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世上从不缺回头的浪子,良善的好人。缺的是台风来临前采摘的波斯菊,暴雨将至时递来的信封,缺的是看到不公时不会落跑的勇气,感到愤怒时不会冲动的控制。你要穿起衬衫适应这平凡的世界,还是露出花臂对抗那灰暗的人生。在人生诸多转折处,需要的只是一个能选择的机会,即便这个转折将让人屈辱至死。 |
|
他真诚又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有人让他多吃点肉他会感动得哭、有人对他的人生有兴趣他笑着把自己的往事倾囊而出、有人受欺负他二话不说跑上去帮忙、被冤枉偷东西了便暴跳如雷,他没有压抑自己有血有肉的本质 率性而活 到他没有妈妈的线索却唱起了校歌我才懂 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完结什么 而是应该期待什么追寻什么。最后的他却变了 变得普通俗套 面对不平事袖手旁观 取笑着别人的残疾缺憾 而他最后死了。想想呀 死了这个设定太棒了 因为这样的人死了 就是美好的世界。 |
|
每次只要看到片名有美好完美美丽之类的词,故事肯定是凄惨无比,这片子里男主角果然实惨,也让役所广司的表演闪闪发光。作为一部日本文艺片,节奏还是很照顾观众了,贴近于那些好莱坞剧情片的观感,完成度非常好。 |
|
心疼役所广司大叔 我们作为普通人都时常觉得无法fit in 更何况是那些边缘人 最触动我的是大叔和妓女的对话 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的艰难苦涩 但还是得往前走啊…… |
|
所有人都在劝三上,你要学会忍受那些肮脏,逃避良心的谴责,才能融入这个美好世界的假象,但如果你为肮脏而愤怒,为了内心真正的美好而挺身而出,那么所谓的美好世界全都会排斥你。他们说三上你不能那么冲动,不要跟人闹矛盾,遇到肮脏逃开就好了,逃避并不是败北。但是忍受肮脏这件事本身,对于三上而言就是最致命的。波斯菊的花语是纯洁、多情与自由,三上最后闻的那束波斯菊,也许是远比一份工作、一本驾照、一份贷款,更不可企及的,最大的奢望。 |
|
呼吸自由的空气,却失去了自我和尊严,夕阳西下的极道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以为这是一个杀人犯改过自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然而梦觉尚心寒:我们的社会注定容不下边缘人,尝试融入只会被推得更开。大家都很善良,问题注定无解。 |
|
#HIIFF。3.5+0.5,为这个题材加0.5分。片名与纹身海报是个“骗局”。一个坐过牢的人出来后,我们是不是都要戴上“滤镜”看ta?上一次的“错误”ta是不是就得背着过一生?他努力的受“规训”,压住内心真实的“正义”,最后那场养老院对话戏太讽刺了,两个欺凌弱智同事的人,却勤快的帮助老人。结尾催人泪,而片名《美好的世界》出现时又把我给镇住了。我们终其一生想获得社会的认同,最后我们只是一个被“规训”了的“好人”。仅此而已…… |
|
4.5。结束多年的牢狱之灾,哪里曾想监狱外面才是最残忍的酷刑。本片精妙的地方也就在此,当长期与外界脱节后出狱,面临社会畸形的“常态”会与认知产生十足冲突,进而被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逐渐规训同化,男主再一次成为社会洪流的牺牲品,多可悲啊。 |
|
除了他的死拍得挺好,其他都不太行。这样的卡司拍成这样…… |
|
#3rd HIFF# 展映-采珠拾贝。多伦多+开罗。西川美和还是挺稳的,虽说出狱者重返社会这种片子也不少,但是从“黑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和老龄化社会的角度切入,落在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霸凌,合群……)上,并给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孤儿院-黑帮-监狱的简单粗暴直接,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微妙相当不同,上升到了结构性的悲剧),以及一个颇为悲剧性的结尾(虽说前面可能四五次都可以结尾了……),影片还是有相当深度的。 |
