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在爱国主义脸上打了一记耳光。对,虽然我做我们这种间谍工作的是诱奸,但以爱国主义之名让年轻小伙子们丧命,那是谋杀。女主角看透了这一点,选择了死亡。 |
|
黛德丽虽然演过很多为了爱情义无返顾的角色但是就她的气质来说真的不太像那种性情的女人。故事的可信度差点主要还是在塑造角色,黛德丽当然有腔调但是这个时候的她依然还比较的丰满假扮俄国女人那段真是丰乳肥臀太有料了,而麦克拉格伦居然也有腰真没想到。PS斯登堡的电影光影永远是第一主角。 |
|
我觉得黛德丽还是很会演的,就是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容貌。片中她的动作和眼神都极具挑逗意味。在84年的录音里,黛德丽说最后自己在片末中枪倒下的姿势是即兴的,没有按照斯登堡的安排。片子的故事照例很平。我个人感觉斯登堡是先照顾灯光摄影,才顾及故事吧,剧本都可以没有。 |
|
我有个气质非凡大明星,其他的瞎几把拍拍就行了。 |
|
開闊。開闊的場景,開闊的思維,開闊的人物,開闊的故事與結局。如果第一幕的文字介紹當年可以再修一修這就是超級傑作。在三十年代它就拒絕用既定的「男性」邏輯去描寫女間諜,雖然略為明星化,可是比六十年之後《色戒》還要大膽得多。 |
|
【3.0】 |
|
爱国?爱过!真正的爱情没那么复杂,就这么简单。物物相易,总会有个代价,就看你舍不舍得。胜过《美人计》,没《色戒》那么纠结;电影好老,剧作好好,许多小细节,首位呼应。玛琳黛德丽,一个合格的偶像派。 |
|
摄人心魄的表演与故事,光影的处理和细节的编织都令人深为赞叹。与《天明》共同的结尾,但批判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
|
玛琳黛德丽真的,太狠了,光往那儿一站就可以了。 |
|
哈哈哈哈哈哈这也叫间谍片。当然了在von Sternberg写给Marlene的情书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喜欢这小老头的浪漫。 |
|
我很喜欢,这个女间谍的人物写得很开阔,所以拥有登堂入室的历史意义。它脱离了某些女性间谍的设置,她就是她自己,这是一部非常自我的电影,当最后她被审问时,说出叛国的理由竟然是“我觉得我就是不行我就这样”,令人泪涌。玛琳黛德丽是德国人摩羯座,这种配置在她身上有一种熔炉般坦荡的美,不倾泻不挥洒,是一种凝聚的能量,她的角色被军官抓住,丝毫不在意,博弈之后才无关紧要的睡了一觉,这好厉害,女间谍色诱不是重要,是其次,她哪怕被定义为这种爱大街上都能买到,她也可以轻蔑和羞辱的对抗剧作中不可对抗的国家及正义,这就是极致的自由。这是我看得到的最好的人性,最好的不完美的生命的完美的结局。 |
|
背叛是必然的。 |
|
一脸性冷淡的玛琳黛德丽演出了蔑视生死的自我和真情,钢琴上弹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沉默的反抗,对剑梳妆,把执迷于枪炮与杀戮的男人们映衬得如此懦弱。结尾发令兵的慷慨陈词振聋发聩。 |
|
斯登堡所有的手法都是为黛德丽这张脸服务的,只要她好看,剧情、逻辑、台词都不重要了。通常情况下,这无疑是一场场豪赌,但手握黛德丽这枚筹码,他赢了全世界。电影结尾其实处理得还可以,不过就算很烂,又有谁在意呢? |
|
3.5星,画面耐看,故事稀烂。看完友邻短评感觉更是印证了博格丹诺维奇所言:斯登堡对我引用的他电影中的那些台词毫无感觉,可见真正令他着迷的是纯粹的视觉呈现。结尾上升到反战高度比较意外,但也给了同时期其他“真厌女假谍战”的同题材影片狠狠的一巴掌 |
|
斯登堡用一个具有娱乐性的故事劈开了战争的外衣,在如此光鲜的关于国家、民族、复仇与利益的宏大话语中,一个女人用她的冲动、感性、叛逆的悲剧把战争订上了耻辱架,男人的势利与虚伪,他们依靠所谓的武器与权力来掌控着人性,殊不知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而黛德丽将一个早已看破政治游戏和战争神话的寡妇演绎得极其生动,她用黑猫来隐喻自己,在看似“逢场作戏”的间谍战中,观众也并不知道她最终是否是真的爱上了那个俄国军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许是孤独死去的宿命早已困扰了她,叛国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死去的理由,斯登堡在这部电影中同样奉献了极其精彩的场景营造(奥地利的大宫殿和女佣的小破屋)、阴暗打光(始终让观众无法真正看清楚这个女人)以及镜头的移动,这是斯登堡对亲历的战争本质最赤裸裸的讽刺,在电影中的许多时刻观众会感受到荒诞 |
