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叽叽喳喳讲话奇快目中无人的女dealer真的很讨我厌...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每副作品都讲成masterpiece... |
|
看得我情绪反应都起来了,在NYC看Koons时并不觉得,但现如今他那些恐怖的镜面装置和气球狗到处都是的时候可真令人恶心透顶。相信我,有钱人只恨不能把美金直接裱起挂墙, they don’t give a shit about fking art. |
|
#MIFF 现代艺术品到底是艺术还是商品?由谁定价?这部纪录片保持着中立的视角,访问了艺术家,大拍卖行,艺术品商,收藏家。这么多声音夹杂在一起很有趣。正如里面所说,艺术品的价值是有由市场决定,但归根结底是由有钱的藏家决定。有的艺术家在其中如鱼得水,名利双收,有的艺术家激流勇退,回归山野。有人认为现在艺术品的狂热带来了艺术的繁荣,有人认为艺术已经变成奢侈商品。艺术品到底属于有钱人还是属于全人类?里面的答案非常有趣。 |
|
剪辑好(虽然Koons vs Poons的暗示略嫌简单化),在拍卖前的一段时间跨度内搜集素材,有这类纪录片少见的时间感。各类人士对艺术的价值/价格的看法也很有趣。 |
|
看完電影出來直接看到larry poons真人woc |
|
larry poons骑摩托车绝了 |
|
8.5/10 深入当代资本主义艺术生产机器内部进行深入窥探的一部难得的纪录片。全片以Sotheby的一次fall auction倒计时为线索,串联起对(主要是纽约)艺术圈各类人士的访谈:artists, collectors, dealers, historians, critics, etc. 资本主义的逻辑在于用"price"去框定"everything",哪怕是以批判与独立为终极目标的当代艺术也概莫能外。当代艺术与资本的态度是暧昧的——艺术同资本既有共谋的关系,也有抵抗的关系;艺术在批判资本,但是又不拒绝资本——它仿佛在用一种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态度与资本调情,和资本游戏。 |
|
受访者找得巧,观点鲜明还有丰富的视觉信息,拼剪也很淘气,不少生动讽刺的瞬间,比如骚色鄙大姨听到“艺术品应该属于博物馆”时一脸“你们疯了”的荒唐神情,还有Poons看威登橱窗里的Koons小兔。当代艺术是新时代水仙男眼前的水沟,滋润折射所有诚挚肤浅激情贪婪,突然想到从没有和在纽约做画廊的好友谈过工作…… |
|
海报图Larry Poons像是下身着了翠色的火 而他几乎承担了这部片子里所有动人的部分 像青年一样抱着吉他唱歌 头靠在妻子后背说我们去吃晚饭 骑摩托从画廊回到到丛林里的居所
另外我讨厌杰夫昆斯的作品和他辩护的腔调 一拍到他开始解释他那破兔子破球子就想快进 |
|
经常让不同立场甚至相互矛盾的言论挑战彼此的剪辑很有趣(想听Jeff Koons和Larry Poons讨论颜色lol),将拍卖倒计时作为Structuring Device,讨论在绕了一个令人心灰意冷的大圈之后回到了多少接近艺术本源的落脚点,很欣慰。Njideka Akunyili Crosby说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博物馆找到归宿的时候眼睛都亮起来了:“也许过几年就会因为不再受到追捧而在库存中度过五十年,七十年,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但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是呀… |
|
1.老画家Larry Poons的眼神很清澈,他聋了,他想做绘画领域的贝多芬,这真了不起,一个人能够抛却名利而追求自己内心的景象,是需要巨大的心力的。
2.George Condo在绘画中的控制力简直骇人
3.买艺术作品的人某种程度上或许和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荷兰早期的金融先驱、股灾之前的投机者一样,都是趋利的,但区别在于,真掏钱买昂贵的作品的藏家,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认同,是一种价值层面的合谋,没有交易也就不会有艺术的存在,原本仅仅想了解艺术市场,看罢却被打动,在金钱滚动之中,往往亦有大真诚。 |
|
看见大家都很嫌弃Jeff Koons,我最开始看他也是觉得二代波普艺术家按照Wahol的规则玩,一点也不original,而且都是商人。不过后来看到他的采访,感觉他有自己的艺术理念,说的很多话也都非常有道理,直到今天看了这个片,知道他华尔街出身,一张嘴就天花乱坠,我也反思我是不是被一个salesman给忽悠了,但是我还是觉得Jeff Koons的作品是合理的,他的作品毫无疑问反映时代本身,作为镜面反射的作品,都是需要被反射的观者存在,无论他怎样bluffing,我们都看见了倒映其中的当下的镜像,所以这个作品的价值由每一个观者决定,艺术家此刻不在场,所以无论Koons如何叙述,这件作品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观众”早已作为现成品入场,决定了这件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
|
对于美国当代art world的stakeholder configuration还不错的介绍:artist, private gallery, dealer, collector, art historian, observer, auction house... 缺了点museum perspective;想到可以有一个关于介绍各个领域stakeholder configuration的纪录片list;看到纽约的点点滴滴还是那个样子,Whitney,Neue Gallerie,astor place,Chelsea... 思念之余也突然realize,虽然曾经觉得art world很没意义,觉得自己不怎么喜欢contemporary art,但因为我曾经成天晃来晃去在纽约的各个展览空间 |
