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这电影的应该去听一首歌:Metallica - One 以这部电影为题材的歌曲 |
|
黑白影像的现实与彩色影像的闪回交错,闪回内容伴随角色心理的变化而越发具有超现实色彩。由于角色的特殊性文本功能被强烈凸显,整体气氛冷峻,是“不自由毋宁死”的又一写照。但影片的反战效果并不明显,尤其在后半段流于琐碎。类似的叙事手法可见《八部半》,其中杂技表演一场戏俨然是意大利的影子。 |
|
7.5/10。一战:战争中失去了五官和肢体彻底残废没有了行动能力与说听闻等能力(但意识清醒)的男主对(美好)过往(家庭、爱人、战场等)的回忆以及对现状的痛苦与绝望与一心求安乐死(但最终却不被允许,只能生不如死的活着)。闪回是彩色,现实时空是黑白;各种超现实幻觉/梦境段落反映角色心境;有一段运用快速剪辑/跳切表现角色内心的激烈情绪;表意有力的色彩/摄影是高水平。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较拖(if not很拖)+角色表演模式太舞台剧式浮夸,扣1.5。 |
|
独一无二的幻想与讽刺感,镜头三分之一时间对准一个戴面罩的超级残疾 |
|
成了植物人的士兵的脑中世界,1971年能拍出这么好的肉体与灵魂二元分立的片子确实不容易,而且还是用以反战。思想和高度是有的,隔了这么久对立面的植物人世界还是心有余悸。叙事上也处理的很好。 |
|
文艺片居然反战反得这么厉害,很牛。原作书是在二战开始后几天内发行的。铁定是要被美政府禁了。作者Dalton Trumbo,在麦卡锡时代(1950~1954)被列入政府的黑名单了,是著名的“Hollywood Ten好莱坞十君子案”的其中之一。 |
|
舞台剧风格强烈,另类反战片。 |
|
各种回忆/梦境的段落感觉有些参差不齐,也可能是故意的吧。很喜欢耶稣老人家出场的那两幕,确实有布努艾尔的笔触。到最后男主要求被展出然后要求死去的时候,情绪感染力实在太强了,很难不落泪。最后神父对将军说:"He's the product of your profession, not mine." 算是导演最直白的控诉了。虽说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无差别控诉笼统的“战争”概念其实是件容易却不一定有益的做法,但回到70年初越战的背景下,拍出这种美国国旗迎风飘扬美国青年被打成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肉尸的电影,还是很敬佩的。 |
|
咦居然我家Luis Buñuel有份编剧~ |
|
talk to her从这来的吧 |
|
意识流反战片。独白式表达加重了影片的文本性,但黑白的现实和彩色的回忆穿插,不仅情节相关,且情绪连贯。各种心理层面上哲学性甚至超现实的表达,让镜头下蕴藏的情感格外丰沛。不困住的不仅仅是残缺的肢体,更是在战争漩涡的矛盾混沌中彷徨的精神。一个病床上苟存的怪物,在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之前,也曾是一个那么鲜活那么真实的年轻人。多少人始终是无声地嘶吼:SOS. Help me. |
|
想看的是罗宾斯的那部却误买了这部... |
|
罗伯特德尼罗年轻时太有趣了。 |
|
晦涩的战争调子,人类在阴影下的绝望心理 |
|
为了所谓的宏大目标去参加战争吧,听着尖叫的炮弹被炸断四肢,被烧毁面庞,被毁掉声带,被放在黑暗的屋子里孤独日夜,睡梦里遇到了父亲和他的鱼竿、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友在焦急等待,遇到了热闹的宴会,但自己无法表达,感觉有个漂亮的护士非常体谅自己的需要和心情,她在抚摸,她在亲吻,她在祝福圣诞快乐。不要再让我继续无望的等待,用摩斯密码告诉他们,要么让我出去沐浴阳光,要么让我尽快死去。喜欢战争的伙伴们,为了所谓报效祖国参加战争吧,你要么突然地死去,要么剩残缺的身体在痛苦黑暗中挣扎之后再死去,死后也无人提及。 |
|
当失去选择死亡的权利,所剩的只是人进人出的脚步声…… |
|
“杀了我吧“。抑郁症的人不能看这部片,会陷入更深的绝望里。电影里那种只剩下触觉的人生是极端的,但现实中渐冻症和闭锁综合征患者却是实打实的经受这种沟通隔绝的地狱。 |
|
缓慢的节奏,甚至微微迟钝,但男主现实与回忆交织的独角戏,把人从恶劣的战地到冰冷的医院间的种种锥心重新梳理,钝疼逐渐尖锐。苟活,至少有两把刀,一把割着肉体,一把割着精神。。当丧失四肢、唯有头部能够以密码形式“发声”,血和心在战争的残酷后遗症里逐渐变冷熄灭,静默的“嘶喊”湮灭在最孤独绝望的黑暗中。具有象征性的超现实段落处理很好,无论是情感强度的表达还是场景的艺术性表现,都恰到好处。 |
