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稳的处女作,它不同于欧美的邪典,也异于日韩的惊悚,更不是香港那种粗糙的直给。它以现实题材切入,加上民间怪诞志的调调,或许那种东南亚本身就对文化的日常信仰。(片尾曲《出山关》好听)(想看毕赣拍贵州一代的巫蛊传说) |
|
重看後更喜歡,故事簡單卻藏很深。先生被降頭,妻子從不信邪尋求西方醫學,到半信半疑找華人信仰拿督公(也是先生信奉的),以為是山神婆婆心眼狹小,最後反倒是馬來信仰破解降頭;吉打原屬暹羅,在馬來西亞北邊,與泰國交界,妻子來自馬來南邊華裔,山神婆婆則是泉州公主,嫁過來(被巫師變山)再也回不去海的另一邊;而時值1987,馬來西亞才要慶祝國慶三十年,遙遠的首都正發生華文學校的抗議與逮捕,中心與邊緣都在問認同與歸屬。遠景鏡頭裡事情微小的進行,像找不到衣服一樣,太日常細微就看不見意義,但情節往後發展,卻能不斷為前面的事增添含義,不是蔡(現在都在拍就是要你看著角色的電影)更近侯,也才知道拍山與稻都有故事。皮影戲、人形演繹神祇都讓我想起東南亞民俗舞蹈與泛靈關係。片子蠻好看的,值得期待。南巫的南應是相對中國。 |
|
对神怪鬼魂毫无保留的直接展现是导演刻意要与恐怖惊悚类型划清界限的方式,也是内核表达的关键,神秘氛围更多来自看似静逸实则怪力乱神人鬼共存的生活环境,这又与不同文化信仰交融共存以及身份认同危机达成了一致。有几处稍嫌稚嫩不成熟的段落对于新导演处女作来说在可接受范围内(PS:人家从没有“宣传”过自己是恐怖类型片,自己信了微博营销号交了智商税不要怪电影跟你预期不一样 |
|
披着鬼怪巫术外衣的隐喻片,但这件外衣沉闷无趣,外衣之下的群体的无奈和压迫以及身份认同纠葛也都表达的很不到位。画面和氛围有点感觉,处女作完成这样还算可以。只可惜,这份经历对于多数国人来说遥远且陌生,就别假装共情尬吹了。 |
|
以一种乡村写实的方式去拍了一个神秘巫术的故事,童年回忆,固定镜头与长镜头,所以在前面三十分钟,会误以为这是一部乡愁与回忆的影片。整部片子很克制,没有过多情节渲染巫术与神秘,更是氛围吧。比较有意思的,还有背后的一些背景,感觉还是有些马来华人的身份认同或文化诉求在里面。比如1987年这个时间设定,刚好是茅草行动,影片中也提到非华人出任华人学校高层这个新闻,以及孩子桌上的爪哇课本。再对比片中那些信什么神,说什么话的对比,会对影片有更多理解。 |
|
我觉得信息量已经被榨干了的镜头还不切走就是犯罪,建议判刑。 |
|
要是简单概括下,我觉得这是个“亚洲众神”的故事。父亲中降头之后四处寻求帮助的一段经历,本来只能是乡村野史或者家族记忆里语焉不详的一段,但导演却借着这段经历,写出异乡人的融入、认同、寻根和哀愁。
人离了乡,连随身携带的神灵都失效了,中了降头陷入绝境,只有寻求在地神灵和中介(巫师)的帮助,几番试探、怀疑、拒绝和被拒绝,一个神一个神地求过之后,终于认了新的神灵,得到了新的佑护。
流落他乡的中国神灵最后现身,送了女主人公最后一程。
本以为哀愁的来源,是那回不去的一家人,最后才发现,是隔山隔海不能回家的神灵。
整个故事,发生在异乡碧绿的田野里,绿野仙踪。 |
|
【海南岛电影节展映】本届电影节最期待作品,果然没失望。惊艳的处女作,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华人一家“因邻居纠葛被偷衣下降头”的魔幻故事。西医无解,中医难治,拿督公不灵,象屿山神无关。此种奇诡之事只能在华人文化影响深远、潮湿而炎热的东南亚发生。在马来最北边的吉打是马来泰国交界,马人华人混居,吉打福建话、潮州话、国语、马来语混说,人与巫术的神秘关系也同样难以分割。政治、种族、文化、信仰交织在一起。那边是戏班皮影,这边是暹罗佛经;那边是马来国庆歌舞升平,这边是华人学校压制方言,华人小孩改马来名;那边泰国电视节目随意收听,这边泉州公主珂娘苦等数百年无法回乡只能显灵。此片是深耕民俗文化的张吉安自己家庭的亲历和他的故乡侧记。//20210319林象展映。能在中国大银幕看真·巫医降头、马华方言、在地民俗真好 |
|
不知道在讲什么 看得我犯困 |
|
