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这部电影,就觉得天赋这东西可遇不可求。魏书钧导演的这部电影有着真正国际化的创作视野,他的视听语言修养太好了,对艺术电影的创作也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这个剧本展开故事之后,选择了去写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状态,非类型片式造故事的写法,这种创作思路已经秒杀很多同行了,而且铺垫的各种细节在剧作框架的构建上又用的很到位,类型技巧人家也是很懂的。但影片最厉害的是导演太会拍人物的状态了,看不见任何用力的痕迹,极其流畅自然,我相信能把状态和情绪拍成这样需要天赋。以后哪天遇到一个文学性强主题更严肃的剧本,魏书钧这样有天赋的创作者迟早会炸出圈! |
|
一名大四男生的狂野梦想与破碎现实。不愧被戛纳看上,电影拍得很轻盈、轻巧,有很多设计又不显刻意,始终萦绕着一股淡逼、迷茫、混不吝、小幽默、小确丧,是我喜欢的气质了,周游还真适合这个角色。导演对现场即兴调度、非职业演员、情绪氛围的掌控很厉害,拍出来比原剧本还要精彩许多。同为中传毕业生,对片中每个虚焦的背景都太熟悉了,想起在学校上课拍作业的时光,也能get到很多脑回路,觉得格外好笑。“环境音是什么啊?”,“你喊”,“环境音是什么啊?”妈的我笑成傻逼了XDD//2021公映重刷,补上了一直没看到的结尾。我知道这部电影代表不了所有人的青春,只是恰好很能触发我共情的特例,但这就够了,我仅代表我自己喜欢。世上也没有导演能拍出所有人的青春吧,毕竟每个人都太不同了,还是很羡慕魏书钧的年轻、有才、有机遇。 |
|
无法共情,男主角真是太烦人了,年轻愚蠢又固执。电影里只有浪子,没有回头,连反思都没有。有一些小设计比较有意思,但观众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看卢瑟搞砸史?建议剪短半小时。 |
|
剧本满满当当,视听技巧也不错,内核却是非常单薄,无论叛逆或迷茫都轻飘飘的。男主站在大学到社会的十字路口,一脚想要生风一脚想要随波,结果形成了尴尬的劈叉姿势——恰似这部电影本身。比较有意思的是拍摄文艺片的拍摄,洪常秀看了估计会呵呵... |
|
在玻璃上贴黑车膜,与生活偷情就不用管现实。在草原上举收音杆,把理想录入就不用管未来。大学的最后一年,我报名了不会参与的公务员,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学士帽,像在舞台上吹不响小号的演员,在草原上不会奔腾驰骋的野马。我曾对这世界充满了野心与期望,却在电台里听到地球人的瞬间,顷刻溃不成军。 |
|
大学毕业才姗姗来迟的青春期,一个集自负、自私和不自知为一体的大男主。
在矫饰的人物行为背后,导演没有对其动机做出哪怕一点点推演和挖掘,于是这种无处溯源的叛逆症候则沦为单维的橱窗展示。嘲讽他人的力量一旦不能落到自反,则更像是肤浅的嫉妒。
视听上是剧场思维,多使用中近景配合摇镜,强调镜头的起幅落幅,通过局部视点搭配多层次人物调度推进叙事。场景还原的功力十足,但极限也就是投入地观看,难以到达浸入地共情。(整体蛮厌女的,不知道女性观众怎么想) |
|
小城青春隔了一二十年还是有挺大不同,北京青春怎么隔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味儿啊。以及,直男是否都是不嫖娼不青春( |
|
电影好在三点,一是名字,二是海报,三是真实。前两点让我决定去买票,第三点决定它会被骂。一二不再赘述,三真实在男大的冲动、鲁莽,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生是拜金物质的,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性存在的原因就是围绕自己转满足自己欲望,真实在男大的世界中只有兄弟肯为自己两肋插刀,真实在反叛父母反叛一切。以往批判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只为了推进剧情,这片里的女性却连剧情都无法推动,她们只是不明所以地出现,然后上车先自拍、看向豪车流露羡慕、陷入情感纠葛、抽烟再主动亲吻男大。
这就是男大的真实想法,这就是男大的全部世界。过于流于表面的情绪,再多的王家卫也无法拯救。 |
|
