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目中的洛丽塔,是娜塔莉·波特曼! |
|
不喜欢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名字。 |
|
这不是纳博科夫的而是库布克的洛丽塔,彼得赛勒斯的独角戏。他撕下了书中亨伯特激情美妙的伪装,表现了这个故事真实的一面,那些丑陋的猥亵的,与纳博科夫对美的追求完全相悖。他突出了犯罪和偏执的主线,这是两个男人的搏斗游戏,对欲望的讽刺。撇开小说,这也只是一个干巴巴的社会讽刺备注。 |
|
1997年和1962年的两版洛丽塔都看完了,库布里克这版比前者在情绪上更节制,也更冷酷一些,无感情的旁白,急转直下的剧情推进,隐秘的情欲、身份的焦虑以及最终意识到的爱合力将男人推向毁灭,她背后的巨大邪恶是你未知而不可接受的,你牺牲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生命,换来的只是看洛丽塔微微皱眉 |
|
她就是不爱他 他就是爱她。 |
|
这个版本才是好的 |
|
1997年版和1962年版各有千秋吧?可惜都不是我的菜。——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
|
男猪脚真怂真猥琐。女主角貌似也没97年的可爱。情节又拖沓。衬托得97年的男主角好有气质啊。 |
|
老库可以抓住大的主题和重的主题,老库也懂得幽默,然而对于情绪的微观把握,或许还差一点,人无完人,如果他都行,那就过于完美了。不对,其实已经完美了,《大开眼界》对情绪的操控已经炉火纯青,毕竟较之《洛丽塔》,他又长了三十多岁,三十多年,能发生多少事情啊。总而言之,97版的选角和意味更 |
|
可能是因为看过后面翻拍的那个更性感的版本,所以看这个库布里克的原版反而不是很震撼。可能跟选演员有关系。这个老爸长得一副糟老头子的样,就不如后面的那部英俊潇洒,因此怎么也同情不起这个角色。要不然,就是在这个原版里面他就是想要塑造糟老头子的反面形象,而翻拍更愿意把他正面化。 |
|
重看@影城,三星半,半星给彼得·塞勒斯;开头颓唐阴森氛围颇有黑色电影腔调;原著中苦苦执念的欲望,无需过于具象的事件来说明,一种音节的感知,一个眼神的流露,一次心碎的瞬间,97版的铁叔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亨伯特原型!重逢后应“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才对啊。 |
|
和97版Lolita比较知道什么是:品格。一如区分黄色小说和严肃文学一样,两者无涉。竟然,分寸拿捏地如此充分,以及冷峻。 |
|
克星都是女人 |
|
相对于翻拍版的滥情,库布里克版实在够狠,Humbert的猥琐与自私, Lolita的冷血较之人物发展看算是最为合情合理,表演方面依旧认为Shelley Winters演得最好,至于表演大拿Peter Sellers反倒觉得演得有些做作了,大银幕观看,摄影加分。 |
|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库布里克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
|
|
LOLITA的电影,书,人,甚至名字都代表了一种诱惑~ |
|
冰冷、准确,文艺老狗不敌腹黑萝莉,后半段略拖泥带水,但尾声很震撼。“我们都在扼杀自己的情感、时间和生命,在一片黑暗当中。” |
|
还是喜欢这个老的 |
|
一群沒有絲毫性吸引力的男女演員,演了一場只有性與性關係的權謀劇。 |
|
一段被禁忌的关系,一边是心甘情愿地被毁灭,一边在三心二意地练习魅力。这个版本的改编突出了中年老男人丑陋的控制欲,简直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但库布里克的魔力是让最可恶的人闪光,例如赫伯特最后的泪水和倾囊相授。 |
|
