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难不爱娄烨的电影里那种诗意的疯狂。不论背景是什么,主题怎么也逃不过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又不同于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为小人物寻找一种普世价值,娄烨电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种于独立微小个体的关怀。章子怡很有镜头感,但始终缺了点娄烨电影的气质。开头火车过站和片尾的床戏美到催人泪下。 |
|
乱世的重点不在于窘迫,而在于乱,就那种不论得到什么都无法不担心第二天就会全部失去的乱。 |
|
娄烨的色戒,摄影加上几个长镜头挺好啊。最后的床戏虽然晚得有点于事无补的样子,但这样交代始末我还是买账的。关键娄烨拍这种闷骚的感情太拿手了啊,并且拍哪哪下雨。=___=。 |
|
又漏收藏了?奇怪 |
|
辛夏每次和伊丹告别,都轻轻唤一声,明天见。哪知道再见时,已经没有了明天;谢明每次和丁慧分别,都小心嘱咐一句,好运气。怎知道从加入组织之日起,赌的就不再是运气。这破碎的山河,每个人都流离失所。日本女人攥住不放的手、司徒错拿的外套、依玲坐过的电车,都如那夜瓢泼大雨里的音符,不知所踪。 |
|
又是一不好好讲故事的文艺片,话说章子怡阿姨在特写下皮肤上的小斑点比较明显啊 |
|
娄烨还真是能指望的导演,抗日题材也能拍得带有个人特质。罗曼蒂克消亡时,你也忍不住哭泣 |
|
体制内大制作,娄公子的电影必须得看胶片啊!看完胶片回来就想把DVD扔了啊!影调丰富细腻,摄影极端讲究,娄公子式的特写和虚焦自成一家。叙事有点[色戒],剪辑神出鬼没……不过这是第六代里唯一的牵涉到二战的历史叙事了吧,国族叙述特别有意思。另外国际章的扮相怎么能那么像郝蕾在某片里的扮相! |
|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两体,娄烨的《色戒》。 |
|
原名《无辜份子》 |
|
是娄烨的一贯手法和气息,但是抗日暗杀的故事没意思,演员表现也一般,无功无过,现在担心的是,娄烨新片《兰心大剧院》可能也会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 |
|
分太低了,娄烨的最大成本制作相对应该也是他综合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风格还那么个人,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极为精准达到了这类影片的最佳。大银幕的手持虚焦雨夜特写也放大了那种气氛,爱不能性很别扭突然的暴力,两段连接两位女演员的长镜头很神,短暂出场的李冰冰是她所有电影里最美的一刻。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
|
1.继[苏州河]中的现代魔都市井描摹后,娄烨意图勾勒出一个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上海。2.一部浸泡在凄清幽邃的冰蓝色之中的电影,恍若一场遥远而浪漫的迷梦,但却极少有欢乐时刻,压抑、隔膜与忧愁随国仇家恨一道渗入了骨髓。3.导演尝试以个人情感与欲望来一定程度上消解国家、民族、革命的宏大叙事,但却只成功了一半,主要原因是对丁慧的情感与欲望并未作足够刻画,倒是另一条情感线更有力道。4.以结尾的闪回来揭晓悬念,确乎比较大胆的处理,于是,我们看到,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因偶然的错误而相互牵连,进而毁灭了对方的人生。5.以经典老歌《得不到的爱情》作为主题曲,并作为片尾的3分钟抗日战争黑白记录影像的配乐,更为明晰地将儿女情长、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危机并置,进而引起观者的进一步追思。(8.5/10) |
|
1,湿电影代表作
从周末情人一直湿到春晚
2,床戏猛烈一点,色戒就不用出来混了
导演忍了两个小时,终于让章子怡动了两下
观众表示很失落
|
|
注定是很难说清楚的一部电影,试图以完全私人体验解码时代魂魄,把它作娄烨的《色,戒》是不恰当的,娄烨比李安野心大太多,却没有足够能力。形式感和内容有所割裂,况且还是他将叙事作妥协的前提下,依旧造成了这种断裂感。 |
|
不差。玩文艺范娄公子还是差王家卫一个档次,两人都这么求画面,还喜欢夜晚和雨。好在娄烨找到了自己的赤裸裸还原现实的方式,代表就是 花 。另:娄公子成功的一半是他的搭档:摄影师,配乐师,尤其是剪辑师。 |
