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马尔姆克罗格庄园 Malmkrog (2019)

    最近更新: 2025-06-14 正片
    • 主演:Agathe Bosch / Ugo Broussot / Marina Palii / Diana Sakalauskaité
    •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Cristi Puiu)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罗马尼亚
    • 年份:2019
    • 更新:06.14
    • TAG:罗马尼亚,2020,历史,剧情,罗马尼亚电影,欧洲,柏林电影节,柏林
    • 别名:世纪初的辩证庄园(港)@@@The Manor House@@@La conac
    • 片长/单集:200分钟
    • 豆瓣评分 6.5 (95票)
    • IMDB评分 6.6 (1,386票)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52
    • TMDB评分 6.78 (热度:2.56)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罗马尼亚电影《马尔姆克罗格庄园》的免费在线观看,《马尔姆克罗格庄园》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历史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5分,有95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影片由尤格·布鲁索特、黛安娜·萨卡路斯凯迪等主演,故事设定在1900年一个富有的地主庄园里。客人们花时间来享受丰盛的大餐,也享受着关于死亡、宗教、进步与道德的长谈。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影片由尤格·布鲁索特、黛安娜·萨卡路斯凯迪等主演,故事设定在1900年一个富有的地主庄园里。客人们花时间来享受丰盛的大餐,也享受着关于死亡、宗教、进步与道德的长谈。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5 IMDB 7.6 蓝光
      Aferim!
      2015
      剧情片
      罗马尼亚

      喝彩!

      Aferi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柏林电影节# 不同于既往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对社会现实关注,此片以一对十九世纪父子骑士追捕之旅刻画了当时东欧城市以外边缘群体民风与社会处境,继而也指涉和溯源了今日的社会现实。导演手法平实而富有文学性,颇有拿奖范儿,但过于倚赖对话的表意功能,在复原社会性的手法上略显单一。
      • 1.“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照看不好彼此.尽所能而活,无法尽所欲而活”;2.何时何地,人都时常困苦。
      • 影像质感/密度(还原),好像看到一个话太多的侯孝贤(聂隐娘)。
      • 一八三五年,两位基督徒眼里的瓦拉吉亚,便是整个世界。
      • 关于时代的麻木与不幸,关于威严的父权与良心,还有贯穿始终的奴隶制枷锁...这部马背上的黑白公路电影就像一张罗马尼亚近代风貌的浮世绘,话唠中隐藏了哲理和导演对现代国家的隐隐焦虑。美中不足的是猎奇感太重,有点话剧腔...
      • 大量台词,笑喷了好几次,讽刺得挺辛辣,几乎没给哪个角色留颜面,都是可怜可悲可气的人。三观奇葩的神父,悲哀的警察,片刻欢愉终将悲惨的奴隶。
      • 愚昧永无极限,国家很混乱,自己还是个正直公正的人,如果没有自己这种人,国家就会变成地狱。有时候道德和法律自相矛盾,诚实守法的人按部就班,成了罪恶的帮凶,这种人同样可怕。我们跟着一对警察父子外出办案,体验一番一百多年前罗马尼亚的社会风貌,时间一直在前进,愚昧却从未改变。★★★★
      • 2015年最后一片;用光极赞,几乎是我观此片的最大关注点,黑白影像呈现的高度明暗对比,充满戏剧张力;中远景,大全景,摄影机以客观角度忠实记录彼时社会风俗人情。
      • 从喝彩到黄片,跨越了180年的罗马尼亚,性自由依然会被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审判,原来时代在某些国度一直在原地踏步
      • 绝佳的历史电影,导演翻阅史料用优美丰富的古罗马尼亚语讲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故事,却把18世纪的罗马尼亚各阶层事无巨细的表现出来,多变的东欧各国称呼与形象,牧师针对欧洲各国人民的地图炮,都从200年前一直延伸到了现在。翻译磨去了太多古语的优美与智慧,阅古鉴今也在无知中失去了意义。
      • 宛如黑白版的帕索里尼晚期作品,一部无需太多历史背景却十分考究的西部历史片。影片形式较为简洁,大段拍摄草原的空旷全景,却依靠对白将整个欧洲的偏见与阶级冲突展现出来,角色交流大多以喊叫进行,直到片尾暴力的阉割一幕达到高潮。最后父子开始轻声说话,而这仿佛成了告别原始状态的第一步。4.5
      • 和《刺客聂隐娘》有点异曲同工的相似
      • 普及
      • 每个民族各有特性:希伯来人读万卷书;希腊人很爱说话;土耳其人睡很多老婆;阿拉伯人最擅斗嘴;德国人烟抽最凶;匈牙利人吃得最多;俄罗斯人酒喝最多;英国人想法最多;法国人爱赶时髦;亚美尼亚人最懒散;索西亚人蕾丝穿很多;义大利人谎话最多;塞尔维亚人骗很大;吉普赛人成天被人扁
      • 强撑了一天在第五场碰上这样一部话唠之作,自然而然地瞌睡过去了。这种一路追捕,一路涉及宗教、种族、阶级的民族历史公路片,简直是为“一带一路”单元量身打造的。三星半,最后一镜和同期的《聂隐娘》异曲同工之妙。
      • 罗马尼亚总出神作,这个地方终会出现代先知。2015必看西片!!
      • 6。喀尔巴阡山区古装骑行之旅
      • 看得好疼
      • “国家很美,制度很烂。”黑白光影很美,创作者内心焦烂——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在经历见证这一切后,深知一切都很糟糕但自认做事很公平的体制内“好人”对他的儿子说,你会没事的,我会让你进入体制,“人生终将更美好”。 19世纪和21世纪,罗马尼亚和XX,都没什么分别。
      • 黑白影像和长镜头的使用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却比我想象中要轻松一些,一路前行的故事有点冒险精神在其中,只不过我不熟知欧洲的过去,更不熟知罗马尼亚的历史,所以消化其中的东西特别的吃力,必须承认全片看下来走神太严重,只有最后一场戏印象很深。最后一个镜头我想起了《刺客聂隐娘》。
    • 豆瓣 7.0 IMDB 6.1 俄语无字
      DAU. Katya Tanya
      2020
      剧情片
      俄罗斯