|
艺术家,收藏家,拍卖家和评论家的神情,谈吐都很有意思。收藏家是最有趣的群体,他们总想把钱和艺术统一起来,结果不知所云,还不如那句demand and supply说的好。作为纪录片感觉批判精神略重了一些,样本选的也有限。从古到今没有有钱人哪来的艺术家呢。只希望大众审美有所突破吧。 |
|
看完之后突然想起伦勃朗在妻子过世之后晚期顿悟似的疯颠,阿姆斯特丹的上流生活于他是浮云,而他在死亡中重生成为暴怒的赤贫国王。当艺术品成为奢侈品,艺术家该以何自处,是作Jerry Koons, 还是作Larry Poons? 当万物皆有标价之时,恰恰是最应明确的,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价值。 |
|
审美和收藏大多数都是很私人的事情。它是艺术吗?反正它不是食物。ps:bgm真的很好听。 |
|
拉里的画真让人感动。杰夫昆斯是最成功的商人艺术家,明特的绘画有很多摄影师正在模仿她 |
|
非常难得的采访了艺术家,收藏者,中间商和艺术史学者们。我觉得还算中立吧,“艺术市场会毁了艺术品和艺术家什么的”其实算是自然流露了,让各方各说各话。Larry Poons看Jeff Koons的LV橱窗时候心里会不会在想,“英雄垂暮,竖子成名”呢? |
|
好棒啊啊啊可以看一天!啥好玩儿的都有 |
|
艺术家艺术商人艺术收藏者以及涉及的大量金钱,形成了繁华的艺术市场。问的人回答的人都很直接啊。如果你还有办法,千万千万不要成为艺术家,因为99.999%的艺术家都没钱!艺术评论家的忠告。We know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the value of nothing. 那个挺健谈的艺术家夫妇,给博物馆捐了艺术品问为啥要捐?说没有孙辈。哈哈哈,太直接了啊。最后Larry Poons的那个画充满了生命力啊,老爷子也很招人喜欢,住郊区,骑摩托车,谈吉他,走进他的画室就让人眼前一亮,后来放到画展上更是大放光彩啊。老爷爷说,有人说我已经死了,我要是当年有钱了估计也活不到现在。 |
|
3.5 每隔几年来一次灵魂拷问其实还挺逗的,但像Amy Cappellazzo这样的老鸟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背都不用再背了吧。两名女艺术家、其中一名非裔女艺术家,影片选取的采访对象多少反应了时下社会关注的议题,但ta们微弱的存在感也反映着现实和问题。其实女性艺术家vs.女藏家这个角度其实挺妙的。片子上映的时候霍克尼还没有成为新·在世最贵艺术家,关于Salvator Mundi真假的再次问询也还没有开始、Banksy也还没有在拍场上搅烂自己的画......单单这几个key incidents就仅仅发生在2018年。结尾用Salvator Mundi拍卖成交的一刻因此看来格外有趣。艺术市场永远不缺少精彩,但这样的精彩有时候看起来又令人感到格外乏味。It's just natural American salesmanship but it infuses everything everyone does. |
|
在各种声音的碰撞中做出了一次有力的思考和发问。但结尾又收得非常感性,touching,一如艺术的本质。#2243# |
|
#19 SIFF 第七部#
看完感触最深的一part是,
艺术家最大的敌人是嫉妒,只有当你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相当艺术家的时候再去当。 |
|
艺术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应该出现在拍卖行还是博物馆?好喜欢larry poons老爷爷,太可爱了,骑摩托车的样子像是从宫崎骏动画里出来的。 |
|
我的价值观果然还是old school,对Koons这种不太喜欢。看见艾未未有点惊讶,是不是该把他的签名拿出去卖了。犹太大佬把4亿刀的收藏捐了,说是反正没孙子,捐了算了hhhhh 以及把真品放博物馆、在家挂一副复刻版也挺牛逼的…… |
|
对非艺术行业的人不太友好的一部片子。看起来有点隔靴搔痒没有很touching,选材也没有深入,但做的比较好就是保持了较为中立的观点给了观众评判的空间。 |
|
片尾最妙 off the walls and into the storage 每个人看上去都兴高采烈但又那样茫然 三位主要采访对象各有各的妙处 Stefan拥有Him比放在博物馆里更有意义 who are we to judge? 博物馆也被商业逻辑倒逼 ron mueck的dead dad到Koons的玻璃球 电影买卖market亦然 |
|
用两位艺术家为代表的阵营对立彰显道德主义的肤浅崇拜,其实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非此即彼而是难舍难分。最拎得清的Gavin Brown说我并不能脱身于此,我也在靠它挣钱,但我闻到了那股崩盘清算和末日的硝烟味。 |
|
太有趣了吧哈哈从头笑到尾
收藏家说想要成功你必须从心底成为一个低俗的人,思考色彩如何配地毯之类的问题
交易商说对人来说艺术有多必要呢?它要排在不被干掉之后,排在吃饭之后,但和宗教总差不多了吧
画家因为不断跳转风格被商人评价“拥有高强的快速摧毁自己每一个市场的能力”,骑着古董摩托,弹着吉他唱着“picture of life's other side”
在这个圈子的最中心,每个人都活在与他人截然不同逻辑体系下,却活得怡然自洽,电影把这种千头万绪的高维的无稽的混乱的和谐一股脑摆在你面前,有种吃麻辣香锅的畅快感!