|
意料之外的喜欢!娄烨对传统意义上的抗战题材并不感兴趣,只是如同在夏日宫殿里一般痴迷拍摄宏大抵抗运动的历史背景下的男男女女。不信看电车旁走过的抗日救国的学生队伍,娄烨的音乐或多或少怜悯而温柔。救国宏愿和答不上来的战斗目的,沉浮在历史洪流里个体依偎在一起。多情的话语不重要,年轻的性命不重要,牺牲不重要,重逢不重要,甚至作为国家机器和革命斗士最后也显得不重要。人人如一张白纸,等着血来染净,然后打湿在1937年上海的雨中。徒劳的雨,失败的雨。 |
|
看完后就再没想起来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
|
3.5。“至少你还活着,我们还在一起战斗。”“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显然不够好,但置于华语/题材维度,说《紫蝴蝶》和《鬼子来了》一样先进不为过。人本就是娄烨的魂。 |
|
娄烨果然不适合拍太大的主题,国仇家恨浪费了他的情绪表达,虽然情绪依然到位。所以《兰心》会怎样? |
|
章子怡合作过的著名华人导演还挺多:张艺谋→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2002年《英雄》、2004年《十面埋伏》,李安→2000年《卧虎藏龙》,徐克→2001年《蜀山传》,娄烨→2003年《紫蝴蝶》,王家卫→2004年《2046》、2013年《一代宗师》,冯小刚→2006年《夜宴》,陈凯歌→2008年《梅兰芳》,顾长卫→2011年《最爱》,吴宇森→2014/2015年《太平轮(上/下)》…… & 娄烨与刘烨,两烨难得合作。 |
|
外形优质的《紫蝴蝶》最终在内容的处理上却显示出了凌乱和粗糙。叙事细节的欠缺恐怕也是娄烨这部讲述身份与命运的作品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原因。或许是由于浮华纷繁的上海在租界历史与地缘政治方面都无限接近香港,这种文化基因上的类似与雷同也注定了娄公子很难走出王家卫的影子。激烈而极具张力的手持摄影、晃动不安的情欲以及那些魂牵梦绕的思绪皆让本片永恒摇摆于《色,戒》与《重庆森林》之间。 |
|
娄的上海有两层时空,解放前和改开后,两层时空都与“当下”交叠。 |
|
【A-】在《推拿》之前,应该是娄烨在视觉基调上最为“朦胧”的一部作品:镜头下无论是东北还是上海,都弥漫着黏湿的气息,雾气笼罩在玻璃上,将不同视角下的轮廓共同虚化。大量的手持虚焦和叠化转场也在加强视觉上的浑浊感,连那些慢一拍的跟焦手段在本片都显得如此合适。而作为娄烨电影生涯最大成本制作的一部电影,在技术上基本无可挑剔,服化道都极富档次(哪怕这些都被手持长焦给虚化了),对于声音的呈现可以算作娄烨生涯最佳。车站接头的长镜头虽说最为亮眼,但仍然能感觉到不适感,和最后那段闪回长镜头相比较,也许娄烨在某些时刻更应该选择“稳定”才对。虽说《紫蝴蝶》是娄烨水准之上的一部作品,但结尾的历史影像蒙太奇反而特别没有必要,强行打破坏了电影两个小时所营造的朦胧感,狗尾续貂(也不知道是不是娄烨本人的意愿)。 |
|
我喜欢这里的章子怡 |
|
3.5;作为第六代里难得的历史题材,娄烨赋予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动荡手持始终行走在动乱的街头,雨声喧哗,蓝影重重,个人/组织的目标均被模糊,唯有不甘命运的心灵与风雨搏斗;《我得不到你的爱情》配合当年轰炸影像资料,效果相当好。 |
|
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
|
8.5,华语最佳纪实类二战电影? |
|
娄烨的电影不适合这么庞大的故事构架,剧情和情绪有点两头不讨好的感觉。和公映肯定是有关系,所以担心《浮城》会出现同样的毛病。镜头运用明显是比《苏州河》进步多了,也能读到那种无可奈何。 |
|
那支心猿意马的舞,章子怡演得真好,像是一尾涸了的鱼,却被无形的潮涌冲向漩涡。打散了的命运走卒,被一些果报轮回卷入时代洪流,个个泛着蓝紫色的幽光,时有时无地人不人,鬼不鬼。好与坏的段落都在那浑水里了,我们捞起什么,都是莫名,跟他们揣测天意一样,大概晴雨交错。又想到刘烨刚登场那幕,王家卫极了,就是韵味很快被仲村亨给刷下去。三星半。 |
|
不能说章子怡长得丑,也不能说她演技差,只能说她和她的角色各过各的 |
|
处处都是满溢的情绪,长处还是来自于摄影及在这个摄影条件下对表演的控制,这一组演员选得很好,各个站在东西南北方向都撑得起来,他们交织成一组戏,而不需要互相配合,这就是大时代之下的小故事,人是个体的人,被吞没,但他们的精神风貌在那个维度里不停的往外冒,叙事不走通俗路线,但也不是那类假文艺片的空洞浮华,每一个人物都有相当强大的内核。 |