杨德昌系电影。与《阳光普照》就是一对儿。所有演员状态都特别好,哪怕只有一场戏的演员都是如此。最具分量的是,对人物骨子里被无可名状理想召唤出来的不知所措感,把握得很准确。荒谬感的分寸也可以,有冲击力。瑕疵是有些细节还是可收束一些,结尾好像是不知道怎么结束才好。意象的植入像套路式文末总结。3.5 |
|
越野e族就是汗血野马,无因的反叛裹挟于自由(跑下去)和规则(停下来)中,悬崖勒马被视为是种成长,“野马分鬃”的狱中操阵型是彻头彻尾的被驯化。视听与表演自然且自洽,对年轻人的彷徨有细致描绘,跟随角色踏上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 |
|
#4th PYIFF# 9分。藏龙+“戛纳2020”+男主,正常年份应该是一种关注单元。
看片时一直会想到的是[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后半段)]和[恋恋风尘]。非常难得的一部既不矫情又不煽情、而且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大四”青春片。[里斯本物语][听见天堂]之后很少见到的以录音师为主角的影片,有着难得的幽默感,讲了许多电影行内的、也颇具迷影梗的笑话(cue了王家卫、侯孝贤和洪常秀),不少还是下了心思的三翻四抖;而在青春片这边,要算在《草样年华》这个颓废青春的脉络里,颓废迷茫与躁动的梦想和荷尔蒙混在一起。
导演在人物刻画上有着精准的白描手法,略略几笔就写得生动而真实,更重要的是“说人话”。影片调度很见功力,不少长镜头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与吉普车有关的很多调度都很精到。结尾若能更干脆利索些会更好 |
|
2020涌出来一堆讲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数量可能不下十部。《野马分鬃》以二手越野车和内蒙古野马做意象符号的勾连,加上cue一些导演大家的名字,尤其是对传媒大学电影教育和剧组油腻开工的揶揄,引到评论人士和影迷现场叫好——就如同片子里学个电影搞出莫名其妙的感觉良好。然而后半段,刺头、叛逆、不满的青春焦躁,似乎在草原上,彻底失去了优越感的方向。 |
|
电影名字真不错;看到结尾,就像是我高中写作文时发现偏题了,专门在结尾点个题。 |
|
4.5 挺有意思,魏书钧在年轻导演这一波人里算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的,100首歌的专辑也能拍,监狱也能拍,生活经验比起那些留洋的半吊子多了不止一星半点,实在是难能可贵。但与此同时,他又可以跟你来点儿电影和生活的关系,拍着艺术电影却不吝于讽刺所谓的艺术,丝毫不惧怕在片子里谈论当下,不惧怕谈论生活本身,懂得生活的失意与诗意,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演员调教得也好,不来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表演都很实,调度也有想法有执行力,虽然总体上看还称不上是美学,但就这个年龄段的创作者来说,已经是初具规模和体系,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侯孝贤-贾樟柯一脉的传承者。 |
|
好久没看到这么接地气的国产片了,可能也是《独自等待》之后最京味十足的青春片,男主周游也很有当年夏雨再混合了王千源的气质。王家卫洪尚秀什么时候有过剧本呀,和人物保持距离这很侯导啊,无马也要做到心中有马,大量的迷影梗又讽刺到当今影视制作和教学中的种种丑态弊端,与录音师类经典《凶线》《里斯本的故事》《春逝》…肯定还有差距。刺头被规划驯服的过程,前一小时可以打五星,中后段爱情迷失后剧情推进的节奏似乎出了些问题,一些镜头的设计也显得顾此失彼无用拖沓,尤其点题式总结发言,停在那首神曲挺好。不仅被戛纳看上,如果能去金马感觉也会被欣赏。第四届平遥影展藏龙单元主创见面场。2021北影节资料馆重看又发现了描写他女友进入职场后的悲伤。上映前三刷。 |
|
3.5星。在《野马分鬃》里看到了熟悉的母校,更看到一股拍电影需要的聪明劲儿,魏书钧未来可期。 |
|
