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温柔女子 Une femme douce (1969)

    最近更新: 2024-08-02 HD中字
    • 主演:多米妮克·桑达 / Guy / Frangin / Jeanne / Lobre / Claude / Ollier / 
    •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69
    • 更新:08.02
    • TAG:剧情
    • 别名:溫柔的女性@@@A Gentle Creature@@@溫柔女子
    • 片长/单集:88分钟
    • 豆瓣评分 7.7 (1773票)
    • IMDB评分 7.4 (3,005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2%
    • TMDB评分 6.84 (热度:5.02)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温柔女子》的免费在线观看,《温柔女子》是对白语言为,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7分,有1773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她典当最后的家当,一个金十字架,他震惊于她的美丽,多给点钱,她不肯要。美女与押店店主,一个珍视灵魂,一个贪求物质。错配的婚姻,开场已知结局:她用死亡换取自由。往后是押店店主第一人称故事,苦寻妻子自杀原因但徒劳,观众如堕迷雾,他自圆其说,画面故事益发绷紧。她的神秘,是布烈松的留白,观众的解读空间。导演爱把演员变“模特儿”,本次找来真模特儿杜明妮桑德,不因为她美,而是看中她的声线,但桑德的静,有澎湃感染力。布烈松第一部彩色,令温柔添残酷实感。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电影里手的情绪】罗伯特·布列松《温柔女子》贫富差距不平等契约下的婚姻终究悲剧收场(四)

    作者:binglingvideo

    无人岛中寻生存,温柔女子也会变成女汉子

    作者:夏末未央丫

    温柔女子与富婆初恋,精英男该如何选择

    作者:小姜的电影录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HD/DVDrip

      百度云盘 温柔女子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1.31GB ] 详情
      温柔女子DVDri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1.31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Une Femme Douce - A Gentle Woman - Bressson.Xvid - nax610[1.37GB ] 详情
      Une Femme Douce - A Gentle Woman - Bressson.Xvid - nax610[1.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Une.Femme.Douce.1969 [1.37GB ] 详情
      Une.Femme.Douce.1969 [1.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她典当最后的家当,一个金十字架,他震惊于她的美丽,多给点钱,她不肯要。美女与押店店主,一个珍视灵魂,一个贪求物质。错配的婚姻,开场已知结局:她用死亡换取自由。往后是押店店主第一人称故事,苦寻妻子自杀原因但徒劳,观众如堕迷雾,他自圆其说,画面故事益发绷紧。她的神秘,是布烈松的留白,观众的解读空间。导演爱把演员变“模特儿”,本次找来真模特儿杜明妮桑德,不因为她美,而是看中她的声线,但桑德的静,有澎湃感染力。布烈松第一部彩色,令温柔添残酷实感。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4 IMDB 7.8 高清在线
      Ma nuit chez Maud
      1969
      剧情片
      法国

      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道德故事之三,开头的教堂和“追车”,镜头异常地抖动,在写人的矛盾这一点上,侯麦的这部几乎无懈可击,轻飘慢炖的叙事和小火花,冷嘲讽和真情感,文本上高超的同时更惊喜这部怎么想都是偏文学向的电影在视觉上也做到了极致,干练的镜头和微妙的光线点缀堪称绝配,太喜欢。
      • 1.女人会把自己的故事藏得很深,闭口不言,埋葬回忆;男人则是把过往的风流韵事放得很浅,轻易就会触动;2.“不管怎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说过再也不谈这事的。”3.女人容易原谅,男人难以释怀;4.究竟何种情况才更致命呢?
      • 对帕斯卡尔的不熟悉,致使我无法完全融入他们的话语中。至于著名的“慕德之夜”,在我以为,确而为墨镜王的闷骚开辟了新路。侯麦镜头下的“欲抗还迎”竟而如此虚无得可爱。
      • 天主教徒的情感观,其实颇为严肃的话题啊但看完后不由感叹法国实乃爱情大国,或进或退都有余裕非常secure了,换个国家拍临到慕德睡衣上床了很难不走向猥琐呢,不像这儿大家都笑得很开心虽然是为男主尴尬处境发笑但一点也不尴尬。摄影是那个拍梦断情天名字太复杂拼不出的巨巨,开头男主在借住小屋啦还有打断对话的楼外飘雪夜景(此景颇具象征意义)啦水平毕竟高杆。【@大光明】
    • 豆瓣 7.9 IMDB 7.3 正片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1984
      剧情片
      法国

