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绿光 Le rayon vert (1986)

    最近更新: 2025-07-04 正片
    • 主演:玛丽·里维埃 / Amira / Chemakhi / Sylvie / Richez / María / Luisa / García / Basile / Gervaise
    • 导演:埃里克·侯麦 (Éric Rohmer)
    • 编剧:
    • 分类:爱情片
    • 地区:法语
    • 年份:1986
    • 更新:07.04
    • TAG:法国,侯麦,法国电影,爱情,新浪潮,埃里克·侯麦,EricRohmer,1986,剧情
    • 别名:众里寻他千百度@@@绿色光芒@@@Summer@@@The Green Ray
    • 片长/单集:98分钟
    • 豆瓣评分 8.1 (19069票)
    • IMDB评分 7.6 (10,916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3%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93%
    • TMDB评分 7.40 (热度:6.50)
    • 简介:看片狂人(whereis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语电影《绿光》的免费在线观看,《绿光》是由导演:埃里克·侯麦执导,由玛丽·里维埃,Amira,Chemakhi,Sylvie,Richez,María,Luisa,García,Basile,Gervaise等领衔主演,本片(剧)于1986上映,对白语言为法语,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夏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巴黎女子戴尔芬(玛丽·瑞莱 Marie Rivière 饰)却陷入了忧伤与烦闷中。刚刚和前男友结束恋爱关系,本来约好与她一同度假的女友也放了她鸽子。尽管其它许多好心的亲友邀请她一同度假,但是她却一一拒绝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度假计划,只有她看似要独身 一人困在巴黎过冗长的夏天。她寻寻觅觅,终日游荡在各处,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情人,但是所遇之人皆不能触动她心。在......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The Green Ray (1986) Arrow 1080p BluRay x265 HEVC FLAC-SARTRE [Le Rayon Vert / Summer][7.09 GB] 详情
      The Green Ray (1986) Arrow 1080p BluRay x265 HEVC FLAC-SARTRE [Le Rayon Vert / Summer][7.09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百度云盘 蓝光108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108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The Green Ray 1986 1080p BluRay x264-MELiTE[6.56GB ] 详情
      The Green Ray 1986 1080p BluRay x264-MELiTE[6.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Green.Ray.1986.REMASTERED.1080p.BluRay.x264-USURY.torrent 详情
      The.Green.Ray.1986.REMASTERED.1080p.BluRay.x264-USURY.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Le rayon vert 1986 1080p.mkv.torrent 详情
      Le rayon vert 1986 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Green.Ray.1986.REMASTERED.FRENCH.1080p.BluRay.H264.AAC-VXT 详情
      The.Green.Ray.1986.REMASTERED.FRENCH.1080p.BluRay.H264.AAC-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he Green Ray 1986 720p BluRay x264-MELiTE[3.28GB ] 详情
      The Green Ray 1986 720p BluRay x264-MELiTE[3.2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Summer aka The Green Ray 1986 720p BluRay x264-EA [PublicHD][6.81GB ] 详情
