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 |
|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
|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
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
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
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
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
|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
|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
|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
|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
|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
|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
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
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
|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 |
|
好故事,拍得一般 |
|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
|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
|
好一个钢铁直男! |
|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
|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
|
老爷子说出的“感谢珠峰,她最终接纳了我”,是影片没达到到高度。冲顶成功,喜极而泣,情不自禁反复念叨“四十多年⋯⋯”,一句“喜欢”就变得很有说服力。 |
|
老爷子很励志很厉害,这个年纪还一身腱子肉,令30岁却已然一身毛病的我十分钦佩。没想到爬一次珠峰这么贵,几十万。作为纪录片来讲就一般吧,拍摄团队条件太好,反倒少了小破DV糙画质的那种惊险感。胡歌配音也太少了哈…… |
|
老爷子这把年纪了,身材真棒! |
|
六十九岁,中国无腿登顶珠峰第一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励志的?人为什么要攀登,因为,山就在那里。 |
|
有些人就是与生俱来的冒险家,同样也是行动的巨人,像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真的很敬佩老爷子的坚毅。
但让我动容的同样也是他差90多米登顶那次失败,坚持下来需要毅力,同样放弃也需要勇气 |
|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 |
|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 |
|
何等的热爱与付出 40年的探险不会止于登顶而已 |
|
把人看哭了。夏伯渝年轻时为救队友冻伤截肢,又因假肢频繁磨损伤口患了癌症,后又得了血栓。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锻炼四十三年,在经历了四次失败后,70岁的他卖了房子开始第五次攀登珠峰,整个过程千辛万苦,举步维艰,终于他登顶成功,在峰顶他眼含热泪的感谢老伴四十多年的支持和陪伴。他说:“登顶珠峰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然而,再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后,他又向着七大峰发起挑战。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登山的。 |
|
12.25国华 |
|
影片看完真的很震撼很励志,整体质感也有。纪录片里拍了珠峰拍了夏伯渝老先生与珠峰,但是他这43年里最真实的困境一定远不止于此。截肢、癌症,任何一个都能击垮人的意志,但因为有热爱,有长长久久的热爱支撑,可抵岁月漫长。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
|
身边的其他人就像擂台下的观众,不知道为什么被打断双腿年近七十的拳击手仍要站起来挥拳
他说是因为“喜爱”,然后眼神躲闪尴尬地笑。不知道是导演引导他这样说,还是他习惯于用这种大众能听懂的讨喜的字眼作敷衍,还是他根本不知道心中复杂的情感如何用语言表达
“人是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心中被大风刮开的口子,可能四十多年一直回荡着这个声音 |
|
本来就有计划要观看《无尽攀登》,刚好下午朋友先看了这部纪录片,跟我聊到,于是晚上就抽时间也观影了。—— 个人泪点 → 夏伯渝:今天是一九,二零一八年五月十四号八点三十一分。老柯,柯总,记住这一时刻,赶紧向,向我的家人报告啊!四十多年吶,太不容易了。终于上来了我。(妻子马怡:老夏,祝贺你啊!你一定要 一定要小心啊!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平安地回来。一定要平安地到大本营。)我终于上来了,四十多年,没有你的支持是不行的。等我回去吧!等我回去,等我的好消息吧!谢谢你啊,几十年来一直的支持。 |
|
哎以我的拖延症懒癌晚期速度大概练到69岁也不能拥有夏老的身材体格,羡慕~体育万岁 |
|
对梦想的坚持,自己不懈的努力,然而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的支持。希望以后能拍摄一些那些登顶多次但从没有留下名字的登山辅助团队的无名英雄们的故事。 |
|
能登上珠峰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如果这次运气不佳,那就多试几次,成功定会眷顾的。电影缺少一些冲击和震撼,但是感触还是很深的。夏爷爷有超出年龄的活力,就是运动的力量。夏奶奶温柔坚韧,四十多年的支持也很不容易,就像他们彼此牵着手的一路搀扶。我爱纪录片❤️ |
|
“40多年了,终于上来了” 有家就有牵挂,还是拍出了老爷子的内心独白。敬畏自然的人值得尊敬,不认输的精神值得歌颂。(老爷子的身材绝了!! |
|
胡歌一头一尾念了几句诗歌,听得我鼠躯一震。其实人物本身的事迹就很有说头,预备登山的内容都很有看头,但独独登山的时刻没有正面的着墨,就很辜负期待。而且这部电影资本运作的痕迹实在太过于明显了,无论是儿子偷偷跟来的戏剧性设计,还是结尾“劳伦斯”奖的颁奖典礼(这个奖项还在赞助名单出现了),都有一种人为设计的气息,目的无非是为了通过电影收回赞助成本,提升奖项知名度等意图(当然我并不是说国家地理和红牛没有这么搞,人家至少藏得深一些,不会这么明显) |
|
老人本身挺了不起的 但纪录片也就电视台栏目片水平吧 |
|
一個堅毅不屈的追夢人,一群理解並支持的親朋,前者與後者帶來的感動難分高下,不過,心懷夢想並為之奮鬥,這是一種幸運,而背後還能有人為夢想守護,更是幸運中的幸運。對於夏伯渝老師的故事,知道前情,了解後文,紀錄片算是填補了中間的空白,即便有心理准備,仍舊被打動到了,登頂的時刻依然會被震撼到。然而,給予觀眾衝擊的是人與事本身,電影本身實則平庸,在熱愛能抵世間萬難背後,在夏伯渝攀登者和冒險者的身份之外,創作者並沒有試圖挖掘更多,妻子、兒子、好友都值得更多的篇幅。 |
|
2018年春天去EBC,在南池碰到夏老师,我的终点是他的起点= = |
|
纪录片的技巧不够,但可以说主人公很有魅力了,那种乐天顽强实在让人羡慕,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不能做喜欢的事,长寿也没意思。 |
|
这个摄影师有点厉害 |
|
观影的时候,因为戴着口罩,所以也有点缺氧,自然而然地能代入登山队登山时的状态。但是夏爷爷和队友们更厉害,他们是在极端的环境下负重攀登。挺佩服摄影师,一边登山一边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证镜头的有效拍摄,很明显有不同景别构图的安排,有心了。看完之后,会发现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其实很渺小,自己之所以深陷其中,是因为自己站的不够高、不够远。你要去攀登,视野才会更大,所谓面前的难都会被缩小。P.S. 我胡的配音虽然只有几句,但是好好听~ |
|
超越自己的极限 |
|
民族 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 |
|
腿:太平点好伐 |
|
我也想去登山。 |
|
钦佩,夏老师以及他的家人,最后登顶的时候有感动到落泪。 |
|
生命因自强而不息 |
|
有些人身残,心不残,但有些人身体好的,但心已经残了。比如我,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不如一个残疾人的坚强。 |
|
只是四平八稳、平铺直叙的纪录片,但是夏老爷子的每个镜头都让我热泪盈眶。会觉得对他如何从曾经的苦痛中站起来的经历一笔带过太遗憾了,但看到他这样饱满的状态又觉得可能如今那些对他来说也不过一笑了之了吧。这正是体育精神最好的诠释者,太了不起了! |
|
挺险的。胡歌在哪 |
|
主人公和他的家人太值得敬佩 但大篇幅不明所以的配乐 vlog段落 登山前段落众多奇怪的镜头角度 真是不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