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面对面 Ansikte mot ansikte (1976)

    最近更新: 2024-08-03 HD中字
    • 主演:丽芙·乌曼 (Liv Ullmann) / 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Aino Taube)
    •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 编剧:$$$Ingmar Bergman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瑞典
    • 年份:1976
    • 更新:08.03
    • TAG:剧情,奇幻
    • 别名:面面相觑@@@Face to Face
    • 片长/单集:114分钟
    • 豆瓣评分 8.1 (1472票)
    • IMDB评分 7.5 (6,298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0%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68
    • TMDB评分 7.20 (热度:8.99)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瑞典电影《面对面》的免费在线观看,《面对面》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奇幻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1分,有1472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简妮·伊萨克森和丈夫都是成功的精神病学家。但是,简妮发现自己慢慢陷入了精神崩溃。她被那些来自过去的情感与画面困扰,最终导致她无法继续扮演自己作为妻子,医生,乃至正常人的角色。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面对面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监狱大姐大这次输的真惨

    作者:第七电影社

    Face to Face 面对面 TV版 1

    作者:葛丽泰黛德丽

    乖乖女第一天入狱,就惹上狱霸大姐,西班牙版女子监狱《面对面》.mp4

    作者:悬疑MOVIEi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百度云盘 蓝光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080P

      Ansikte mot ansikte (1976).1080p.mkv.torrent 详情
      Ansikte mot ansikte (1976).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面对面[无字片源].Ansikte.mot.ansikte.AKA.Face.to.Face.1976.1080p.BluRay.FLAC2.0.x264-MOMOHD 详情
      面对面[无字片源].Ansikte.mot.ansikte.AKA.Face.to.Face.1976.1080p.BluRay.FLAC2.0.x264-MOMO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面对面[无字片源].Ansikte.mot.ansikte.AKA.Face.to.Face.1976.720p.BluRay.FLAC2.0.x264-MOMOHD 详情
      面对面[无字片源].Ansikte.mot.ansikte.AKA.Face.to.Face.1976.720p.BluRay.FLAC2.0.x264-MOMO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D/DVDrip

      Ingmar Bergman - Face to Face (1976)[1.37GB ] 详情
      Ingmar Bergman - Face to Face (1976)[1.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简妮·伊萨克森和丈夫都是成功的精神病学家。但是,简妮发现自己慢慢陷入了精神崩溃。她被那些来自过去的情感与画面困扰,最终导致她无法继续扮演自己作为妻子,医生,乃至正常人的角色。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6 IMDB 8.0 超清
      1962
      剧情片
      意大利