      Summer aka The Green Ray 1986 720p BluRay x264-EA [PublicHD][6.8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Green.Ray.1986.REMASTERED.720p.BluRay.x264-USURY.torrent 详情
      The.Green.Ray.1986.REMASTERED.720p.BluRay.x264-USURY.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百度云盘 Le.rayon.vert.1986.绿光.中文字幕.HR-HDTV.AC3.960X576.x264.mkv 详情
      Le.rayon.vert.1986.绿光.中文字幕.HR-HDTV.AC3.960X576.x264.mkv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迅雷下载 Le.rayon.vert.1986.绿光.中文字幕.HR-HDTV.AC3.960X576.x264.mkv 详情
      Le.rayon.vert.1986.绿光.中文字幕.HR-HDTV.AC3.960X576.x264.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Le.rayon.vert.1986.绿光.中文字幕.HR-HDTV.AC3.960X576.x264.mkv 详情
      Le.rayon.vert.1986.绿光.中文字幕.HR-HDTV.AC3.960X576.x264.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夏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巴黎女子戴尔芬(玛丽·瑞莱 Marie Rivière 饰)却陷入了忧伤与烦闷中。刚刚和前男友结束恋爱关系,本来约好与她一同度假的女友也放了她鸽子。尽管其它许多好心的亲友邀请她一同度假,但是她却一一拒绝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度假计划,只有她看似要独身 一人困在巴黎过冗长的夏天。她寻寻觅觅,终日游荡在各处,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情人,但是所遇之人皆不能触动她心。在马赛海边,她听说了关于绿光的传说:谁能看到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落寞的她打算返回巴黎,在车站,一个男子对着正在阅读小说《白痴》的她微笑,戴尔芬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她主动邀请男子去海边看日落。在灿烂的光辉中,男子对她表白,而她却固执地等到绿光才给出答案。 本片获得第4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7.8 高清在线
      Ma nuit chez Maud
      1969
      剧情片
      法国

      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男主表现虔诚也实打实从心底自信自己虔诚,却是片中唯一一个摇摆不定同时还看不见自身虚伪可笑之人。 2、是幕德的拒绝而非自身坚定将他推向了弗朗索瓦丝,却堂而皇之“女人总是帮助我道德进步”,shame! 3、“没有发生的一夜情”满足了男主的道德幻想,最终却要为了满足弗朗索瓦丝的道德需求将其阐释为“发生了”,导演的人间幽默。 4、人总是给自己套上无尽的道德枷锁,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自洽来逃脱它的审判。难道否定自身的劣性就能使一个人变得更高贵吗?止增笑耳。 5、侯麦太有意思了,借人物之口说出来的,和没说出来,都太有意思了。
      • 一个看似狗血的四角恋关系竟然能侯麦包装得如此微妙,实在是妙不可言。。。抛弃妻子的丈夫(也可以说是那个朋友角色),优雅妩媚的妻子,满口哲学和宗教的男主,还有年轻美丽的情人,总之四个人,两男两女,形成一个完美的关系闭环,互有牵连和瓜葛,剪不断理还乱,直到最后一刻的旁白才点明一切。。一个绝妙的悖论:在喜欢的人面前,什么道德宗教哲学都是扯淡;在不喜欢的人面前,就要扯道德宗教哲学了。
      • 侯麦最负盛名的作品,没有之一,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阿尔门德罗斯掌镜,内景精细,茫茫大雪和山下小镇真好看。片中提出两个命题:A社会和政治毫无意义,B历史具有某种意义,这个命题延续到《三重间谍》。本片建立在帕斯卡哲学关于确定性的讨论之上。侯麦长片自此全部看完。
      • 册那,在穆德家那夜的情况真是之前情景再现...看得时候焦虑死了。侯麦电影里头脑才是最重要的性器官 = =
      • 太喜欢这一部了!绵延不绝的对话引人入胜,没有调情没有猥琐,却无法自拔。在看对眼的美女面前,什么原则,什么立场,那都是幌子啦。如果一个男的能跟你扯宗教立场扯整晚那他肯定不够喜欢你哈哈哈(性别反过来亦然)。两个姑娘都好美啊!
      • 1.女人会把自己的故事藏得很深,闭口不言,埋葬回忆;男人则是把过往的风流韵事放得很浅,轻易就会触动;2.“不管怎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说过再也不谈这事的。”3.女人容易原谅,男人难以释怀;4.究竟何种情况才更致命呢?