|
侠道末路,好汉悲歌。表面看是刑满释放犯重新适应社会的俗套,深一层是黑帮老去,想犯罪都找不到同伙的荒诞,其实在最深处,是整个社会失去活力和原则,连见义勇为都无人喝彩的悲凉。役所广司以儒雅本色演绎痞气人设,不折不扣任侠电影里走出的侠道模范。嘴角带血的笑容仿佛刚刚叼着耗子邀宠的猫,反吓跑了新一代的草食男。治理第一的今天以和为贵,是非和正义让位与娇贵和气,恰如天下一统的江户时代初年,除了陪笑之外武士们还能怎样呢? |
|
役所广司表演太棒了,真是各种情绪都做到了,层次和变化都特别好。影片主题很像前两天《黑道与家族》最后一部分,不过表述风格又比那部好很多。看到最后才发现,果然是有原著小说的。 |
|
出狱后如何开启新生活——并不是一个新鲜主题,但剧本仍完成到一波三折,观众始终处于他是否能做成一个普通人的疑问中而揪心,很容易代入到作家的视角去——开初并不相信这会是一个治愈系的励志故事,然而这个携有游侠气质的被边缘化的人,很快就能获得我们的共情,在这个他所认知的秩序已被改写(黑道衰落)、并不美好的世界里,暴雨夜车篮里的波斯菊如此美好,也悄声改变了另一个曾如此努力逃跑的人。
在触及社会深层意义时,西川美和并未落入简单二元对立的窠臼(果然还是稳),几个与之产生社会联系的旁观者都具有普通人的善意温暖,虽说我们总是全身戒备,虽说我们总会被伤到体无完肤,但总会在最黑暗时也能看到一点点光;多处笑点,看透世故后还能保持继续活下去的信念。 |
|
一位出狱大叔的救赎之路,每个人都劝他重新做人,却从来都无法从内心接纳他,边缘人想要融入主流社会就是装上伪善的躯壳,看似美好的世界里处处充满偏见的冷暴力,走出监狱并没有获得自由而是进入隐形的社会牢笼,或许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 |
|
美好世界,形如童话,飘零人生,悲欣交集。又一曲涉黑分子的挽歌,刑满释放,社会变异,人心不古,老无所依,特属于日式的道德困境和生存哀嚎。役所广司、桥爪功、白龙、梶芽衣子、木村绿子几个老头、老太太演得好,让人感慨。昭和男女、义气雅酷杀已成传说,黑帮片果然止于平成,止于北野武。与去年绫野刚主演的《黑道与家族》相比,这部更扎实真挚,西川美和用女导演的细腻视角,软化了故事,软化了人物坚硬内心,可到头来都不过一死,心碎一地,无法回头。 |
|
8.5 虚设一种美好的幻影,然后速朽。像这样的人(有原则的人)是无法融入这个社会的。我们作为人,其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是,我们可以因为工作需要、素养、性格,而对一个人一时地友善,但却难以长期对一个人真正地耐心和关切,更无法抵达他人的内心世界。 |
|
第一次看是枝裕和徒弟西川美和电影,役所广司不愧为影帝级人物,表演看似平凡但非常抓人,为影帝加到4星。故事不复杂,但是细节丰富,生活气息很浓,利用黑帮的衰落带出社会变迁忆往昔的副线即便不算巧思也还有点意思。同样是institutionalized罪犯不适应社会,《肖申克的救赎》是不适应从约束到自由的转变,本片是自由社会的鄙视链是比监狱更难适应的另一种约束,可以对比着看看。 |
|
片名就是讽刺,这个社会不会好了。主角只有两个任务,一个是重新融入社会,一个是找母亲,一个也没有完成,因为两者太相关,找到母亲就能回归社会。正常人都很费劲维持生计,为什么还要给犯人机会?为了生活只能学会忍耐。当主角终于学会放下尊严和正义感,他也就把自己杀死了。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对日本社会(适用于别处)的讽刺很精准 |
|
很诙谐的是,上海发公告的那晚正好在看这部,接到友人领导发来的消息,我们没看完结尾冲去采购,回来才看完最后他倒在出租屋那一段。然后这边又看着上海各种无法救助和驱离,电影中视线聚焦一人,现实中无数这样的人事覆盖性的无声的发生,距离美好太远了。 |
|
1、这是一部典型的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剥削电影。一个被再改造的出狱前黑道,去羡慕日本社畜。就好像是在说,只有成为社畜,才能对社会有贡献……升格镜头拍社畜庸庸碌碌的场景让我觉得呕。
2、一个出狱者重新开始的人生,并不意味着要磨平其本身积极的棱角。融入社会融入的是什么社会?是湮灭个性的社会么?最后面对职场欺凌的时候,本应该在社会上存在的正义感为什么被抑制了?为什么要把正义感和暴力划等号?这就是重新做人么?
