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片导演也是这次平遥节的评委,慕名看了他的这个新片。看着几位法国老戏骨尽情飙戏还是挺过瘾的事,只是剧作的庞杂、臃肿,导演的过分用力、炫技毁了影片的节奏和叙事。还不到六十岁的导演,一旦成名被宠之后,为什么总是会如此自我膨胀、不知节制呢?中外都有不少例子,值得思考。 |
|
题材,类型,风格元素的混合,加上本身是戏中戏的。遗憾还是情绪也混了,时而喜剧,时而深情,时而疯狂,看下来有些莫名其妙。不过,甘斯布仍然很有魅力,有属于她年龄的魅力,也有小于她年龄的魅力。 |
|
我是福茂我也不选这片进主竞赛……闪光点有,比如“film as brain”,马修阿马利克在制片人压力下疯狂构思电影那段很high,结构也蛮有趣;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表达过量,其次是大明星太多导演控制力不足;总之最终观感一片混乱,有些诡异的笑点。不过该逗该甜该虐的地方都有,三星。 |
|
何止是混乱,部分桥段得和大卫·洛维的《鬼魅浮生》对着看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点,从这个角度出发两位导演就像是拿到同一命题作文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思路,跑题不跑题的就再另论吧。 |
|
阿诺·德斯普里钦的电影就像某种奇迹,一闭上眼睛就会消失不见。 |
|
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这部电影,时间线非常混乱,真实和虚构各种交叉,再加上人物心理的主观想象,导演把这个故事讲的异常复杂。不过风格上还是非常的作者化,请来了一堆大明星,导演却只顾着自己high了,不顾节奏和叙事,看着挺累的,也许以情绪见长,用情绪串联故事的电影都比较难看懂吧。 |
|
所以...是一个被透视弄疯的导演的爆笑喜剧?心疼戏内外的制片人各三秒。虽然从第一秒尴尬到最后,但至少给人种烂片套烂片就谈不上烂的感觉——类似于看阿马立克和他对面一团由几十人组成的连体人在黑洞般的滚筒洗衣机里甩来甩去。安慰自己至少get了两场阿马立克和马良/甘斯布的辣眼床戏。 |
|
快叫Ismael把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拍完咯!!! |
|
「她做爱时总是哭,而你现在在哭」导演要创造消失感,而观众只需去体验,阿诺在此证明了演员不在场的状态成立,人物只是充当着情绪的载体,所有情感被不断力推向顶点,现实的血肉之躯随之沦为虚无的渺小魂魄,不断被掏空最后瓦解;可以用能想到的任何词语形容这部电影,杂冗、矛盾、深刻、垃圾、伟大… |
|
S'inventer lui même et s'en débarrasser |
|
伊斯梅尔的间谍电影拍到瓶颈,他恨弟弟童年恃宠;西尔维娅与伊斯梅尔的关系走到平淡,她焦虑如百万星河;布鲁姆与生命的关系走到尽头,他的记忆亟待急救。卡洛特从始至终都没有回来,她失踪在一具空棺里,幽魂却折磨着与之相关的每个人。对过往无奈、当下犹疑、未来恐惧,哪怕记忆回归,情感依旧失踪。 |
|
马良和爸爸的片段挺美,即使只是站在窗下远远看着也很感人。 |
|
幽魂就是德斯普里钦的创作噩梦也是他的灵感,当导演掏心窝子想要把自己的那些表达告诉观众时对于喜欢的影迷是莫大的享受。故事里只有归来的亡妻是真实的,缠绕的其他是迸发的虚幻思绪用各类型混搭拼贴不在场的生活,类似于人到中年的总结像老朋友追着你倾诉,混乱的段落佳句频出。法盟加长版强行入十佳。 |
|
“世间最后的真理,戴著透明的爱的面具。”21年的空白绵延成因想念而生发的恐惧,再进一步缠绕为驻扎在心里的执念,「幽魂」是念念不忘,是自我选择流放,是无法越过刀锋;创作受到现实的滋养,并反哺现实,当假象成为真实;打乱时间线的叙事,让影像成为情感流动的容器。 |
|
轻与重,虚与实,你可以恍惚于世,但切不要嫉妒鬼魂。 |
|
本质上类似一部高清版的《内陆帝国》,角色的噩梦诅咒映射电影碎片鬼怪的结构,电影创作的主题、淡入淡出剪辑又不断透露着亦真亦假的感觉,而猜测真假亦不再重要,从影片的开始我能强烈感受到一种激情澎湃的创作,一种无理性的情感冲撞。 |