      • 如果我选择了一个女人作为我妻子,那么我给她的爱,是足以对抗时光的。如果我停止爱她,那么我会鄙视我自己。 Si je choisis une femme pour ma femme, c'est que je l'aime dans un amour qui résiste le temps, et si je ne l'aimais plus, je me mépriserai
      • 虽然我也觉得映前讲四百击也太不专业了不过一想到有可能和一个傻逼同场看整个周末还是像吃了屎一样
      • 侯麦这部电影很奇妙,如果你的老友邀你去他情人家,让你单独和他情人过一夜,而那个美丽的女子还会时不时诱惑你,不巧你和那女子又很聊得来,最后会发生什么?你会坚守住原则和道德吗?你还会继续挚爱曾经的梦中情人吗?非常微妙的一夜,谈话中暗藏机锋,情欲与理智也在挣扎,这是最深刻的戏剧性,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三男两女的五角恋故事,虽有一人不在场,但存在感也是十足的,因为那个人牵动着两个女人的情感。
      • “六个道德故事”之三:混乱的男女 影片开头所营造的道德困境很容易将之与数学的概率论相关联,但将一个选A还是选B的问题一层层剖开,竟隐晦地展示出如此复杂的男女关系。结尾两人各自心怀鬼胎、女主将沙子抛洒而出、一家人奔向了大海——如果道德陷入了难以打破的僵局,除了忘掉它,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 关于宗教的讨论其实不是男女那点性事前尴尬的游戏,而是人物白描的骨架,和道德冲突的外衣。甚至比起一夜共枕的暗流涌动,信仰问题上遮掩地自圆其说在更深层地触及小资产阶级们隐秘的瘙痒。最后时刻,Louise的谎言并非一种圣人式的体贴,也不单是对信徒条例的反讽,而是为一种虚假的“恩典”圆场终究要付出的代价。Louise要到那一刻才能知道信心所要求的牺牲,即Françoise所渴念的无条件“恩典”,她没想到的却是,它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以小资产阶级懦弱道德的名义施予的。这才是文本深层去戏剧性的隐痛。 是的,这样的争执仍然满是资产阶级的臭气,它才没有发现自己的心机和躲藏其实一无所用,也毫无缘由。
      • 妙哉。男人对爱情与婚姻的不同心理——路易斯在幕德家的抗拒与第二天雪山上的情话以早上的那次表白为界形成鲜明对照,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道德的困境不在确定关系之后,而是之前。而结尾处路易斯没有捅破的真相也就成为他为维护住婚姻只能做出的选择,与开始争辩始终的道德一比,满是自嘲与冷讽。
      • 喜欢侯麦,就是从这部《我与慕德的一夜》开始。他这种随意简约几近真实生活的导演特点,令我忘记自己,似乎走进了别人家,看别人怎么生活。从这部电影开始怀疑法国人是不是对两性关系真的很随意,几十年过去,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答案。总之,经典就是经典。
      • 整部影片唯一的旁白出现在结尾,对心理的把握之细腻之深刻,让人拍案叫绝
      • 教徒型知识分子的西装口袋里总是装满各种各样的原则性问题,内心永远充满道德困惑的壁垒,爱与性是最易触犯的G点。在爱与爱谁之中焦虑,又抑或是做与不做之间踌躇
      • 《幕德》中弗朗西斯的金发与让·路易眼中此女的天使形象相一致,却与幕德的黑发世故成熟女性形象构成反差。但影片结尾却揭示她从幕德手中偷走了她的丈夫,也因此暴露了让·路易的天真和他的主观意愿遭受欺骗。这刚好阐释了电影中金发女子的两种操作方式:黑发女子的对立面,表现一个男人如何容易受骗。
      • 影展再次碰到奇葩事,准备写则短文。https://www.douban.com/note/718844375/ 此事永载沪上影展史册
      • B+/ 目前看的整体结构掌控难度最高的一部,“一夜”作为奇妙的发散性时间概念被处理得错落有致又波澜不惊。
      • #CC#《慕德家一夜》里穿插着一个神秘主题,即[偶然],在帕斯卡的思考论述中,换喻的偶然编织着整个谜团,这个主题在他一部探讨[数学概率]的著作中初见端倪。他后来为解决赌博问题用到离散随机变量[期望值]的概念也被侯麦加入慕德的餐桌谈话中,以证明在某个地方,某种程度的宿命论。但只是慕德才是玩弄偶然游戏,即真正选择游戏的人。 “真正的道德会嘲笑道德;这就是说,判断的道德——它是没有规则的——是嘲笑精神的道德的。”帕斯卡在《思想录》写到,他强调人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得幸福,但一切社会规则都具有[虚假性],包括宗教的道德观,这种[虚伪]总是无法战胜[自私]的本性。但自私的本性这一说法也是表面的,应该是人的本性捉摸不透,是任性的。它们的[交叉点]发生在慕德的房间内,观众要像画家那样,有个距离,但不能太远。
