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屋、皮划艇、生日蛋糕、拼字游戏,母女交错的童年,生活的奇幻,奇幻的生活。席安玛用完全去戏剧化的温柔叙事熨平两代女性的心灵鸿沟。以及,谁说这是法国版“李焕英”我跟谁急... |
|
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来细腻微妙的女性、母女之情,这才是戴锦华老师说的不同于男性导演的另一种可能 |
|
有着女性最纯真、最温柔和最笃定的力量。 |
|
非常安静(配乐极少)但又沉浸、凌厉(剪辑干净利落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观影体验神奇,后劲足。席安玛的一篇采访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这种观影体验。“房子是空的,鲜有细节,也鲜少对角色的刻画,极少前情交代——就像我惯常做的。我希望创造一个理解框架,这个框架是私密的,联结观者与这个故事,也联结观者与这部电影。”情节让位于情感(情绪),文本(对话)让位于图像表达,是一次影像能否召唤共情的全新尝试。 |
|
短片的时长其实对此正合适,愁是淡淡的,慢慢的渗透进时间的:好好告别,在时间门外。 |
|
保持了《烧女图》中考究光线的运用,以温柔而沉静的影像基调祛除戏剧化的表现,明明是沉淀在三代人之间历经岁月的隐秘情结,但以儿童视角沉入至静水流深的怀缅,拍得不疾不徐又深情动人;特别喜欢开场不久女儿用手电筒照见黑暗中的母亲,然后光暗下去,母亲的形象依然驻留在黯淡的画面中,甚至留在“观者”的视网膜上,这种“显影”仿佛正是透过时间的罅隙,女儿窥见了未来。根本无需解读这是奇幻或梦境或想象,这是女性们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携手共造一座自己的屋子,微风吹过来时的小径,空镜的凝视美极。 |
|
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时空架设,一气呵成的感情宣泄,配乐起就哭了,我们会再次相见呼喊各自名字~没看过某春节档。 |
|
真的要比的话,本片包含李焕英所没有的一切,外婆,父亲,童年,细微的童年创伤……
同时,它甚至还远要比李焕英更加真诚。
因为它似乎没有任何目的,不想完成任何事情,不想追究任何人在任何时刻的想法,而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以一栋回忆中的小屋作为媒介,让两个孩子保持最本真的姿态,让她们能够相遇,能够给彼此一段陪伴。
它只是问出了每个人都一定想过的那个问题:我妈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又给出了一个最为温柔的答案:和你一样啊。一模一样。
由此,本片不再是对梦境的展示或构造,而是彻底的圆梦。 |
|
席安玛依旧是很有想法和概念,实际成片却太单调的那一类型,纯编剧电影。 |
|
短小精悍,情韵绵长。没想到概念上真和《你好李焕英》殊途同归,但席安玛示范了什么叫举重若轻,如《温蒂妮》般的神秘与灵性,用细节去勾连平行世界,日常的幽灵穿梭于树荫之间。打开时空之门,重心不在对母职牺牲的救赎,只是共度一段童真时光,于是故事的高潮是两个女孩划船。还是延续了《烧女图》对女性情谊的描摹,只是这次并非情爱,而是更超越性的无关年龄的母女联结,于是又能看到许多目光交错、缠绕,蘸满了深深的眷恋与祝愿。 |
|
如果可以,谁不想回去给妈妈一段美好的时光呢!席安玛开开创意课吧,符号对位用的真是浑然天成又很绝。展现女性对生命/死亡/情谊/传承等等主题的体悟真的很高级。 |
|
想和你去到四十亿年前的冥古宙,那时还没有海,我们牵手在持续百万年的大雨里狂奔。想和你来到七十亿年后的大末日,那时太阳爆炸,我们在灰飞烟灭中拥抱告别。此刻却在时间的罅隙陪你捡拾树枝搭起一座树屋,嗅着外婆手杖上的气味,吃你爱吃的热巧克力和蛋饼。未来是你身后的路,这比史前和末日都美好。 |
|
