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看戈达尔的电影都会产生“还有这种操作???”的想法,这部竟然让里奥和贝尔托两个人在黑屋子里唠嗑然后和新闻录音剪辑在一起就完成了对影像和68的质问。当然内容真的好满很多地方可能要重新看下才行。这也是戈达尔电影的魔力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每次看都有新认识 #修复版 |
|
古来大湿皆穿越!开篇即用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我对它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深受盖伊德波影响的解构式ppt影像为原因之二………… |
|
就像DVD封面写的一样,这的确是戈达尔(至少在我看过的几部里)最自觉的一部电影. |
|
套用了尼采的书名借用了教育的形式,属于高达研究的必看片目,打开高达的正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达详细地、开诚布公地讲述了自己对于影像声音的蒙太奇式科学观理解,但凡要彻底地自由地理解影像就要把影像中所有的基本原素全部拆分进行提取和凝练,最后转化形成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抽象概念。 |
|
#ICA 想吐。你看这些打五星的人,只要是大师就会吹捧彰显自己的品味,只要是国内导演通通都是2星评价。让人作呕。 |
|
在极简主义的黑屋中,莱奥德和贝尔托不仅在“制作”电影,未尝也不是在观看:为被封锁的图像默哀,无声以纪念逝去的声音。 |
|
#ICA 长评-矛盾统一。实验性强的作品,电影作为媒介本质的探讨,感觉是政治激进时期的一部过渡作品。看的一点儿也不快乐,碎片化对于我倒不是大问题,但这么密集的话语对应看字幕确实是会遗失很多影像上的信息。观看时能感觉到影片对媒介与符号的批判的部分,间离效果其实蛮不错的,但还是能感觉这片子传递的是方式或强度似乎与表达的内容相悖,强度上与去作者中心论的观点不符,属于一种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非线性叙事,影像与声音的分离,文本与影像的拼贴的形式,快剪的影像切换来表达其中的批判,其实很难忽略导演的主导性,尤其这种强烈的个人表达,像是一种变相的作者中心论。其实看他后政治时期的作品风格就能感受到影像这部分的表现力的深度和独立性对照这部作品中要强出太多,属于按着头让我学,这里还明显没有反思到“手”。 |
|
三星半。有非常喜欢的瞬间,也有极度沉闷的片段。 |
|
聲音和畫面的對應,靜態與動態的影像,註解,遊戲般對詞語的反應,煙圈飄進黑暗空中。獲取靈感許多!0522SAC |
|
在时间与空间中划出这个沉默的字词,这或许是是电影史上对图像与声音关系最自觉、最科学的一次探索,爆炸般的旁征博引将第一世界的资产阶级文化产品、第三世界的严酷影像及巴黎街头的平常景观以严谨的结构排列组合并耦合于一道,将图像从其原来的电影中剥离出来,对图像进行一次独立的考察,戈达尔显然意识到在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篡夺的世界中,所谓自由表达的“作者”早已死去,唯有拼凑资产阶级生产出的文化垃圾才可完成某种完整的,不受束缚的表达,迎来绝对自由的图像与声音,这便不再是居于象牙塔的脱节式创作,音响、电视、电影、报纸、广告、杂志,戈达尔通过角色(意识形态的符号)发表的直接评论,以涂鸦写下批判文化景观的话语,连缀成句,从而穿梭于媒介的“此处与彼处”。
2022.10.26 |
|
“这不是那种必须拍的电影,但假如我们有电影要拍,这是必经之路。” |
|
很少有如此自指的电影了吧,台词就是“这部电影失败了。” |
|
制作影像的三年课程:收集/批评/制作。并不是“从原点重新开始”,而是“折返零点”,不是让一切丧失痕迹,而是将痕迹的力量(缺席的画面/缺席的声音)拍出;一种影像的语用学:心理电影/游击队电影各自有着自己的制作方法。 |
|
爱祢儿在影片中被假定位于镜外,她也许是观众的替身。《快乐的知识》中戈达尔借助“新兴”的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将人物置于黑色而不确定的空间,电子音的介入似乎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也许并不是。甚至不是卢梭,而是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主义,第三阶段对所有类型的自我定义,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吗? |
|
黑暗空间,无任何布景,一男一女,每夜来此对话,解构语言、图像和声音。快乐吗,至少我不觉得。