两个层面处理得挺好,故事层面和象征层面结合。周游太适合阿坤这个角色了。这是对“规训”的一次无力逃离。高校、体制、社会、家庭,他没有一样处理好,换言之,他没有一样想去迎合。但是他的反抗不是硬刚,而是逃离,逃到大草原上,像野马一样奔腾,可现实中的草原也早非他想象。一次次被现实嘲讽,也是一次次被修理的过程。他到看守所后,长头发剃成了短寸,规训结束了,他终于成了一个庸碌的社会成员,而青春也在此结束了。 |
|
一方面,看到它久违地呈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某种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又感到这种真实并不耐咀嚼。只不过,我们这种乖学生的四年更加无聊,更加没有讲述的必要。假如向内开凿的处女作必然带有自传性质,那么魏书钧交出的答卷代表性地展现了一代新导演的干涸。对剧组的揶揄足以令我捧腹,但去年华语影坛泛滥成灾的元电影,都无法大面积地取悦影迷,而只能给对影视圈抱有幻想的观众祛魅。长镜头调度花了心思,不过趣味也就止步于此,相比“导演”反复提及的洪尚秀,制作在内核面前显得太过铺张。最大的问题是把所有人物都变成男主角成长的背景板,哪怕塑造相对立体的胖子也只是他的影子;而一众女性则纷纷落入刻板的男性想象之中,被叙事和镜头双重地推远(少见中近景)。去内蒙的愿望,进而带出的绝望,和去满洲里(《大象席地而坐》)比起来,显得力量全无。 |
|
还真是“周游”,对这种后王朔时代痞里痞气野生人物一直没啥抵抗力,能以这样制作规模去为当代大学生活留影,奢侈又珍贵。 |
|
这种电影就像片中那辆吉普,动机/发动机是曾经风光过、如今即将被淘汰的王朔式男青年故事。他的确是一头野马:有才又虚无,冷淡且毒舌;看不上各种体制,也看不惯“上进”“关系”;敢违点小法,会恶作剧;跟家里肯定不亲密,对哥们绝对义气。男女关系上太直男癌了,纯真得要死,女一女二都是纯良却不得不卖身卖艺,男主欲拯救欲征服而没有那种入世的本事,充满了男孩看不懂也跟不上女孩早熟懂事步伐的那种无奈(也可能是像洪常秀那样有意反讽)。当然可以哀叹功利主义战胜了理想主义,但野马和老炮儿的时代真的过去了,连内蒙都变了样,谁家里都没有草原,所谓理想主义本就是过时的大男子自恋主义,如今这类男生都坦承自己是废柴了,仅凭个人才华举步维艰。本片b故事即对于影视业的吐槽才是最好玩的。许多长镜头显示了导演的功力,却似乎没什么必要。 |
|
总算看到让人惊喜的藏龙作品!毕竟戛纳宠儿。从延边少年到野马分鬃,延续了走失少年、离经叛道的青春故事。野马,吉普车,未去成的内蒙古,想到古涛的《驯马》。当吉普车卖了,我的欲望被剃度了,我们要重新面对生活和痛苦。有几句台词做了修改,所以口音对不上。监狱中“感恩”的讽刺,对家庭束缚的挣脱,周游和角色太贴合,其他表演也妥帖自然,东北幽默贯穿始终。太阳神、地球人、月亮河,无法贩卖的自由理想。太极第一招式,下一部第二招白鹤亮翅。91年的魏书钧有岁月沉淀的老成,很有个性,有种恃才傲物的冷淡,期待后续。 |
|
大四男还在犯法想去大草原,女的已经努力赚钱想带父亲去香港。 |
|
编剧是个渣男! |
|
一切都做的太好了 |
|
有点吃惊大家会被如此肤浅的表达所满足,很不怎么样诶 |
|
买了辆半报废车就想周游世界,后玻璃遮光一贴就以为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可直到扣了驾照、跑了妞,折腾不休的“野马”也没能开进真正的内蒙大草原,迎来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景观及背后无尽的规劝。学院系电影圈的“乱象”与坏笑嵌套,同影片戏外遭遇的审查坎坷一道,丰满了这一“伪”《无因的反叛》的现实灵韵。 |
|
灵气是有的,作为青春片抓住了迷茫的精髓。但也有膈应之处不吐不快(起初怕自己反应过激,结果连男生都说明显感受到片子厌女)。追不到或处不成的女生统统都打成虚荣拜金,但从来不反思自己几斤几两,面目粗陋、冲动易怒、眼高手低、投机钻营、不负责任,还自比野马美化这些劣根性?辱你马了。 |
|
2020DCCFF 作为女性和作为影迷都无法共情 除了扑面而来的哥味、叔味、爹味和唯二且单薄的女性角色引起不适 基于个体经验的影像要想激起观众的共鸣 一定是情感走向>剧作框架>最终呈现 尤其要拒绝概念先行一味掉书袋 在创作阶段就不停地自我定义只会导致作品狭隘化 但在这部讲拍电影的电影中 我看不到一点迷影精神 情绪宣泄大于情感熔铸 当故事核心不断稀释最后像脱缰野马奔向虚无 再怎么堆砌王家卫洪常秀侯孝贤拟音环境音的梗都于事无补 |
|
电影意识完全溢出了故事,很厉害了。 |