      • 我无法对这部电影作出评判。因为我承认电影牛逼,关于信仰的言语交锋,道德与原欲博弈的暗流涌动,完美与真诚的情感却被证明只是矫饰与欺骗的角力,坚守的信仰与道德在一朝一夕间就能轻易颠覆。但那又怎样,我完全看不下去。
    • 豆瓣 8.2 IMDB 7.3 正片
      Pauline à la plage
      1983
      剧情片
      法国

      沙滩上的宝莲

      Pauline à la plag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普通的人物、简单平常的对白、有波澜却不惊的故事,这是侯麦的自然主义。有重要意义的事,往往就是像电影里表现的这样,在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发生。但当生活平淡地继续,人们带着上路的东西其实早已无声地变得不同了。
      • 一个女孩的成长。16-20岁的女孩都应该看一下。不愧是侯麦,除了影像的细腻生动之外,故事及其意义也远比同样讲述女孩成长的苏菲玛索的《初吻》系列要深刻。当然两者本也不该并列比较。
      • “A man who talks too much finally damages himself."反倒是最真挚的人最不被人理解,侯麦这双眼简直看到细微底里去了
      • 镜头语言之"教科书"让我自发找回了上专业课时拉片做笔记的(好)习惯……/侯麦的电影往往观念为主让人太顾及思考而容易忽略技术层面,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最基础的推拉摇移跟升降和极简的景别切换里对光线和大景深炉火纯青的运用与把握,所以侯麦的片子观感总是一种优雅精致而不刻意的舒适,看似毫不炫技却深藏功力。// PS. 大家为了省服装费都穿着很简单的衣服,阿曼达的少女形象深入人心;燃鹅印象更深刻的是影片40分钟左右,背景里那只专心张望的狗子——不知为何我get到了莫名其妙的笑点并足足笑了五分钟23333~~
    • 豆瓣 7.9 IMDB 7.3 正片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1984
      剧情片
      法国

      圆月映花都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的过程有个错误预判,即第四部分出现的九月究竟是十一月之前,还是一月之后。没想到侯麦在末尾发力,咖啡馆里以“心理暗示”圆回标题,又将最早班车锁扣住此前不断提及的末班车。在叙事上又非常友善,创造了一个叙述的缺口,末尾空房间会面的时候,将激烈的场面/原因作了延后呈现。
      • 我们要天天思念 但不要天天相见 你可和别人约会 只要不让我发现 我偶尔也会出轨 但保证心在你这边....... 月圆之夜欲望花都早点知道答案也总是好的~
      • 美丽女人多不甘寂寞总想随时证明自己的魅力男友看似控制欲极强也是建立在她迷乱的个人生活上与不同男人约会跳舞暧昧 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有意思的是她还不断声明自己是个喜欢独处的人在打了无数约会电话被拒绝还要逞强在爱慕者面前强调自己需要独处自己给自己树立一个吸引别人的人格结尾的反转很讽
      • 女主角其实潜意识里完全明了自己行动的理由,明了自己一定会迎来的结果,这才是这部片的最最惆怅之处。没有不会变心的爱人,没有永远舒适的居家环境,没有永远照耀巴黎的圆月,于是只能抱着必失吾爱的灰心念头不停奔走,于是最后失去了也就是失去了。就好像她从头提到尾的那个篮子,捞不起水里的月亮。
    • 豆瓣 8.4 IMDB 7.1 正片
      Conte de printemps
      1990
      喜剧片
      法国

      春天的故事

      Conte de printemp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个粉白的小女孩,像一条透明线绳一样串起珍珠项链。不论是交谈、争吵还是沉默,我只喜欢有她参与的部分,不理性的,不思辨的,不成熟的,不复杂的,她就是春天本身。
