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小岛上的决斗 Le Combat dans l'île (1962)

    最近更新: 2025-03-20 正片
    • 主演:罗密·施奈德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亨利·赛尔
    • 导演:阿兰·卡瓦利埃 (Alain Cavalier)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62
    • 更新:03.20
    • TAG:法国,黑白,1960s,Romy_Schneider,Alain_Cavalier,剧情,阿兰·卡瓦利埃,法国电影
    • 别名:岛上的战斗@@@Fire and Ice
    • 片长/单集:104分钟
    • 豆瓣评分 6.7 (63票)
    • IMDB评分 6.5 (941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2%
    • TMDB评分 6.87 (热度:2.51)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小岛上的决斗》的免费在线观看,《小岛上的决斗》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7分,有63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在冬天刚过的巴黎,安娜认识了丈夫克雷蒙的朋友萨罗。对于萨罗这个朋友,安娜总是忧心忡忡,觉得他不像善类。克雷蒙脾气急躁,不久后更与当老板的父亲决裂,并从自家的工厂辞职。糟糕的家庭经济状况使安娜总是愁容满面,为了让妻子高兴,克雷蒙决定带她去夜总会玩乐一番。不巧正好碰到安娜的旧情人马瑞,二人暧昧的举动不禁让克雷蒙醋意大发。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Le.Combat.Dans.l.Ile.1962.1080p.BluRay.x265.10bit-国法双语crf23.mkv 详情
      Le.Combat.Dans.l.Ile.1962.1080p.BluRay.x265.10bit-国法双语crf23.mkv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FRENCH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1.99GB ] 详情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FRENCH 1080p BluRay H264 AAC-VXT[1.9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1080p BluRay x264-BiPOLAR[rarbg][13.87GB ] 详情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1080p BluRay x264-BiPOLAR[rarbg][13.8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FRENCH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26GB ] 详情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FRENCH 720p BluRay H264 AAC-VXT[1.2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720p BluRay x264-BiPOLAR[rarbg][6.44GB ] 详情
      Le Combat Dans l Ile 1962 720p BluRay x264-BiPOLAR[rarbg][6.4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在冬天刚过的巴黎,安娜认识了丈夫克雷蒙的朋友萨罗。对于萨罗这个朋友,安娜总是忧心忡忡,觉得他不像善类。克雷蒙脾气急躁,不久后更与当老板的父亲决裂,并从自家的工厂辞职。糟糕的家庭经济状况使安娜总是愁容满面,为了让妻子高兴,克雷蒙决定带她去夜总会玩乐一番。不巧正好碰到安娜的旧情人马瑞,二人暧昧的举动不禁让克雷蒙醋意大发。   而为了此事,安娜也决心离开丈夫。深爱着妻子的克雷蒙十分伤心,整日借酒消愁,直到有一天萨罗给他打电话。原来,克雷蒙参加了一个激进派组织。该组织有十二个成员,萨罗被推举为首领和组织者。每个月两次他们聚在一起进行训练,用狩猎组织的名义掩盖所从事的恐怖行动。他们白天训练,晚上讲授理论。萨罗提出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腐烂,要用武力建立新的政权。   这一次暗杀的目标是市议员泰拉斯,而行刺者正是克雷蒙。这是克雷蒙第一次搞暗杀行动,虽然十分紧张,但还是成功了。...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3 IMDB 6.9 高清
      La symphonie pastorale
      1946
      剧情片
      法国

