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芙很伟大,演技很棒。 |
|
纵然生命已经如此千疮百孔,我也要贴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创可贴,假装没事一样,好好生活。可是太痛了,里面伤口都烂掉了怎么办?女儿都看出来我是个假人怎么办?反正要么吃安眠药,要么为了大家,“好好生活”。你尽管试试,看你能不能真正好好生活。去吧,你有完全的自由。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忠贞不渝的爱也只能是一场幻梦。我更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把我敲醒,告诉我我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那好吧,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活生生?幸福是真的吗?痛苦是真的吗?爱是真的吗?至少,好好生活的我是个虚假的人,我不停重复练习着这种虚假,并寄望有一天,我能真正变成一个真正活着的真正的人。 |
|
天作之合 |
|
三小时四集的足版真是,没有遗憾的同时,叹服Liv的演技,又被如此真实的痛苦折磨得痛不欲生。观众未必不比演员痛!那个吞药的长镜头简直看呆了。其实伯格曼的电影很多元素都很类似,钟表急促的嘀嗒声,猩红的阴界,以及永远互相折磨至死的最亲密的人。真的很多再也不想碰第二次了… |
|
中心缺位的分屏:被分成了左侧和右侧,观看者的视线被挤压,以及发生在画面之外的强暴事件。
伯格曼(尼克维斯特)的摄影机并未定在一个已经完成的构图之中,摄影机随着人物在穿行在两个房间内的人物调度进行微观运动,然后回归原位。
《面对面》的外部世界(电影世界)并不是中立的纯粹空间,来自欲望,家庭创伤的罪疚感构成了影片的威胁性恐怖,以及作为女儿/精神分析师形象的梦境——直接凝视着深红色与纯白色的疯癫与病态。受难者与拯救者。通过招魂,或曰精神分裂,凝视者通过自我凝视意识到自己的被凝视地位。 |
|
“在残酷的竞争市场里头,不忠的现象再寻常不过了。” |
|
最难还是与自己面对面。丽芙·乌曼失常后的癫狂,确实有问鼎影后的资格。拍了那么多心理戏,或是问天问神的电影,尤其觉得伯格曼旗下的女演员,特别愿意在镜头前交出自己的身体、妆容甚或是灵魂。那种沉浸感,很有震慑力。那么多年的作品流淌于眼前,诚如女主所言,衰老真的很可怕,别有一种心疼。 |
|
她被那些来自过去的情感与画面困扰,最终导致她无法继续扮演自己作为妻子,医生,乃至正常人的角色 |
|
#重看#目睹自己正在死去的场景一再重复,正如他永远在强调家庭阴影导致终生的冷淡;未知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恐惧,她心里有个无法言明的魔鬼,从内部吞噬、消耗着正常光鲜的外表,他们所受的煎熬和折磨,因果循环在一代一代之间; 丽芙·乌曼神演技,伯格曼内心戏的代言人。 |
|
厄尔曼扮演一个心理医生,到爷爷的乡间别墅度假,但家庭往事导致她陷入忧郁的深谷,并产生幻觉,以致心理崩溃,试图自杀。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f1ed88745a(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160/160680.xml) |
|
这片子和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异曲同工,不过Liv明显演得比Monica Vitti好多了。伯格曼想把现实和梦境糅杂,只能说这不是他之所长。作为冲击奥斯卡必备元素之一,由Liv诠释的精神病帮了伯格曼太多。 |
|
过去爱的缺失成为梦魇吞噬自己,渴望性的侵略却依旧阴道干涸,精神世界崩溃瓦解,直到最后,也只有对爱的体悟方能拯救自己。 |
|
好压抑,不喜欢这么压抑的片子,但是女主演技还是很棒的 |
|
金馬三小時版。善於壓抑的主角珍妮,其實從來沒有好起來過。童年的孤獨恐懼一直累加,但她用假裝一切正常來度日,直到某日被引爆而崩潰。Liv Ullmann演技太可怕了!引用柏格曼的評論。他形容「Liv表演像獅子,充滿力量與才華。身體每個部位都充滿了感情,洋溢著淒楚卻可信的入世感」 |
|
还是伯格曼符合爷的趣味 |
|
176分钟,前一半睡着了,后一半差点跟着要疯。我建议每一个心情抑郁的人暂时都不要碰这部电影,沉浸感太强了,看了想吞药。@香港艺术中心 |
|
画面层次分明,Liv Ullmann的表演惊为天人,哭的太撕心裂肺了,假面我没看懂,这片看懂了,不论是剧情深度、画面还是表演都是:神作。 |
|
173分钟电视版 |
|
女主演技很赞 |
|
这种神神经经大哭大喊又扯到幻觉死亡的片子实在不太可以接受。昨晚刚看的“魔笛”里那个女孩观众Helene Friberg居然又演的Anna,Gunnar Björnstrand已经这么老了感觉好悲伤。 |
|
丽芙乌曼走入幽深的暗道,一点点的去触摸面对面的对方,亲人、自己,然后就是死亡。最后舞台剧式的表演也注入了眼神中柔软的部分,她将自己处理得如此自然,是一座柔软的雕塑。 |
|
太压抑太致郁了 |
|
又见心理流,又见面部独白特写,又见歇斯底里大哭与大笑。 |
|