      • 谈话内容比剧情本身精彩,平淡但不让人觉得无聊,舒曼,柏拉图,康德,胡赛尔,现象学,先验论,属于法国的知识分子传统,这是我爱这个国家的原因。数学不好可以拿出来说,但哲学不可以,哲学不好让人觉得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哲学不是改变你的想法,而是拓展它。尊重艺术与思想,让人羡慕极了。
      • 法国郊外的春天花园,真是美得让人流连沉醉。这是四季中最云淡风轻的一部,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可塑性,让人回味无穷。在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里,感情的触碰、试探、亲近、疏远,就像园子里开花的苹果树,枝头吹过的微风,那样自然而细微,春去了无痕。
      • 全片充斥着对白,像那个院子或是找不到的项链,侯麦似乎已经顾不上打理电影里的难以寻觅的视听语言了,仅仅专注于讲一个故事。 因此我想借电影的话评价电影:“人们不想打破侯麦的秩序,太费神在其电影的思想上,试图引导自己思考思考本身。” 电影井然有序,而我的注意力却混乱不堪; 我不断的分神去识别房间里的画册,有戈雅、塞尚、毕加索…… 我甚至对那只小熊维尼的杯子、还有那扇巨大的拦在路中间的凯旋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电影到底是什么意义,于我已经不重要了、也没必要说了; 我只不过是拿着票闯进了这场放映,电影结束我就离开,期待另一部独属于我的“春天的故事”发生。
      • 娜塔莎是水,任性无常柔软,一根失而复得的项链就能使其破涕为笑;让娜是土,理智成熟知性,哲学老师的洞察力和绝不妥协的原则;娜塔莎父亲是风,儒雅睿智风度翩翩,在不同年龄的女人面前都能魅力满满;父亲情人是火,热情冲动火爆,有一种随时剑拔弩张的攻击性。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侯麦的人间喜剧中。
      • 本片讲述了人均两三套房的法国年轻人,房子轮着住,不痛不痒的小资生活。
      • 候麦的镜头所对准的永远都是那一群法国知识分子,常看到两三个人就像为了填补配乐的缺失不停说话,却很少有“交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展示。在他们看似闲散惬意的生活,反而上演着难以平息的冲突和波澜,于是,在这些如诗画般美丽的景致中所展开的话题沉重且悲观,揭示着生活的终极无奈。
      • 两个女孩在party上偶遇,这份偶遇是带点奇迹的,再到邀请去家里住,深夜弹钢琴,对谈如流,这样的开篇是流动的诗,是梦一样的。
      • 春暖花开之时,最适合看侯麦。影片围绕着一场反常而并不复杂的四角关系展开,由谈天闲聊推动情节,以“项链”式的巧合澄清误解,对话中漫溢着微妙暗示与暧昧情感。内敛克制的哲学老师与浪漫狂想的少女,平素感性的人,其实潜藏着理智的一面,看似理性的人,终归亦有受制于情欲之时。侯麦作品中的色彩调配、室内设计与服饰穿搭美得令人叹服。影片里法式中产知识分子的生活世界太使人艳羡了:随处可见书的影子,伴着舒曼的音乐,看看马蒂斯与霍克尼的画作,读读康德、柏拉图和胡塞尔,细细品尝新鲜的番茄,在花草芳菲的庭院中漫步,吮吸春天的味道。PS:对先验/超验/分析与综合判断的餐桌探讨与人物个性隐隐契合,还有对“凡事皆三”的感叹。(8.5/10)
      • 全程注意力都在1980年代末期法国休闲服装搭配和家居布置风格大赏上了。
      • 木心说,越是现象复杂的事物本质越简单。侯麦深以为然,所以他的电影永远是两性之间的组合、拆分和搭配。从康德主义者的眼界看来,人总是期待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两个被这种先验判断所困扰的女孩在绿意盎然的《春季》相遇,一见倾心的二者既是同病相怜却也互为镜像和因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明显不能帮助从事哲学教育的女主角作出清醒而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自我批判,因此影片需要不断的对话和思辨。当她与女性相处时,她是作为理性(父亲/男友/老师)存在;当她与男性相处时,她是作为感性(女儿/女友/学生)存在。影片在这种视角不断流转切换的驱动下走到两性辩论的高潮阶段,然而二者都想赢得对方的认同,即永远深陷先验主义的怪圈之中。可见西方哲学探讨的核心总是主客关系的对立统一,难怪木心要说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
