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子一般,很流水账,不过对于喜欢的人,倒是次串联其一生的机会。老爷子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候的演讲很感人,从没拍过自己不喜欢拍的电影。太难得了。 |
|
如果以后要拍altman传记 我想不出比michael keaton更适合主演的 长太像了啊 @JeonjuIFF |
|
即便作为纪录片相对平庸,但还是提供了一些大师侧面。 |
|
就像影后的掌声。五颗星献给奥特曼。他就是我的宇宙英雄奥特曼。九十分钟远无法描绘他的一生。连他的作品都无法一一勾出轮廓。片子还算聪明。从奥特曼精神入手。足以让没看过他片子的人爱上他。让他的旧情人对他又添新爱。不老顽童。追梦赤子。 |
|
电影人的人物纪录片并不好拍,尤其要在讲述生平之内把每部作品都照顾到。本片的可贵之处在于结尾对人物的死亡做了微妙的留白,先前只闻其声的遗孀也藏在最后一刻露面,属于神来之笔。 |
|
比较喜欢他后期的片子,所以看到后面觉得特别开心。最后奥斯卡以及相见恨晚太感人了!Suicide Is Painless |
|
无感 |
|
比较"奥特曼家人friendly"的一部纪录片,有很可爱的家庭录影带。他的片子实在太多了,很多很值得一说的电影只能一句话带过了。那么长的电影人生怎么可能一个多小时说完呢!真不敢相信自己把影展看下来了,仍旧在继续看书并把落下的补齐… |
|
与规则较量,与电影为一生。没想到狮门电影公司是老头子创立的。 |
|
看到Altman说他的制片人骂他让角色同时说话那儿笑出声。 |
|
#SIFF 真的太短。以众演员对altmanesque的理解转场,本质上还是个电视纪录片风格的年代顺叙,比较中庸。有趣细节挺多的:赌马赌钱,小孩拍的西部短片,尼克松寄书等等。最后奥斯卡演说和相见恨晚片段出来还是没憋住哭了(那时候heath还活着啊他出现我整个人一抖TAT) |
|
就是一般路数吧,有点可惜,讲这么一个导演用的这么一般的路数,看到PTA突然出来吓一跳,不得不说,PTA,好莱坞最帅导演(。 |
|
感动得无以复加。光是再看一眼接受采访的罗宾威廉姆斯和06年奥斯卡现场奥尔特曼获终身成就奖时起立鼓掌的西摩霍夫曼,都已经泪腺崩溃。电影和人生有如海滩沙堡,大多数一下就被时间冲刷没了。也有少数会长久停驻。好莱坞最不待见的人,最终成了超越它的伟大敌人。主流算个屁,学院算个屁,标准化算个屁 |
|
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 一个伟大的storyteller |
|
喜欢罗伯特奥特曼的可以看,逗逼老爷子华丽的一生,PTA最后一个出场 |
|
2K DCP@ Filmmuseum. 看来Grace Kelly不仅不会演戏也一点不懂电影 |
|
真的是、不太喜歡美國 |
|
一开始觉得要全程流水账了,但也挺好看的。万万没想到是以Brief Encounter结束的。 |
|
(纪录片无评分)编年史式的呈现,没多少创作者的观点在内,只适合做参考资料。 |
|
大电影家 |
|
#bjiff15 结论陈述性的,趣味学习科普纪录片。作品序列看过越多的,对阿尔特曼感兴趣的观众,能共情的更多。后半程眼泪止不住的流。|奥特曼自白电影美学的核心是演员。 |
|
太流水账且粗略了 这样的传记纪录片对奥特曼来说简直是糊弄 看看 Baumbach 给 De Palma 那种水平的 |
|
“我从未拍过我不想拍的电影” |
|
15th BJIFF 06@保利北京坊。杰克·华纳骂奥特曼“那个蠢材,让演员说的台词叠在一起。”只用一句话形容“奥特曼风格”的话,这句最合适。奥特曼早期制作的电视片和私人家庭录像很珍贵。原来suicide is painless的歌词是奥特曼的儿子迈克15岁时写的,40多年后,奥特曼领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上台前播放的音乐也是这一首。最后一段PTA致意之后,奥特曼的妻子道出当年让他迷上电影的是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电影的薪火相传。 |
|
仅仅是对这位名不见经传导演生涯的一个简述 |
|
几段家庭录影很珍贵,可惜这么多素材却没有深挖 |
|
从雷电华打工仔到功成名就,戛纳救命了。先是陆军医院脱离制片厂,后面被投资人抛弃后通过大玩家又重回巅峰。原来pta给他当过副导演。本人真的爱开party喝小酒,没想到和第三任妻子这么长久啊,可能跟家人都在电影圈有关系。 |