      八部半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迷影的极致是仇影 大师必须得有一颗大心脏 经得住创作对心力的透支 这是费里尼写给电影的一封血书 过往名誉的负担 制片方与剧作者的挟制 与演员的复杂私交 媒体的嘈扰 这一切让外表光鲜的大导演在创作上寸步难行 而长期的拍戏经历又让他在现实中彻底迷失自我 造梦师为梦境所困 甚至无法感知真实的爱情
      • 费里尼在谈到他的电影《八又二分之一》时说:我要描写的是由无数折磨人、不断改变的迷宫组成的人生。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个不断纠缠着记忆、幻想、感情、过去与现在种种事件交叠的迷宫。
      • 难懂的电影通常分四种:本身装逼,被识破;本身装逼,观者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也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以为识破了它的假逼。我觉得本片属于第五种:本身不装逼,观者想装却装不起。
      • 两星给电影的名气,三星祭奠我浪费的两个小时。推荐我这部电影的人,我问他哪儿好看?他说看到了费里尼的真诚。我说哪里看的出费里尼的真诚?他说影评里。我说你他妈给我真诚点!他说好吧,为了要玩猜电影的时候能猜出来当大神,所以才捏着鼻子去看完。我挠挠头告诉他,你特么是我见过的最便宜的大神!
      • 精妙绝伦的开场。大多数人做梦,只有他能把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拍下来。发亮的黑白画面上总有一种地狱般的天堂的感觉。人生就是一场不眠不休的马戏,时间挥舞着鞭子抽打着你
      • 我给费里尼跪了!!五星电影的标准被这片子推到新高。我其实看过布列松就不惦记特吕弗了;看了法斯宾德则意识到文德斯的局限;看完这部,果断抛弃安东尼奥尼!
      • 2010-3-4 19:25:35 8/8.2(27308)#168 主线其实挺清晰的,太多零碎就看个人悟性了,从茫然到找着北,直接感受就是一个由安眠药到兴奋剂的过程。
      • 好吧,我承认我是为了看《九》,才把这部如雷贯耳但注定看不懂的意识流神片翻出来膜拜一遍。看的过程实在很挣扎很痛苦。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真是没有安全感。直接导致我看片过程中坐着睡过去——喝咖啡——歪着睡过去——出去洗脸——趴着睡过去——开窗吹冷风……唉, 我承认我完全没有文青素质!
      • 太过于意识流,很容易被理解成装逼。这部可以看作是费里尼的自传,加入了大量的自我情感,观影过程难免备感枯燥。 梦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得到强烈的体现,他对梦的表现可以与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把情节和人物分裂成梦、意识流的碎片。但事实上费里尼更倾向于接受较为宽容的荣格的某些观点,在结尾处主人公基多建构新秩序:残缺的欲望与纯洁的灵魂握手言和。重回世俗生活,认清残缺本质,在交流与宽恕中继续生活。电影开头基多面临诸多困惑,不知何去何从。在秩序和纯洁面前,他欣然接受了荣格的观点,认同人性和人格的残缺,承认阴影的合法性,并与孤独、虚无握手言和,以喧闹的庆典致意残缺的生活。这部看起来没有情节的电影,其实是通过视觉画面向我们展示人的普遍问题与费里尼的选择。
      • 我再也不怕那些未知的真实了
      • 费里尼我不费劲理解你了
      • 文本上是《朱丽叶与魔鬼》和《女人城》的先行版,暨,费里尼对女性、对自我、对普世婚姻道德观的一次影像反刍。形式上是以象征主义的场景设置、并以诗意的、戏剧的、角色的内心独白,搭建出影片的感知节奏,从而达到一种形而上写实主义的高度。一部完美的旋涡式的内心自我凝视电影。
      • 费里尼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①展现导演创作与情感危机,将梦境,回忆,幻想与现实无缝交织,虽意识流,仍适用精神分析;②古典乐和Nino Rota配乐,喧嚣而梦幻;③芭蕾舞般精妙流畅的移动长镜;④开篇塞车,飞翔,拽入现实;⑤童年的妓女艳舞与惩罚;⑥妻妾成群,浴巾裹挟;⑦被[地下]借鉴的大团圆结尾。(9.5/10) |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尽管确乎是意识流化作品,但其实并不需要你我去分辨本已契如梦境的电影中的幻真虚实(一如林奇和布努埃尔的不少作品),尽管部分段落颇让人不适,但不得不承认,在对创作焦虑、情感危机与内心矛盾的呈现上,费费已足够坦诚和浪漫。
      • #重看#@影城;将最隐秘的心声铺陈银幕,模糊现实梦境、画框内外的界限,剖析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向往;永远沉醉的童年,永远的小丑和马戏团,永远的肥女和少年,感谢你代替我们在银幕上做了一个永不消失的、巨大的梦;光线的分割、场面的调度无与伦比;后半部越来越棒,结尾完美的闭合。
      • 这部电影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影迷身份,我不配当影迷,我看它睡着了,我有罪,我还睡着不止一次,我有罪。不给这部电影打一星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因为打别得分就有种'不能只有老子一个人受这种罪'的阴暗嫌疑,我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敞亮人,我不能那么干,先打个一星为敬!
      • 印象最深的是那段舞,一段在别的影片中成为经典的舞蹈,那部电影叫《低俗小说》
      • 怎么没人告诉过我这个片子这么好玩,要不我早看了!!!!喜欢呀!!! 嗯,我看过的老费的第一部片子,以后也会看下去的! (后来,我讲了老费的名导主题季~~我觉得我的诺言实现了~~2010.11.12凌晨加) 补充,是这个片子让我真正爱上了黑白电影。我才明白黑白片也可以拍得这么有光影
      • 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 继《野草莓》之后,看的第二部现实与梦境以及回忆交叉的魔幻现实电影。自然也可以理解,不少人其实很难进入到这部电影本身,但一旦看下去,就能看到另一个世界:黑白的光影、不俗的场面调度,生活种种的思考,让人印象深刻,也影响了后来的不少导演和电影,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品存在,电影成为艺术。
      • 第一次看是少年时租借的英字意声VCD,完全是被影像折服的三个人渡过一个洗礼般的下午。他们看到大腿就嘻哈,我却整个人懵掉。 第二次是电影节,特地定了票子和Zoe同去国泰看大荧幕~ 好多大妈大叔....掌声雷动,气氛冻人,简直费里尼重生出席premier幻觉....
    • 豆瓣 7.7 IMDB 7.4 超清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1965
      喜剧片
      意大利