原来重新做人不是重新做人,是做资本家的听话的狗,在一夜疾风骤雨后手握花束孤独地死在房间里。 |
|
失望……在中段那个役所广司「野兽」变身降临,嘴里嗜血微笑的惊人场景以后,原本可以落入到更深刻的议题,社会的「规则」是如何不让违反过社会规则的人能够找到位置的,一般人是如何对待承受真正的暴力的。但转折以后,象征人类学视点观察的「摄像机」就突然退场了,然后就变成了「美好的世界」,NPC们的刻意扭转,然后结尾再来一个转折去刻意营造反讽,力度就完全垮下来了。不过一般人并不想成为的「普通人」,反而是这群人最想成为的人,这点写得还是有所触动。役所广司这「摇摆」的演技感太强了,在天真感与潜藏的暴力性之间切换丝滑得让人太舒服了。 |
|
役所广司算是日本梁家辉,属于演技变色龙型的多面演员,其实出狱人生算是比较老的题材了,三十年前英雄本色就在讲,这里面讲的其实也没什么新意,一刻是黑社会,一辈子就是黑社会,洗不清甚至自己有时候也分不清,所以对他们来说哪来的美好的世界,只是他们太容易满足罢了,可即便选择卑微的活下去,却最后还是被命运开了玩笑,太过讽刺了。 |
|
这让我想起那个两三点的凌晨,喝多的我晃晃悠悠地下了车走到小区门口,特别想抽根烟,但目之所及所有的店都关门了,就扫到马路牙子上坐着个大概十六七的小孩儿正在低着头,一地烟头……
我一屁股坐在他旁边:哥们儿借根儿烟
他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然后无视,我就借着酒劲儿有一搭没一搭的问,他也渐渐放下了戒备给了我根烟:
大概是这小孩刚从少管所出来,他妈妈和我一个小区,本来说接他,但好想忘了……原来是因为父母离异没人管,在社会人把人打重伤了进去。用我手机又给他妈妈打了个电话才联系上,其他的都忘了
但有一处应该没记错,他最后笑了,黑夜中的眼神又有了光,还说谢谢大哥什么的特别开心的回去了
我好像说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世界,只是我们尽可能的将那些千疮百孔的笑容又编织了起来 |
|
8.7/10 #siff24th 高度复杂多变,西川美和此部作品最终在多重“自我更迭”中能够不落入任何一个看似显眼的社会议题,包括母子(领养弃养生育),犯人重入社会(改造,歧视,配套资助),社会变迁(职业的消失),甚至年老本身,还有隐含的对电视媒体的无情批判,每一次当影片看似要堕入这种枯燥说教的圈套之时,西川美和都巧妙的一转姿态,将叙事重新退入下一个环节,节奏之快令人咂舌。所有人物的形象都没有被扁平化,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纠结与复杂。导演对部分细节的处理极为细腻,将衣服收进屋内却没关窗户已经提前一分钟宣告了他的死亡,而数个夜景的航拍更是把这种挣扎淡淡的推向社会的层面,不露声色,同样他也通过影像质感的变更对回忆想象与现实做区分。 |
|
#SIFF2021 役所广司当然演得没话说,但最厉害的还是结尾——没有把前黑帮出狱融入社会拍成一个童话片,而是拍出了那一声叹息,『如果不得不这样,才能在这个「美好的世界」活下去,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活呢?』 |
|
过分戏剧性、类型化、二元对立的情节-人物设置削弱了讽刺假面伪善社会的力度(不可信),役所广司的温良气场与坐二十八年牢的深黑角色着实有距离。 |
|
一部现实主义的“穿越”电影,讲一个13年前的人,穿越到现在,感受到时代剧烈的变化。只不过这人是个服刑人员,坐了13年大牢,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题材并不新鲜,再次融入社会的艰难也都在预料之中,但西川美和的尺度把握很好,把一个个稍微用力就显套路的情节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过火,不狗血,而是一点一点积累人物身上的悲剧感。
它最终讲述的是主人公在刚刚振作,重新对“美好”心生向往的时刻,却对于“美好”本身心生幻灭。
正因如此,“美好的世界”这一标题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反讽。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我们已经太久不去问这个问题了。
而这部电影在说,这不就是你们要的美好世界吗?