      列夫·朗道:卡佳与塔尼娅

      DAU. Katya Tany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到了夏天,星星就会落下,一切都会变得美丽绚烂", 砂纸般粗砾真实, 生和死,情和欲
      • 非常震撼。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列夫朗道》,《娜塔莎》+《三日》+女同元素。摄影依旧是全程手持,大师Jürgen Jürges掌镜头,美轮美奂。快趋近结尾时才开始来到女同情节,结尾倒是太狠了,几处对于“幸福”的对话,中间Tanya对于“死亡”的看法,被爱情所伤的Katya,以及Tanya对女儿讲童话故事时的愧疚。绝望时,Tanya还指着天上的星星给女儿讲童话故事...还是太狠了。
      • 除了些情色镜头,这片子还剩下啥?
      • 知性的故事,通过性与爱探讨了主角的心路历程,喜欢其中的优雅;两段式的设计,前后部分二号角色更替,片名其实要跟总片名DAU连在一起看,毕竟他是前半段的二号人物。…… 美中不足的是后面还是让政治介入了,说教得有点扫兴。 ///// 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让我想到DAU其实也是方法派表演(刚好也起源于俄国)的大复兴,而且独特的是这应该算是史上第一次以制片部门(大制片厂模式)主导的方法派实践,而不只是靠演员和导演。
      • 傍着《牛郎织女》式的「禁忌」怒刷存在感的《卡佳与塔尼亚》反而是整个「DAU」系统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两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在被同性化之后变得颇为尴尬:既然女性倾注在男性身上的爱得不到回应,那么只能由女性回应女性。畅谈文学、理想与爱情的浪漫主义氛围随着战争的爆发一去不返,令人感到欢愉和幸福的图书馆也已被科学和极端理性主义占据,眼下的世界充斥着无聊的理论、死亡的气息和无处安放的情感。人性深处的欲望以及无可辩驳的事实统统在向朗道证明,他的「主张」只存在于童话故事当中,而他的「实验」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 三星半//时好时坏的DAU系列//是因为探讨爱和性更容易被人理解还是确实在探讨这些时导演会更有深入的理解//期待爱与被爱的人总能做出些让人诧异的举动 性行为本身转化为一种确认程序而非单纯的肉体活动 性取向也在此刻被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即使是生活于社会角落的人也是活生生存在的有个体意识的人
      • 3.5。
      • Dau目前最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看到这样的LGBT电影也是巧合。它是如此温柔,传统的黑幕转场给时间以喘息,频繁的声画不一如回忆般倾诉;它又是如此残酷,直视性,直视爱,直视国家困苦、生死离别。Dau又带女人回家了我的天哪(以及对普希金的癖好),但他不过是夸夸其谈,而Katya才是勇敢的人,她真正去践行了,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什么是永恒的,是爱吗?天空中星星的光芒是亿万光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地球的时候她自己可能已经塌缩陨落,我们抬头看到的不过是历史,但至少她的光曾经被看见,她在陨落的时候是快乐的。
      • 《卡佳与塔尼娅》的影像结构非常奇怪,纪实语调与抒情语调之间区隔粗野,演员在纪实镜头下奉献的肉体经验被抒情意图直接引用和结构,致使DAU项目的剥削性质被非有益地利用(当然需先认同“剥削”行为非主观地引发了有利的表演而非异化的表演),并被用作指向对集权统治的批判(塔尼娅的自杀恰恰欠缺主体性交代),而此种批判的铺垫和力度难免陷入同类型的窠臼。DAU走向剧情片是危险的,创作能力的短板会暴露无遗。
      • 百合片 到此为止2020年片看了9部 DAU独占俩
      • 3.5.都第六部依然还是松散生活散步式内容,这种安排看多确实有些疲乏,这点集中反映在前半段对于卡佳这个人物安排上。直到下半部分塔尼娅出现,整部作品才生色起来。不过,相较于其他作品,这里不说朗道系列,这种主创渗入内容,选择给你看的内容,这种举动本身还是太有可操控性,包括后半段情感和人生诉求转变发展,这块其实也是导演想要操控的内容,反倒我会觉得这样做并不真诚。这点我倒是更敬佩《娜塔莎》《退变》那种生活流记录下暗流涌动式推进发展。
      • 行为艺术
      • 真正的模型宇宙,是对基于现实自洽的代表性群体样本中一个个鲜活虚拟生命的拜访和认可,不同的个体影像因持续共通的伦理审视而具备了更加深刻厚重的警世作用与唤醒机能,传统的电影创作在某个层面上开始变得渺小,DAU终将我们引领向时空感知的更远更深处。
      • 不知不觉已进入了DAU宇宙第五回。第一次有小段钢琴配乐。关于爱的一部,剪辑有所不同,插入了不少小段时间闪前的画面,有时感觉对话像呓语。泥泞的路面和星空标示了宇宙的尺度,流星是一语成谶的寓言。
      • 越看越觉得Dau就是人渣本渣。俄式十字形餐桌真是谜一样的存在。
      • 7/10
      • 竟然这部是纯粹关于爱的命题,比看过的几部系列作品多了大量的时间跳跃。尽管摄影机频频照着地面,谈及的却总是星空,爱的错觉也便如同那些跨越几百万年才得见的星光。
      • 6/10。差于《三日》。男女情爱与同性之爱糅杂在一起,比例七三分,感觉格局太小了(尤其是在诺拉与母亲、三日之后观看)。完完全全成为一部剧情电影。
      • 这才是lgbt电影应该有的样子,真实残酷,情欲猛然鼓起又急转直下。
      • 音乐+渐入转场+两个时间节点,种种迹象显示纪录性质的暗中取消,整个系列放到现在为止,终于可以算是迎来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除去仍不完整的《帝国》)。四组主要的关系之间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Dau Nora和Katya,DAU系列最复杂的几部和段落总是让人发笑的。Tanya出现后的这段反倒来得快去得快,发展得不够充分,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第一部门的介入也略显粗暴,而感受不到Natasha里那种真正的强力和操纵,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死亡的必要(或者生存的勇气)。
    • 豆瓣 7.9 IMDB 7.2 HD1280高清中字版
      „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
      2018
      剧情片
      法国