外婆的离世,令母亲Marion陷入心灵的悲痛死角,而小Nelly却在巧合间遇到了和她一模一样的Marion。瑟琳·席安玛用极简的叙事原则,静置平行时空的奇异,大胆又灵巧。在红黄斑驳的秋叶间,在阿卡贝拉的变奏中,告别遗憾,亲吻母女间的宠溺。 |
|
1.润物细无声的宁谧之作,氛围静缓而诗意,不同世界的勾连与相遇近乎寻常地发生、被孩子们理解与接受,开启一个轮回往复的时空,母亲与女儿恍若成了双胞胎姐妹一道玩耍,及至片末,我们就这样亲临了一场温柔而悠远的时空交叠,一次道别与重逢的并置,一段既走向未来又回到过去的情感旅程。2.片头医院长镜头与四次互道再见,那种认真告别的仪式感,一开始便撩动人心。两个同龄女孩间的交往,也多次复现着【拥抱与再见】,既朴实简单又漫溢深情的身体语言与对话。3.剪辑亦不乏巧思,几次或无缝或猝然的转场,暗示着奈莉与平行世界小妈妈的结识可能只是一场梦。4.树林骤雨令人想及老塔,走廊尽头透出蜜黄光线的压花玻璃与后半段室内光色使我蓦然忆及[蜂巢幽灵]。5.玛丽安:“我已经在想你了。”“秘密是指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诉说的事情。” (8.8/10) |
|
对脸盲患者不太友好 |
|
个人感受类似于但又稍优于烧女图,不过还是注定与席安玛无缘。 |
|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9分。是不是没看过[你好李焕英]就没法评价这部片子了……影片短小隽永(真是一贯的小格局……),虽有这类穿越片必备情节,但导演完全绕开了桥段和剧情冲突,也无意探讨设定,关注的则是空间(外婆家老宅以及树屋-森林)与人物情感,小孩子的世界毕竟比较简单,所以导演游刃有余地借小孩子之口聊了不少有关人生和梦想的话题。不少时刻还是挺感人的。 |
|
如果有这个可能,希望每一个女性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外婆,去追溯自己母系带来的链接和力量。 |
|
#71‘Berlinale Competition 3.5/5 还是烧女图摄影师Claire Matho执镜 |
|
一封写给妈妈的情书,一首送给女儿的小情歌,短小精致,绘声绘色,暖暖色调里的淡淡情愫,让女性之间的感情显得分外沁人心脾。小女孩将外婆离世前来不及说出口的“再见”二字送给蒙太奇里年轻外婆时的瞬间,真的比千言万语都要让人感动。 |
|
竟然是儿童版你好李焕英,没想到妈妈以前也是小朋友,从成年妈妈的不辞而别,到小妈妈的随之出现,导演用这种方式处理母女关系,就显得高级的多,更cinema,更女性视角。还能看到这个导演上一部烧女时的一些优点,架空的环境,简单的人物关系,剧本极其简洁,剪辑点非常的凌厉高效,室内戏的摄影、灯光,还有几场戏的声音设计也都很有精细,小女孩穿越回过去再次坐到外婆身边那场戏的环境声突然降噪很情绪杀。导演这回好像不太在意片子整体的节奏,但在故事节奏上还是很上心,最后给了两个小女孩划船的冒险高潮戏,情绪上直接用音乐强顶,用一个微观的小冒险来完成情绪释放,说明导演还是很在意这个故事内在的节奏,这个拍摄地点好像在《金银岛》里见过。 |
|
【柏林2021】和《你好,李焕英》有着类似的故事框架,但和前者大开大合不同,《小妈妈》从孩童视角出发,情感处理得温柔细腻。有时候大人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不知孩子内心早已洞悉:如何探寻世界与内心,如何理解家庭与自我。《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席安玛再次给人温柔暴击,所有母女都是姐妹或者说所有女性都是姐妹的内核,依旧充满女性主义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说,年度十佳一定会有《小妈妈》的位置。 |
|
一些超越了年龄、血缘、距离的情感,不仅仅是母女情。动人之处恰在于爱的平等,不追问不强求,共同守护一份秘密,与那些关于自然与时间的秘密一道,用最简单的方法体验并铭记。 |
|