      • 春天,春天应该有人告白,有沙发上偶来的倦意,有一次郊游,有友人的离别,有无用的思考。可惜呀,少年只记愁滋味,往时不知春天好。回想已觉浪费了太多,这时就好希望有人开口和我说一句:“其实呀,浪费也是好事一桩。”然后我就能心安理得继续愉快地浪费下去,一直这样惬意下去。
      •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有钱。一个教Philo的老师在巴黎有两套公寓。
      • 首尾呼应的鲜花,却是怒放到凋零再到更换而来,恰比项链的失而复得,绕了一圈回归原点,可这弯弯绕绕里,尽是侯麦的心机和转折,于是,原点业已不只是原点。
      • 侯麦的故事尺度之小,同比其他故事时会觉得几乎无情节,但用敏感的视角去看又觉得充满张力,戏剧性十足。主人公们保持观察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反应,理解自我,行动并反省行动的意义,为之欢欣、低落 。这些过程散落在日常里,显得矫情又有趣。
      • 特别有魅力的电影,滋味隽永、耐品味。美妙的音乐和配色好像是侯麦标配,不用说了。故事有春天咋临时的暧昧和混沌不明,比如主人公们在人际界限上的试探、探险和防卫。片尾重现的项链恰似迷失而复得的“自己”,但我已不是我,因为毕竟一个新的春天来了。
      • 在聚会上遥遥地望向女孩,她们都是那么无所事事。在客厅围着浴巾经过男人,他们都是那么狼狈尴尬。她并不知会与女孩和男人有什么故事,他们聊着康德柏拉图胡塞尔,也聊对空间特别敏感的怪癖。香榭丽宫边的别墅外,春枝横长需要打理。宝石项链,最终会在鞋盒里找到。带着花去男友家,春天仿佛无事发生。
      • 非常厉害的场面调度,大大超越对侯麦的想象:虽然每个人都很话痨,但却并不让人厌烦,其中充满了令人惊奇的视觉引导。男主角的视线始终在犹疑/游移,几乎从来不去直视,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他的内心,而三个女性显然都比他直率太多,也可爱太多。四季故事的一大主题是偶然和宿命,但却比伍迪·艾伦和科恩兄弟有趣得多也乐观得多,以至于让人无法停止傻笑。没错,让人想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傻笑…
      • 喜欢侯麦的电影,不如说是喜欢着一种生活方式。人是自由的,流动的,无序的,随意的。人具有基本的知识情操,可以自由而深入的思考、了解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由来,对所在的世界感到疑惑而进行寻找、发现、探寻。人是独立的,是自我的,是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现实里找到这样一种生活很难了,生活过于秩序性,人不再关注问询自己,工作时工作,闲暇时也工作或者靠快捷娱乐来缓释工作的疲惫心情。不再关心自己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去那里,为什么会爱上谁。秩序是如此的理性化,人成了秩序本身。
      • 正如片名一般,全片简单朴素却蕴藏各种各样的生机与未知,三个女孩都与片中的父亲有着或清晰明了或不可言说的联系,你来我往的对话之中几人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在被花草围绕着的乡间别墅中明晰起来,配乐和摄影等电影元素都无太多炫技之嫌却仍让人看后感慨于侯麦对简单纯真生活片段超凡的驾驭和解读能力。
    • 豆瓣 8.3 IMDB 7.6 正片
      L'amour l'après-midi
      1972
      考驾照
      法国

      午后之爱

      L'amour l'après-mid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侯麦台词最好的一部。
