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分崩离析的人生里再也不见 |
|
关于金边城市化进程的侧写。导演用三幕戏讲述拆迁记忆,可惜第二幕渐渐垮掉,变成了静态画面的堆砌。是因为贾科长监制所以电影带着点科长早期风格,还是反之成立? |
|
#PYIFF2021# 本以为是个闷片,但没想到还挺喜欢的,和其他东南亚那种气质燥热走神秘路线的片子不同,这个故事挺写实的,应该是融入了导演自己的个体经验,好友的接连离开,家园的坍塌消失,自己内心留守还是出走的抉择,通过主角的视角,基本上在较短的篇幅内把情绪表达出来了。从开头的俯瞰,到结尾的摧毁,整体都维持了比较统一完整的美学体系。有没有科长昔日的影子暂且按下不表,但至少那些人们搬离后废屋的空镜头让我想到了泰国的纳瓦彭的风格,时间在流逝,温度痕迹尚在,却已不见踪影。就是三段式的结构划分稍微有点没必要。给三星半。 |
|
@第五届平遥电影节卧虎单元
第一次看柬埔寨电影,作为拆那观众应该很容易共鸣。
很喜欢第一段中珍贵的轻盈感和生活的实在质地,三人挤在摩托车上在夕阳下飞驰,氛围感很棒。
片尾记录片式的闪回和片头的俯拍对照,在一片蓝色的夕阳余晖中侧过头,开放而丰富的收尾…
每个章节都在告别和失去,友情,父亲的健康,稳定的家庭关系,大厦崩塌,想到了小武的人生,想到了三峡好人的拆,很贾樟柯,却缺乏了从现实出发的力道和深入洞察,可能是私人故事基底的原因,不知道导演会不会像科长一样制作三部曲甚至更完整的系列 |
|
柬埔寨青年讲自己的青春故事,想唤醒沉睡中的人民,拆迁安置给1400柬币一平是什么概念?4000柬=1美元,1000不到2元人民币,感受下。等于政府白抢,这都能忍?父亲的脚伤也是隐喻,你沉睡,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科长监制的片子要超过他自己现在的水平了。。。 |
|
东南亚的闷热气候,金边的斑驳街景,梦想被剥夺,家园被拆除,不知出路何在的迷茫,源源不断的城市疏离感,刺痛着逐渐麻木的神经。 |
|
导演没有拍一个类似于城中村的拆迁补偿的故事,只是记录了这个过程对男主角一家人的影响,还故意避开了戏剧冲突,城市景观上确实有贾樟柯导演的影子。 |
|
玩伴搬家了,我也搬家了,但我们的前景并不一样光明。楼拆了,腿截了,一段人生和一种生活结束了。似乎是第一次看柬埔寨电影,也是第一次获得这个国家现实生活气息的感受。三人乘着夜色同骑摩托与三个同样共骑摩托的女生搭话一段最有趣,有如晚风轻拂。贾樟柯监制,对片子本身的感触尚不及对他映前介绍影片的一番话来得深。 |
|
(5thPYIFF10.13卧虎)科长监制。一种介于第六代和东南亚电影之间的气质,白色大楼轰然崩塌,和故乡、情感、记忆一样。 |
|
见到了贾科长!开心!!!俺们山西人滴骄傲呀!电影是柬埔寨导演的处女作,太闷了,节奏处理的不好。中间数次想拿起手机看时间的程度…不过还是鼓励一下,贾科长说,柬埔寨需要电影。另一个小高潮是放映结束后一群资料馆影迷在亮灯时把一个黄牛骗子抓到了,大喊“看你还往哪跑,你觉得我抓不到你吗”,我惊呆 |
|
#PYIFF#柬埔寨导演上一部纪录片《再见白楼》获得鹿特丹亚洲电影大奖。依旧是纪录片方式剧情片,小镇青年,贫民窟糖尿病父亲,和泥泞的白墙拥挤在大厦之中。科长监制,摄影舒服,节奏略冗长。 |
|
跳舞赚钱,发小移民,拆迁补偿款,父亲的病...核心都是穷。故事有点散,只能说看看柬埔寨青年的生活状态吧。科长监制 |
|
#2022平遥影展在北京# 前获2021威尼斯地平线最佳男演员奖,入围2021平遥卧虎单元。典型的电影节项目,拿到了法国CNC世界电影基金、柏林电影基金,多哈世界电影基金甚至创意欧洲的资助,滚过包括都灵实验室,釜山,香港等一大堆创投……制片人周戴维就是当年神片《金梦》的导演,不过这个片嘛……水准是在的,影像质感也不错,但是真·没啥意思,导演可能侯孝贤贾樟柯看得太多了点……想走“记忆”这个路径不过不得不说连这个也没做好。以及这个片子最大的意义大概是,能提供一个不同于潘礼德系统的对柬埔寨的电影呈现。 |
|
【平遥影展展映】柬埔寨电影。以居民楼拆迁事件中的一家人为故事背景,构筑并诠释了民宅建筑、社区邻里与人的关系。记住了影片中两处如梦幻般的场景:加油站出现一模一样的分身、废墟走廊里穿西装的父亲。分开的朋友再也不能一起跳舞,拆掉的楼房和父亲被截掉的腿一样无法复原。两星半 |
|