由法国国家电视台ORTF委托制作,拍摄于68年五月风暴前夕,剪辑成片后从未在法国上映播出过,只在柏林电影节放过,放到中途观众纷纷离场。 |
|
« Une minute de silence-image pour toutes les images absentes, images censurées, images prostituées, images critiquées, images dévoyées, images enculées, images matraquées par tous les gouvernements de toutes les télévisions et tous les cinémas occidentalisés, qui font rimer information et répression, ordure et culture. » (JLG)后Master class de James Ivory |
|
8.5;先知 |
|
[要爱的女人]里戈达尔来不及拍完的东西,语言、交流、知识、课程、灌输、侵略、暴力……那个五月对于电影、对于戈达尔,究竟有多深刻的影响,恐怕用语言是永远无法表达了。 |
|
6.3/10。两个人在零布景的黑屋子里聊天,主题是学习、话语(话语与意识形态如何被传播等)、革命。时不时会插入补充论点的各种历史资料影像/录音声音。影片的布光可圈可点,但去除大量影像元素(布景美术等)的做法极其缺乏影像意义,故极大地削弱了影像的情绪冲击力。 |
|
戈达尔对卢梭的诠释 还是在解构呓语中试图打破不同媒介里知识与信息传达方式的固化。1968年欧洲文青界对红书领头共产实现尚存幻想,一部给电视拍的片被电视台毙掉 甚至后面被法国ban掉 现在看来何其讽刺。人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必须归零忘记再重组我不知道 但是人类社会显然是行五步退十步无穷无尽颠倒覆辙 |
|
经专家分析,有些观众观看频率过高的插图会诱发癫痫症状...... |
|
一次对图像和声音进行拆解的尝试,最终呈现的效果有点类似一张清单式的宣传海报 疙瘩儿本人的self-consciousness值得赞扬 |
|
【7/10】难评。我居然又想到了大卫林奇的双峰重启篇:如果将新浪潮的音画分离和跳切等“现象”看成一种观测并干涉影像世界的神秘力量,那么同样可以把男女主所在的小黑屋当作“红房间”而掠过的街头片段是捕捉的社会氛围,特殊角色在镜头前受采访/作自述以及绝大多数人说怪话/讲谜语所给出的线索都隶属于被加码的世界之谜,元电视的运作机理似乎也昭然若揭了;不过戈达尔的电影中通俗与实验往往占比失调,大把图像上的文本涂鸦不等情绪发生就消弭了,如此自我重复更反衬出作者的控制欲,所有短语的意义都指向形势与政策——《中国姑娘》中提到的马、列、毛和阿尔都塞,以及尼采&卢梭的思想教育。电视机换台似的音轨只是前卫的一部分(但故障提示音的听觉污染依然有病);全黑屏的部分去盯字幕已经违背/折损了信息形态,能听懂法语的人更适合看。 |
|
感觉当代的大家看这部戏看不懂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所处的图像及音响环境都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完全不同。这种可以说完全抽离了内容(内容的满溢正说明其抽离的本质)的形式主义电影,借无数正面无效极左言论深入敌人大后方;快意电影也快意恩仇了。真的很难去概括式分析戈达尔,四个时代远远不足以划分他的创作阶段;但若不概括,写长评的内容也稍显不足……(或许只是给自己找不想拉片的理由🥲🥲🥲) |
|
戈达尔的视频论文,再加上看的英字,实在太晕 |
|
@mubi |
|
看不懂。某种程度上这才是电影吧——在电影院观看而非在电视或电脑上,后两种情况下很难全程不分心。一对人在黑暗中,灯光打亮,既是在电影里,也是在电影外。声音时断时续,图像时有时无,要了解先拆解,再学习,批判,组合。各式电影如何各自存在,为左派又应该做出什么样的电影。太多太先锋了,看不懂。最触动我的就是默哀那段吧。 |
|
疙瘩儿拍的快乐,我看的不快乐,手动滑稽 |
|
一边觉得挺有意思,一边又想起伍迪艾伦在好莱坞式结局里面拍的那部“电影” |
|
很典型的戈达尔。主线就是男女青年关于问题和方法的对话,牵扯了一大堆各种思想,本质上针对六十年代的时势。然后以后现代的路子拼贴影像图画,还有涂鸦,以及居伊·德波那样的黑屏。音乐和音响配得也很前卫 |
|
film d'apprentissage : en jouant à la fois en tant qu'acteurs incarnant Emile et Patricia, et que spectateurs des archives d'images, Léaud et Berto apprennent ce qu'est l'image/le son/le cinéma : «cela n'a jamais été, cela ne sera jamais, car cela est» |