      • 我们在与婚姻形式相悖的《午后之爱》里并没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而是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想象世界里的柏拉图式恋爱。侯麦的道德故事表面上都是关于选择的冲突:选择道德不快乐,选择快乐不道德。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不仅困扰着爱情当中的男男女女,同样也让资产阶级焦虑得不知所措。然而作为一个极富审慎魅力的资产阶级代表,男主角的“选择”却具有强烈的宿命论调。因为在他看来,消除危机获取安全感的前提只有一个:将具体的人抽象化或把欲望概念化。于是他在序言里那些自欺欺人的白日梦便赤裸裸地揭示了自身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可以心甘情愿陪你逛街吃饭买买买,就是不能跟你上床睡觉嘿嘿嘿。究其原因在于男主只想巩固自己作为主人的道德,根本不想因改变而成为奴隶。形而上(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下半身无缘,这才能保证婚姻秩序(自身地位)的稳定性。
      • 重新想了一下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是,男主角乐于与克洛伊相处、说爱她,可是一直不愿意改变她贫困的生存处境,而我在看的过程中竟然代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认为他的行为很正确。侯麦用同情的方式,揭露了爱本身的懦弱与残酷。
      • 2017.09.23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最后这一句,我前夫也曾对我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句谎言。
      • 喜欢男人的一点点克制,和女人的一点点放荡。
      • 三位主演的长相气质并不讨喜,但依然是个精彩的故事。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忠贞的约束,它是一种感性的坚持,信者得救。
      • 侯麦的片色调都特别好看。青色,棕色,乳白,朱红搭配在一起非常舒服和谐。还有喜欢男主一开始的格子衬衫。
      • 虚伪的中产阶级啊,一面希望享受充满新鲜感的男欢女爱,一面又想维持着和谐的家庭生活。最终只能带着情人勾起的情欲回家和妻子解决。简直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绝妙之处在于,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丈夫,妻子也同样存在。结尾狠狠地打脸。侯麦这个道德故事太精准了。
      • 独白如诗。猥琐又真实的白日梦,妄图占有所有女人的天然梦想VS.必须忠于婚姻伴侣的道德现实。无法平衡的摇摆,可怜又可悲的止步/逃离,怀中哭泣的妻子……对中产阶级空虚精神状态和婚姻道德的入骨讽刺,Cholé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爱逛街爱购物的男主,最讨厌男人穿高领紧身线衫(福柯躺枪)
      • 所谓中产阶级找情人就是理所应当这样的借口可笑的连自己都欺骗不了,侯麦影片里的女性角色都被赋予了近乎主导价值观与爱情观的领袖气质,真的比阿莫多瓦更适合“妇女之友”的称呼。特别讽刺的结尾——克制了出轨欲望的丈夫回到家里面对的是已经出轨的妻子,婚姻、家庭说到底只是他们口中微而不坚的薄纱。
      • 一个已婚男人,家庭美满,但无聊的午后总让他想入非非。老朋友的前女友找上门来,于是,他的午后变得多姿多彩。他相信他深爱他的妻子,他相信他能够抵制诱惑。你一定认为他最后出轨了,但是,侯麦却让他逃走了。不过,正如克洛伊所言,她的诱惑也许会让别的女人享受成果——谁知道呢。
      • 真相就是男人抵挡住诱惑没有出轨却只能面对妻子已经出轨的事实,在结尾狠狠地摆了一笔。注意两点细节:1.外遇发生在妻子怀孕期间,2.情人的每一次出现都改变着装束(发型、衣着),与呆滞的妻子(狐狸样)形成对照。而诱惑的不断变奏无不诠释着普鲁斯特在《女囚》中点出的命题:越难得到越会激发欲望
      • 3.5. 第六个没有得逞的感情因所谓的道德挑战而搁置。Maud、Françoise、Haydée、Aurora、Laura、Claire 都登场了。2020.12.13 午后三点大银幕看午后之爱。咦原来Bernard Verley和Françoise Verley现实中也是夫妻呀。最后的道德挑战,也在城市人潮中沦为笑话,没有一件衣服不好看,没有一个女人不好看。
      • Frederic他老婆也够厉害的,生孩子,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写论文,还时不时会情人 lol Rohmer is so subtle.