但那个从13年前穿越过来的人,却用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死亡戳破了这个幻觉。 |
|
1.细腻,精准,克制,无过度煽情或苦大仇深,役所广司的表演无与伦比,将男主冲动易怒、渴求尊严、温良正直、隐忍妥协与疼痛苦闷的多层次性格情感流转展现得极尽真切。2.关于有前科者再社会化与内化体制规训的问题:黑帮的没落衰亡(另一角度看亦似武士及侠肝义胆的消逝)是当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与理性技术统治的结果,吊诡的是,本应将罪犯导向社会化正途的监狱机制却阻滞了出狱者的社会化。由先天与过往身份所催生的偏见歧视乃至霸凌,以及为逐利推波助澜的媒体也是影片讽刺的对象。3.男主的高血压及老大的糖尿病,也是发达文明社会副产物的象征。4.起落无常的残酷收尾:耍弄观众预期—出手幻想,剪刀,波斯菊与暴雨夜。5.反讽标题与潜在疑问:入狱/出狱前和出狱后,哪个才是美好的世界?6.虚焦与霓虹光斑转场。7.精妙的细节与音画处理。(8.8/10) |
|
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无力感… |
|
做一个普通人多难啊,除了要普普通通做事之外,还要学会那些“平庸之恶”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各家自扫门前雪不是吗?所以你觉得,压倒男主角的最后一棵稻草,究竟是那份安稳普通,还是那份平庸之恶呢?非亲非故的太贺,最后为何哭的那么伤心呢?因为正是你我这社会中的每一个原子,宣告了他的死亡啊。如果只停留在出狱后如何融入社会这个视角,那可能只是一部平庸之作,但最后这半小时无疑拔高了主题。 |
|
#siff2021# 役所广司演得真好。又一年上影节结束了。 |
|
所有人都真诚地关心你,支持你成为“社会人”,所有人都是善的,但新人出壳的那一刻,就是真我死去的时候。 |
|
役所广司总给我一种日本大家庭的长子的形象,哪怕他演出的是一个曾经的流氓,他骨子里带着的属于逝去昭和年代,还讲究上下秩序,讲究昭和男儿的杀伐时代的长子尊严。他的本身是一种旧时代秩序的延伸,孝顺的儿子、苦命的父亲,都是这种长子形象的变体。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去势狮子的老黑帮形象,表现出整个日本社会的凝固化和死气沉沉。 |
|
服刑多年出狱后,渐渐被另一个更大的监狱驯服过程。。。 |
|
三上是属于那个充满义气和热血的年代的,当他融入了这个懦弱、谎言和调侃的世界时,他也就不复存在了。“有些事情,只有母亲才知道啊”。作者们总是希望笔下的人物活得特别活得精彩,但如果这个人物真实存在,或许他们就会希望ta度过平凡的一生吧。丢掉相机后的戏份真实和感人到可怕,别人眼中“有前科的大叔”也是一个努力生活自食其力的人啊。 |
|
#11thBJIFF#结尾半小时接连破防,尽管细究起来仍有些瑕疵,尤其开篇各种社会议题塞得过满,但随着角色弧线的深入,原本粗钝的线头也被捋顺,预定年度十佳的节奏。在这样一个视角平稳的本子里,除却以役所广司为轴,卡司们众星拱月的表现,西川美和的视听掌控力也越发纯熟:航拍镜头下清冷的城市,出狱者形影孑然的寂寥,亦实亦虚的光影氛围,连同最后一镜被用烂的摇臂(灵魂升空),在此都漾开了情感分外饱和的涟漪。 |
|