白色大厦,黑色脚趾,寸许魂肉都与这腐败的砖瓦、坍圮的墙壁紧密毗连。疼痛是必然的,由那光路贯穿两代人。少年的离家之路,何不想象成满是爆破烟尘的破土而出?期待导演能把这部发展成阿普三部曲那样的系列作品 |
|
拆二代?不存在的。 |
|
男二长得很像锦织圭... |
|
老楼拆除的经过,聚拢着人类迷茫的过程。金边的夜晚依旧灯火通明,命运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压力,谁都没有办法能够用上自己的办法。 |
|
中国式拆迁难题,很贾樟柯。 |
|
在金边也呆过几天,夜晚骑着摩托车在新旧城区漫无目的的穿来穿去,似乎它在发展,但是一切又都在黑暗里看不清楚,那时候金边的电影院播放的都是泰国恐怖片,这个城市很热,很热闹…但是没什么梦想 |
|
原以为是青春少年追梦的热血故事,谁曾想听到的全是梦想破碎的声音,在滚滚的历史洪流面前,你的梦想不值一提。 |
|
永远记得那碗20刀的兰州牛肉面…贾科长定制的第三世界电影。跳街舞,追女仔,阶级差异,居住正义,青年成长。那些空镜和“魔幻现实主义”简直就像是从《三峡好人》直接平移过来的。 |
|
中规中矩。1400柬币约合不到3元人民币一平方米的拆迁补偿? |
|
【柬埔寨】《钻石岛》的五年后,当年联合出品的Kavich Neang的企划最终问世。失去的建筑、留在这里的记忆、历史、琐事、士绅化以及依然灿烂的城市星夜,过去与现在在变迁中不断交汇发生;前半段是情节,后半段更多是实验,有些脱节的缺憾,但无碍它是个值得了解的经历。 |
|
5thPYIFF |
|
因为和郊游群观影加一星,虽然朋友们都睡着了。 |
|
柬埔寨之声,一种独立表达,开头骑摩托那场戏还挺好,后来就变得越来越薄,最好想意味深长一点,却是太薄了一点。 |
|
6 柬埔寨人沉睡在梦里。导演沉睡在大师的阴影里。我们沉睡在电影院里。 |
|
东南亚电影看多了也感觉雷同,都是些影展模板作 |
|
#venezia78 地平线,贾樟柯监制。国际制作阵容,视听都在线,男主和父亲演得也不错,就是这个节奏啊,前面挺好的,为什么后面变得那么墨迹,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问题吗?拆迁+贫穷,顶多再加一个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挺简单的主题,怎么搞得跟挤牙膏似的?这真是一部让很多人对文艺片望而却步的电影啊。本片最大优点,没有超过90分钟。 |
|
#平遥国际电影展#
试图讲述一个柬埔寨版的“科长”式镇-城-人的故事
大量的固定、切,组合成局部-照片的记忆保存
但是,直到影片结束开始不稳定的运动,完成影像叙述,这之间的衔接,过于生硬
也用了一些疾病-建筑-身体-社会-病变的隐喻
最重要的是,批判在哪?
记忆的PPT |
|
#威尼斯2021-地平线,5.8/10,科长监制,科长公司参与出品。但是这片子想表达的内容前半小时就讲差不多了,关于家园和梦想的故事。后面都是些碎碎念,试图做一些探索,但并不亮眼。估计会入今年平遥。 |
|
“平遥电影节在北京”开幕影片。卧虎单元。怎么刚才还6.1分现在掉6.0了。纯粹因柬埔寨电影太少/太少见才来看的!贾樟柯说红色高棉后柬埔寨就无电影了,但这片子拍摄手法显得挺老道~一查导演导过同题材另一部短些的片子。原本以为仨男孩的故事,结果还是一个男孩的家庭成长故事。导演小哥儿有点儿帅。其实换一换场景,也可能在我国某些地区。映前贾樟柯讲话,还以为有映后,结果映后也放了导演小短片就散了(当然我根本没兴趣见贾樟柯,甚至差点儿因为他来就不看了)。散场鱼大抓菊千代惹起小骚动。2014年去过柬埔寨包括金边,整体感觉比越南富裕。今天这行程简直大变动!中午《天工苏作》活动场,后面征美记没看,晚上法盟《安妮特》傍晚出掉,vow帮现收了这部。现在又恢复6.1了…苏东坡985岁生日。资料馆1号厅,逐渐售罄。 |
|
抬头是白楼虫蛀的天花板,低头是父亲溃烂的黑脚趾。母亲抱怨噩梦不能说出来,想办法驱散咒语。眼前离开故居何尝不是噩梦搬演,这里居住着公务员和艺术家,却要这般没有尊严地离开。墙上贴着搬家公司的广告,嘲讽着男孩的街舞梦。补偿款修不好白楼的裂缝,蜂蜜治不好脚趾的溃烂,贫穷让人无法保有健全。 |
|
关注金边拆迁户 |
|
“柬埔寨是个很小的国家 这里的一切都很慢”三个小伙子跳街舞那段很不错 骑着摩托车和女生搭讪 失去的房子和失去的腿 |
|