      野名留史又如何

      „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8th IFFR# 片名准确翻法是[“何惧身后评”],要加引号因为原片名是引用安东内斯库将军在下令屠杀敖德萨犹太人时候的一句名言。影片确实不再像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了(我之前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反倒处理的是个非常像德国电影的主题:关于自己国家历史上最不愿被提及的一笔:罗马尼亚在二战中长期处于轴心国阵营并在1941年于敖德萨屠杀了很多犹太人,而且罗屠杀犹太人共计38万,世界第二……影片几乎堪称论文电影,有着对屠犹研究著作的丰富引用,关键词是“reenactment”,对历史观、权力、真实观、审查、艺术创作等等有着丰富详细的讨论,最后提升到讨论罗马尼亚民族主义也是神来之笔。本片为大屠杀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思路。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历史重现”从影像材质上也形成了颇为有趣的部分。卡罗维发利大奖+鹿特丹Voice影评人特选
      • 感谢翻译,帮我普及了很多历史与文化知识。承认历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想去证实它,而别人却只想欣赏它的时候。狭隘的不是民族,不是人种,而是管理他们的组织,非常值得一看的罗马尼亚电影,能投射中国现在的某些意识矛盾。
      • 非常有力量的一部电影,完美勾连电影与现实,且如此深入。
      • 即使我们是朋友,也不想和流浪的吉普赛人为伍。纵然战争过去多年,看到犹太人被屠杀还是拍手称快。头顶的杆子吊死过犹太人,手里的枪支和身后的坦克随时可以派上用场。明朝末期大屠杀和敖德萨大屠杀并不遥远,新的屠戮随时卷土重来。女导演孕育的作品和胎儿都受到阻挠,是极权更恐怖,还是麻木更危险。
      • 拉杜·裘德新作罗马尼亚野蛮史,那些国家的黑历史通过现在的重新排演仍然没有定论。超级的掉书袋,巨量的台词,电视影像照片念书交谈争吵无时不刻在讲那些,有时甚至会长时间对着一幅图旁白也不停。长镜头的群戏类似伪纪录片,政治真是很难说得清的东西,看得十分疲惫,女主戏份很大表现非常好。#金马55#
      • 话痨式电影总是让我头疼。女主朗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睡着了,好在醒来跟上了进度,并看到了非常热血的结尾。好奇在场的观众是不是真的观众。
      • 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全新表现角度;有声有色的论文电影;剧本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以及无处不在的反讽之间自由切换,让观众不断调整思考的观点和角度;罗马尼亚电影又一精彩力作。
      • 是历史,也是现实
      • “喝彩!”导演新作,借用戏剧复兴项目,对二战时罗马尼亚作为纳粹帮凶的历史回顾。可惜导演学锡兰没有学成功,大段形而上的辩论生硬而粗暴,只有结尾才勉强找到自己的声音——跟“喝彩!”相比是退步了...
      • 【13thFIRST】35