|
《羞辱》玛琳·黛德丽动了真情的女间谍,X-27最后的从容赴死就是为了爱情。 |
|
斯登堡还是这么精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接连不断的声光影的刺激,没有陈词滥调,一切都那么干脆利落。以小见大地谈论了爱情和信念,讽刺了战争的荒谬。谍战故事的跌宕起伏如同电影中的音乐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而最终一切却无声地化为灰烬——如同那张辛苦写就的密码曲谱——可是纸烧了,内容却在心里无法抹去。 |
|
剧情 |
|
风华绝代 |
|
7.8/10。一战期间:奥地利间谍女主潜入俄罗斯却与俄国上校男主真心相爱,甚至后来放走了被捕的男主(她也因此被叛国罪处死)。主题包括反战。高水平的摄影美术梦幻/表意有力。不过作为传统故事片:1、叙事较拖;2、角色心理曲线较模糊(if not很模糊。比如男女主为何如此相爱?)。合起来扣1分。 |
|
剧情绝佳,女间谍的向上攀附窃取情报。情节由浅入深,黛同志的表演妩媚妖娆,迷人万分。电影单独的配乐很少,而音乐部分由约瑟夫·伊万诺维奇的《多瑙河》、贝多芬的《月光曲》等等组成,虽然不是黛同志本人演奏,但大体键位是正确的,且曲调与情节相配,让谍战电影加入了最熟悉的冰冷险峻的浪漫。黛同志的大变装,在这部电影里也演技大展,从交际场的名媛摩登,为靠近高官一改傻姑娘女佣,乍一看真瞧不出来。“密码谱”靠脑子记可太帅了。磕惜最后为爱痴狂。——军官弹“密码谱”、安眠药下酒,黛滴流乱转的眼神真好。——放到今天丝毫不过时的一部电影。 |
|
她将自己的女性身份摆在了其他所有身份之前。 |
|
Love this masquerade |
|
故事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谈不上喜欢 中间也淡淡的 不过光影的运用有感知到 好喜欢这一部的CC标准收藏封面来着 非常英气飒爽的Dietrich哎——在之中依然是动人又神秘 |
|
NY 157. 套用这个句式:Women make best spies until they fall in love. When in love, they make the best traitors. 假面舞会的分镜与调度是跨时代的。斯登堡和玛琳黛德丽也是影史一大传奇组合了吧。 |
|
5.3 这对观众真的不是羞辱吗?似乎整个电影剧本围绕着玛琳黛德丽,因此需要全方位去突显她的美丽和气质,从而导致一些桥段愚蠢得不行,如果换成爱情片的视角,同样的,玛琳为了突显角色的魅力不得不端着,使得爱情中火花基本没有,爱情只是导演/编剧突然头脑上一个电灯泡,然后插入而已 |
|
打着间谍片的幌子搞爱情,来自奥地利的女间谍,比Ninotchka早好多。不过感觉黛德丽最后这样死的太不值 |
|
那个年代的调度,光弄成这样还是不错的,故事还行,黛和黑猫很配,俄国飞行员看着青面獠牙的...可能那个时候古典乐是流行乐,有一些耳熟的,拉威尔钢琴曲是秘密情报,lol |
|
一个《色戒》式的故事,但剧情实在潦草,甚至对爱情的刻画也完全没有火花,正应了片中将军所言“这种爱大街上随便都能买到”,可她却真就为这样的爱背弃了肩负的职责。但结尾她被执行枪决,负责开枪的士兵的控诉让我意识到,也许这才是根本,在这个故事里真爱与否并不重要,战争的本质是浩大的谋杀,其注定要掩埋所有人性的部分,不论是真爱和诚实还是脆弱和轻佻,在面对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时,它们具有同等的意义,都是作为“人”所觉醒的抵抗,都是忠于自己。 |
|
7/10。作为密码的音符,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情节装置。戴德丽扮演了一名奥地利间谍X-27,摄影机在湿漉漉的街上遇到她时,银色的大腿引人注目,一件黑色天鹅绒大衣强调了她的高傲和冷漠,就像她养的那只爱伦坡式的黑猫。X-27在另一名妓女开煤气自杀后在维也纳被招募,她既不自杀也不怕死,最终因为允许敌人逃跑,被行刑队枪决,城堡似的监狱庭院和高大围墙如此广阔,各方面都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她只想演奏一架调好的钢琴,她润色了口红,打扮成妓女,等待鼓声停止后的死亡。关于她牺牲的理由不得而知:是尊重敌人的爱国主义?想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事实似乎藏在她的第一桩任务中,当她身处叛徒的卧室,表明为国家服务,导致他开枪自杀时,她照着镜子,一如临刑前借卫兵出鞘的剑审视自己,她厌倦了背叛他人致死,从自我伪装的幻觉中醒悟。 |