      朱丽叶与魔鬼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玛西娜,费里尼的正室和御用女主角,费氏电影中最不缺千娇百媚明艳动人的女人们,只有她长相奇特、身材矮小、着装怪异,对丈夫的不忠无能为力,对荡妇的痛恨和暗自歆羡永不止息,这部电影献给她。通灵与童年被焚基督徒。吊篮树屋。鹰头女身雕像。费里尼和克林姆,繁华情欲,且都一度自认足够了解女人。
      • 我經常回想起開場那一串狡黠的鏡頭......馬戲團乘飛機那段算是對《第七封印》的戯仿麽?......Fellini是如此地迷戀小物,又如此冷酷地壓榨他的朱麗葉
      • 第4000部,献给亲爱的费费和他亲爱的玛西娜。梦境风情画+迷宫浮世绘+黑夜咏叹调。辣椒花环。苹果。魔术望远镜。火中的耶稣。|我感觉自己没有根基,四处漂泊。|战场就是你的肉体。|一切都很清楚,又似是而非。|我的艺术深入灵魂。|我要恢复上帝的肉性。PS:挚爱玛西娜的纯色心境。
      • 原來神游朱麗葉才是最早的《盜夢空間》,費裡尼的第一部彩色電影,色彩大膽而鮮艷。主題是中產階級女人的黃粱一夢,與其說是拍給他老婆的,不如說是拍給他自己的。
    • 豆瓣 8.4 IMDB 8.0 正片
      Körkarlen
      1921
      恐怖片
      瑞典

