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
中国儿童的批量制造 |
|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会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
|
除了难看的带下划线的小标题以及难看的片头名字体,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单独采访的小朋友几乎全是小男孩。- -,(我常常在想这个片子究竟在表达什么,因为更多的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而对他们的影响!真可悲。) |
|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警察”
“当警察要做什么?”——“收钱”
“收上来的钱怎么样了?”——“给领导” |
|
太好看,完全原生态,教育心理学读本。简直是面凸镜,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面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可有些自小已丑陋的面容与话语,让人心中一凛。看一看,就怀疑中国二十年后也不会大变。哦哦,最感人是那呼唤妈妈后,一瞬间黯淡下去的小眼神吖…让我真想回到小时候被爸爸接幼儿园的一刻 |
|
哭的闹的打的骂的听话的调皮的恨的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一个提前的成人世界,一个微缩的世间百态。 |
|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幼儿园,但是只有从很差劲的幼儿园升入很差劲的小学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我们的服务都是配套的 |
|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恶魔 尽是真 |
|
简介说的挺好的,除了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之外,一些大人和外在环境所强加的价值观已经印在孩子身上了。他们不知道去辨别,只是吸收,然后长大了也便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记忆。如果让8年后大班毕业已是初中的孩子们看自己,可会突然湿了眼眶,还记得当年的四季朗诵,还有勾手指约定的眼神么 |
|
众生相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
|
幼年时期所展现的属于人类那些毫无保留而纯粹度极高的悲欢、爱恨、善恶、愚蠢和智慧,其纯粹、强烈和直接的程度让我无法直视。第一天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的哭,和最后毕业照上熟悉的坐姿——只想要忍泪唱起那句歌词:“不要走,大钟即使敲响你别放开手。” |
|
因为王菲的推荐,终于看了完整版。。。小孩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大人的世界没这么复杂。。。还有,武汉。。。 |
|
好“恐怖”的纪录片,一直觉得这个岁数的小孩子还懵懂无知,突然发现他们已经不是白纸了,甚至已经是草图了,后续只需要润色了。我们真的可以从小孩子的表现猜测他们长大后是怎样的人,从小孩子对所提问题的回答中猜测他们父母的三观…
我和纪录片里的小班孩子同龄,有点想看看我当时的表现如何,是不是已经可以看出长大后的我是那么的怂包、卑劣和自私。 |
|
我们是在怀疑啊那本就自己的童年,谁都感觉单纯来的直接喜怒发的纯粹可为毛都不愿延续了。如果你记得那孩子焦急等待的模样那我说人生来就孤独你一定承认如果你记得死抓衣角不放嚎啕大哭的孩子,那我说人无论走多远其实都为了回家你也一定点头。如果你记得顽皮女孩被训斥那我说天性早被既定规则给扼杀. |
|
很不错,有现实意义,摄影构图很美,基本五星。 |
|
【50:40版本】其实成人看孩子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有样学样而已,这种不平衡的缺失只有他们长大后在下一代身上才能弥补。愿孩子的心都纯净无比,孩子的生活都能无忧无虑。(大学时儿童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看过孩子访谈的部分) |
|