|
上帝也有到不了的地方 |
|
2~4倍速电影,片头鼓点好听 |
|
当你在病床上躺的足够久的时候 你分不清回忆与梦境与现实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
|
牛逼闪闪的一部 |
|
完全没有战争场面的反战电影,结合了主人公内心独白和大量闪回情节,黑白和彩色画面交替使用,叙事形式上有新意,但剧情有些乏味。看过不少70年代的剧情片,整体而言,都不是我的菜。 |
|
神经质的反战。类似于第五屠场。 |
|
我就说怎么那么像库老电影!! |
|
描写战争后的肉体创伤,束缚僵化沉默的残缺肢体,被充斥了怨愤的灵魂旁白,这巨大的反差形成对战争最为强烈的控诉。 |
|
7.5。真正一无所有的人,只有回忆、梦境以及微弱的感受,然后三者开始混合交叉,美国少有的意识流佳作。然而美国电影通常不会那么私人,优秀的叙事方式也只是为反战、质疑民主自由做铺垫。 |
|
影片多少有一些超现实主义,黑白胶片与彩色胶片分别映衬着现实与回忆,男主喃喃自语的内心独白来表现战争残害下小人物的不幸与悲惨,以及对美好过往的遐想追忆。
战争如此残酷,生不如死的残酷。 |
|
比《英国病人》要另类得多 强大的意识流 |
|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四肢脸部的士兵,他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电影用他内心的独白表达他的一切思想活动,他在病床上想念亲人,爱人,他希望可以到阳光下,可以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这一切都只是愿望,超现实的表现形式强烈地带出了影片反讽的意味。这是一部独特的反战片,是一次对人道主义的拷问。
|
|
看得不认真,看过留脚印 |
|
由于编剧工作有路易斯·布努埃尔参与,影片风格多少有一些超现实主义,黑白胶片与彩色胶片分别映衬着现实与回忆,通过男主喃喃自语的内心独白来表现战争残害下小人物的不幸与悲惨,以及对美好过往的遐想追忆,尽管反战思维更文艺化,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
|
三星半,用意识流的手法讲述反战主题,不断的回忆穿插追溯男主过去,当美好记忆从眼前浮现,残破的躯体渴望解脱,更突显着战争的残酷,通篇内心独白,感觉有点过多。 |
|
唉...经常感觉现在的生活就像这样...移到我的情了。 |
|
真得是很实验性,在剧情设计和剪辑上很有新意,深入人心。演技也很好,很自然。哈哈最近老片看多了,这个70年代的演技我真得是好喜欢。技巧新颖,但是主调有点过时。年轻男子的视角,父子的关系。关于女性的描写有点单薄,传统的角色。 |
|
回忆,回忆伴随着幻想,完全幻想。爱情,亲情,生命,梦与现实。 |
|
KILL ME PLEASE KILL ME |
|
拙劣的外行人。 |
|
果然是最好反战电影 |
|
想了一下还是不能归类于战争,躯体不能动意识却很清楚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
|
人生在世,是没有Mama和Father的 |
|
有吹得那么好么?我觉得挺笨拙的 |
|
无语问苍天! |
|
查理考夫曼的感觉... |
|
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对抗人类最丑恶的行径战争。前者虽瑰丽却脆弱。 |
|
教科书一样的意识流电影,黑白是现实的残酷,彩色是回忆的美好,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意志,与残破不堪的身体面容之间的矛盾,只留下不死不活的对着空气内心呼唤救救我。。。 |
|
【3.0】看的时候脑子里一直都是江户川乱步的一个没手没脚男的短篇,想不起来是啥了! |
|
战争过后,留下那么多伤员与烈士;战争过程不用描述,剩下人的生活如何,内心的独白,找到与外界的沟通方式,也无法真正交流 |
|
原來是有改編的 /oh no no my other arm!囧尼的旁白有點lol/基色斯第一次出現的火車 警報聲+人類吼叫+火車噪音 noise rock/囧尼计算过了多少时间的剪辑有点酷 |
|
为了《ONE》才来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