|
看第一遍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什么鬼,看不懂。第二遍伴随中文字幕似乎觉得有希望能明白一些。第三遍只能捡我所要的信息,不能算懂。 |
|
1. 关于apprendre/savoir,和《中国姑娘》一样搬演阿尔都塞实例教学法,太多图像已经基于已知而建立(好莱坞/电视台),要解决先解构,制定三年计划:采集图像、录制声音(词汇的近义和释义采访,听自己说话)——分析/替代/重新架构(何为真正的声画,为消失的声画默哀,字母表的政治批判,重现声音的方式)——声画样本。
2. Projection:男女主是影像的观看者。télévision和cinéma的乱序重排(声画的拆解)。
3. 卢梭与爱弥尔。
……是个特别浪漫的片子,但看起来太累了最后快睡着了。 |
|
连布景都没有的简陋小剧场,却在二人对谈中看到了一条贯穿历史从未中断的命脉——你将如何应对眼前变化之中的世界——这条命运之流并未停靠在彼时,也不会在当下从此静止。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遍布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冲击与人类对抗此起彼伏,随之产生的巨量信息块垒与碎片也在极大地丰富与滋养着彼时方兴未艾的电视媒介。革新与迭代日渐发生,从“信息爆炸”中落下的尘土重新垒成一个个“信息茧房”,一个从未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的现实问题是:经过太多加工与包装的信息成品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传递的存在本义,意义不明真伪莫辨。对此影片暗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将滞重之物加以拆分与识别,为文字声音图像寻回意义——恰似海难幸存者在荒岛从“无”开始的、艰难缓慢的重生之旅。这已经超越了文学蓝本“责善”的教化意义,跃升成为一种战斗宣言了 |
|
9.3 BRAVO!可以视为进入戈达尔中后期电影的一座桥梁,学习、观看或拍摄各种类型(Category),全都回归到政治与爱。 |
|
两人所处的空间其实就是一个剥离图像的空间,它本身就是与对话中的时间和白天要做的事件相对立。要做的是通过在一个剥离时间剥离图像的原点,通过言语和声画的组合,来去分析图像和声音的关系。而不是部成功的电影应该就是二者这间的断裂是天然存在难以在拆解后重建...? |
|
泄些,不咋快乐啊.... |
|
戈达尔能“让人看懂”的解构语言作品,适合来当课堂参考。 |
|
影像和声音的拼接,涵盖时代话题的“失败的电影”。《影像之书》的先驱,看完一头雾水。 |
|
60年代法国政治现代主义电影。让 吕克 戈达尔。把政治上激进的主题同题材与美学上激进的形式结合起来,把巴西新电影和古巴后革命电影的冲击力向前推进了一步。爱森斯坦、维尔托夫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激进批评的名义改变了人物的主体性、反身性和暧昧性。影片呈现出对法国生活的一种近乎社会学式的审视,同时夹带着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严厉攻击。把五月革命期间制作的“电影-传单”的素材与探讨政治立场的人物对话交替使用:一个年轻的男子和女子处于黑暗的空间中。未看 |
|
难以消化 |
|
声与画,间离与拼接,戈达尔的电影实验不总是奏效,这部太掉书袋了。 |
|
"Misotodiment"
method&sentiment images&sounds |
|
如果必须依赖字幕才能看,效果减掉半。人家是探讨声画关系,在一片漆黑指望你用耳朵时,你还在盯着字幕,那哪里有效果呢。如果不是西方人,不了解背景,效果再次减半。如果开了个小差,再剪半。我就只看到这八分之一,但他仍然是先知,仍然是鲜活的戈达尔。渐入佳境。哪一类电影才是真的美学法西斯? |
|
这部就是看到晕掉。。。 |
|
这很难评系列。 |
|
在充满假定性的黑暗空间下打造的动态珂拉琪艺术,如角色自己所言,“我们将在此解构图像与声音”、“学习连接、关系与不同”。印象中上一次在电影中见到类似的设计还是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但相比于那部的线性叙事,这部作品更加碎片化、抽象化,也具有更强的实验性质。而上述的特质恰恰是我主观喜爱的,也因此对这部作品有额外的好感。 |
|
戈达尔估计读过贝克特,当然他电影的实验动机肯定不止这一个影响来源。 |
|
很符合一些基本期待。诵读文本,对诵读动作过程的考察,如何发出声音、如何与影像素材构成此起彼伏的协奏。人物倒是给了个里维特式的设定,但状态没有展开 |
|
拿来当听力练习(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