      圆月映花都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的过程有个错误预判,即第四部分出现的九月究竟是十一月之前,还是一月之后。没想到侯麦在末尾发力,咖啡馆里以“心理暗示”圆回标题,又将最早班车锁扣住此前不断提及的末班车。在叙事上又非常友善,创造了一个叙述的缺口,末尾空房间会面的时候,将激烈的场面/原因作了延后呈现。
      • 我们要天天思念 但不要天天相见 你可和别人约会 只要不让我发现 我偶尔也会出轨 但保证心在你这边....... 月圆之夜欲望花都早点知道答案也总是好的~
      • 美丽女人多不甘寂寞总想随时证明自己的魅力男友看似控制欲极强也是建立在她迷乱的个人生活上与不同男人约会跳舞暧昧 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有意思的是她还不断声明自己是个喜欢独处的人在打了无数约会电话被拒绝还要逞强在爱慕者面前强调自己需要独处自己给自己树立一个吸引别人的人格结尾的反转很讽
      • 女主角其实潜意识里完全明了自己行动的理由,明了自己一定会迎来的结果,这才是这部片的最最惆怅之处。没有不会变心的爱人,没有永远舒适的居家环境,没有永远照耀巴黎的圆月,于是只能抱着必失吾爱的灰心念头不停奔走,于是最后失去了也就是失去了。就好像她从头提到尾的那个篮子,捞不起水里的月亮。
    • 豆瓣 8.0 IMDB 7.3 正片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1971
      爱情片
      法国

      梦想者四夜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非常适合夜晚的电影。布列松的巴黎白夜,既梦幻又冰冷,连雪都不用下。由于他的“节约”,观察时间都花在哪里倒成为很有趣的实验。除了惯常的肢体动作导向,这次给了很多音乐,因而出现了某种迷人的随机感,突如其来的柔软平静,也让分别时的利落切割更显无情了。
      • 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 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
      • 简洁突出主体的构图及简单的摄影机运动自不必说,每场戏的声音都被削减为单一维度,去除面部表情的表演,肢体动作也被最小化,一切非必要信息都被剔除,形式上的以及内容本身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布列松,本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强调,然而他的镜头却也从未像在镜前缓缓起舞的女主角一样感性而打动人心
      • 布列松的小清新呀,跟白夜不一样的味道,文德斯老婆裸体美~
    • 豆瓣 8.3 IMDB 7.6 正片
      L'amour l'après-midi
      1972
      考驾照
      法国