|
感叹路易加瑞尔还是在他爸的电影里最帅啊。电影整体比较乱,有种想到哪说到哪的随意感,不过几个演员都是喜欢的,而且好像都被挖掘出了别样的魅力。戛纳竟然放个非导演剪辑版,也不差那几分钟,为什么呢? |
|
比之过去“两面镜”或“三面镜”的互指渗透,德斯普里钦这次将影像进一步割裂编织了一张空前繁杂的自省网络,过去的纠缠,创作理想的不达,身份定位的迷失,这些繁杂造就了提炼表达主体的无意义,毕竟生活的灵感来自参悟的一切。阿诺以创作“回忆”见长,难得展现一次当下心境,没想到娱乐性还这么强。 |
|
东施效颦的《伊斯梅尔的幽魂》最终反证了《提喻纽约》的伟大。前任与现任的关系在这部严重拖沓的作品里复杂得犹如一团乱麻,为此德斯普里砍这部用 “电影”过度粉饰的电影最终考验的是观者的眼力。在虚实互文的结构里,你得区分什么是他昨夜的旧梦,什么是他笔下的故事。然而但凡真正有过失恋经历的人都会对这些矫揉造作的障眼法失去阅读耐心,魔怔艺术家忽左忽右患得患失的徘徊状只能证明他想从两位缪斯身上获得创作灵感而不是爱。 |
|
具有法式精神崩溃的爱情戏剧,我个人很喜欢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不妥协,当然中东间谍部分的戏中戏也很精彩。在巨幕上能看到马良正面全果,真是满足哈哈…… |
|
1.回忆、文学、梦魇等等全都是影像,一场现实与虚幻的无休止媾合;2.失踪的人在亲人中缺席,只剩下回忆,遗忘不了,是否还存在? |
|
很怪的开幕片,一言难尽。一条线是疯癫导演和他的间谍戏中戏,另一条线是他和女友及失踪21年又突然出现的前妻三人间的狗血抓马,中间穿插交叉剪辑和闪回,最后是甘斯布间离交代结尾。情绪转换猝不及防,个别段落惊悚感,总体观感很跳跃。但又不得不承认,片中一些段落和台词拍得很动人。马良全裸出镜 |
|
戴普勒尚将类型电影中的通俗桥段杂糅,却不契合观众审美感的叙述手法自然会导致两极的评价,如果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将母题(各种情感杂糅而成的毁灭与幻视感)构建起一种立体而复杂的「建筑学快感」,那也只能祝福导演「开心就好」。 |
|
同质于《国王与王后》,情绪和形式完美协调。剧中人的自我拷问反成为剧外Desplechin创作的基调。对于有热情的作者,什么是表达过度? |
|
这不就是常见的古典戏剧元素中的幽魂,现代剧作中惯用的人物困境主题,杂糅了戏中戏,文学做引线看起来有趣实际观感就像那节车厢戏一样摇摆昏沉,虽然有几幕古典大气让人印象深刻但依然不咋喜欢。私人觉得马良应该是情人,甘斯布当幽魂。看到后面就觉得冗长的烦躁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人幽魂说的婆婆妈妈 |
|
一条线是男主角的爱恨情仇,一条线是他拍摄的电影情节,两条线都非常激烈,因为男主角的创作状态而互有缠绕。有很多金句,对几个桥段非常喜欢,但整体放在一起显得非常奇特,我很难理解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但我觉得它讲出了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生活如何影响他的故事构思的过程。 |
|
一度让人想到雷奈《我爱你,我爱你》,但甚至还没有《保持站立》来得彻底。 |
|
这就是一个电影版的波洛克作品,唐突却流畅,近乎癫狂又异常平静。/最爱阁楼讲戏一场,文学、绘画与影像之间的互动、戏里戏外又戏里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张力实在太过瘾。/每一段人生轨迹里那么多没有解释或结局的人与事,渐渐都成了幽灵,在每个被噩梦惊醒的时分,提醒着人们仍要背负着它们前行。 |
|
记忆便是幽灵,幽灵便是记忆,来去如潮水涌上褪去,色彩若夕阳之光,柔美倏忽又悲凉深邃,影片的节奏、叙事、类型、影调之组接便是不断熨烫此种挥之不去的破碎体验 |
|
【4.5】先是多重时空的穿插叙事,随后以人物的回归打破已存在的折叠结构,用关系的错位反差制造鬼魅,于是“幽魂”便自然而然地现身。而情绪也伴随着建立-破坏进行着脑隙游走,爱之梦魇深扎于心。 |