我一直认为 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才是好片。。这是张以庆最好的作品 他用14个月的素材带剪成了没有尿点的70分钟 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让3岁半的非非看到他自己的现在 |
|
孩子是演员最好的老师,因为他们最真实.里边很多对话太可爱了,不过看过<山村犹有读书声>之后感觉这所幼儿园(包括我小时候那所)还都得算是个恐怖的所在...不知道欧美的早教里孩子有没有这么容易打人,这帮还真够暴力的,老师也管不过来.有点去外国养孩子的冲动...茉莉花用的次数太多! |
|
童年的消逝,都是在时间的强迫之中,还有成人的残忍。 |
|
张以庆说,“或许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
|
“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
|
“—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爱你?—因为有点恶心。”
“—你见过日本人吗?—没见过。”但“恨得流鼻血。”
“—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中国队没进球,都输了你们还疯,再疯回去读小班。”
作业:通过色彩对素材进行分隔以实现表达。在本片中,古铜色的部分因为交流的存在而给人更贴近孩子内心的色彩印象,而原本代表真实的“彩色”反而仅仅记录了孩子言行的表象。与此同时,导演张以庆又在两者之间通过问答内容与日常言行的呼应,搭建了诸多细微的联系,让观众意识到孩子们的言行只代表了他们内心的冰山一角,只有交流能让“冰山”浮现。而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成人与孩子之间缺乏的恰恰是平等的心灵沟通。最终“古铜色“浸入日常生活,打破了作品自身奠定的形式规则,在彩色到古铜色的转化中表达创作者对关怀儿童、对正确教育方式的呼唤。 |
|
哈哈 有小孩子的朋友可以看看 孩子们太可爱了! |
|
其实这部高分纪录片挺差劲的,可以说浪费了大好题材,甚至后来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摆拍。但我却很喜欢它,相信小时候上过幼儿园的八成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也和成年人世界一样,从小就是各种虚伪欺凌假模假样杀鸡儆猴。天朝的环境莫非真的适合赚钱,不适合抚养孩子?★★ |
|
前面的片段还能让人怀揣美好,稍微揶揄起曾经的童年时光,不过后面那些孩子的讲话,亦或是发言,楞那么假意教化,反思一下我们这代不都是这样被毒害过来的? |
|
我要跑,我要跑 |
|
“看上去很美”的真实版 看后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生活在shzy国家的我们大多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稀里糊涂地长大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摆弄,渐渐失去自我却浑然不觉,然后老去…可悲又可叹的人生..而我们再也不回不去那个没心没肺的年代 再也无法把悲伤的歌唱得那么无忧无虑 我们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再复返… |
|
看完的几个感受
1.这辈子不会生养孩子或养宠物
2.幼儿园并没字面那么童真,更像牲口营,自然状态到集体生活。我看到的只有接受意识形态输送,被规训的孩子,从难以适从到逐渐完成社会化(没有评判好坏的意思,只是单纯讨厌这种“塑造”人的过程
3.接上,被驯化的年纪比想象中更早,例如,中国人羞于表达爱,连小朋友也直言“恶心”。文化比我曾认为的,要更早更深入骨髓
4.纯粹的“恶”与无能狂怒,在本片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大人学会了遏制
5.从全托班不分男女集体洗澡的画面联想到养老院&精神病院。在小朋友明显对冲洗力道和水流感到不安的情况下,没人在意你的情绪。保持卫生只是老师的任务,清洁完一个,再来下一个。你和后厨待洗的大白菜没什么区别。 |
|
不要以为带着一群小朋友卖卖萌就是电影里,纪录片的观点在哪里?态度又在哪里? |
|
刻意用诱导性的提问将社会观点藏在孩子们身后,是比较危险的创作观,正如开场的字幕 ,相比孩子,更多只是关注自己投射在清澈的孩子们身上的倒影。不如回头看看多年前的让·鲁什,他不会隐藏自己发问的过程,他的问题也只是“你幸福吗?”,更不会问学龄前儿童恐袭、疫病、历史恩怨。相同题材可以对比的作品是克莱尔·西蒙的《课间休息》,她做得要比这好很多。 |
|