      幽灵马车

      Körkarl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库布里克与伯格曼最爱电影之一,原来瞩目于末世图景的老库也有颗企盼拯救的心。2.伯格曼说,若斯约斯特洛姆拒绝主演,将不会有[野草莓]。3.倒叙与闪回交织的结构(甚或闪回套层)为这则牺牲与教化的故事添上了别样魔力。4.双重曝光效果令人叹绝。5.死神后启[第七封印],斧劈门为[闪灵]借鉴。(9.0/10)
      • 伯格曼的师父斯约斯特罗姆的名作,亦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影响其一生的电影创作(包括伯格曼式特写的用法)。第二幕开始的第二人称叙事真是神来之笔。斯约斯特罗姆的演技实在精湛。默片年代的神作。
      • 将近一百年前的叙事就已经三层嵌套了,连库布里克都抄袭了,色彩又无意击中假如,哎后来人越来越难做了真是!就这个视效,1921年啊!不膜拜等什么!
      • “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如果没有宗教布道的预设前提,结尾就应该收在大卫妻子自杀,他背负悔恨去做马车夫那儿,毕竟爱可以救赎一个罪人,但是无法弥补他的过错。叙事上的闪回里套闪回还真是大胆的设计,叠印表现幽灵效果也还不错。四星半。
      • 叙事真狂,倒叙,不停的回忆。中间还有一段是闪回再套闪回的结构
      • 据说博格曼看过1000次,很多元素确实在博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比如说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迷恋,魔术般的宗教救赎,甚至那个死神的马车和人性的双面性,前半段犹如恐怖片,幽灵马车行驶在空旷的旷野,行驶在萧瑟的海边,行驶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可怜的人死了,灵魂出窍,马车夫搬走了魂魄,后半段变为了道德情节剧,用一个非常基督教救赎的故事来寓言了人性本善的道理,男主角沉迷于酒精,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一场关于死亡的梦境却救赎了他,死亡引领他找到了活着的美好,在电影最后结尾那个戏剧性反转的场景中,幽灵与现实的对话,无力又沉默,仿佛人类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听到上帝的声音,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来说,许多夜晚场景完成度让人咋舌,灵魂出窍的戏也使用了多台摄影机反复拍摄才能完成,百年前的电影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 1921年的片子,还能再说什么,现在看起来有点费劲,除了画面还得看字,不过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而且那时的海报怎么就那么好看!
      • 唯有默片时代光影和构图才能显示这么强大的叙事力量 万分喜欢这个故事 而这个女性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和丰满程度才是出人意料:)Sjöström镜头感真是厉害 这才1921年
      • 100多年前的默片,伯格曼的最爱,《第七封印》的灵感之源,《闪灵》的借鉴之处。嵌套叙事在当时极为大胆,人物的刻画细腻,超现实的表达恶的纯粹和善的纯洁,善恶的矛盾极具冲击。一百年前的电影,足以碾压现在许多影片。最后很好奇,当用生命换来的浪子回头救下更多的生命,那个牺牲了自己的善良的灵魂由谁来接?
      •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电影发展的见证,《幽灵马车》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它利用胶片叠印塑造了死神及马车的效果,而无论是分章节叙事还是前面铺陈部分的俄罗斯套娃式结构抑都影响了日后导演的电影语言尤其是伯格曼。如同北欧民族色彩的《浮士德》,在看似恐怖的死亡语境下探讨灵魂的救赎与和解
      • 你們懂的 f63e595835 射手中字
      • Lord of life and death.原来野草莓里也有维克多。
      • 瑞典电影对于生/死、罪/赎这两重元矛盾的迷恋在《幽灵马车》中得到了一种源头性的展现。
      • 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一部90年前的影片。无论从场面调度还是从特技效果还是摄影来说都无可挑剔。故事的出题充满瑞典人的那种纯朴的智慧……
      • 很喜欢这个故事
      • 午夜,老旧的幽灵马车伴着尖锐而令人不安的“嚎叫”声缓缓逼近,空灵而悠长的钟声适时敲响,为幽蓝的夜色献上了死亡和宿命的二重奏,或激昂,或凄切,百转千回,绵绵不断。诡谲的变奏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交错,用错综复杂的闪回拼凑出故事的全貌,在被凝固的时间里实现了主角的自我救赎。 《幽灵马车》以其先锋的手法、隽永的故事以及如散文诗一般的气质名扬欧洲,影响甚广,而斯约斯特洛姆煞费苦心制作的叠影效果反而被遗忘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 最后看出力道。宗教劝人向善片。氛围节奏都很好。自导自演。当时的特效效果也不错。
      • (9/10)1、斯约斯特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载入影史的二次曝光,冷暖色调区分场景,倒叙与闪回使故事丰富饱满,导演本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修复版后的配乐绝佳。 2、忏悔与救赎,用古老传说续写个人命,倒叙的讲述不断深入忏悔式的“回忆录”。 3、《闪灵》中斧头劈门的灵感来源,启发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 4、相比伯格曼和库布里克一路绝望到底,斯约斯特洛姆则更相信人性之光,终可救赎。
      • #Thecinemamuseum #LivePianobyStevenHorne #21884 长评-遮罩和灵魂下才是真实。电影剧情感人,除了结尾其他的可以说相当完美。改编自瑞典的一部小说,其中主要的内核是救赎与自省,结构是奥德赛归家之旅,叙事形式很喜欢,以开场做结尾中途夹杂了心灵之旅。视觉上,数字修复的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大量双爆场景的呈现出的游魂状态太棒了。剪辑效果和构图也都非常棒,最吸引我的是遮罩对于角色的呈现。听觉上,Steven Horne的现场配乐我实在太喜欢了,其实看这部电影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是他的配乐。他最常用的一种技法应该是两件乐器的同时演奏,感觉这种叠加混音呈现出的效果太棒了,迷你木琴+钢琴,手风琴+钢琴和长笛+钢琴,效果超好!还有利用拨扫钢琴琴弦的音效呈现很炸裂。
      • 叠化运用的精髓,各种闪回嵌套。库布里克的闪灵,伯格曼的第七封印肯定都有受他影响。故事也足够吸引人,已死神而不是上帝来救赎更让我信服。
    • 豆瓣 8.8 IMDB 8.1 正片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剧情片
      法国