      午后之爱

      L'amour l'après-mid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侯麦台词最好的一部。
      • 我们在与婚姻形式相悖的《午后之爱》里并没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而是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想象世界里的柏拉图式恋爱。侯麦的道德故事表面上都是关于选择的冲突:选择道德不快乐,选择快乐不道德。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不仅困扰着爱情当中的男男女女,同样也让资产阶级焦虑得不知所措。然而作为一个极富审慎魅力的资产阶级代表,男主角的“选择”却具有强烈的宿命论调。因为在他看来,消除危机获取安全感的前提只有一个:将具体的人抽象化或把欲望概念化。于是他在序言里那些自欺欺人的白日梦便赤裸裸地揭示了自身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可以心甘情愿陪你逛街吃饭买买买,就是不能跟你上床睡觉嘿嘿嘿。究其原因在于男主只想巩固自己作为主人的道德,根本不想因改变而成为奴隶。形而上(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下半身无缘,这才能保证婚姻秩序(自身地位)的稳定性。
      • 重新想了一下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是,男主角乐于与克洛伊相处、说爱她,可是一直不愿意改变她贫困的生存处境,而我在看的过程中竟然代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认为他的行为很正确。侯麦用同情的方式,揭露了爱本身的懦弱与残酷。
      • 2017.09.23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最后这一句,我前夫也曾对我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句谎言。
      • 喜欢男人的一点点克制,和女人的一点点放荡。
      • 三位主演的长相气质并不讨喜,但依然是个精彩的故事。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忠贞的约束,它是一种感性的坚持,信者得救。
      • 侯麦的片色调都特别好看。青色,棕色,乳白,朱红搭配在一起非常舒服和谐。还有喜欢男主一开始的格子衬衫。
      • 虚伪的中产阶级啊,一面希望享受充满新鲜感的男欢女爱,一面又想维持着和谐的家庭生活。最终只能带着情人勾起的情欲回家和妻子解决。简直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绝妙之处在于,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丈夫,妻子也同样存在。结尾狠狠地打脸。侯麦这个道德故事太精准了。
      • 独白如诗。猥琐又真实的白日梦,妄图占有所有女人的天然梦想VS.必须忠于婚姻伴侣的道德现实。无法平衡的摇摆,可怜又可悲的止步/逃离,怀中哭泣的妻子……对中产阶级空虚精神状态和婚姻道德的入骨讽刺,Cholé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爱逛街爱购物的男主,最讨厌男人穿高领紧身线衫(福柯躺枪)
      • 所谓中产阶级找情人就是理所应当这样的借口可笑的连自己都欺骗不了,侯麦影片里的女性角色都被赋予了近乎主导价值观与爱情观的领袖气质,真的比阿莫多瓦更适合“妇女之友”的称呼。特别讽刺的结尾——克制了出轨欲望的丈夫回到家里面对的是已经出轨的妻子,婚姻、家庭说到底只是他们口中微而不坚的薄纱。
      • 一个已婚男人,家庭美满,但无聊的午后总让他想入非非。老朋友的前女友找上门来,于是,他的午后变得多姿多彩。他相信他深爱他的妻子,他相信他能够抵制诱惑。你一定认为他最后出轨了,但是,侯麦却让他逃走了。不过,正如克洛伊所言,她的诱惑也许会让别的女人享受成果——谁知道呢。
      • 真相就是男人抵挡住诱惑没有出轨却只能面对妻子已经出轨的事实,在结尾狠狠地摆了一笔。注意两点细节:1.外遇发生在妻子怀孕期间,2.情人的每一次出现都改变着装束(发型、衣着),与呆滞的妻子(狐狸样)形成对照。而诱惑的不断变奏无不诠释着普鲁斯特在《女囚》中点出的命题:越难得到越会激发欲望
      • 3.5. 第六个没有得逞的感情因所谓的道德挑战而搁置。Maud、Françoise、Haydée、Aurora、Laura、Claire 都登场了。2020.12.13 午后三点大银幕看午后之爱。咦原来Bernard Verley和Françoise Verley现实中也是夫妻呀。最后的道德挑战,也在城市人潮中沦为笑话,没有一件衣服不好看,没有一个女人不好看。
      • Frederic他老婆也够厉害的,生孩子,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写论文,还时不时会情人 lol Rohmer is so subtle.
      • “一种新的婚姻哲学,在婚姻与奇遇之间的选择,暧昧的道德。”很多人说洪尚秀像侯麦,探讨一些中年男子在婚姻中的道德困境。在这一点上,洪倒像一个东方人,而侯麦则严肃克制的多。伍迪艾伦则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美式风格。(高领毛衣像神偷奶爸)
      • 如巴赫平均律,明线上的复调叙事将男主面对妻子与情人的时刻并置,并隐藏了一条暗线——他理想中的暧昧出轨与现实中的尴尬偷情,一面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式的。圆融的叙事结构少有节奏的错拍,保持冷静的旁观视角,却也令人物少了某种活力。片尾的警醒时刻是寻找出口的必然,但如果没有出口直接跌入洞中呢?洪尚秀接过了这一棒。
      • 道德故事系列集大成之终篇:人到中年难免危机,已经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问题了,这问题就好比男主的高领紧身开司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玫瑰呀。“女人如衣服”,侯麦把这句话展现得太好了!
      • 道德故事系列里我最喜欢这部。不论开头部分的抒情化表达还是后来的热情与理性间的挣扎,都表现得很到位。人心的幽深易变与生活的杂乱失序,在日常秩序的运转之中一览无余。
      • “不,我很高兴,你不能知道我有多高兴你在这里,不过我肯定表现得傻里傻气的。”“冷淡的人是我,我不能爱一个总是窥探我思想、我太熟悉的人。”“人们生活的多样性抚慰着我。”“生活是丑陋的,人们过着一样的丑陋生活。”侯麦真厉害呀…像是细细的针尖刺进你最敏感的神经
      • #bjiff2020#北影节最后一场,午后欣赏一场法式午后之爱,把“出轨”上升到人文哲学的高度也真没谁了,候麦再次以冷静疏离的眼光审视中产阶级寡味的婚姻生活,略带讽刺又异常可爱。午后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异想天开的已婚男人却幻想着另外一种生活,比如借助神奇液体(丘比特之箭or费洛蒙?)让自己人见人爱,与无数巴黎美女邂逅陷入爱河。可等到真有那么一个完美“小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犹豫不决且退缩了,最后在“小三”刺激之下,他反而鼓起勇气忏悔表白,从而加深了与妻子的情感……爱让现代人迷惑,而男人真是让人费解的矛盾生物呢。ps,不妨追问下,夫妻之间精神出轨而肉体未出轨究竟算不算“出轨”呢?
    • 豆瓣 7.6 IMDB 7.0 正片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1963
      剧情片
      法国