      田园交响乐

      La symphonie pastora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古典静穆的美。根据纪德同名小说改编。从怜悯到爱,到爱的自私。是爱的原罪吗?
      • 换个名字可以叫《这狗日的看脸的世界!》脸/眼/手是三个至关重要的元素 导演花了大功夫拖延了脸与(既是观众的也是角色的)眼的交流 女主一直到快进的日记段落结束长大成人才第一次露脸(呼应的段落是成年儿子在教堂与成年女主的相遇)揭露强调的不光是女主的脸是故事矛盾的核心更是让人理解脸的不可缺席(与脸盲的危害?)第二次重要的拖延是治好眼睛那段 我们看到了儿子但女主看到的呢?通过延长两人的沉默精妙地处理了女主对(男主)人和(儿子)脸的混淆。最末刚从水里救上来的(已死?)女主睁着眼睛和男主的手-眼形成有趣的映照/儿子弹管风琴一段镜头蛮妙:弹琴的手、身边女人的眼、接鼓传花式的右摇连续的注目直到左摇回到男主的脸、手、脚 堪比盲人手摸的视角。另外田园在电影改编的视觉呈现上采取了雪原 白色成为重要意象。日记书写镜
      • “你们若瞎了眼,便没了有罪”;在原著中宗教有着强大而神秘的影响力,在影片里几乎消失,流俗为一个寻常猎奇故事;牧师被刻画得好虚伪可厌,女主的线条过于硬朗。
      • http://f.xunlei.com/88036372/file/d8cd9d20-0abb-45c5-b472-43176f0687e3
      • “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你不能吃,也不能摸,免得你死。…因为神知道,你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圣经•创世纪》
      • 法国老电影真有味。牧师出于怜悯收留盲女但却转为私心欲占为已有。盲女和儿子真可是一见钟情。最美的是盲女的眼睛。只有死能帮她解脱痛苦。
      • 这个电影的后半段真是场场戏精彩,连盲女复明这种几十年来已经拍滥到不行的戏,它还能呈现得依旧新鲜,相比起来前半段就是黯然失色的童话故事一般浅显,这组夫妻关系做得很好,尤其后段盲女显然拿到重场戏的情况下,妻子的角色还被表现了很多,这一点是原著文本所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这部写人性的电影很厉害,它具备了很好的“阅读感”,不仅仅可以被观看,而是可以被查阅被挖掘。
      • 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 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 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
      • 今天看的又一部成功的名著改编电影,对人性的复杂与阴暗刻画得极为细腻,女主角的表演出神入化,让人感同身受。真正的爱是懂得分寸感和适时的放手,而不是一昧的占有。牧师的爱既让女主角看到生活的希望,又把女主角的未来亲手扼杀。
      • 摄影很美,配乐好听,故事很古典,爱情离不开善意的偏见,主角离不开可控的疾病。
      • 电影的原样,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不畏惧情感的爆发,坦然面对远观或端详。让我想到夏布洛尔的Le Beau Serge。
      • 倒數幾個鏡頭加分!
      • 开场和结尾,牧师的欲望太暴露:借拯救的名义让自己麻醉、堕落
      • 一个牧师爱上自己亲手抚养长大的盲孤女,题材本身已引发各种窥探,加之又与自己亲儿子争女人,更是多戏。我以为牧师之爱既可恨又可怜,当然,最不幸的应是孤女,自杀一是宥于自己不幸的命运,二是在两难中百般纠结,何以解忧?一死了之。
      • 20140803yl1946年首届戛纳并列金棕榈,总觉得女主角应该找清纯范才更合适。因爱而生罪,对于罪恶,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防范。故事是个好故事,纪德编剧,矛盾冲突设置的十分巧妙,夫妻、父子、养父女间的爱与恨,涉及人伦与宗教,适合进行现代翻拍。当人们适应了盲眼,反而会排斥直白的光明。3.5
      • 根据纪德小说改编《田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原文为La Symphonie Pastorale!
      • 明暗调度得心应手,又似以此反衬对心镜投射的无力掌控。诊所来电告知吉特吕德手术成功的消息,三人各怀心事坐卧不安;雅克被错认为父亲,享受到期待已久(牧师再无可能)的醉心一吻。导演的处理都是默不作声,用复杂而明了的眼神(表情神态)及肢体语言,来呈现人物波涛汹涌的内心活动。声音与图像的结合充满了探索性的美感。
      • 心怀鬼胎打着压抑小算盘的牧师和长着刚毅脸庞的女主角,为毛我总想起殷梨亭和杨不悔,而且这个殷梨亭苟且得叫人恶心。
      • 对于见光死的准确阐释。
      • 片名pastoral兼有“田园的”与“牧师的”的意思,够怪的。现在看来,这戏剧腔让人难受。尽管情节足够跌宕与讽刺。印象最深、最电影化的段落是雅克弹管风琴一段,从拍手的机位高度下降到拍脚,双脚在弹低音部分,感觉很美妙。
    • 豆瓣 7.0 IMDB 6.7 正片
      Run for Cover
      1955
      剧情片
      美国