|
3.5;片名嵌合着主题表达,并且在剧本各个层面都紧扣「马」的意象,在出现“野马分鬃”招式的那一刻,所有年轻人的游荡、彷徨、迷惘、愤怒、出走都有了来处,这不是内地青年的无因反叛,而是在集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复规训中小心触碰到的边缘。心中藏着一片草原,渴望奔逃的愿望自茧破出。
这样的“青春片”放在欧洲或日本都很常见,于内地电影来讲却甚是罕见,这般注重情绪感染沉浸的片值得鼓励。时有冷幽默,生活赠与你的笑和哭一样多,所谓魔幻大抵如此。结尾独白减半星,帮助观众提炼中心思想没啥意思。 |
|
我个人很喜欢这电影,可以给到四星,稍微客观一点,就给三星吧。
这种电影我们大银幕上很少见了,它是一种「状态」电影,也就是没什么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外在行为来呈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主角是个大四学生,想想我大四时候就是这副傻样,没理想没追求,成天混日子,又看什么都不顺眼。那种状态抓得极准。
影片以驾照和车构建起一个隐喻系统,其实讲的就是一个男孩要如何考取融入社会的资格。当然要经历不少捶打,傻逼剧组和班房都成为规训的场所,前者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你看,后者则把现实赤裸裸不加遮掩地怼到你面前。
最后,主人公和自己花四万块钱买来的破车告别,听说那车要开去草原,主人公拍了拍,看着车远去,犹如一次放生。
而他自己坐着出租车回家了。那是全片他第一次坐在车的后排,他终于放弃了主导,变得顺从。 |
|
我总算知道为什么各大电影节如此钟爱这部片了,那么多电影行内的梗自娱自乐玩的出神入化,业内人士能不爱吗?反倒是主要的剧情无限趋向于稀碎,最有意向可挖的车,也没有被镜头语言高度照顾到位,啥亲情爱情兄弟情一夜情少数民族情都往里头装,装来装去把圈内人都哄乐了,你让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咋办?一边想着再野一次结果啥啥都放不开手脚,想替导演说他故意为之表现克制我都没有这个脸。苦等了一年,期望无限拉高,失望再一次粉碎了我的好期待。 |
|
中国电影完蛋也挺好的👌 |
|
艾略特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压抑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这话放在电影里同样适用。《野马分鬃》的优点在于对情感的把握相当克制,叙事生动自然。说白了,你看多了那种撕心裂肺哭天抢地或者急于阐述观点故作高深的电影,就会知道这部电影的好。 |
|
😅一开始就被无语到了,男主都大四了还学不会尊重人,在驾校发疯……女朋友一出来我心想:不会吧,这女孩图啥啊,图他挂科不上进,图他没素质,图他二流子吗?直接是今年看的最恶心的一部电影。女性角色全是为推剧情,导演不沾点厌女症写不出来这么刻板的本子。 |
|
无论是调侃影迷梗也好,还是讲述自己求学时叛逆细节也好,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像是一直在选择它的观众,不断把不属于它的观众排除在外,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比如中传校友)会被触动,而我只能一脸冷漠地看着。它缺少了让我产生共情的切口。
讲述私人经验的作品不少,考验导演的一点是,如何把“私人经验”讲给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过度的自我和迷恋过去是不行的,做好私人经验和观众之间的衔接考验创作力。
青春故事很难讲,稍有不慎就像影片的结尾那段一样,沉迷到记忆的迷宫里,变成了感动自己的游戏。那么任凭叙事和技术再稳再准,也差了一口气。 |
|
3.5,魏书均以娴熟的调度掩盖了纯粹私人的,经验导向的影片的单薄与人物,事件的拼贴感。《野马分鬃》是一部字面意义上的“太阳族电影”,黑夜行车取代了濒临死亡的体验;北京的城市空间与大四焦虑取代了暴力与享乐主义。“逃离城市”的愿景总是诱人的,正如同二手吉普指向了一个过去的时间,某种失去强度在当下之中承继,却绝对不是王朔的政治波普,而是令他不停地出入北京各种油腻而无品味的富人的生活,成为一个附属品,而油腻之人也是像他那样长大。正如影片之中,当左坤来到了内蒙古,发现不过是一个内蒙古—北京,一如他在北京郊区重构的蒙古包,承继之物不过是不同程度的拟像。 |