4/18/2015库神回顾展归来。由于库布里克几乎重写了纳博科夫的剧本,电影和原著差别不小,前半段喜剧色彩浓厚,后半段略显拖沓但结尾反转太出人意料了。受限于海斯法典,全片毫无情色场面,暧昧隐秘的情欲和近似黑色电影的风格让这一饱含欺骗与背叛的悲情故事显得更加回味悠长。(8.5/10) |
|
五十三岁的詹姆斯梅森精气魅力明显转衰暂且不论,雪莉温特斯的房东太太实在是迟钝到了几乎不可信。教授租房询价从一开始的很是犹豫到马上入住,不就因为一眼看到草地上玉体横陈比基尼的洛丽塔吗?母亲还要特别“装傻”追问一句:是什么让您改变心思?更像是为了导演强烈施讽意图在代问。这就是老库经常被人诟病的过分居高临下冷眼旁观的“厌恶人类”倾向——分明已经魅力与龌龊混杂的角色原型,仍要给你尽可能往后者方向去倾斜,使其魅得苍白无感而龌得让人生厌,但又不是不留痕迹水到渠成的高明技法,刻意显白的叙事操纵比比皆是。而且不单单是主人公,几乎片中所有角色都被如此构造,由此而形成一种冰冷生倦的叙事情绪场。两星半。 |
|
我很抱歉骗你这么多 但生活就是如此 在我看来这才是恐怖片。。。。。。。。。。。。。。。 |
|
前半段更像所谓“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我也更喜欢,很多处理让人感觉女主就是库布里克的傀儡,简直是他在撩人。后半段关注男主的偏执和自坑的悲剧,有些过于断层和冗长,有种把故事硬拉去和倒叙段衔接的感觉。还是很好看的,题材也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但还是看不到什么探讨价值。想看97版。 |
|
【B】自私又可悲,所有人都被欲望毁灭。 |
|
太一般了= = |
|
情绪很到位,没有情色镜头,却让人有种压抑感 |
|
老库一开场就借彼得·塞勒斯之口奚落了之前令他不快的斯巴达克斯,比新版高级讽刺更多,洛丽塔虽美但碍于年代情色含蓄,对这个故事的期待以致两版都不太喜欢。对演员有调教感男主一般女配出彩,大段的对白尤其塞勒斯那段超快语速听着有些晕。资料馆回顾展。 |
|
爱情片与Film Noir糅合,美艳的少女和那层薄薄的情色真是让人不能自已,换做是我也会不顾一切爱上她。“我很抱歉欺骗了你那么多,但生活就是这样”,最后Lolita道出一切时感觉自己被戳死了。 |
|
原著中充斥着大量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不管是自述还是日记,老库则将这种精神分析式的主观倾向基本剔除掉,完全跳出来以旁观者的姿态用近乎残忍的态度冷静审视,别有一番味道。翻拍版中选的杰里米艾恩斯的怪蜀黍气质过于明显,詹姆斯梅森则要内敛的多,不过最夺人眼球的还是塞勒斯一贯神一般的表现。 |
|
Quilty实在太像伍迪艾伦了...... |
|
不懂这种拿点原著皮毛来写自己故事的行为怎么能叫做把小说拍成电影的,最重要的是完全曲解了纳博科夫要写的故事 |
|
纳博科夫写的是欲,库布里克拍的是罪。 |
|
A / 蓝丝绒式纤弱而诡异的叙事质感,又布满了如华服上的虱子一般令人战栗切齿的细节,人物仿佛被压抑的精神病人时不时迸溅出碎裂的梦呓。到头来又只觉得立意无关情欲无关控制,口吻既非戏谑讽刺亦非辩驳,最终的风格既非悬疑情色亦非黑色电影——似乎只是一种指向靡费与颓丧且黏著力十足的神秘感修辞。感觉是气质上最接近《大开眼戒》的库布里克作品。 |
|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97版和62版都各有千秋,但我还是如坐针毡,不喜欢黑白电影也是原因之一。 |
|
可能因为受限于海斯法典,所以这部情色电影其实并不情色,同时这版的洛丽塔好看归好看,但是其实并没有多么吸引人,当然古怪的那一面也是有一些可爱的。而詹姆斯梅森扮演的教授更毫无魅力可言,而且在母亲尚未去世之前,我也感受不到他们之间有多少暧昧哇,非常稀薄。
我不知道是故事本身的问题,还是啥,库神在这部电影的视听表现对我来说没有太多可触动的点,还是说我本身的心态还没有到大叔的阶段,所以整体比较无感吗?