清冷地讲述亲人之间的关系,之前看《小瘙痒》也做了这种跨时空对话,但是不温情反而很克制。Nelly对Marion说,你总是看起来不开心,Marion说,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让我这么忧伤的。我开始无声地掉眼泪,我也想听到妈妈说她的不开心不是我的错。确实不是法式李焕英呀,这种颇具现代性的,不必相互负重的亲子关系不会是东亚文化所认同的。 |
|
泪流满面..... (这届柏林第一个五星 |
|
“你来自未来吗”,“我来自你身后的那条小路”。 |
|
太动人了。母亲沉重的过往不可言说,但当母女以同龄人的身份相遇,一切都逐渐变得有迹可循,过去无从解释的伤痛在孩童的情谊间不设防地逸散出来。母亲的童年孤单又压抑,活在病母过于沉重的阴翳下面,她没办法克服恐惧,就只能接受自己的灵魂被那样无边的恐惧一次次地刺破。她笃定、坦然地和未来的女儿讲,我的悲伤不是来自于你,这一刻太动人了,痛苦忧郁的母亲远远没有丧失爱的能力,无论八岁还是三十一岁,她都想要把灵魂完整的那些部分给她爱的奈莉,无论以什么身份。这种感情是双向的,我能看到奈莉是如何无条件地爱着母亲,她如何专注地和母亲的过往相处,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抚平小小的母亲心口的创伤。这一部分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不刻画女儿这样全神贯注的爱,就会让整部影片被母亲的受难者形象所充满。这部影片过后更加喜欢Sciamma了 |
|
妈妈,我想在你开车的时候喂你吃零食,用手环住你的脖子。妈妈,我想知道你为什么难过。妈妈,我想做你的同龄人。妈妈,我想回到你的子宫。 |
|
#BJIFF2021# 音乐响起的那一刻,眼眶不由自主就湿润了。曾几何时也曾想过,回到妈妈的小时候去看一看,去看看她曾经经历过什么,又是什么让她成为现在的模样。不必动用一帧特效,就足以拍出最动人的“穿越”。每一次的道别,都要用力一点,轻轻呼唤母亲的名字,那里面藏着爱的魔法。 |
|
不是只有妈妈为我回来 我也在等妈妈 |
|
两个女孩服装的配色方案有讲究,红蓝色系到相同色系。成年妈妈也是开始红色,后来蓝色。 |
|
席安玛三板斧:配色对视加音乐 |
|
清澈、透亮,真挚、高度精简凝炼的情节剧,老席那无比温柔的慰藉语气啊……如墙壁上隐隐透亮的朦胧光影般的灵气在空间每一丝角落里释放,承继烧女静默平视场景下暗流涌动的情感,不同视点间的每一刻切入都如此顺畅柔软。当旋律再次从身后不存在的记忆中被唤醒,我们便重新习得投向身旁Ta人的视线、思觉、拥抱,当人物吐露出言语时,我们从静默的场域中被调动,磅礴的情绪也席卷而来——席导的影像魔力皆来自于此:即滞后的感官推向至直言的温柔。源于传统时空戏剧创作却以动作和眼神的直观调动起观者的思考和审视,两个Marion合二为一,身为母亲无形的爱意和身为女儿无形的敏感都被包裹封存在那树林小屋中,她们永远都在身旁,像跳动着心房的黑豹在床边守护着黑夜,这里的女性话语绝非只是一种性别代表,更是绝对纯真的创作象征。——BJIFF |
|
“秘密,不是我们想拼命隐藏的事情,而是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诉说的事情。”
很妙,从告别开始,以告别结束,从无言的离散到重逢的相认,记忆与梦境虚实掩映,女性之间不可被定义的联结就在这林间穿梭。 |
|
上个十年最好的拥抱是《托尼·厄德曼》,这个十年或许就是《小妈妈》。外婆、妈妈、女儿、姐妹之间不被刻画为父系继承的链式关系,而是敞开为滩状(不是大树而是树枝和叶子),连片中唯一的男性角色父亲也融化在这一滩里,银幕外的男性我也经验到了这种不无感伤的女性能量,生成-女性的能量。 |
|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毫无疑问是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少女娇嫩的鼻尖、飞扬的发梢被席安玛赋予精灵般的细腻美感。“我不插手你的人生,而是先你一个身位,为你趟过所有的路”,这是我能想到最有力的慰藉 |
|
一如既往充满灵性,温柔,举重若轻。“我已经开始想你了。” |
|