      • 今年在First影展只看了主题策展里的电影《罗马尼亚黑历史》,打最高分五颗星!反思历史(41年罗马尼亚旧政权屠杀38万犹太人的罪恶),学术论文似的尖锐、严谨;形式新颖,以故事叙述和情景再现、博物馆、书籍、图片等多种形式杂糅一体,生动、独特。该片是这位42岁的中年导演的第六部电影,老辣的电影场面调度及声画对立,尽显其才华与勇气。从2007年电影《四月三周二天》在戛纳节上开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起,十二年过去了,可他们还持续不断地给世界观众无数的奉献和惊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艺术家执着地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及社会里重大、复杂的人与事做艺术地表达及解剖,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深刻思考及评判,应该是他们持续做出好作品的主要根源。虽然片子台词、对话过多,观众面有限,但是属于我感兴趣的题材及风格,所以给了高分。
      • 有或没有都会迎向虚无,反而让女主角私生活这条若有似无的情节线变得更加重要:生活正因为单薄而真实,历史也是同样
      • 在西方社会的此刻,反思狭隘的那种民族主义,反思泛滥的那种个人主义,较真于集中营和集装箱的价值,必然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进步性,它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在当下的一次绝佳回响,将历史注入现实。它掉书袋,但它本身也反对掉书袋。拉杜·裘德,未来的金熊奖得主。
      • 删掉一些对话和书袋,会更匹配电影呈现的智识水平。
      • Tout comme cette artiste dans le film, cette œuvre impose rudement ses opinions didactiques à ses spectateurs. Une imitation maladroite de Ceylan.
      • 「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位成野蛮人」每个国家都有一段不可说的历史
      • 导演想导一部关于1941年罗马尼亚政府屠杀犹太人的剧,来引起社会反思。期间各种遭遇颇值得回味。先是文化审核员的软硬兼施,导演:当时罗马尼亚人屠杀犹太人的速度,连纳粹那边的艾希曼都发火了:杀得太快了,我们都来不及埋。审核员:现在还有很多国家在战火纷飞嘞,你为什么不拍,你为什么不像斯皮尔伯格那样拍个救犹太人的,还能得奥斯卡。然后是扮演犹太人的演员自己也有意见:演员里有吉普赛人,他们怎么能跟我们犹太人混在一起呢,虽然我有个很好的兄弟是吉普赛人,但我们必须界线分明。然后是罗马尼亚群演也有意见:我们没有杀犹太人。或者说:十个里面杀了五个,剩下的五个应该感谢救命之恩(这逻辑让我惊了)。最后,演出现场,当演到焚烧关押犹太人的房屋时,大部分现场观众热烈欢呼起来了。导演彻底郁闷了。
      • 今年至今最爱的一部了,有太多非凡时刻。拍摄一个导演在博物馆这一将真实历史元素重新组织的环境中,导一出新编戏剧,这个概念太诱人了。层级身份、角色、人偶穿入其中。从头至尾都在怀疑与自证中不断交替。承认是历史的帮凶远比声讨是历史的受害者要困难。进入真实的戏剧时刻,拍摄介质由胶片转入数字,戏剧落幕,又胶片收场。
      • definitely a great statement, but is it a good movie?
      • 伪纪录片的调调,冗长的对话、引史倒不觉得枯燥
    • 豆瓣 7.3 IMDB 7.2 HD1280高清中字版
      J'accuse
      2019
      剧情片
      法国