      寻求庇护

      Run for Cov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风景不错,叙事有些混乱
      • 主旋律傻逼西部片
      • 0801 0803Revu "Rio Bravo"
      • 从开关到结尾,我的心一直随着剧情在走。在看到疑似精神分裂的主人公从暴风雨庇护室内出来的时候,我希望那场暴雨是真的。好在,结尾的时候来了一场真真正正的暴风雨,让我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好片子!
    • 豆瓣 8.3 IMDB 7.6 正片
      Accattone
      1961
      剧情片
      意大利

      乞丐

      Accatto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真实的意大利,真实的帕索里尼。台词经典,但配乐糟糕。ppp,真正的诗人!伟大的编剧!
      • 悲观的城市,小人物的宿命感。小偷、乞丐、妓女,新现实主义。压抑感直线上扬,结尾只不过是短暂欢愉后的持久忧伤。
      • 颠倒手法,明暗结合,同质于费费的《浪荡儿》,略有意大利式轻喜剧感,但很苦涩。较《罗马妈妈》更为写实的姿态,与维斯康蒂早期风格相似。我天生就是乞丐的命运,而不是靠妓女养活。活在尘埃里的无奈与不自知。乞丐就是无耻之徒。掘墓人,给我挖一个远一点的墓吧,到有阳光的地方去,这里充满了阴影。
      • 4.5.帕索里尼的处女作,优于后一部《罗马妈妈》,开片稍显混乱,后逐渐明晰。无业青年、妓女、罗马的街头,60年代意大利的调调,但更直接、粗暴。皮条客与妓女,因爱获赎,难逃死亡,问题在社会。两段行走中的长镜头,分明起关系的变化。巴赫的配乐,犹如神助,构建起第三者的视角,投以悲悯情怀。
    • 豆瓣 7.5 IMDB 6.6 HD中字
      Sauve qui peut (la vie)
      1980
      考驾照
      法国