|
|
正方: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繁荣增进了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时代」的发展;【反方】天价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泡沫经济加速了艺术家的「内卷」与扼杀了创作自由。说到底全球化就是一种以「自由」为名义的独裁,本质上依旧是少数人垄断,而那些动辄几千万的买卖与人民有关系吗,或者说人民也不过是「万物有价」中的一颗沙粒罢了,纪录片纪录了这个买卖过程中当事者言不由衷的表演,却毫无作用。 |
|
里希特太逗了,指着自己的画,凭啥指一个房子 |
|
全都像永恒时间陷阱里的泡沫。 |
|
https://www.weibo.com/5643224579/IFUeW1F13?type=comment |
|
华士达冻死我了。price和value。私藏与博物馆。 |
|
当艺术家Njideka Akunyili Crosby得知她的作品从10万被拍到85万美元时,她的眼神中没有透露出丝毫喜悦。因为这是一件被转卖的作品,此时的价格已与她无关。太令人无奈了。 |
|
挺好一主题 没用心拍 |
|
我一直想要看,又一直不敢看的一部纪录片。觉得把艺术与市场放在一起,实在是直面真相,太过于沉重。很多人不喜欢Jeff Koons,又不妨他的巨大成功“lobby art”,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绚烂“气球”系列。有个人说的对,你在他的作品里,看到的是自己,安迪那套简直是后继有人“杰出的美式销售员”。相比之下,Larry Poons,虽“逢时”而生,因不愿再重复自己的风格,后有点被“抛弃“的意思,艺术圈真是,没进去的想被赏识,进去的想一路攀登,真的高了又害怕被抛弃,活脱脱把“创作“变成了另一个仕途之路。发现几位都想把东西送进博物馆,颇有点现实沉沦无奈,唯“丹药”使之永恒的意思啊。MUBI |
|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the value of nothing |
|
展现艺术市场下各方的心态与生活,其实没太多导演技巧,但各方的观点真的蛮有趣 |
|
team poons! 【导演竟然是路易康的儿子!! |
|
6/20@华士达 |
|
@イメージフォーム |
|
导演访问到了几位让当代艺术品市场急速演进的推手,也通过对各方参与者的访谈,大体勾勒出了市场短短几十年的发展,适合素人快速入门,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印象最深的,除了销售员上身的姐夫(华尔街之狼的那一段剪辑蛮妙的),超级藏家Stefan Edlis和苏富比的当代艺术品一姐 Amy Cappellazzo都很生动。 |
|
大海鱼塘 |
|
The value of nothing. |
|
聚焦艺术品拍卖及艺术品市场。艺术家认为艺术和市场无关,金钱不是他们绘画、创作的动力,画作卖的贵不等于就是最好的艺术家……,通过采访艺术家、艺术品收藏家,艺术品经销商,探讨艺术品和商品,艺术创作、有价与无价等命题……看了一半未看了,感觉不是很能引起共鸣(艺术品不是艺术家、但是艺术家是艺术品) |
|
专业 |
|
艺术品如何被定价 |
|
剪辑节奏感很强,通过多个角色的采访串起一部对art industry各方stakeholder科普的纪录片,Jeff Koons vs Larry Poons的metaphor很妙,Poons骑摩托很酷,整体很不错。电影节买了五场最后看的两场都是关于艺术的纪录片,国家美术馆讲运营,万物有价讲体系,都值得一看 |
|
I think Jeff Koons is a really good salesman - he knows marke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