮到了议会诉讼场的公共空间,如果不是罗伯斯比尔的意外干预,她会和结尾镜头前检阅的贵族们一起被害,个人命运与历史就此融合。 |
|
法国大革命最为焦灼时期,英国贵妇和法国皇室公爵的爱情故事,大有法版的乱世佳人的气质。侯麦站在一个中立的视角看待过往的革命史,那不置可否的三色旗似乎也有了新的释义。侯麦对色彩的触感实在是太好了,他真的做到了“人在画中游”。 |
|
除了畫面精緻以外,其它也不忍說什麼了。侯麥style去哪裡了! |
|
背景真华丽 |
|
几个油画似的镜头、宏大宫殿远景都是假的。贵族很怕死,公爵想投革命者的喜好,也投处死国王的一票,不过最后还是不能保全自己。贵妇也是怕死,四处逃窜。躲在床垫中间还能不被闷死的彼男,练过龟息功吗?服饰什么的很典雅,可是看不出个啥。 |
|
2002/4/7 文化中心 |
|
很奇怪,总觉得这部片的外景都是假的。总的来说,还是更喜欢侯麦的现代戏。 |
|
渐入佳境,需要耐心 |
|
又一次被侯麦的电影惊艳到!油画的精致色调和布局,太美了!保皇党与雅各宾派之间的斗争不禁让我联系到清末的那场改革。任何改革都是残酷的,而侯麦以静制动,把充满血腥的题材拍得如此文艺,又扣人心弦。高! |
|
1. 是不是侯麦从来不会用很多钱拍电影,但却总能拍出上乘之作。2. 格雷斯这样的女贵族就是欧洲西方文明在最近几百年远远走在东方前面的原因吧,我们的女人被裹着脚,出了个武则天,慈禧太后,惹得男人们直跳脚。3. 法国的那种革命气质有时候跟我国那种每几百年就折腾一次的革命很有相似之处。 |
|
对白多的让我想睡觉 |
|
侯麦手中罕见的历史剧,从男女主高于爱情的友谊,侧面记录了波旁王朝衰落直到罗伯斯皮尔的上台中腥风血雨的法国革命,展现了二人伟大的人格。 |
|
如何当好一名公爵的情妇:1、一定要真心爱他,并反复确认自己爱不爱,这样,一旦受到政治的牵连送上绞刑架,你可以无怨无悔;2、你不再是你自己,你会是这个国家政治的一部份,会是从封建王朝向共和国转变的参与者,你会坐在这个国家重要决策的旁听席上、不得不发表你的个人见解,因为你的公爵情人需要你,需要你点头或者反对,这样,你务必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或者至少当你认定什么是好,可以忠诚于你的信念,而有天被送进监牢,你同样可以无怨无悔;3、最好多掌握几门语言,你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传播的转接口,正确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明;4、你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你基于自身的信仰和善意对他人施以援手会增加情人对你的信任,尤其在性命攸关之时,善意将是你的勇气之盾,令你无坚不摧;5、无论如何,要忠诚。 |
|
三星半//用油画做布景的设计竟然会这么有趣和谐 看画面仿佛是在看霍格沃兹走廊上的画 真·油画质感//另一个角度的法国大革命 也许是侯麦不同 也许是故事不同 法兰西古典文明是什么//民粹吗革命吗暴动吗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Ryt4ZDipGw/四星半,色彩青灰油画。 |
|
油画布景和精美服化道把电影做成了一幅精美的、会动的油画,用那个年代的画作手法表现那个年代的故事,这可以算做表现也可以算做一种写实,侯麦的审美毋庸置疑,只是电影中的人物宛如会动的纸片 |
|
复古的油画布景让所有室外戏都平添一股舞台剧质感。从格蕾丝视角看法国大革命让人想起维斯康蒂《豹》。在格蕾丝的胆略、尊严之外,其实印象最深的是她为小公主和路易十六的死哭泣,倒有点像晏子哭庄公。崔杼残暴,尚能让晏子成礼而去,对比雅各宾派和无裤党们,真是好太多了。 |
|
简中互联网上某些“红人”的艺术写照,首鼠两端、助纣为虐,拿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做自己政治投机的筹码,把舆论环境搞的乌烟瘴气,最后被自己豢养的蛊虫反噬,前浪死在沙滩上。侯麦古装电影的油画感堪称一绝,法国大革命的氛围不得不让我想起东方的另外一次运动,那种不得不自证清白割席划界的窒息扑面而来 |
|
堪称数字与油画的完美结合。“贵妇”与“公爵”在整个恐怖统治之间的对比让人感觉哪怕是在这样一部政治意味浓烈的片里,突出的仍然是侯麦一贯关注的男女关系,也可以说是对法国大革命独辟蹊径的切入角度了。另:女主是诺兰处女作《追随》的女主 |
|