      芬妮与亚历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圣诞夜叔叔为孩子们表演放屁吹灯,孩子们每晚睡前为全家包括奶奶的情人祈祷,生前演鬼的爸爸死后真变成了鬼,恐怖城堡里冤死的娘儿仨,芬妮和亚历山大越狱,亚历山大夜游玩偶之家,瘸腿小奶牛白毛女想去大城市可不忍心抛下又老又胖的黄世仁。节奏慢可是眼睛看不过来恨不得再慢点。演员个顶个的棒。
      • 看似伯格曼好像还俗了,但是如此一来也让我这样的俗人更容易理解他那高深的精神世界。彼时的伯格曼应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而对于上帝是否存在依然存有疑问,对于打着上帝名号的宗教则狠狠的扇了一个耳光。可以说这样的观点深得我心
      • 這個男孩親眼目睹了世界末日的三種型態:一種乃富貴而溫馨,卻欠乏創造新物新生的能力,沒有屍臭但明確往衰逝墮去;一種則積極而禁慾,來世渴望壓過現世響望而偽善終生;一種則上達天聽,上帝惡魔交相聚,卻令人失望地察覺牠們並未如你想像所願。那麼,太早明晰人世間毫無希望的男孩,該如何渡過接下來的每個明天?只有說謊,演戲,「或著,息影。」他道。
      • 像格林童话一样,小兔子们小羊们把大灰狼残忍地杀死后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 豆瓣 7.9 IMDB 7.4 小丑之夜
      Gycklarnas afton
      1953
      剧情片
      瑞典