      我控诉

      J'acc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波兰斯基教青年导演做人
      • 聚焦19世纪末法国反犹浪潮中一起著名的冤假错案:一个讨厌犹太人的法国新任反间谍的处处长伸张正义,顶着巨大压力帮助一名犹太裔实习军官翻案,历经12年终获成功的故事。同样饱受过反犹太主义磨难的波兰斯基来精准重现这一历史事件再合适不过,让·杜雅尔丹饰演的皮卡尔温文尔雅,不畏强权,他不是脸谱化的英雄,只是一个仍愿意坚守良知的人,成功树立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性弧光的主角,被误判的犹太军官也相当耿直可爱。由于这是一场波及整个法国政界、军方、学界、评论界的事件,影片也展现了众多不同立场的丰富人物面貌,左拉的厉声控诉配上众生画面,震撼人心。许多罪名都是在时代浪潮推动下过度定论的,metoo后首次复出的波兰斯基,大概会对那名犹太军官有些更复杂的情绪吧。沉稳严肃的正剧,喜欢破旧办公楼昏暗自然光里飘扬的蒙蒙灰尘。
      • 遍体鳞伤的记忆成为了无数次创作的潜行驱动力,在那些电影中进行的审判、争执与痛楚,包含着悔恨与自省的辩证甚至修正构成一次次对“那时的”自己和他人重新处置的假想推演,从而不断地得到自愈的宽慰、救赎以及可能的正确幻象,后觉尽是虚妄,然原罪已负,只好继续追索。那件事之后催生出的“阴谋”大约是“情欲”和“艺术反身”之外波兰斯基影像的最常见主题,且亦敌亦友,《我控诉》或许是终曲般的最后陈词,他的态度十分明确。电影还是相当好看的,角色的登场布置,空间的转换更替,甚至对话的递进层次,完美把控着节奏将一件已然丧失悬念的事件变作剖解“阴谋”的缴文,并借一个复杂的主角消解道德高地,可谓费尽心思,于观感于私念。拿手的小空间调度埋伏在每一场戏,而真正的“危险小空间”具象却只有关押加瑞尔的孤岛,特效虚假,但他意或在此。
      • 在如今歐式庸俗(故作高深的現代主義)與美式庸俗(擁抱淺薄的大眾文化)的雙重排擠下,古典主義仍據一席之地,甚至仍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唯一主流。
    • 豆瓣 7.9 IMDB 7.4 HD
      Procès de Jeanne d'Arc
      1962
      战争片
      法国

      圣女贞德的审判

      Procès de Jeanne d'Ar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演贞德的这个女演员的确没选好,“布列松的贞德是优美的机器人。”(桑塔格语)内心的戏剧冲突在她这里显得很苍白。在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 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圣女贞德的故事是一个“传奇”,而布列松摈弃了一切让“传奇”的花哨技巧,那么,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真是对牛弹琴了
      • 大量冷静的客观镜头中,审判中双方的唇枪舌战所归结的核心问题——「上帝感召/恶魔」在当下已经蜕化成另一种一般意义——在面临社会性迫害时,个人究竟是选择抗争还是负罪。正如王小波所言「当所有人指责你是破鞋时,最重要的不去证明自己不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以「宗教」(或者其他一切伟光正的借口)来逝世审判与找替罪羊都是一种潮流,一种人性黑暗的明证。
      • 在我学位答辩时 ,当众羞辱我,不公的审判我,多年恐吓我,人面兽心的导师,你记得,你犯下得罪,会有你不纯血统的儿子女儿所遭受天谴。
      • 看不明白,对这种片子没有能力。如果那个组织有解读的能力,我倒是可以考虑加入。