其实,洛丽塔的故事某种意义上都已经成为一个文学母题或者某种心理学现象了吧,的确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于我个人而言,虽然似乎能理解主角的这种病态的占有欲,控制欲,但是我从来不会想要用强制的手段去得到什么,我还是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从来不喜欢逼迫任何人,没意思。 |
|
后半段比前半段精彩 |
|
几乎没有一镜情色镜头,可重头至尾都感受到了无尽的勾人魂魄的情欲与暧昧,真是意犹未尽。库布里克版的洛丽塔,满足了每个男人一切的春梦与幻想,谁不会为之心甘情愿陷进去且无法自拔呢?! |
|
个人感觉,相较于97版偏重于情欲,整个氛围拍得氤氲暧昧,62版反而带着浓浓的讥讽。Lolita从来没有爱过Humbert,她的行事作风出于自己的目的和特意的玩弄;而男人则陷入到对Lolita的痴迷和自我感觉良好当中,跌进自以为的两情相悦当中,被强烈的嫉妒心、占有欲搞得狼狈不堪,丑态尽现。男人爱着的也不过是自己构建起的又纯又欲还会乖乖跟在身边的女孩幻影罢了。James Mason表现非常好,而Peter Sellers多少有点过火了。 |
|
这种变态的歇斯底里,适用于各种爱情。库布里克把细节和心理刻画得太细微了,痴狂的病态令人几欲抓狂。为弗洛伊德和纳博科夫,注入了一些库布里克。 |
|
三星半。库布里克的洛丽塔站在60年代性革命的门槛上,但还无法忽视风化与道德,而只能与审查制度周旋,最终制作出了一个充满隐喻和幽默的黑色电影。它是洛丽塔,毕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主体故事,并且比纳博科夫后来出版的那个剧本要好得多;但它又不是洛丽塔,97版无法还原的,这版只有相去更远。不过,谋杀奎尔蒂的部分,这个版本的原创戏码甚至好于原著:化身元老院元老的奎尔蒂、大吊灯下的乒乓球和肖像画后的杀戮,是独属于库布里克电影的创造性语言。 |
|
生命中总是会出现令你倾心人,你想给她你觉得最好的生活,你想牢牢的握紧她,可你越想拥有,她越想逃离。★★★☆ |
|
精神内核上与原著最南辕北辙的一部洛丽塔 |
|
库布里克未成老变态时的作品,传统意义上的好电影。证据,坐我旁边的姑娘看哭了。 |
|
看错了版本,里面的洛丽塔年龄过大,又少了那种灵气和邪气。活脱脱扭曲成了老流氓和叛逆期女儿之间可歌可泣的家庭伦理故事。俗气 得很 |
|
《洛丽塔》——库大爷这一版,看的时候竟然有些担心,稍有不慎,便成为好莱坞庸俗的肥皂剧了。这版洛丽塔美,几次抓狂也恰如其分;亨伯特尽管卖力,始终少了那种“痴”一样的迷恋。单从演员的选角上,不及后一版。看完使我更加确信,洛丽塔仅仅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同样也包括那次漫长、无望的旅行。那个完美且邪恶的剧作家,只不过是作者多重人格的一次投射。他开枪击中自己,醒来发觉自己还在现实的牢狱中。想象是完整的,也是易碎的。亨伯特即使再老、再博学,即使记忆无限复活,即使想象无穷蔓延,他的心始终停留在17岁的夏日里,没有成长,也可以说是枯萎于此时。筱山纪信所说:“少女傲慢、撒谎、残酷、多变、凶暴、过激、反抗、背叛、坏心肠……那么多的品质只有在少女时代,纯粹无瑕而又美丽地体现在同一个生物体上”,如果换作他来拍,可否? |
|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洛丽塔?”
“因为她本身的,及她带给我们的疼痛。” |
|
陀师的《罪与罚》仅是库版《洛丽塔》的色调,人与上帝的关系才是这部歌颂信仰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杰作的真正核心。60年代的美国没有自由,沉闷而保守的制度、教条和道德令库布里克这位天才不得不去文学世界寻找灵感。纳博科夫这部现实主义批判作品里的每个人物都处在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SM关系当中,或许只有库布里克天才般的眼界才会在这种禁忌之恋里捕捉到纯洁爱情的踪影。神圣而高贵的自由最终被他出神入化的手法成功搬进镜头,为此我们才会在影片的第一幕邂逅那幅充满爱意而非散发淫秽气息的画面。既为女神像又是笼中鸟的“天才少女”的异化恰恰源自她的母亲——作为奴隶的奴隶远比作为物化的对象更能敏锐地感受到来自“规则”的压力和威胁,然而作为上帝的原则只会让人变得卑微,唯有爱情可以让人变得再次伟大。祝贺这只爱情鸟最终获得自由! |
|
有时间再看一遍原著。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第二遍看。果然大银幕感觉不一样!除了洛丽塔的美丽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以外,也更能够融入剧情了。片尾男主纠结抓狂的时候看得我也纠结抓狂。之前没注意的彼得·塞勒斯这次也发现很亮很出彩!之前我打四星怎么想的?!果断改五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