      小丑之夜

      Gycklarnas aft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虽然小丑的故事有点出挑(默片的形式加上尖锐的笑声,基督受难的形象),但在剧作结构上却有完整主题。面对生活的紧张尴尬与羞辱崩塌,犹如华美的黑洞。每个人都在企图守住自己的尊严,羞辱他人。心理剧是拷问,绷紧的弦,是置身无人舞台的落寞。当暴力对他者划上休止符,唯有彼此抚慰破洞,继续走圈。
      • 很棒 看似简单的推镜头和精彩的表演就足够让人看得心痛 和很多马戏团的故事一样关于漂泊的失败者 没有尊严的生活中寻找意义 与戴绿帽者的颤抖 与自己的挣扎 小丑作为自己的镜子 动物元素极其丰富 杀熊一场有点想哭 马儿狗猴子都可爱 最赞属轮盘自杀一场的一个猫的系列剪辑 猫的演技实在佩服 1.2.3极有层次感简直是爱森斯坦睡醒的狮子的戏仿 得颁小金人/妻子一场很重要 都是对自己生活固执的人 不必再去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安逸生活 与女主呼应/整体是个戏班子布偶戏剧场的框架叙述头尾又由马车队始与终 轮回的命运/另外女主齐刘海好潮!
      • 文学功底之深。费里尼式结局原来从这来的。不过整体架构宏大的同时似乎缺少只属于影像那种无言的美。主题是个大问题,三言两语解不开。镜子那些镜头美得不像话。Harriet Anderson的胸。伯格曼黑色的马车和天空构图,清楚地达到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本质。问题堆积后暴力解决,如处女泉。
      • 这片儿应该给费里尼拍啊……早期伯格曼还木有50年代后期开始那么牛逼,镜头长是以高度舞台剧的表演为基础的。故事倒是让我想起小津的《浮草》。总之我觉得我不会像爱费里尼那样爱伯格曼……
      • 马戏团,小丑,单是这个就足够我五星了~
      • 8.9;人和他的精神世界
      • 想要挣脱,却换来屈辱。我早已经厌烦这个马戏团了,但是他们都无处可去。躲在马厩里哭过之后,生活还在继续。
      • 通俗版费费马戏团,粗犷型小津浮草语,50年代伯格曼剧情片同样好看;窥日后诸多影子——第一个镜头就《第七封印》即视感,安妮走过空旷街道如《野草莓》,既相憎又相守的关系,对死亡既恐惧又向往的姿态;黑白光影澄澈美丽,与同期《不良少女莫妮卡》《夏夜的微笑》异曲同工,同为哈里特·安德森主演。
      • 伯格曼的这部《小丑之夜》,有点像小津的《浮草物语》。同样的流浪艺人,同样的故地重游,同样的落魄现状,同样的凄凉下场。只不过小津的电影如日本的清酒般淡然,而伯格曼的口味则如北欧的伏特加一样猛烈。
      • 无法摆脱的羞耻。
      • 这不是费里尼么.
      • 在情节剧里玩男性阉割,伯格曼你有一手的。其他没什么,各种镜像、各种神话、各种精神崩溃,都能窥视到伯格曼中晚期登峰造极之作品的影子。关键是,这部电影贡献了影史最抢镜的,极富表演天赋的小猫咪。还有,这场电影的观众素质与那场《最爱》相比,简直天堂地狱。嘻嘻,还遇到了阿涅斯两口子~
      • 伯格曼的马戏团悲情故事
      • 小丑,在台上时而作态,时而狂笑,时而失态,却希望台下的人们,懂得他有一颗摇曳的心。
      • 即便風車車輪亦偶有在雨夜喘息的空閒,馬戲班子的車輪卻勞碌永無終止的一天。
      • 小丑式的回忆片段,音乐代替了语言,开口讲不出话的失语;大量使用镜像,戏剧团对马戏团的鄙视和相似境遇,群众总是冷漠而兴致勃勃地看着好戏;妻子的安静生活,对艾伯特来说空空如也;前一秒想杀死自己,后一秒仍热爱生活,杀不了自己,就杀了黑熊;回到子宫变成种子的梦很八部半,八部半的音乐有几段也挺像这部 和钟爱小丑的费里尼相比,费式小丑兼具狂欢和悲哀的气质,有脱离社会现实的“非人”一面,伯格曼的小丑身为低等人被侮辱损害,突出的是脱离不开现实的挫败人生 主角艾伯特也有美国梦:“在美国,马戏团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人群夹道欢迎,人们欢呼尖叫,我们就像英雄一样”,想到劳拉蒙特斯,坐在笼子里接受那些1 dollar
      • 但凡个人风格鲜明的电影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银幕形象。颇具抽离意识的《浪荡儿》代表了费里尼,而内含毁灭基因的《不良少女莫妮卡》则象征了伯格曼。背叛婚姻和传统家庭关系一定让伯格曼品尝到了自由的美味,但也一定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无论爱情在夏天有多甜最终都敌不过再度降临的夏天,从时间循环里滋生出来的孤独感、挫败感和耻辱感给了伯格曼致命一击。未来在他的《小丑之夜》里是如此黑暗和悲观,因此帐篷中的马戏与舞台上的艺术成为这部梦魇作品里的一组镜像,而他得不到“上帝”的爱和谅解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一心多用:一面向着女神表达忠诚一面又在怀疑女神出轨。这是他与费里尼最大的不同,而二者一生的命运似乎也在1953年同时写好——费里尼因追求安稳的婚姻而坚守着他马戏团式的电影,伯格曼则是因渴望激荡的爱情而追随了他电影化的马戏团。
      • 一个个漂亮至极的舞台布景里上演着一出出矛盾冲突剧烈的好戏。
      • 一场布阵妥当的心魔大战看的我好疲惫
      • 宿命!
    • 豆瓣 8.1 IMDB 7.2 HD中字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1980
      剧情片
      瑞典/西德