      • 其实说起来我更喜欢德莱叶的版本,当然布列松的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整个片子都干净有力,没有一点点多余。
      • C+ / 结尾的脚步镜头太令人震惊了......
      • 他们不敢动穿男装的贞德,仿佛那是一层神圣的盔甲。蔑视规则的女人令他们兴起又害怕。一旦贞德换上女装,他们便觉得有了玷污她的可能,又可以对她为所欲为了。贞德孤身面对审判者,他们比她更恐慌。失去对上帝箴言的解释权、被一个女人抢走“应得的”名誉、圣光不再垂怜自己而偏偏选择她——男性恐惧大全,厌女源远流长。(这个贞德太美了吧!她的眼睛她的唇awsl😂中世纪直筒罩袍让她不得不碎步小跑去刑场,看得很心疼,还有“我只是怕火不想变成灰”那里,基本上是唯一体现19岁少女心态的地方,其他时候都坚如磐石。影片没有前因后果,时长特别短,但审判故事拍得简洁到位,朴实又至纯。
      • (20180801上一刷五星:不知第几次看了,确定要给五星。)加一刷:不仅确定五星,还确定布列松比德莱叶更现代,观念高一筹,技术高一筹。贞德的话语,已经不能用“智慧”来赞美了,必须用,“神圣”。 小狗的出现成为了声音环境转变(transform)的契机,如此隐性(subtle)的技巧,膜拜。
      • 机智的对答和激动人心的庭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如果把结尾的意义看成一个宗教仪式的完成,之前的一切都只是盛大的准备工作。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 2019-6-20重看。人类无法进行的审判;群众的画外音令人惊心。
      • 今晚微醺,影评照例是胡言乱语,小酌着看这部电影,镜头都似乎是虚的了。布导的中上水平,一小时的片长略短,纵使我爱简练。德莱叶也拍过同一题材。这次的女主角不够讨人喜欢,题材也难把握,布列松够有大师风范。电影还是朴素些好,我厌恶那些浮华的片子。底下评论特别喜感,建议参考。
      • 重看。反复的审问用机械的方式呈现出来,显得极其荒诞无稽,提前定下的罪,答案再完美信仰再坚贞根本不可能左右结果。细微的动作和眼神处理异常精妙,软弱击倒贞德的瞬间和结尾烟雾中的十字架/火刑柱绝了。
      • 就算是在他和gossip girl之间来回跳了几次(负罪感啊),也仍然不能消解其魅力。他摒弃一切暴力和刑法场面,摒弃一切花哨的技巧,同时摒弃了所有使画面“不洁”的东西。他怎么把热烈的信仰和理智结合在一起的呢。他怎么让他的“模特”既没有职业演员的娇柔,也没有非职业演员的拘谨生硬呢
      • 3.5-4, doves.
      • 4.0。1.未见其人、只见其声的周围喊杀声,光脚拖地走向火刑审判的摩擦声,一次又一次重复机械无意义甚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宗教审判。2.用极端程式化的审判对白来挑战观众的容忍度,这既是贞德的煎熬,同时走向观众传导。
      • 70/100,不仅是极简主义,更是结构主义的,用现代化手段对贞德的再创造与再探索,抹除神圣气质,用不明晰的局部构成完整空间,成就了这般的冷静与不动声色,结尾再于烟雾中的十字达成一种收束。
      • 7.7/10 尽管是宗教题材的,但一点也不闷
      • 1.相比德莱叶版的夸张强调,更爱布列松的冷静凝练。2.演员的机械表情在这一题材下特别和谐,紧的取镜和封闭式构图契合囚禁主题;3.布列松的女主总是很美,这回又被惊艳到,或是影史最美贞德?4.挚爱监狱墙洞里的窥视与结尾浓烟中的大十字场景;5.贞德奔赴刑场由脚步特写跟移镜头展现,大妙。(9.0/10)
    • 豆瓣 6.8 IMDB 5.8 HD
      Jeanne
      2019
      剧情片
      法国