纯粹的天真,还原最简单的原初众生相。这个年龄刚好接触除父母外的世界,隐约开始有了一些无形的社会知觉。人类的童年一开始就是这样,主要是满足生理欲望,没有主义纷争,没有生计的烦恼,没有规矩,毫无禁忌,就是这么自然单纯,任性就是任性,自私也是这么自私,喜欢也是这么简单,仇恨和厌恶也是这么直接,然后社会规训就来了。没想到电视观点对童年的影响也是这么大。大概记不得我的童年了,有点印象的是这个年纪我应该还在半拉裤衩流着鼻涕到处拉屎呢。8.6 |
|
如果说我有童年阴影的话,那无疑就是幼儿园的那段回忆,那大概是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冷暴力和忽视。幸而有一个实习老师发现了那时不善于言语而内向的我。当年她在家校联系册上写的“有外语天赋”是不是能算是一种预言。 PS:片子里那个相当世故的孩子太可怕了,对泥轰的仇恨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啊-0- |
|
看小孩子很矛盾。。为什么他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拍的实在不怎么样,且视角和观点十分诡异。 |
|
你有值得回忆的幼儿园的时光吗?因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而哇哇大哭,喜欢跟谁一起玩、同谁打架,期待午睡后的糖果、老师口中有趣的故事……想起自己中班那会的寒假,领了生平的第一个奖励——一块巧克力。拿回家,一边吃,一边看《好爸爸坏爸爸》。 |
|
童真的逝去,真实的记录,又是在武汉.嗯,打人的先哭,还有孩子的轮回。看到最后竟然有些伤感,想起阿姆斯壮的歌:they will learn much more but i never know...what a wonderful world.^^ |
|
内容生动有趣,表达似是而非,导演在客观记录与个人表达之间有点游移不定。 |
|
我们笑着看那些曾经的自己,肆无忌惮的嘲笑着最单纯的“二”,猛的回到现实,才发现那些“二”早已离我们远去,然后,我们笑不出来了,再然后,泪流满面…… |
|
导演想表现很多东西,可惜最多拍出了皮毛,说教和渲染的气氛总是控制不住地突兀。 |
|
好玩的假纪录片 |
|
太喜欢那个暗恋别人的小胖和给领导分脏款的大眼睛。孩子本是张白纸,写上的,都是我们大人的印记。 |
|
我还能够依稀记起一些幼儿园甚至托儿所的事情,比如演三只蝴蝶、元宵节拉兔子灯、午睡时候把隔壁一小姑娘的头花扔到厕所里等等。亲戚们都说我小时候老得烧不酥,所以看到片子里一个小娃子,带着方言口音,老三老四的样子,真的很好笑。本来打算给学生们看一下的,结果出现了关于日本鬼子的言论,个个义 |
|
天啊,这是恐怖片吧!人之初,一定要学会真善美、勤勉、坚强和宽容,不然以后怎样积极面对入试、职场、人际、家庭和社会可能存在的各种坎坷,其实在幼儿园之前,更是1到3岁时的家教。 |
|
well actually the kids are cute and they are blatant and serious with their emotions and wants. in a sense, kids are like little animals, giving a lot of seriousness to what we see as trivial acts |
|
三岁看到老,我咋看的蛮压抑...除了吴语听的最熟的方言就武汉那块了。 |
|
8/10。小班到大班的层叠叙事和访谈插叙使结构异常丰富,孩子们大谈日本鬼子、交警收钱、恐袭和伊战,回答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理智,然后观众看到孩子的个性如何被驯化:老师一次次批评站在桌上,第一堂户外教育竟是喝可乐,隔着铁丝网拍摄篮球场内游戏,外景的虚化朦胧到失焦,隐喻幼儿园并不真的快乐。 @2017-07-27 18:03:28 |
|
唤醒了小时候幼儿园的难吃午餐回忆 |
|
第一次離家在十二三歲,去縣城讀書,想家的厲害,偷偷地哭;第一個週末,沒趕上車,走三個小時,夜里九點多到家,一村子的狗叫,母親披著衣服開門,給我做飯,一旁靜靜看我。現在卻不想回家了,總想一個人遠遠地躲開,做自己的事,想法和看法都變得成熟,或者世故。那個走著泥路回家的小男孩,不在了。 |
|
我在这里好烦哦 |
|
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没有走纪实的传统路线,而运用了大量电影纪录片的手法。 |
|
幼儿园里也出愤青 虽然他们什么都不懂。。。孩子们很萌很萌 但看完这部基本上都是孩子们出镜的纪录片 却反生出一丝凉意 回想一下我们当年也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么 这些本不该属于孩子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