|
格调低俗,表达肤浅。看似在讽刺电影圈和艺术圈乱象,对主人公的种种傻逼行为还透露着浓浓的自恋。小胖的人物设定也让觉得充满了恶意,更别说里面所有的女性角色了。我看到草地那场戏在心里默默祈祷千万不要让依琳和男主角发生什么狗血,为什么男导演总觉得女人不开心就要亲男人啊??!🆘 |
|
录音师,片场的旁观者,又什么都“听得到”,所以他什么都知道又保持某种平静,但仅此而已。 |
|
对行业的恶臭有着足够清醒的认知,但也无非是肤浅的展示。片场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纯熟的技术,不过视野和批判力度也仅限于此了。 |
|
即使是没有片尾旁白的海外版,也非常无趣。Cannes2020 标签几乎是今年国际新片的品质黑洞。 |
|
怎么说呢?和我当年看《春江水暖》是一个感受~ |
|
视野非常陈旧的作品,电视电影。 |
|
我有时候会想像这些电影在平遥或者FIRST影展展映的时候由于有一众比较普通或者有点烂的电影衬托,所以就显得比较突出,影迷们在短时间内一口气看十几部甚至更多的电影,但凡有一部比较正常的就容易出类拔萃,但是到正式公映的时候则没有这种效应,就会造成口碑上的反差,是不是这样呢?不过坦率讲,从处女长片的角度来说,魏书钧的确比大多数导演要优秀要有能力要成熟。周游的表演或者说他的确非常适合这个角色,所以电影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的,是有一些华彩段落的,只是整体而言,会显得冗长一些,同时可能不是太能引起太多人的共鸣吧,毕竟现实中像左坤这样的人还是极少数,不过一个录音师的视角但是蛮新鲜的。吉普车与野马也构成一种呼应,最后在监狱的讽刺也算犀利。看完这部会更想看《永安镇故事集》。 |
|
处处流露出一股不自觉的小聪明,还被一些影迷奉之为不世出的才子,等公映就知道终究是小圈子的一场自嗨 |
|
工于人物状态而非故事情节的情绪流青春片,的确会让人想到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那一辈的台湾电影人,内蒙的场景则让我想到了《恐龙蛋》。而片名野马分鬃是监狱犯人做操的招式,它象征着规训——将那些游手好闲的青年改造成社会螺丝钉。整部影片似乎就在这样的线索下,记录了一个大四毕业生从迷茫的游荡到无奈的妥协的转变过程,最后纯真如同学士帽,只能靠借,自由也随卖掉的车,永远地留在内蒙。 |
|
前一个小时观感顺畅过瘾,后面开始变得散乱,节奏也开始变慢,有点可惜。总体是不错的叛逆青春片,镜头迷幻情感克制,声音部分尤其出彩,记忆最深刻是女友爹逼男主报名公务员的时候,背景里是童童稀里哗啦啃橙子的声音。想着导演对声音应该很在行吧,一看果然是录音师专业的。很多笑点全场一秒get,久违的舒爽。周游表演也挺厉害。最后硬加的白马和旁白仍然收获一枚白眼。整体三星半【20201014平遥影展 |
|
前面还有点灵光一现的瞬间,之后又是国产小众片的老路子,纯情街溜子、始乱终弃的女友、毫无来由的荡妇、转瞬即逝的露水情缘,厌女的油腻直男视角呈现并没有人会关心所谓感悟。很多新导演都觉得拍一个似乎身边存在的奇葩是一个好选择,但是事实上没有人在乎傻X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故事不值一提。 |
|
属于这个时代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把我最反感的一类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得如此精准 并且有趣 |
|
3.5 有喜欢的地方,但后来发现这喜欢是沾了从《谋杀绿脚趾》到《濑户内海》这种废柴搭档电影的光。这部电影之前大陆有比较像样的废柴电影吗?(不是丧,是废。)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反映了某些时代特征——城市浮游、漫荡无根、无意义感、浅层符号化(如多次cue到洪尚秀)……但是因为导演“废”得不彻底,导致了后半段“意义”在隐隐浮现,错过了彻底的失重能带来的彻底的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