|
Marlene Dietrich个人秀。前面有点刘别谦的风趣感。 |
|
太到位的讥讽。音乐是奥地利人的灵魂~喵叫的下流,30s虚伪的上流,和施尼茨勒如出一辙。最后一幕太棒了。 |
|
Sternberg - Dietrich in Hollywood 套装全部刷完 不喜 |
|
7.3/10 |
|
相當有魅力的早期黑白電影,女間諜男軍官兩性間的角力,機智而形象變化不斷,男女演員外就以當中以鋼琴樂曲和黑貓最為搶鏡,說的是對於軍事政治中的身不由己和自我定位之抗衡,修復版處理良好,印象中沒看過Sternberg和Marlene Dietrich的電影,不錯的入門,可一看 |
|
实际上是影片大于演员的。片子很坚挺地坚持住了这一点。 |
|
裹着间谍片外衣的爱情片 叙事浮于表面 塑造了富有魅力的早期女性形象 对光影的处理非常惊艳 |
|
...忽然睡着 |
|
就影片而言很一般,但最后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须大赞! |
|
故事结构上类同于《色戒》,但玛琳·黛德丽太风情万种,冲淡了影片的戏剧冲突感。 |
|
21/12/26:黛德丽神奇的猫头鹰似的眸子就能完成所有的表演了。 |
|
戴德丽的女主的间谍业务能力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业余感”,不成功的刺探情报行动像是最强的武器,斯登堡似乎也根本不关心女主是否真的能获得情报,也不在意逻辑硬伤,他只是想让女主把开始的这项“工作”随性地做完即可,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即兴”。 |
|
作为间谍片,有着极不严谨的逻辑,不失幽默。迷惑观众的虚假主题——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线,反战题材才是真面目,《间谍之妻》《波斯语课》之流打着反战口号的低配影片,应思考为 何战,为何反,如何反,当然此类伤脑的问题,战争当事人未必能弄清。
玛琳黛德丽在黑白光影下展示独有魅力,拍摄于30年代初,在有声音乐电影界应有很高地位。 |
|
女神为郭担任间谍,并深入敌后,化妆女仆套取情报,最后因为爱放走爱人,让自己背负叛国罪被判死刑(虽然大家都不太相信玛琳黛德丽是会为爱情牺牲一切的人,但是导演和编剧还是这么搞了),这样一个有些老套的美女间谍故事,在结尾出小兵咆哮地质问,有了深度,令人深思!此外,狂欢节上的双重曝光、女主解密音符时的双重曝光,导演在这几处的光影处理可圈可点!然后这又是一部玛琳黛德丽的个人秀,每一件造型都是icon级别的,狂欢节装美颜神秘、俄罗斯女仆装娇憨狡黠、飞行夹克比男人还帅气、最后一套造型颇有举重若轻慷慨赴死之意! |
|
老電影就像一部懂得穿越時空的魔法機器,它將那些我們還未來到這個世界時的人丶事丶物,甚至是情懷用光影記錄下來,然後讓那些晚他們幾十年甚至百多年才降生到這個世界的人去欣賞丶去回味。而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暫時忘卻現在身處的時間,短暫地與銀幕中的世界接軌,我們或許會為女主角的美貌或氣質所傾倒, 或許會被導演所運用的光影處理或鏡頭語言所震攝,我們也會與電影中的人物一同經歷劇情中的悲喜,你說,電影是不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第一套德烈治舆史登堡,難忘德烈治被判死刑時的表情與被處決時的場境)--戰爭,象徵(黑貓--惡運),淡出與淡入(過場效果)。 |
|
从容优雅地为救一个男人而赴死 |
|
不老女神玛琳黛德利,代号X-27。出色的间谍与反间谍戏码,对国之忠诚不如说是对己之潇洒,能迷倒军官士兵和行刑人,也能冒着叛国的风险放走敌人间谍,飘渺变幻的多层图像营造幻象,无时无刻相伴的黑猫;没想最后是到落脚在“羞辱”战争的反战片。 |
|
在全世界范围内捧红了黛德丽 |
|
伯克利艺术影院压轴展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