      各自逃生

      Sauve qui peut (la v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最轻盈的高达,美景好看,音乐也好听。他打破视点的控制,电影自由飘动,在一场戏进行时突然切到街外空镜,主角的情绪也可附着到零碎的龙套上,或由突如其来的慢动作打开新维度,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这令它能包容世间万物。从《我略知她一二》到本片再到《电影史》,一次完整的进化。
      • 说实话我对中后期的戈达尔的作品兴趣不大,那个时候他的电影已经基本不侧重叙事了,手法上又反传统,让普通观众很难看进去。这一部其实还算进行了叙事,不过第一遍依然没看进去,即使了解了剧情也很容易走神,不过看第二遍感觉要好得多。伊莎贝尔·于佩尔为拍这片牺牲很大啊。
      • 那个段落:“男A用脚勾女A的胸,女A喊“疼”,然后女A用嘴叼住男B的penis,男B发出“噢”,然后男B舔女B的臀部,女B大叫“住手”,然后女B给男A抹口红,男A若微笑,女B便亲吻他。”娘,多色情的连环游戏。
      • triste, 法国人想太多了,肉身和大脑是两个机器运作,中间没有齿轮协调,这片子是给现在被语言/话语思考主导的人的寓言书。
      • 在戈达尔看来,女演员和妓女的相同性在于,都是贩卖自己的身体,不过实存与虚构的区别。卖淫的题材作品常见于戈达尔电影,本片亦不例外。于佩尔(真名)扮演的妓女的三次卖淫。第一次和名叫“戈达尔”的导演,第二次和变态大叔,第三次的4P,都无一列外涉及到电影和卖淫的亲缘关系。
      • 周星驰电影里 左右慢动作抽如花的创意,或者大内密探里扮女慢动作甩头的创意,应该出自此片。
      • 无言以对
      • 7。加入了慢镜头
      • “没人是独立的。街莺或打字员不是,家庭主妇伯爵夫人或女仆也不是,网球冠军不是,女学生不是,农民不是。只有银行是独立的。但银行是杀手。我们不是杀手,我们只要一半。”……那么戈达的电影是不是独立的?伊莎贝尔从嫖客脸上看透的,“阴郁尊严、残酷权势、怯懦恐惧的表情”,究竟是纯粹的独立表达,还是仍然服从某终极势力的意识形态需要,释放适度自嘲话语权以证明自己的开放包容?
      • 下错了,误把《人人为己》当做《人认为自己,上帝反大家》。看到开头那头公猪说:戈达尔,我爱你,爱你的肉体,请侵犯我吧,从后面侵犯,从后面紧抱我,那种感觉太棒了.....震惊了;然后再看到一个美丽的金发女子用雪白的臀部来诱惑奶牛......不晓得该怎么评价该片了。告别戈达尔。导演最爱希胖&小黑
      • 你以为你的自行车代表行动,其实它只代表词语(mots)。
      • 在戈达尔眼中,妓女和别的职业没什么不同,或者说别的职业和妓女也没什么不同,看看那位不愿意再在电视台出卖灵魂想要回归乡野的白领女性,那位自以为拥有一切却仍要向妓女寻求安慰的“戈达尔”,他们又比出卖肉体换取灵魂自由的伊莎贝拉高贵多少呢?
      • 日本小伙也发现了---我睡了一会~抱歉~高达战士
      • 我若意志坚强便什么也不做
      • 这三十多年的老胶片质量差得令人发指,树是红的,天也是红的
      • 慢放镜头,以及与肉体有关。戈达尔邀请杜拉斯在片中饰演本人,而杜拉斯从未在场。
      • @FA&SP 3.5
      • 婚姻失败的男主角戈达尔,一直缺席的配角杜拉斯,慢镜,视听语言仍然令人着迷,喜欢结尾,刻意的点题。中后期的疙瘩太好看了~
      • 本以为戈大师的片子会一如既往的让人郁闷着,但我看到骑着自行车四处跑的Baye的时候,竟会心中一动
      • 不可忽视的杰作,比后来得到更多肯定的《芳名卡门》可犀利的多了!可谓专门用来嘲讽观众,尤其如个突然冲出来的露阴癖一般让影评人猝不及防被羞辱了个底朝天。前半部分尤其突然的定格慢镜让人一头雾水,后半部分则越发妙笔不断。4P那段真是展示资本主义生产链(包括文化生产链)的神来之笔,影评人就像那个资本家老板的下属,一边蹂躏着已被资本家践踏的文艺工作者,一边按照资本家的指示舔那些给他们抹口红的御用文人的屁眼。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用钱来衡量权力的世界,身处其中即使没有足够的钱权,也要通过花钱侮辱女性来暂时获得假想权力的发泄,人与人已丧失了本初的人际关系与亲情体验。随着进入80年代,戈达尔也反省了自己这一批知识分子的落魄处境,革命不成只能回归家庭或卖身了。最后的车祸算是给新浪潮送葬了。戈本质上是极端自由主义者
    • 豆瓣 8.1 IMDB 7.4 HD
      Europe '51
      1952
      剧情片
      美国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Europe '51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她不是共产党员,她也不是圣人,她只是对自己恨,才会无私地去爱最需要的人,那些怯懦自私、道貌岸然因畏惧真相的暴露,他们用不容置疑的学术口吻宣判这个因害怕而勇敢的灵魂是不正常的;唯有同样在绝望中煎熬的苦难者体察;整部影片基调果然很“左”;马西娜太灵动太抢戏了。
      • 完美的褒曼,如她的角色一般,发出圣洁的光芒。电影的几次转向都令人意想不到,结局实在悲伤。就算放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电影的思想也一点都不落后,甚至觉得罗西里尼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这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里面竟还有玛西娜><... 完美的电影。(意大利语版)
      • 对于“圣母婊”“左棍”不离口的当下中国人来说,是否难以理解呢?