      傀儡生涯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讓我看到了至今最瘋癲的、最諷諭性的柏格曼。無關道德觀與價值意義,因為這個傀儡告訴我們:一切皆為徒勞。 . 如果你是我的死亡,我歡迎你。 如果你是我的生命,我歡迎你。
      • 从《祭典》看过来,风格相似,令人窒息。但这当中多了一层非线性结构,过去和未来双向朝中心拟合,去了解凶杀案的始末。这里的伯格曼将真正的精神心理分析过程与电影结合,来回问答,整个电影给人一种看诊的感觉,让观众作为医生的角度(正好片中医生缺失医德),思考并与人物动机产生互动。
      • 卡塔丽娜:彼此生活的十年里,你让我高潮了832次,其中513次是我假装的,然后到浴室里自慰,剩下的那些次数,我确实有那么点可怜巴巴微不足道的高潮痉挛,我对你的感激无以复加,彼得你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女人......噢噢,可怜的彼得,我为你感到可怜,为你难过。 彼得:你正在听卡塔丽娜抒发她变态的忠诚,我们要不要说说另一件事,让我们得朋友快乐一下? 卡塔丽娜:至少你的口活可以,就像他害怕沉默一样 彼得:沉默有时能听见真相,我是说卡塔丽娜的真相,我可没有任何真相,卡塔丽娜和这个世界客观真实的真相签订了终生契约,一部分是她作为女人由此获得了某种血与土的洞察,一部分原因是卡塔丽娜在一个幸运时刻被上帝选择和创造....
      • 嫣红色的场景中杀死了那个女人,红色的如迷般小熊的眼睛。红色是人类心灵的颜色,大师要隐喻什么呢?片子很闷但是还是挺细腻,额,可我看不下去!~浮躁的拖着看完
      • 如同Fassibinder的德国,《傀儡生涯》的开场即是结局,也是影片并行的,两个方向的起点。妓女Katarina死在象征欲望的红色房间中,当欲望被抽离,这一空间被呈现为被审视的,当情感被剥夺,色彩的感受变成了单色——审视。 《傀儡生涯》一方面是宿命化的倒计时,另一方面则是被意义,分析包围,Peter的预演中,妻子Katarina在纯白色的空间与大特写之下以美学的姿态消亡。无论如何,杀戮是必然到来的,也是ecstasy的巅峰,他必须在属肉和属灵的两个同名女子之间选择其一。 Moreover,《傀儡生涯》展现了伯格曼作品中罕见的控制性,在死亡驱动接管的日常之中,开场一幕终将回归,或者说,被影片创造的傀儡终将随影片消失,Peter永远无法选择自由意志,就像观看者在尝试解读影片之前,就被意义包围。
      • 德語片。覺得這部是大師後期被忽略的傑作。柏格曼拍的精神分析。冷峻陰鬱。"婚姻場景"裡短暫出現的Peter與Katarina夫婦。在此成為了主角,他們相愛但無感,持續著傷害,互為桎梏的"親密"關係,彷彿一切都沒有出路...跳躍的時間章節描繪出了Peter壓抑的狀態。另外Tim(Walter Schmidinger)雖然只出現兩段。但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尤其鏡中重像的獨白
      • 可解读出生命、欲念、希望等多种意义的色彩未几全然寂灭,等到从冷色调再爬到暖色调,复苏出另一种寂灭。时间线的来回跳荡是一个有趣的尝试,穿插一个彼此捆绑却不再亲昵的情侣故事,聊出轨、无能、自律、无法发泄的残念、暴力倾向、梦与现实、性与爱。以及,这该是LGBT呈现得最多的伯格曼电影吧?
