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要稳固的幸福。为什么从一开始我们都喜欢沉默。对白像诗一样优雅含蓄。起初沉默是暧昧和情趣,然后是距离和猜忌。面无表情眼神冰冷,这并不是爱情应有的模样。 |
|
#重看#仿佛重温了一次斯万式用嫉妒滋养的感情,初始便是不平等的婚姻契约,开启悲剧序幕;双方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错位,让一方的控制欲膨胀到突破内心牢笼,另一方的蔑视同步也生长到恐惧层面,「温柔」是沉默的铠甲,罩住彼此冰封的心灵。虽重点在于情节之间的联结,但仍能感受到双方疲累的撕扯,男主自叙口吻亦符合陀翁原著。 |
|
极重要的作品,终于连通了《乡村牧师日记》之"极多"和《钱》之"极少", 且不曾沾染《穆谢特》《梦想者四夜》中曼·雷式的假眼泪. 陀氏笔下典型的造作浮夸的嘶嚎(我多么爱她!我来晚了!!!)被剔除而留下内在叙述的精华,语音与声画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既不相揭露也不相掩盖:此乃布列松毕生的美学公理,即互异的媒介形式绝不可能表现等价的意义,正如基督和金子,爱之赠品和欲之商品是根本不同之物——站在女主角的立场上,影片反对男主角的原则,即典质的一般单义性原则(把差异之物折算为相同者)——于是一句话只要还没有说出口,任凭多少画面,动作或声响都无法将它从沉默中赎出. |
|
9.1;“I am that power which intends evil but engenders good.” |
|
人的感情需要设定条件,做出承诺才能维持的话,这算真感情吗?也许是“感情交易”,这种交易的本身就是悲剧,自杀式的结局正好就发生在deal的那一刻。 |
|
完全简化了陀氏小说中男主人公核心行为动机,讽刺是主体叙事方式仍旧是男主独白,只是工匠式呈现了故事里每个人行为……可陀氏是心理小说呀,愚蠢的改编。 |
|
还是有点受不了布列松的“僵尸对话”风、对人物心理的粗暴简化、过度留白信息量到画外的手段。一个很复杂的婚姻悲剧,被处理成一种“冷酷女文青的强扭的瓜不甜”,失望。 |
|
这是一场控制的牢狱灭顶、强势的枷锁收紧,娇柔甜蜜被扼杀、信任尊重被抛弃的拉锯战。伤害在冲动中裸露着利齿,报复在冷酷中吞吐着毒舌。攻守之势争夺,胜利者在制高点上享受精神高潮,柔弱方在独自舔伤。温柔的沉默抗争,凝结成最终伤逝的血红。布列松极简模式更增冷峻。 |
|
大银幕看过了Dominique Sanda,也是非常满足了,在“L'Univers de Jacques Demy”里,她满脸自豪地说“只有我的角色为爱殉情”,她何止在德米的片子里殉情? |
|
布列松首部彩色片。1.可以理解布列松以其特有的冰冷、去情感的拍法来呈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能的意图,但比起导演的其他作品,实在忒闷了一点。2.以大量的开门和关门来结构影片,形成一种韵律,呈现出不断的行动和进展的情节。3.首尾相同的环形叙事,凸显生与死的相隔。4.哈姆雷特剧中剧场景,为影片增添了额外的解读维度。5.女子出轨对象始终无正脸出现,亦彰显了布列松的极简主义美学。6.电视中播放的几次节目:赛车、不列颠空战、赛马,似乎也喻指着敌对与角力的两人关系。(6.5/10) |
|
1.真是高明,开头便率先设置了女主的死亡,让观众对于男女主角的行为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评判;2.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注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婚姻中的两人还没有共同爱好;3.“她看起来备受打击和侮辱,我对她看到极大怜悯。我也感到某种满足,我享受我们的不平等。”所以说,婚姻内的出轨很难以一方的原谅、宽恕而成为过去。一旦出轨行为被发现,婚姻中两人的天平便已失衡,无论如何也回不到过去,一方感到内疚自责,一方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幸,最好的结果就是好聚好散。 |