      • “一种新的婚姻哲学,在婚姻与奇遇之间的选择,暧昧的道德。”很多人说洪尚秀像侯麦,探讨一些中年男子在婚姻中的道德困境。在这一点上,洪倒像一个东方人,而侯麦则严肃克制的多。伍迪艾伦则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美式风格。(高领毛衣像神偷奶爸)
      • 如巴赫平均律,明线上的复调叙事将男主面对妻子与情人的时刻并置,并隐藏了一条暗线——他理想中的暧昧出轨与现实中的尴尬偷情,一面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式的。圆融的叙事结构少有节奏的错拍,保持冷静的旁观视角,却也令人物少了某种活力。片尾的警醒时刻是寻找出口的必然,但如果没有出口直接跌入洞中呢?洪尚秀接过了这一棒。
      • 道德故事系列集大成之终篇:人到中年难免危机,已经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问题了,这问题就好比男主的高领紧身开司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玫瑰呀。“女人如衣服”,侯麦把这句话展现得太好了!
      • 道德故事系列里我最喜欢这部。不论开头部分的抒情化表达还是后来的热情与理性间的挣扎,都表现得很到位。人心的幽深易变与生活的杂乱失序,在日常秩序的运转之中一览无余。
      • “不,我很高兴,你不能知道我有多高兴你在这里,不过我肯定表现得傻里傻气的。”“冷淡的人是我,我不能爱一个总是窥探我思想、我太熟悉的人。”“人们生活的多样性抚慰着我。”“生活是丑陋的,人们过着一样的丑陋生活。”侯麦真厉害呀…像是细细的针尖刺进你最敏感的神经
      • #bjiff2020#北影节最后一场,午后欣赏一场法式午后之爱,把“出轨”上升到人文哲学的高度也真没谁了,候麦再次以冷静疏离的眼光审视中产阶级寡味的婚姻生活,略带讽刺又异常可爱。午后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异想天开的已婚男人却幻想着另外一种生活,比如借助神奇液体(丘比特之箭or费洛蒙?)让自己人见人爱,与无数巴黎美女邂逅陷入爱河。可等到真有那么一个完美“小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犹豫不决且退缩了,最后在“小三”刺激之下,他反而鼓起勇气忏悔表白,从而加深了与妻子的情感……爱让现代人迷惑,而男人真是让人费解的矛盾生物呢。ps,不妨追问下,夫妻之间精神出轨而肉体未出轨究竟算不算“出轨”呢?
    • 豆瓣 7.9 IMDB 7.5 克莱尔的膝盖正片
      Le genou de Claire
      1970
      剧情片
      法国

      克莱尔的膝盖

      Le genou de Cla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25/10 片中有一个用对白掩盖心理活动的桥段:抚摸。 What I considered a gesture of desire she took to be a gesture of consolation.
      • 这一部与洪尚秀已能颇显现共通之处了,只不过法国人的道德只是体现在“最后一步”的选择,而东亚人的道德则首先已限制在了“能不能说”的早期层次上,也因此可以说法国人是不知羞耻,而东亚人则就是猥琐了。也更由此,同样是对掩饰自身欲望的虚伪的体验,让法国人显得更容易觉得自己能洒脱出来,而东亚人则含蓄纠结到自我渺小的结果。
      • 埃里克·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第五部,1970年的《克莱尔的膝盖》。获197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并获1971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这一部是这个系列中我觉得最平易近人的一部了,虽然依旧是全片充满了大段的对话,但居然大部分对话我都听进去了。
      • 男人究竟是虚伪还是克制,女人究竟是愚蠢还是宽容?欲望与道德之间,你又究竟守着怎样莫须有的准线来掩耳盗铃。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