      • 伯格曼唯一的德语电影起得十分高标准,但最终结束于陈词滥调之中。显然影片里的主人公是伯格曼的替身,围绕他的一系列人物都是他诸多心理层面的象征。影片的结构显现出后结构主义的离散感,打碎了的心理碎片最终本不该重圆,可结尾处心理学家做出的结论又显得十分中肯,好似把故事兜圆了,而他的结论则无趣地重复了伯格曼心理剧中经典的“本我摧毁超我”的主题。另一方面,本片的风格和道德化主题该是启发了哈内克早期的那些中产阶级批判剧。
      • 即使如此,伯格曼在片中还是充满爱的……
      • @2023-02-26 23:27:00
      • 7分,精致又严峻的心理剧,风格迷人,表演出色,但这部片完全没必要这么长,连伯格曼自己都说应该减掉十分钟
      • 伯格曼的德语片。
      • 有些电影拍出来就是给人膜拜的。伯格曼用他特殊的美学手法呈现了一部探索人精神世界的神奇电影。大师的电影还真是一部都不能遗漏,怕跳过一部片就错过一部神片。哈哈哈,再也没有比这电影更性感的主题曲吧,伯格曼少有的涉同电影。
      • 4.5伯格曼在税务风波时在德国拍摄的电影,开篇特写镜头带领观众来到一个五光十色的房间,然后我们目睹了一场残忍的谋杀,杀人者甚至在奸污了尸体,标志性的红色,激情的欲望犯罪,接着黑白画面出现了并持续到最后,锐利的黑白摄影中,伯格曼用一种极其理性的方式,心理分析地为我们呈现这场谋杀案的详细经过,让心理医生(同时也是杀人犯妻子的情人)、母亲、暗恋他的同性朋友等依次登场,通过访谈我们逐渐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一个被规则和秩序控制的绝对化的纯洁世界,金融与艺术,无法调节的婚姻,这是伯格曼电影不断重复的主题,这部当然也不意外,与妻子近乎疯狂的精神战争中疲惫的精神与削弱的身体,双重的坍塌着,自杀没勇气,把这种控制欲转嫁于妓女,男性的堕落在于他成为了黑暗的傀儡,这种人性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你无法挣脱必将失去自我
      • 这部很喜欢。衰老、腐败,weak people choose strange paths, 亲密是年轻的一场幻觉。
      • 他的片子是如何做到高高在上的?就是看起来就很高级?因为摄影和剪辑的缘故?非常大胆剖析男女之间性、心理。
      • 《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前一部作品,晚期伯格曼视觉风格已经十分成熟,章节式、非线性叙事有些《公民凯恩》的感觉。比开头结尾两段鲜艳的彩色段落更让我吃惊的是妓院和片尾的Disco音乐,实在是有点骚了,很不典型的伯格曼,可以说这是一部伯格曼会拍的B级片。
      • 重看。
      • 一点点匪夷所思,一点点不伦不类。伯格曼的心理戏还是怎么看怎么过瘾。
      • 不懂艺术哲学精神分析,但这部伯格曼晚期着实好看。时间、空间和现实与梦境的跳跃和切换并不是寻求新奇的手段。不安、痛苦、背叛、疑惑、愤怒、羞耻、渴望、毁灭,一切不是梦的解析,而是每天每夜的人生。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