      • 罗西里尼拍褒曼的最好一部。罗西里尼认定了褒曼体内中产阶级妇女的根,但这片中,他找到了褒曼神的一面,让她从中产阶级客厅里直接走上神坛。疯人院一场,是对意大利战后秩序的深深讽刺,唯一的朴素的善,不但不为以丈夫为首的整个男性经济秩序所容,连天主教都把她视为敌人,只有穷人寄以希望遥相祈祷
      • A+,如果说《火山边缘之恋》里的褒曼只是稍微显现出一些神性罢了,这里褒曼简直就是成了圣母玛利亚,到最后,她的神性居然使神父感到自愧不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褒曼这样表现出母性和神性而毫无违和感,褒曼简直就是头顶光环。我相信最后她会一统精神病院,成为病人们的“神”。
      • 简单地把鲍曼理解成花瓶和圣母都是粗暴而肤浅的,本剧中作为一个在罗马有影响力资产阶级家庭的美国妇人,冲破社会,宗教,政治束缚的推动力来自于她想要拥抱真正生活的愿望
      • 德勒兹分析此作将人物处在陌生的情景,角色与观众达到同一,使得运动—影像转化成纯视听情境,而此正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形式标准。一次心灵分析的绝好范本,惊叹罗西里尼叙事中的圆润变迁。褒曼出色的演技,把人物内心刻画出来,还有朱丽叶塔,寥寥几笔,就再现了卡比利亚的风采。
      • 四星半。如果真的有圣母的话大概就长英格丽褒曼这样吧。稍微想象一下,这个角色前后的转变换其他任何一个演员都不会有说服力,对于褒曼本人来说类似的表演也是前所未见。第一段的母子互动和上流社会家庭晚宴布景简直是扮演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分。
      • 三部曲之二,褒曼的表演依旧震撼,而这次少了一点情绪,多了很多的人格魅力,还是典型的新现实主义题材,罗西里尼对于社会的批判直接有力,结尾依旧五味杂陈,有时候很多纯粹的友爱和美好都不应被扭曲的政治观和宗教观染指。
      • 7.9;半个多世纪前的寓言到现今都快进化成了空想
      • 这片可以与夏布洛尔的《冷酷祭奠》对比着看,都说明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冷酷祭奠》说明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仁慈难以压制无产阶级暴劣的反抗,本片说明了无产阶级真实的困境难以换取资产阶级基本的同情。无产阶级的恶和资产阶级的善表面是魔鬼和天使显像,实则为人性在阶级矛盾下必然走向的调和。
      • 既非神性宗教,也非左派宣導,律師和醫生在醜惡的愚鈍中顯形,神父的上帝之愛也露出馬腳。精神病院是壓抑非主流的最佳武器,「反叛者」被下了邊緣人士的判決書,底層人心目中的聖人成為普通人眼中的瘋子。不知不覺中愛竟成為人們恐懼的對象,不如承認反倒是我們在現實世界的這座瘋人院中,一手造就了這些疏離和異化的囚牢吧。時代之縮影,工廠千篇一律的機械化生產那段蒙太奇觸目驚心。
      • 我终于承认英格丽褒曼最好的电影不是卡萨布兰卡 而是罗西里尼的作品了T T 这片子真是左的一塌糊涂 既可笑又可爱
      • 想要去爱是这么难以理解的事吗?新现实主义和更个人的内省心理片之间的过渡作,从工厂和医院等候室两段看,如放手走后一条路大概会更好看。意大利的工人新村和棚户跟咱们的很像啊
      • 轻巧地将二战后意大利的国家身份迷失、废墟重建、阶级差异与信仰救赎等众多问题设计到一条叙事线里的每个人物身上。标题《一九五一年的欧洲》(而不是叫意大利)就很能说事了。早在那时罗西里尼就借褒曼之口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是因恨而博爱”,似乎是当时唯一可能的救赎方式。最后也可一窥当时意大利知识分子的冷漠乃至冷血,质疑、追问着把一个女人关进疯人院,救赎意大利的罪孽靠的是行动,靠嘴争论那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恶。不过也因为这些议题讨论太多,而导致情节发展的细节上时而会出现一些令人无法信服的生硬逻辑。全片总是给人镜头很美的错觉,但回想起来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只是褒曼太美了。
      • 褒曼获封威尼斯影后之作。1.一个上流社会太太因丧子意外而逐渐觉醒、接近共产主义者、成为圣母,但最终被社会宣判为离轨者而永久放逐的故事。2.罗西里尼野心足够,从片名即可看出,影片着意辐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大洲社会状况的缩影:中产与上层的虚荣、自傲与缺乏同理心,底层民众的穷苦无望,宗教的无力与沉沦(女主的一席话就让神父哑口无言、只能自认其罪),精神病院依旧是放逐与惩戒异己者的机构。3.或许,女主并非阶级意识觉醒的马克思主义者,亦非圣徒,我更愿意将她视为脱离一切先在传统的博爱践行者,她不能被定义或归化,既神秘无端,又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4.茱莉艾塔·玛西娜仅有的几个镜头就演技满满,对男人如宝宝、需要女性装傻捧着的吐槽超可爱。5.大量运用主观镜头,精神病院里缓缓环视女“病人”们的长镜头阴森瘆人。(8.5/10)
      • 纵使你有多不喜欢罗西里尼,也会被这部作品打动....Masina一哭,我就心碎了...
      • 在这部《一九五一年的欧洲》中,罗西里尼已将新现实主义抛在身后,开始了主题先行的尝试。实际上,罗西里尼借助这个故事所叙述的主题十分宏大而艰深,甚至这部电影也不能完全承载。这也是褒曼主演的罗西里尼作品中最具深度的一部,挖掘出了褒曼的新潜力,但依旧没能获得特别突出的反响。
      • 7。罗哥原来也是左棍,褒曼也有点老了
      • 迷茫无助的资产阶级就这样憧憬着无产阶级的救赎,可惜这左的也太不令人信服了
    • 豆瓣 6.6 IMDB 6.7 HD
      旅のおわり、世界のはじまり
      2019
      剧情片
      日本