某一生活断面的情绪呓语,以新一代青年视角表现柬埔寨人民无边无望的生活状态,全片为闲散不具事件性的生活碎片。电影与建筑与社区的关系传递得也不够明显,人与物和地的连接性较弱。开头以为是《风柜来的人》那挂,结果城市青年的特性流于表面,社会带来的集体颓废也停留在空洞的情绪概念。关于社区拆迁与个体记忆《加加林》好太多了。 |
|
#PYIFF2021#其实前半段三个男孩在街上骑着小摩托游荡是很有趣的,带到金边的城市环境,三个男孩既有点年轻人的自信又透着因穷困带来的没有底气,撩妹、跳舞、看日落。但后半段回到家庭内部,就明显和前面有所割裂,节奏变慢。全球化、拆迁、阶层剥削等多种问题轮番出现,男孩面对父亲的截肢无所适从。 |
|
平遥的选片口味太稳定了,如果考虑这部电影监制是贾樟柯,所以我是不是可以推导出,平遥的口味也是制片经理贾樟柯的口味。 |
|
城市发展,底层搬迁。从三个年轻人的梦想生活开始,他们排舞、跳舞,骑一辆摩托车穿梭于夜晚的霓虹街头,聊着和女孩的情事。这是他们最后的好时光。好友分别,梦想没有出路,现实也没有。旧楼拆迁在即,年轻人不得不和家人搬到乡下,再想办法回到城里。故事有真实的基础,结构巧妙,但缺少影像语言的构思,主要是利用浅表现实反映现实,中间有大段时间的无配乐无声效的“沉默”,越发让这个人们熟悉的城市变迁、底层生存的议题失去值得观看的落脚点。 |
|
#21PYIFF 3.5星。讲述柬埔寨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白色大厦面临拆迁;朋友远去法国离开家乡,跳舞梦想的破碎,精神家园被摧毁,以少年的视角非常细腻的描述了这种复杂的情感;刻画的父亲(当地人群)形象:隐忍、善良、愚钝……被工业化发展抛弃的城市注定经历四分五裂,楼房拆毁、年轻人离开,最后一个镜头,那种复杂的伤感衬着蓝色的夜晚,忧郁的晚风,真的非常非常美,一刹那我想到了《月光男孩》,以及骑摩托车的画面非常《青少年哪吒》,很喜欢。 |
|
柬埔寨新世纪第一部电影,仅此而已 |
|
神秘而破败。东南亚影像之美。高棉之美。有一个景框中的电视屏幕内外连通如时空隧道般的构图非常迷人。(很荣幸导演上一部纪录片《再见,白楼》这个译名是我取的 这部显然叫《金边白楼青春梦》更有余韵。) |
|
前一段真好,朝气蓬勃,能看出当年柬埔寨摇滚乐的影子,后面对拆迁和父亲的刻画,一直怼背影,还有不太有必要的静止,都太僵硬了。 |
|
不错 |
|
在《白色大厦》里,恶化到一定程度的「黑脚趾」令人印象深刻。这位柬埔寨年轻导演的创作困境和贾樟柯早期的创作环境,以及「科长」成名后的自我怀疑心理相似:艺术爱好者不确定自己的所得「成就」是卖艺的收获,还是人际关系运作的结果;艺术家基于民族历史,社会变迁和时代情绪而创作的新式艺术是不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在取悦西方观众?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在追梦人的精神世界里已然遭到权威的挑战和破坏而处于灵肉分离状态,在金边青年看来,梦想抑或爱情之所以可望而不可及是因为有个我行我素的父亲。我们注意到,持续恶化的疾病主要集中在父亲的足部,他选择放任「黑恶势力」发展是因为身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遗憾的是,脑子里装着比赛和成败——或暂时或永远无法站在父亲的「兼顾」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的年轻人似乎也只能看到单一化和表面化的问题。 |
|
#5thPYIFF#很难不联想到《加加林》,面对的同样是拆迁问题,甚至某些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只是《加加林》更加轻盈,本片则是想飞却飞不起来,也没有看到关于柬国社会问题更多的根脉联系。 |
|
#Venezia78 Orizzonti Best Actor-Piseth Chhun |
|
看不进去。 |
|
看的第一部柬埔寨电影。城中村拆迁,骑摩托的街舞青年,这几个关键词一提取那就是科长喜欢的电影啊。影片前半段挺沉闷的,直到父亲的断趾才有了更harsh的现实意味。PS.莫名记住了一个细节,女孩给不善喝酒的男孩点了一杯长岛冰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