|
沙雕的比喻;多轨录音的先锋;献给每一个热爱电影的灵魂,前辈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
|
爱赌博的奥特曼。 |
|
拍得一般,纪录片节奏把握欠佳。《陆军野战医院》和《大玩家》两部片子让奥特曼两度摘得戛纳桂冠。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导演普通而有个性的一生。 |
|
为什么美国不能有伯格曼或者费里尼?因为美国有奥尔特曼。 |
|
还没看过哪怕一部奥尔特曼的电影,却先看了他的传记。
老爷子是一名坚持自我不趋炎附势乐观真性情的导演 |
|
一帮和奥尔特曼合作过的大牌影人,每人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他,然后通过这些词串起了他的作品和一生。大器晚成,因为希区柯克的慧眼意外获得了机会,在电视圈混了很久凭借M·A·S·H平地惊雷摘得金棕榈,后面几经沉浮,因票房失利在最困难的时候远走巴黎,却又因为大玩家绝境逢生,凭银色性男女达到新的巅峰。突如其来的疾病也未能打倒,换了心脏之后仍然在拍片,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从他的经历里仿佛看到了帕尔马以及科波拉这些大师,他们的起起伏伏几乎代表着新好莱坞的变迁。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是时代的审美和观众的喜好。最后登场的弟子PTA,说老师对他来说就意味着“灵感”。他的作品是一代代后生影人取之不竭的宝藏。 |
|
老爷子挺搞笑挺狠的 |
|
好玩的人。激励人的导演。看来《相见恨晚》是很多电影人的初恋 |
|
作为奥特曼粉,感觉这部纪录片有点没有能让我更深入了解他的地方,他的个性通过看他的电影能了解更多。 |
|
导演的传记 |
|
奥特曼赌性真大啊,运气真好啊。他这个演员至上的电影理念我其实不认同,但很欣赏,他这么搞电影后来会去搞戏剧一点也不奇怪。 |
|
纪录片一般,有趣的是奥尔特曼本人,他的幽默风趣,他的反抗精神,他对自己坎坷职业生涯的淡然,以及他走在电影这条路上的每一步。 |
|
很有诚意的纪录片,资料收集的很齐全,几乎奥特曼的所有作品都点到了,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影的。但是总体感觉略流水账,没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讲奥特曼的某一方面。 |
|
正如同我们通过影像了解美国一样,美国人也通过好莱坞来体认自己。而奥尔特曼通过各种创新的表达建构出了美国的另一层镜像。在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了美国人的平凡与脆弱。 |
|
用奥特曼作品的特点按时间串联起奥特曼的电影人生和重要作品。《陆军野战医院》对其电影生涯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部很可能就没有按自我兴趣拍片的奥特曼了。这次北影节错过了《花村》《漫长的告别》《高斯福德庄园》,以及希望能补《大玩家》和Short Cuts. |
|
浮光掠影 |
|
虽然是流水账,但有很多珍贵花絮。看到最后都泪目了,这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一直忠于自我一直勇于创新,浪漫挑衅又细腻,当年他拿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时候我就哭了。funny facts:是希区柯克最早发觉了他,altman创立了狮门影业,altman是看了大卫里恩的brief encounter才发现电影不止于此而决心做电影的,这部片也是我的最爱! |
|
似乎每个导演的人生轨迹都是这样。 |
|
准备补一下奥尔特曼 |
|
“我比所有导演都幸运的是,我拍的都是我喜欢的电影”的颁奖致辞,还是蛮奥尔特曼蛮感人的… |
|
特立独行于大片场外的全才型导演。3.5 |
|
自我影像风格,独特电影观念,持续长久能力,电影技术革新,创作技能全面,创建电影公司,提携后辈发展。老爷子妥妥的大师啊。 |
|
“我最怀念喝酒的是酒精”,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