      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

      旅のおわり、世界のはじまり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入场零期待,结果完全超出预期。当日本人在他国,无法融入异乡文化,与城市格格不入,往近了说是《迷失东京》在乌兹别克斯坦,往远了说则是安东尼奥尼。尤其是其中的很多光影的小技巧,多台摄像机画面的交替,摄影主体与摄影者,黑泽清对影像的了解和控制并没有被一部所谓的“旅游电影”所限制住。个人不喜结尾部分消防员和歌舞片段,太写实和娱乐,反倒消解了前面大半构建的难以诠释的流动印象,反而流俗了。
      • 一个星球的观察组对另一个星球的拜访,异国无数的亚空间,链接两颗天体。若即若离,排斥逃避又感同身受,逢场作戏又真情流露。建立于冥冥之中的魂灵暗流,穿透摄影机景框构成的偏见壁垒。探索融入他乡的困苦旅途,即是学会接纳自己与世界的碰撞。反政治任务的献礼片,借无成熟意识的游离个体完成使命,误解化为交流,天真化为自由。
      • 难免不让我想起《迷失东京》,同样是在异乡的孤独,相比之下,这部真的非常不动人。女主一个人挑大梁能力稍欠,实在无法让人共情。
      • 3.5/5 自由的表象包裹孤独 第一小时能有五星 游乐园那段好笑又心酸 市场那段就有些谜了 一度让我怀疑女主智商 还那么长...好在最后圆回来了...前田敦子演技非常在线 #tiff19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