|
622@陆心 回味真长,布列松的那一抓太精确。 |
|
我也曾以为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很幸福,现在想来都是狗屎。她就是一个花瓶,可远观不可亵玩。。。不爱你的女人易碎而冷酷。。。non pitie! |
|
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情感挺难琢磨的,有时一旦出现裂痕便永远不可复原,甚至会越走越远直到分崩离析。布列松首部彩色电影,也首次采用非线性叙事,以回忆解谜式进行双线平行展开,但如布列松自己做说一切都是“现在”,都是丈夫的一面之词,没有人知道真相如何。镜头也更加用“局部”代替“整体”信息,至简风格进一步加强。一个倒下的餐桌,一个飘逝的披肩,瞬间悲从中来。 |
|
温柔女纸活得不浪漫啊,死得浪漫啊。简约唯美载影史的“飘”shi |
|
#HKIFF# 修复版。通常不喜欢Voice-over多的片子,但大师总是厉害在……成为例外。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Voice-over揭示的与隐藏的一样多,加上桑达冷冷的美及少言寡语,反而空白更多了。 |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0249441/
原著在此,第二篇 |
|
布列松拍片似下棋,对演员的使用是单纯的“摆布”,摆好、布好、调较好,按想像而非真实的逻辑。演员非人,是其手下运筹的无思无感的棋子,仅需在指定时间按指定路线完成走位,做完规定动作即可。小津亦有此倾向,但远较布列松含蓄自然。我好奇侯孝贤那样力求剔除任何戏剧性的导演,会怎样看待这种造作 |
|
谈爱情都像在讲人生。 |
|
陀思妥改编,全片大闪回结构,强叙事旁白(某些地方甚至声画叠用了),布列松极端节制风格成熟期的名作。多米妮克·桑达真是美啊! |
|
文学式电影 |
|
布列松的第一部彩色,没有特别用到色彩,倒是那种让人看得心里发慌的压迫感还在。 |
|
这倒是目前布列松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
|
看得真累啊,55 |
|
影像与其承载内容的严重割裂。从“电影作者”角度看简直完美(看完这片[第七大陆]的惊艳感大大降低),但情感表达被完全抽空抽干,僵硬至极。布列松既然无视演技的力量,又何必选这样的题材……创作思路上和[白夜]是完全相反的;“所有的动物都是用同样原料构成的,真奇妙”;多米尼克·桑达 |
|
婚姻关系真正构成了Prison circle,近似SM的控制/被控制关系。
结尾,他抱起她,观众期待着一个奇迹,但反讽的是,它没有来,盖上的棺材板是影片的最后一幕。
布列松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改编某种意义上是对陀氏心理学描写的一种解构,正是因为这是一种表面行为的综合,因而它越来越像电影,而非反之。
而《温柔女子》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媒介的自觉意识,戏中戏,片中片的设置都通过提供“正常”版本来提醒观看者注意影片Inanimate的事实。
如果说前者面部表情导向的中景镜头代表着一种粗浅的伪理想主义,那么布列松“物导向”的下半身中景则呈现着一种亵渎性的堕落,腿与手的并置实际上是犯罪与诱惑器官的叠加,而拒绝表演则展现着一种努力,将脸部降格为纯粹生理器官的努力。 |
|
4.5 |
|
且让我说些什么吧,这远远没海报那般美丽和吸引人,再说画质,查到让我没有什么心情去好好看她.表演比较做作
只是一个电影,何必那么认真呢,还说是什么宿命论,完全可以脱离这种论调的,哎,比较失望两颗半星星,因为画质实在是太残忍了 |
|
xzd 多明妮克·桑达 |
|
補記 2年前看大銀幕. |
|
