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找铁十字勋章 Cross of Iron (1977)的时候,意外发现的。刚开始看我还以为是黑白电影,看了一会变成彩色的了。抢滩登陆,枪口套上安全套,以免进水。看的是113 分钟 的,没找到162 分钟(reconstructed version)。 |
|
《铁血军营》这译名还是洗洗睡吧,《红一纵队》才是正译。二战公路片,从北非——西西里——诺曼底——法国——德国,外加旁白叙述,简直是二战FPS游戏的流程。“沙滩上只有两种人”的出处。 |
|
超级无敌五人组 the lucky big red one 带你回顾二战欧非战场浓缩版 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二战故事 虽拍摄手法简单有些表演略带生硬及战争场面很逊 但不失为一部佳作 |
|
算是公路战争片了,法国,突尼斯,意大利,阿尔及利亚,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辗转了那么多地方,不容易。 |
|
162分钟复刻版。有一点像《兄弟连》的电影版,甚至一些场景都很相似,一战老兵带着一帮小哥在二战欧洲战场“公路旅行”,但似乎比兄弟连气氛更轻松些。音乐仍旧非常赞。呃,男主分别是李马文和星战卢克。。。。。。 |
|
低成本战争片,因陋就简,很多场景都是四五个士兵深入敌心,借用了团队冒险片的元素,娱乐性发挥的不错,但诺曼底登陆之类的大场面还是难以回避钱少人少的尴尬,只能以反复击打的海浪强调残酷性,富勒作为B级片导演,展示了一些B级恶趣味,比如肠子流出,精神病院等,影片开篇乐观,后半段较沉重 |
|
重看。在我心中,大概高于野战排,略低或约等于全金属外壳的战争佳作。公路片套着战争模式又好看又反类型,更重要的,讨论问题还可以循序渐进,看着不累。反思讨论与b级风格的情节混在一起搭配出的奇妙观感=战争本身的复杂性。富勒,神人一个。 |
|
有些松散,果然成了电视剧的原型。微观欧战史 |
|
the big red one. |
|
看的是163分鐘版本,拍得像電視劇一樣鬆散又冗長 |
|
非常精彩的二战电影,不愧是赛缪儿福勒 |
|
Version longue(163min), reconstituée en 2004 par la Warner. |
|
ccav6 |
|
162分钟。 |
|
距离李马文登陆贝利流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 |
|
很黑色幽默的一部战争片,充斥着各种讽刺,战争场面又很写实,虽然看起来经费有限,场面拍的并不是很大,但手法上避免了这种尴尬 |
|
我们不接受法国人的投降,维希法国就请跟我们打,如果不是就请和我们一起战斗。美国老兵被纳粹军医强吻太搞了:我知道你需要男人,但你有口臭。根据士兵回忆录改编的2战片,场面不大,非常精彩。 |
|
刚开始看的时候神烦,1980年的片子,枪声和爆炸都让我蛋疼。不过后来,我的确还是佩服编剧的能力,诸多细节的展现让影片丰满,战争时的斗智斗勇,片头片尾的照应与差别,美国大兵和民众的互动;尤其片尾的先杀后救,更是凸显了战争与和平的差别。一方面体现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对人性抱有希望。 |
|
不死天团,接生救敌。ps. 马文有点廖凡那意思(vice versa) |
|
几乎所有的二战游戏都会有这部电影的影子,因为这电影这种拍法就是电脑游戏啊。旁白,打一炮,换个场景。 |
|
老派战争片中反思战争、反英雄的故事片 |
|
160分钟的这个版本很好,带有黑色幽默的战争片 |
|
下到的是配音版... 太郁闷. |
|
Lee Marvin 很不错 一脸戏 |
|
有的片段是拍得真好,但正经战斗场景却像闹着玩,限于篇幅,转场的地方略敷衍,其实更适合拍成8集迷你剧,斯皮尔伯格应该挺喜欢这片的吧?卢克走天是真可爱啊 |
|
北非的沙、诺曼底的海、阿登森林的雪、农田里的麦浪、钢盔上的鲜花、孩童的笑容…… 战场上每个微小的美好,背后的代价都是死亡。 |
|
如果你们是维希的人,就打我们。如果你们是法国人,加入我们。这部电影表现战争中死亡堪称冷酷,没有名字的士官长和他的天启四骑士不再记前来增援的新兵的名字。 |
|
看到很多生命的張力及奇蹟,不管是諾曼第登陸、生孩子、集中營還是很震撼 |
|
剧本很巧妙,用一个小队参与的几场战役,沙漠、丛林、雪地等都充满代表性,对二战后期做了一个管中窥豹的小结。最值得欣赏的是,对很多细节的处理凸显工匠精神,完成度非常高。 |
|
兄弟连范式,战争公路片类型,二战一轮游,规模短小,还算精彩。 |
|
哈哈 異數 |
|
我都不记得上次看打仗片看的这么乐呵是什么时候了,这片里真是包含了各种petit marginal war 的可能元素,但是全部避开了用力过猛,好聪明啊。Lee Marvin演老兵真给力,银发铁血汉子bravo! |
|
1. 运气真太好了。据弹幕说,这差不多把比较重要的二战的战役都在里面?我觉得不是吧。2. 战争是人类最傻逼的行为。 |
|
生存才是战场上最荣耀的一件事情。 |
|
结尾处老班长刺杀敌人而后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又奋力抢救对方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
|
“。。。而幸存则是战争里唯一值得歌颂的事!”这5个人真是福星高照啊,替补士兵们一个个的死去他们终于活到了最后,李.马文真TMD帅,哈哈,富勒还真是福特的影迷看到了很多福特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在此片中出现,其实这部电影很煽情也很幽默,煽情几乎是所有战争片所共有的,幽默则是此片的亮点。。。 |
|
二十二兵团 |
|
北非-西西里-诺曼底-比利时-德国,电影几乎走完了二战欧洲战场的后半场,但全片结构相对松散,也没有大场面战争场景,只有几位被战争推着向前走的士兵,跟着他们经历着或荒诞幽默,或紧张残酷,或轻松美好的情节,他们既是冷酷的杀人机器,也有乍现的人性光辉,正如游荡在全片的旁白一样,或许这就是属于红一纵队的关于战争的回忆。 |
|
太你妈罗嗦了 |
|
很少有的把战争拍的如此轻松与喜剧的 |
|
反战,可惜剪辑和节奏差强人意 |
|
“活着就是最大的光荣。” 还有, 藏了很都帅哥啊。 |
|
这个时期Fuller的战争片已不像他年轻时作品那么前卫了,视觉和故事对比他年轻时都略显呆板,彩色也比黑白味道少了很多。后半段相对来说更多动态,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兵们接生小孩。 |
|
美军二战战役串烧版 |
|
我觉得这片子里德军和盟军的智商都拉低了平均水平………………………… |
|
一个美军小队几乎参加了二战欧洲战场所有重要的战役。结构上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片,有点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首尾呼应,不同的是,结尾那个德军还有救,象征着德国的新生 |
|
这么好的片子竟然因为字幕拖上数年才看,兄弟连的原型啊! |
|
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等等无不从中汲取营养的 |
|
The Big Red One |
|
整体质量一般,但分散于片中的各个故事点都十足吸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