      莫里埃尔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杀的字幕
      •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10】夜与雾之后又见Jean的文字。德菲因演滴又优雅又生活又神经又纠结,怪不得63年滴威尼斯,你是最佳。两条主线,一条老情人回不去,一条新青年无法回,感情和战争的记忆,都和时间有关。PS Alain已经玩转剪辑了。那些生活小细节的跳跃不断在证实时间
      • Muriel is the time of return.
      • v.youku.com/v_show/id_XMTc4NTUwNzEy.html t2a790348d t235db6a63 中字请提前11秒
    • 豆瓣 7.5 IMDB 6.9 正片
      Lancelot du Lac
      1974
      爱情片
      意大利/法国

      武士兰士诺

      Lancelot du La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布列松不厌其烦地拍人物下半身,以示其行为与意志的分离,兰士诺从未出现过思想上的游离不定,他意识的转变均来自于无意识。出征到死亡之间只以马的奔驰和鹰的盘旋连接,这种宿命感既不来自环境的挤压,也非自身的矛盾,只因为他是上帝的棋子。
      • 错位的年代,与传说微妙不同的改写,divine triviality。临别话语犹在耳际,悲剧就已猝然落幕。为情所累的兰斯洛尽管心怀他人之荣光,但无论人还是神都没有站在他一边,于是高尚的爱只能让骑士徒手而亡。
      • 以前说温酒斩华雄,只听见鼓声大振,喊声大举,不见兵刃不见恶斗,是极简主义的写法。如今看见布列松拍武士决斗,只有马蹄声阵阵以及武士局部,也非常精彩。
      • 爱是灾难 这片专拍下三路大量无意义细节旁支情节 朗斯洛居然专属是白旗,莫德雷德带着的一伙人都是现代装扮玩国际象棋 箭射在树上 故事讲得基本和神话相左 朗斯洛按传说是最后当牧师去了 布列松玩到死的作品 把这些历史上神圣的东西都解构了 只留下了荒诞悲剧孤寂
      • 问:"虽然知道您讨厌谈论自己的作品,但是还是想请问您对于刚完成的本片有何看法"。RB:"........."。 问:“这部电影是表达什么呢”。RB:“我什么都不知道”。
      • 布老师这部片太赞了!他偏爱“人模”身体的某一部分(同时作为他标志性的特写镜头),用画外音暗示,以此节省了太多所谓“影像资本主义”的成分,进入了纯粹的电影。音乐很棒。此片可与侯麦[帕西法尔](1978)比肩。
      • 布烈松借用颂扬中古时期的侠义和愚忠精神对当时身处社会的功利主义和道德沦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有中国古代侠义英雄的味道,将家国大义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小义需承让于大义。
      • D / 完全不知所云的一部。
      • 1.布列松擅长控制时间轴,在这部中表现地最明显,相比书信,叠镜的使用使得拖延镜头与压缩镜头相融,以达到最大视听冲击力,其中以不同的色彩过渡。2.光影,重复的声音也加入了布列松的简洁叙事中。3.布列松在拍片方面摒弃经验主义,但他的电影的“完成”便是依靠观众的惯性思维,即,以点见体。
      • 镜头与人物或物体部位近乎同速跟进,为定格带来眩晕,这就像当我们知道长矛下一秒会刺向盾牌时依然不能确定它的落脚点一样,正中其心也只能成为期待,布列松或许是通过这样许多类似的细节来对原初故事作一定的叛离,以此让观者构筑出新的意义。最后的决战展现得太独特了,喜欢。【1974十佳No.10】