|
你不要像幽灵一般缠着我。这种自己疯也要整死别人的剧本不太适合我。 |
|
前半部远好于后半部,后段甚至可以说完全失控。特写部分都很迷人,情绪大于叙事。 |
|
几条时间线交叉闪回完全乱掉了。几个角色之间的冲突要么太刻意,要么太平淡。夏洛特·甘斯布这种将纵欲和禁欲两种气质结合的这么好的演员在这部戏里毫无发挥空间,简直是个断线木偶。导演借每个角色重复的传达“我老了”这个信号来表达自己烈士暮年。 |
|
电影像是大杂烩,故事多元,叙事繁杂,几条线交叉闪回,有点难看懂。这个庞大的结合有点玩砸了。若不是两位女演员的魅力支撑。马良的漏点毫无用处。 |
|
德斯普里钦的脑回路和我们不太一样,他电影的尬来尬去逻辑性我等是难摸清了,给他自己一个人嗨的精神加分。 |
|
看了两部后我逐渐感受到德斯普利钦的好,故事其实是在为情绪服务,能感受到导演那种澎湃的创作激情,而丝毫不去理会周遭的你我,情绪所到之处是思想的恣意妄为,心灵的自由驰骋,这样做的人,在美国是马力克,在法国也只能是德斯普利钦了。 |
|
谁还不是自己生活中的drama queen了,整体法国传统片叙事风格,戏剧张力过于浓厚,片中片还是挺乱的 |
|
剪辑好碎,有一搭没一搭看看脸。 |
|
真是糟蹋了俩我超喜欢的女演员。最后简直莫名其妙前面神神叨叨后面就为喝一碗心灵鸡汤?最后的观影动力都变成了德斯普里钦标志性的血呼啦差镜头啥时候出现。看到半拉脑袋被崩掉,ok,结束了。 |
|
前半程5星,后半程混乱。 |
|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135分钟导演剪辑版。结构和剪辑有点摸不着头脑,戏中戏跳跃剪辑贯穿始终,玛丽昂·歌迪亚的角色突然出现又一度消失不见。结尾也很怪。神经质的气质和我所钟爱的此前德斯普里钦作品风格大相径庭。现实与电影、虚构与想象混合交织,后半段节奏完全乱掉,不喜欢这种调调。两星半 |
|
4.5,"幽灵"的另一种学名即"闯入象征界的实在之物",《伊斯梅尔》的开始我们很容易自负地从中分辨出伯格曼、左岸派或印象主义,同时也会诟病在其嵌套文本无法对称,而在其持续的生产性影像:生成—幽灵模式之中,德斯普里钦终将展示出一种失衡的平衡,其唯一的瑕疵仅在于某些喜剧桥段的画蛇添足 |
|
两种透视法决定了西方百年争端,生为受害者怎会劫机?从消失二十一年的妻子回归到俄罗斯间谍爆头,现实虚构逐渐模糊,想一出是一出,很法兰西 |
|
很熟悉的法国配方,很熟悉的法式面孔,很熟悉的时空跳跃,很熟悉的情感纠缠,而最重要的是,当男人迷失与崩溃时,我也在同样的漩涡里。看完以后,有一点释放的感觉,因为他并没有比我更优雅(面对某种遭遇与情绪)。 |
|
你的过去随时都会骚扰你,没有原因也没有解药,只有无尽的焦虑抑郁。 |
|
在前方美女的阴影中昏睡了半场多吧,后来换了一个角度,才终于清醒的看到结尾,摄影画面超赞,很多静止的画面有一种灵异感,剧情没有看懂,好像没有幽灵,又好像每个人都是幽灵~ @法文 |
|
我觉得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只是仿佛用混乱并不足以解释这部片子的荒唐。 |
|
2.5 视听蛮炫(好爱坐火车那段),时间线完全不是问题,最让人不舒服的是每个人都演得歇斯底里的,所以整个电影都有点奇怪,失控又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结尾也好泄,观感一般。再加上pretentious的报书名(单扣星罢了),戏中戏的部分也是插得莫名其妙。疯良真可爱XD 就...真的很烦加瑞尔啊- -|| |
|
首先看的是129分钟的导演版,还有就是QY奇遇字幕组的最新版本,应该说还可以看明白,至于电影的后半部分是什么寓意,可能还是我愚钝需要再看看再说。没有喝咖啡☕起码没有别人忠告的那么难看(不适合我看)当然遇到这么多各路明星大咖,也是该片自己不能不看是原因之一(很多演员自己喜欢) |
|
情感澎湃,影像迷人,戏中戏的形式不只是相互指涉,还带有些回顾过去作品的趣味。剪辑和表达也并不混乱,无论是拍摄线的虚构/现实/创作三个层次,还是回归线的过去/当下两方面,最后都完美的交融在伊斯梅尔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