A/ 神秘存在于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的罅隙中。当光用不同的亮度度量一面墙、树影用窸窣的颤动填满屋角,不可见之物在静默中显露;当明与暗倏忽间改变将画面变为浮雕,时间开始有了自如的呼吸。此时的记忆并不以贮藏-复苏的模式展开,而是在对洞穴、对金字塔的探秘中繁茂生长。抛出的球不会随着线端收回,它必然在密林中迷失,因为在对玩具的毁坏、在破坏了玩乐的玩乐中,人物拥抱了那片刻丰盈的愉悦。 |
|
女孩走路的姿势太酷了,有被A到。 |
|
2021/03/03 柏林主竞赛第八部 柏林看到现在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特此标记一下。简洁而有力,看完甚至有点儿意犹未尽。 |
|
这种概念先行的片还真挺适合这种短小精悍的体量。完全抛弃了此类题材传统的“代际和解”主题,转而认真构建出一个温柔而纯真的童话,一切都那么的舒服 |
|
看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会觉得写不出来,震撼都在心里,化在五脏六腑里,说的都只是表面,眼前有景说不得瑟琳题诗在上头。女儿对妈妈的感情,现实和想象之间界限,瑟琳神奇地穿越了。这是一部小片,讨论的主题不动声色地大:生与死的道别,来处与去处。最奇妙的时刻,就是那一刻让我们荡起双桨,乘着歌声的翅膀,让观众的心忽然就象乘风的帆一样涨满。如果说《烧女图》是美学之胜,《小妈妈》则是返璞归真,完成了瑟琳的电影语言:不倚赖冲突,直击人心的独特叙事,借用她本人的口头禅,this is cinema。 |
|
只有在遇上这种题材的时候才会让人真正想起动画这一体裁的伟大。成年男人需要去掉胡须才能被接受进入孩子的世界,好残忍。 |
|
席安玛的拍片思路跟洛尔瓦彻真的很相似:创造一些高概念的情境,营造悬念,先填充情绪线,再精简留白,最后提纯扣题。 |
|
一个奇幻故事竟然拍得比现实生活还要平淡,法国人真有你的。我就想知道这俩萝莉是一个人演的还是双胞胎,还是我突然脸盲了? |
|
秋天这个由生到死的过渡季节是以小见大的《小妈妈》的核心隐喻,它聚焦的是一段变化的时期,悖论一般地用自然和亲人的死亡去推动女孩的成长之路。而这条看似单向的、从再见到重逢的成长之路却几多分岔,在这个深秋的萧瑟花园里温柔但坚决地纠缠在一起。电影通过简单的”我把妈妈缩小了“这个手段达成的并不仅仅是三个辈分同在一个时空,更是同在一个人心内。这场代际间女性的交错以一种自我对话的形式发生,两位主角是双胞胎这种选角强调了这一点。生与死、对失去的回顾和成长中的前看、已死的过去和将死的未来都在这个小小的当下、在这个小小女孩的视野里形成一个充满动能的统一体,一同发出立体的声音。奥特曼对席安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
看得出《烧女图》风格印记。
没有花里胡哨的杂七杂八,仅70多分钟,抽象、极简地讲了个母女(姐妹)之情的奇幻(想象)故事,也算她本事。 |
|
坐拥一个如梦似幻的想法却几乎什么也没拍到,席安玛可能只适合纸上谈兵。 |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子欲养而亲不待。故意找了两位双胞胎小演员,营造了一种记忆/人像既交流又重叠的意境。骨骼清奇的进击版《鬼魅浮生》。 |
|
- Marion.- Nelly.当剖开秘密的母女在空荡旧屋拥抱呼唤彼此姓名,为之震荡泪流的穿越奇旅不再拘泥打结与开解的窠臼,而是启封童年秘语的琥珀,三种身份汇流一脉女性语言。轻快楔入,干脆抽身,相逢与告别的仪式郑重,缩略生死不断复沓,如数次构图交叠的驻足凝望,相异时空依靠祖宅、旧物与绿林坚实的物质联结开始交织,在离开与留下的短暂悬停窗口。光斑像呼吸澎湃恬谧,符号与空间的系统构筑严密,影像描摹却极简几无刻画,这次繁与空的情感线索解题,席安玛降噪文本兼配乐的夸饰,共情舞台全面让位给图像叙事的窄小截面。来自未来的音乐推波过去的舟楫,封闭视角疏忽开朗:湖心金字塔的幽冥通道,形同床脚的影子黑豹和屋子背后落叶小径一样是通往记忆轮回的路途,回首即来处。你从不曾是我悲伤的来源,未到告别时分,我已经想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