对于无爱婚姻中矫情的关系令人倍感枯燥与煎熬,当然可以将此关系普遍化到日常行尸走肉的人生,因此最终还是「存在即毁灭」的人生抉择。 |
|
一面是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一面是男人自我沉溺的假性亲密关系。电影镜头其实放在了男人的身体和行动上,他作何言论和行动,自说自话、自我行动。
女人总是在男人的视线点上,承受着被凝视和监察的负担,又总是处于男人的行动目标点上,所有冗长的肢体动作——步行、生活、私人活动(看电影、性行为),撇去心理过程,只留下结果,也就撇去了女人的前因后果,这对男人来说不重要,亦即精神的和心理的不重要。
最直白的是,女人由男性的叙述构建而出,由他的叙述生成她的存在,所以只留有他的行动和结果,但男人唯一无法控制的便是女人的死亡,男人彻底失败。 |
|
2010.3.10第一次四星;2019.7.2第二次三星。彩色片只有这部没有重看,布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很简单的故事,主角就俩人。不过这部不好吹了,绝不平庸但绝对平淡,布列松的失手之作。怪不得没有进行蓝光修复😁 |
|
爱情 如此美丽 |
|
没有激情的生活足以杀死我们所有人……
太他妈蒙太奇了~ |
|
别赌气!没有谁能完全的了解另一个人,说出来,让过去 |
|
布列松的第一部彩色片,色彩运用上未见特别之处,反而是强化了声音设计,背景的汽车行驶声、走路的脚步声、频繁开门关门的声响,衬托出冰冷空洞的婚姻生活环境。男人的旁白占据80%以上的台词,人物面对面交流时的言辞简化到最低限度,旁白实际是男人和身边的女佣讲的话,但女佣几乎从未回应过。无法真正实现交流,理解不了他人的内心想法,婚姻发展成猜忌和控制欲强烈的囚禁模式。女子换下绘着飞鸟的睡衣,跳下时让披肩飞舞在空中,或许是她最后所见到的自由。 |
|
8.5 矛盾,遮挡,还有各种闭锁的局限,则对动作、声画、和物的表现能够更有空间。以男性带有妄断的目光看向被象征化为未知秘密的客体女性,除了控制意图之外毫无精神和谐,而对女性来说,反而是一种对自由的持续向往和极端的渴望。 |
|
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
|
布列松应该不符合大部分女性的审美吧,包括我!但其实回味时会有些细思恐极,这是那些情绪和戏剧感浓烈的电影无法做到的。冷静克制到极致的影像会在人的脑海里呈现出某种奇特的戏剧张力,就像电影中的那个男人用他的温吞冷漠杀人于无形。另:布列松的恋脚癖被我发现了,于是我拍了一天脚…… |
|
布列松第一部 必须先爱上布列松才能爱这片。。 |
|
特别能Get到这部里近乎完美的简单。手和脚带动镜头视线中心。男女主是小业主阶层人设但是长得都太高级啦真好看哪怕桑达从头到尾只有一件咸菜色风衣当外套里面换穿的也只有三四件。尽管性格完全不同但这女主让我想到《知己知彼》里的Stefania,男人们真的有要去了解她过吗。Ps主角约会观影惊现皮埃尔克莱蒙蒂作古装美男状大特写我差点笑场,回家立刻查了片名哈哈 |
|
捉摸不透的女人 |
|
1.布列松电影的主人公都是自闭症患者,深度的。于是吓跑了一半观众。2.选个这么仙儿的女主角(挽发侧面尤为)一定是故意的,不然剩下的一半人都得睡着。3.本片再度确认了老布确实是个恋足癖,所以才会只拍脚不拍人,只拍马蹄不拍马。4.老布的极简主义和老陀的神神叨叨再一次毫无违和感的融合在一起了。 |
|
需要一一解析,才能读出哲理的电影... |
|
7.0 |
|
老色批炼铜布列松终于不清高不装、没法不学新浪潮和左岸派辣?(滑稽) |
|
睡得很香 |
|
没有一个角色有情绪表现,所有对话都是机械冰冷,只说表达的最核心内容。没有情绪渲染,开心愤怒都在画外。表现夫妻关系由好到坏,只表现睡前上床,激情、行尸走肉、挽救、杀意、绝望。布列松要说的其实就在“温柔女子”四字里,因为温柔只存在男主的想象。 |
|
影片沉闷,画质糟糕,脚步阵阵,声效简约。主角很美,但不喜欢布列松摆布下演员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