其实算不上是真的爱情,说严格点是友人以上恋人未满的关系。每一天的生活都让人怀疑是不是下一秒就要被那些人整死,其实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要小心翼翼的才好,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会不会就是你 |
|
81岁老人家突破自己风格所创作的油画电影,可惜找不到高清版。希望有机会再看高清版。 |
|
怎么社会变革都差不多,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貌似站在“人性”一边最安全,就像法国贵妇那样? |
|
合成背景,油画般的效果,高贵典雅 |
|
整部电影的背景像油画一样美丽 |
|
是怎么做到每一帧都像是一幅油画的!人物像是在画里游走,随便暂停就是好看的一幅画。简介虽说是爱情故事,但我看着更像是动人的友情。相互信任,尊重,为彼此好,莫名觉得伟大。两个人都太棒了。 |
|
说这一部不侯麦的,是不理解法国大革命对法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更何况侯麦这时候都八十多岁了,再不拍这个题材什么时候拍 |
|
在新世纪81岁高龄的侯麦能够拍出这么牛逼的电影;从法兰西保皇党的角度来讲述法国大革命,所有的外景都是把人物放置在油画里,内景也参照写实主义的画像,用虚构的手法表现出观念上的真实;抛开立场和视角不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总是要选择一些东西凌驾在生死之上,勇气和信念永远不会被夺走,侯麦用一种很高贵的方式表达出这一点;整部片中对暴力的展示极为克制,恐怖气氛却无所不在,通过你来我往的对话,也可能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沉着 坚定和优雅;这译名是真够破烂 |
|
侯麦后期作品,龚老师说看看他有钱后拍的东西,可是课堂上拉过后,再也无打开的兴趣。 |
|
法国大革命里的几个幽灵 |
|
以为会是侯麦表现皇室风流史,是啊,他怎么会呢。看到了一个很诚恳的女人,哪怕出身高贵,可能更容易高枕无忧享受婚姻爱情,但恰逢革命,保皇派,革命派她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人谋福祉,掷地有声,用自己的力量创造有形之物,她最伟大在,作为一个女人,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得到同样的赞誉。 |
|
哇,候麦80岁时,把电影拍进了油画里,字面意思,把电影拍进了油画里。奇妙的观影体验。
一段耳熟能详的法国大革命故事,被候麦找到了新的角度。用奥尔良公爵情妇这个人物的视角,嘲讽了男人们的革命,正义,以及所谓的荣誉。
一群男人为了“理想”在勇敢地杀人,而一个情妇基于“人性”却在一直救人,一直照顾人。很讽刺。 |
|
看黑泽记下来的都是调度,侯麦都是句子、衣服和演员🤣 女主动态太美了!举手投足自由灵动、有个性有韵律,这种高贵却自在的肢体控制跟芭蕾舞那种精确到千篇一律的好看又不一样。而且个性太讨喜了,营救那一章很抓人,果然需要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戏剧冲突啊… 之前的《侯爵夫人O》也是油画感和演员动作构建的好看(摆拍more)!侯麦一般都是生活小清新,把有闲阶级的尊严埋的很深(《大树市长文化馆》也透露了呢 )… 喝完所谓vintage wine 暂停凝视一秒然后讨论当下人生议题,一切好莱坞片还能不点名并讨论一下酒庄年份以展示人物之高级?想起某书写过只有中产阶级会科学评论红酒和汽车哈哈哈… 调度如舞台剧,转场就是简朴的dissolving和经典分章节。画儿动起来猝不及防,犹如新浪潮经典短片《La Jetee》 |
|
法国大革命历史背景下,以保王党一位苏格兰贵妇的视角,进行风云变幻、动荡斗争的岁月呈现。此片最突出的特色应该是摄影技术和画面的独特质感。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体现,活动遮片摄影特技最大限度还原了法国古典油画的背景特质,包括精致的构图、景深空间营造、主体光线突出处理、色调的澄净和谐,形成凝重素雅的风格。活生生的真人角色在触手可及的油画(绘画)背景中活动,创新观者的视觉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