对一个有前科的人来说,他要像狗一样活着,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所谓的“好人”。然而只需一次不经意的犯错,便会再次坠入万丈深渊。三上的遭遇令人唏嘘,他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不幸的。踩过缝纫机的三上,永远无法像扫厕所的平山那样过上“完美的日子”,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人类的悲欢却并不相通。 |
|
【4】至少没有透露出太多刻奇(反倒将危险的意识转嫁构成一个角色),始终以松弛而温柔的姿态编织叙事,紧贴人物,幽默也适宜。西川美和好像没有更多“野心”,但至少保有雕琢现实主义的真诚,也面面俱到,唯有收尾的调度是“画蛇添足”。役所广司则无可挑剔。 |
|
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笑了- -原谅那么矫情,但好久没在日影里有着这么复杂的情绪了。前半段看到纪录片和不断跟着的镜头组,以为会是《摄影机不要停》那样的脱线喜剧;如同黑道没落后,许多创作都能有了集火调侃的资格;但之后却关于一个想要认真活下去的暖心故事,变蓝的天,努力织补的窗帘,他的故事没那么光彩,却有着弱弱的光芒,让人对生活看得更加明亮 - -这或许是太多“真实”无从获得的,所以总要靠故事来填补和治愈。 |
|
剧本和调度都好僵直生硬啊……西川美和怎么变这样了?! |
|
很赞同那条短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取决于周围的那几个人。上一秒善良的人们还在庆祝他找到工作,下一秒当他看到养老院的员工欺凌嘲笑心智残疾的同事,想刀人的眼神差点就藏不住。大家都说:你要忍受世界的肮脏,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忍不了的时候你就逃开、深呼吸。这些话都是出于善意,而三上也确实这么做了。但这种忍耐是致命的,它逼迫一个为了捍卫内心美好而不惜大打出手的人放弃原则,去迎合一个美好但虚伪的世界。对社会来说,愤怒是危险和罪行的导火线;而对于一个人,发泄愤怒可能远比忍受屈辱来得健康。 |
|
沉稳!我认为至今最好的西川美和。在延续分福传统,把社会派元素有机地结合到剧本里的同时。西川美和这次更进一步,用摄影机灵动地捕捉到了影像媒介、记忆、光和城市的质感。最后三十分钟的几场戏分别把几种不同的情绪推向高潮,观看下来像是坐了一场情动的过山车——归功于役所广司的神级演技。 |
|
你向这个社会妥协了吗,我跟那些坏蛋和解了。 |
|
他在养老院隐忍了的那一刻起,其实他已经死去了。 |
|
可以对西川美和继续保有期待。人物的雕刻家,从一块碎石开始,专注地、深情地、抽离地塑成一个完整的人。一副坚硬的皮骨,和一颗跳动的心。亚洲电影大奖再次颁给役所广司吧,这样如臻化境的表演值得所有褒奖。 |
|
他保住了不说话的义务,但失去了说话的权利!这部片子信息量很大! |
|
7/10。非常标准的人物电影,观众陪着主人公经历困难、希望与死亡。死,是戏剧高点必然的选择,好在是幸福的美好的。《浊水漂流》是冷,《美好的世界》是暖。我喜欢里面一些小趣味的转折和其他人复杂面的展示。社会的手术刀,不够锋利啊。 |
|
“你可以(再次)活在广阔的蓝天下。” |
|
世界一点都不美好,只有残酷生存现状 |
|
又一首帮派武士的夕阳之歌,我们可以看到在血光与牢狱生涯中都没有被消磨的强大自我是如何被都市生活冷漠的秩序与规则吞噬的。一个充满缺陷的系统里,即使大部分都是好人,也不会把这个世界往好的方向继续推进。正如黑道大姐所说:并不能让一切变好,却可以让你在蓝天下活着。你看,众生的努力,就只是活着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