睡眠成为理解内心痛苦不和谐的方式,沉浸在无意识中,撕掉态度、经验、规则的外层,释放没有经验的痛苦,这是梦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伯格曼继续分析婚姻关系的复杂性、父母和孩子的复杂性、家庭的危机等主题,但这里的主题结合了之前所有的主题——这就是“我”,与自己的碰撞。电影很大程度上与丽芙·乌尔曼的表演有关,如此惊人。 |
|
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而不选择面对的时候,就能当它们完全没有发生吗?不能。
|
|
3.5 结尾不行 |
|
丽芙·乌曼是个可怕的女人 |
|
复健093.4.5 “Why must I always have a guilty conscience?” 作为我最近计划看的最后一部伯曼,这个电影好像在窥视我的生活。那些也是我做过的梦,也是我的恐惧。这样糟糕的关系一代代传承,女儿从不抬头看她,“你从未喜欢过我”。爱无处不在就连死亡也不例外,但从未属于我。还有比这个更绝望的结尾么?“我明天7:30照常上班。”只要你装作一切如常,那么一切就会如常,这样的痛苦无限循环,日复一日,日复一日啊。 |
|
1. line between external behaviour and internal impoverishment; 2. I know that loneliness; 3. too many overgrown children; 4. an army of emotionally crippled people shouting in languages that can't be understood by each other - even lonelier; 5. love embraces death #bergmania# |
|
70年的伯格曼似乎在经历了大幻灭和痛苦折磨之后,进入了一种恐怖的虚无主义,而这一黑到底的虚无主义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他的创作力。《面对面》中对于死亡恐惧的描写几乎算得上陈词滥调,幸而在乌曼震撼的诠释下才不至于流于泛泛。作品只停留在心理层面上,也就没能像伯格曼其他探讨心理与梦境的作品那样获得存在主义层面的意义。这一点尤其显现在后半段的疲态上,他努力在通过乌曼绝望地想要挖掘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却错误地把这当成全人类病态和孤独的代表。影片结尾看似温柔地回归了爱的主题,但背后却是伯格曼以嘲讽姿态掩盖着的绝望。女主角凝视着祖父母间的爱,却心知自己的命运是永恒的孤独,死亡的阴影将一直如影随形。 |
|
7。面对面是个好电影——丁神 |
|
伯格曼第n次在影片探讨童年精神创伤,梦境与臆想都在幽暗的密闭空间中发生,这是人这一生都无法冲破的桎梏。丽芙·乌曼演技炸裂,在大段的长镜头中,演绎无故狂笑,崩溃痛哭,颤栗恐惧,满腔愤恨,人格分裂,最后回归平静,全部一气呵成,情绪转换之快,过度之自然令人叹服。 |
|
后期的伯格曼把视线从神转向了人,其实也是从虚转向实。但是他又借一直极端的实把一切导向虚。总觉得这个时期的伯格曼特别狠辣。 |
|
zxd |
|
类似野草莓里的老头,也看见棺材里的自己。看来大师对这个桥段很满意啊 |
|
库存告罄 |
|
时不时看看别人如何痛苦啊自己就能快乐上一阵子 |
|
7.5 |
|
瑞典中产家庭的遗传厄运。与3年前的《婚姻生活》有着相同的主演,但这部片子更让人想到30年前的《监狱》——女主角在黑暗中穿越人的森林,如同行过死荫之地,有种寒冷诡异的美感。导演在角色的对白中自揭伤疤,投射了很多自己的童年阴影和精神困境,因此合理怀疑那个放屁笑话也是伯格曼本人的经历。 |
|
可以理解为《犹在镜中》的姐妹篇 |
|
女神终于放开飙演技了 |
|
在心情最压抑的时期还要观看伯格曼的影片简直雪上加霜 |
|
英格玛•伯格曼太喜欢拍摄心理剧情片了,通过电影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寻根求脉进行自我剖析或自我解构,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根结部分加以透析分明,但又总是种种无解之状。因为现实迫使人成为一个变形的自己。 |
|
人越来越浮躁,伯格曼的电影是越来越看不进去了。当然这本也算是他后期自《呼喊与细语》之后那些无比晦涩的探讨病态心理的那些电影之一,感觉实验色彩比较浓厚。 |
|
【2020桃花岛影展】对剧情不大感冒,但表演和摄影绝对是大师级的。Ps.梦境片段吓死我了…… |
|
找出下了n个月的片子,终于鼓起勇气把伯格曼补满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An insight into love and death, yet at the expense of a human soul. |
|
打开门你也醒不来,资本异化下的人不都是精神病人么,大部分人被麻醉,个别清醒的人去投江或者主动自我麻醉当然也有施行革命的 西方人倒是应该学学东方哲学是如何调节苦闷寂寞的 |
|
表演太恐怖了,把痛苦传达给我,同时恶梦拍的真的很棒,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发高烧做的那些无助的恶梦,还有镜头也非常好比如被强奸那一场戏,总的来说这部惊喜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