      贞德

      Jean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常胜的贞德究竟是军事能力过人,还是领受了上帝的神谕。审判的贞德究竟是决意为正义赴死,还是甘为败绩担责。受刑的贞德究竟是妖言惑众的巫女,还是刚烈不屈的圣女。准备刑具的农夫聊着家常,看守的士兵盼望早点行刑,十九岁的少女拥有怎样的勇气,为法兰西视死如归,却在祷告和泪水里结束得如此唏嘘。
      • 令人激动的电影,在上一部结尾,贞德摆脱了固定在远处的摄影机控制,这一次摄影机则与她一同呼吸,杜蒙在蓝天的荒原上轻轻几笔便制造强大的超验,阳光以音乐的方式洒在这张坚韧的脸上,宛如沃霍电影般注视着,情绪立刻超越了言语,眼睛中闪着电影之光;而在另一边,杜蒙前几作中肆意的喜剧被内化为教廷的歇斯底里,也令无字幕的纯观看成为了乐趣,他们不明白,把贞德这位勇士当成小孩子,最终成为小孩子的却是他们自己。
      • 四星半。回想起来吓一跳,虽是“续集”,然而这次杜蒙的影像形体和调度生理,其实都是全新的。
      • 杜蒙还是当代最接近布列松的导演,每个角色都是真实却抽离的。他不试图探索贞德的内心,也不试图探索这是信仰还是幻想。反而用大量的篇幅拍摄不相干其他人的谈话,展示的是每个人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立场与态度。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