|
1.压抑的氛围和悲伤的情绪在灰蓝色调的镜头里至始至终存在;2.或许从李冰冰到月台接娄烨的那场戏便足以窥见整部作品的风格,摇晃的手持长镜与快速凌乱的剪辑相结合,直观呈现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而另一方面却是造成故事的破碎和影像信息的语焉不详;3.其中几个长时间的特写镜头,对演员的要求真高。 |
|
這麼抑鬱的日子看了這麼抑鬱的電影,莫名的憂愁,結尾的時候眼睛酸疼。婁燁的作品不是用來評論、分析的,而是用來感受、沉浸其中的。對情欲的刻畫描寫,婁燁以外無人能比。 |
|
8/10。观感不错,氛围既娇情又诗意又充满伤感,娄烨显然是爱用画面说话的导演:极简特色的对白,效果强烈的声画组合,晃动不安高速切换的动作戏,镜头时常模糊不清、没有焦点,鬼片般暗淡的光线甚至看不清人脸,大量运用特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出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这些风格都十分个人化。 |
|
被低估的一部作品,比《色戒》更早的对民族主义宏大叙事的反动。只有李冰冰与刘烨跳舞的那个雨夜是浪漫的,此后的大雨都是乱世的指征,压抑得无法呼吸。标志性的手持展现暴力与混乱,即使大场面调度也紧跟着具体的人物拍摄,个人既被近距离关注又在虚焦里被吞没。拿错的西服、去不了的东京、靠运气完成或完不成的任务,都化为那一句“我们为什么要战斗?”。身体的感受是优先的,所以听到老歌《得不到的爱情》,也忍不住落泪。 |
|
看出来的只有压抑与迷乱。不论那先锋特质的混乱手持,还是泛滥的背景乐烘托,都构成娄烨对个体角色湮没在家国深仇中的解读手段。失败的救国义举,在娄烨貌似政治冷感的镜头里依旧充满悲情色彩,是种不加掩饰的毁灭。穿插于不同情节间的时光,同一个长镜下不同人物的命运起点,都使人置身其中湮没自我。 |
|
暗调,阴雨,剪影,沉郁,凝滞感以及面无表情。 |
|
很多电影都有文学性,娄烨的这部《紫蝴蝶》则展现了少有的“绘画性”,全片对叙事形式和光影的执着坚持始终将观众定位在“凝视者”和“沉浸者”的角色之中。我们只是看到局部,看到这个局部里那些被呈现出来的明与暗,冷与暖,而画外的刀光剑影和生灵涂炭全凭自己的意会和想象。片段式的场景,镜头细腻地在朦胧的上海夜中游离,在角色漂浮的身影中穿梭,十分渺小却又散发着坚强的生命微光。个人维度的历史画卷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十分有棱角和野心的作品。 - Symphony Space (4/12/2019) |
|
8.9;almost his best |
|
看的是删节版 |
|
可怕 |
|
听说原名是《无辜分子》//我疯狂热爱这片的乱世之感 就完全是安分守己而祸从天降的躲都躲不过的乱 似乎一切都有定数似乎一切都是随机//家仇国恨惹上儿女情长多半是要出事的 以及绝对正义是不存在的//偏蓝偏暗的画面 包括夜戏室内戏和几乎没有晴天的设定 全在暗示这些人不仅无法自我掌控命运还要被时代挤压得毫无喘息之机 也不给观众机会//好像又换了摄影师?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的//或许我宽容 断裂的就让它断裂吧//那些漂亮的表现都成了音乐和诗 情绪如水流淌 在片尾复调回溯 终于形成漩涡 |
|
2003.8.26 |
|
华语电影视觉巅峰。 |
|
看完兰心还是觉《紫蝴蝶》更好,虽然都有女演员和女间谍这种相似的“作戏”属性,但《紫蝴蝶》里死后依玲的接线镜头不断在关键段落重现,仿佛“死者”持续关注着生者的世界,让整个世运浮沉里,无论间谍特务或者平凡百姓,都身不由己的状态,在浓郁主观的镜头底下好鲜活。每个人都交织其中,无从逃脱。可即使逃不脱时代大势,这些女人也都很努力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个人自由的选择,其间繁复的意绪和感觉,归总起来反而是沉默克制的“戏中戏”。那个时候的章子怡真好看。 |
|
我倒是意外地喜欢娄烨拍谍战片的腔调了,尤其是章子怡和刘烨给这部加成很多。 |
|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只有5.9?明明很好看 |
|
意识流抗日片。第六代中,还是比较能接受王小帅。 |
|
那个时候章子怡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牛,实在是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