      • 看了几遍,不易评价,聊谈几点。破天荒出现若干手持与变焦距镜头。这一部与《可能是魔鬼》、《金钱》可以说是一套“末世三部曲”。残忍的人世、上帝的缺席虽然也在布列松以前的影片里明显存在,但这里多了一点:崇高的缺席。圣杯、武德、团结、爱情一一崩坏。武士阶层的堕落是明显的,但有意思的是收容了受伤的兰士诺的农妇家中小孩在目送兰士诺时俯身亲吻土地,似乎在平民看来他们仍有魅力与神意。结局三点:女皇离开兰士诺奔向亚瑟王的两个镜头与《梦想家的四夜》里玛特离开雅克奔向老房客十分形似;尾声的无人骑的马穿行树林,可勉强联想到《新约-启示录-第9及其它章》,经中不仅有可怕的马,还有可怕的马军;抑拍空中飞鸟,可联想《圣女贞德的审判》尾声处的鸽子与狗,尽管布列松说它们并无多余含义,但一种“人间已成炼狱”的旁观者感受让人震颤。
      • 8.0 去传奇化,非故事性的传说重塑,因为大家早已知晓亚瑟王的故事了,所以布列松要展现的是圆桌骑士们的平凡。叮铃哐啷的盔甲声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观众一个时代的消亡,无意识间传递着悲怆之感。
      • 《兰士诺》当然具备古典主义特质,只不过是持续下降的。它将允许"奇迹"在场的大悲剧的结尾抽离而出,取其断片甚至被宏大叙事忽略的边角料,兰士诺视角下随马匹一同高速移动的剑或许是布列松"定镜"美学运动幅度之极限。骑士年代"末世"之语境抑或是对当下的寓言,以古典主义之否定书写其现代意识
      • 不断的重复中一切尽失,落尾在最后一次轻唤爱人的名字但无人知晓,悲凉之感尽显,虚无之地仅有的一点珍贵也浮现出来。结尾回味绵绵。
      • 读了《亚瑟王之死》的书,才把这电影看明白了。剧本写得好,风格沉郁,整个儿一部黑色电影啊。
      • 70/100,不得不说这种题材对我造成了天然的间离,尽管这必然是伪·古典主义的。目光只好专注于布列松的调度,那些来自“非人”身体的局部、盔甲的碰撞之声,集结成微妙的动势影像。
      • 布列松的骑士片借古老神话的外壳来探讨个人爱情与对上帝的爱、私欲与责任间的冲突,以及毁灭与死亡的宿命,拍得虚无而冷硬,却比诸多好莱坞古装巨制更能引发激烈的遐想。影片虽毫无配乐(仅在结尾响起过),却用声音(马鸣声、号角声、金属盔甲声)建构了精妙的节奏与韵律。开头与结尾直接呈现血战的残酷结果(挂在树上的盔甲骷髅、尸横遍野),战斗过程近乎悉数省略。最为经典的是骑马比武一段,由重复多遍但稍有区别的局部镜头组合构成:吹笛特写、升旗特写、随从递给骑士长矛(交接)、两马奔跑(只拍马腿马蹄)、长矛挥动或碰撞特写、骑士摔下马。布列松的极简镜头、留白与重复令人着迷。(9.0/10)
      • 劳累了一天,晚上选了这部看,结果眼皮使劲挣扎着。法国人说着法语演英国人,感觉有点怪。故事比较拖沓,前半部分都是对白,说些哲理。对白很戏剧腔。喜欢金发帅哥高文,兰士诺怎么有点坏人脸?想起了某油画里的主角。皇后大美女,哈哈。这个结局可以的。
      • 布列松是有多爱把镜头对准人的手和脚啊,永远都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无意义,乏味,冰冷,但这也是他成为大师而不可被模仿的最显著标志。
      • 布列松用一个个细节特写和声话错位让兰斯洛的传奇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张力十足的心理剧,没有紧张的情节,跳跃般的叙事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导演要传达的复杂情感。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