去年的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处女作还是有想要讲太多却都表现得不太到位的感觉,而且儿时记忆加田野调查也使故事拼凑感很强。女主很耐看有气质,一查果然选美出身,不像属于那里的人也达到了从不信到相信并目睹古老的巫术和传说的效果。与蔡明亮合作过的女配那段、小鬼出现的几次还都挺瘆人,国歌、改名、讲华语、皮影戏、向往泰国、种族信仰、身份认同等细节都很有意思,马来西亚80年代末的乡下生活也看着比我小时候好得多呀。很喜欢最后在船上突然诉说华人远渡南洋后不能越过的边界,以及送给父母致敬电影前辈的字幕。非常值得一看,毕竟我们这里拍不了这样的题材。林象朗园导演张吉安映后视频连线。 |
|
巫而不邪,妖而不媚,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讲是政治电影。(蔡明亮的《黑眼圈》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东南亚政治电影)这个与我们颇有渊源但似乎总不那么熟悉的国度,近年来政坛波动连连。而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视作了解大马历史文化的一方“解药”。观影过程中,自动代入采访过的那些自诩“513难民”又亲身经历过“茅草行动”的友人。真实的经历,比电影的空灵与神秘多了血与泪。值得一提的是,张吉安导演其人其事比电影更精彩。此片对他而言,也是一部集大成者之作。#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 首映 |
|
无论摄影还是文化隐喻都被营销号吹嘘过头了,典型的胃口太大却又样样不精,最终各方面都是马马虎虎。固定长镜头的滥用、场景对话的苍白和大量凑时长的废戏让整部片陷入死寂呆板的形式主义 |
|
C / 依托被鬼神凭附的物件构造大量垂直的平面,然后通过停滞、遮罩与滑移让这个面逐渐起伏有致。似乎很少在这一类(假如真的存在这个类别的话)作品中看到如此多缓慢厚重且相互隔断的动作。它们并不意在营造什么惊悚效果,甚至也并无统一的节奏与紧密的关联,而是落实到人物的心理动势。以至于,另外的世界和现实哪怕相交了,那脆弱的界线依然是如此分明。因为那钝重的姿势成为一种与山峦、作物、水波同样有灵性的抵抗。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山洞中那场戏如此动人——她成为匍匐的动物,在彻底无法被平面化的闪着幽深光亮的崎岖之间,完成与守护神的相遇,并弃绝它。 |
|
以恐怖叙事包装,剧作布局精巧,对“降头”的描写既写实又轻盈,引领观众的猎奇心理。中蛊的源头做了减法,应当始于阿南母亲的疑心作祟。于是乎,“降头”带有象征意味,表象下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流失,包括将信将疑的阿燕,也游走于“医”与“巫”之间,直到她从信仰中寻求慰藉,观众也与之达成共情。她似乎也找到了某种身份认同——“永远过不了这边界,回不了我的老家”一语双关,也是一语成谶。 |
|
稻田降头舞算是今年灵异片里最有诚意的画面了,不过你得将它和恐怖片划分,它更偏向于民俗向的纪实片,而电影也是胜在写真纪实方面。暹罗皮影、拿督降灵、乩童治病、午夜招魂、稻田下降、骑象巫裔(降头术师)、山神婆婆(泉州公主)等各种神秘元素“八仙过海”谱写了一出灵异故事是表面,故事的内核主要还是最后借山神珂娘之口诘问华裔“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和归属感。电影里人界、灵界、神界三界边界交织出现,代表着生活里吉打洲这片土地上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多名混居的现象 。而电影里的“降头术”则具象化了现实生活里,因生活习性不同信仰不同人出现的矛盾与纠纷。最后的边界象征着当年的玉门关寄托着的是“回不去”的一代的乡愁和“扎根”的一代的归属感,他们永远停留在了边界,希冀着日夜徘徊的潮水和海风携着孩子的思念回归故地。 |
|
#SCFF2021#映后导演说是东南亚首映。本来是唯一一场没买到票,结果没想到加场变首映了,祸兮福之所倚。南巫之南,是从珂娘的故乡——或者说从东南亚华人的故土——的角度来讲的。整个片子由下降头为始,对大马华人的身份认同、大马的政治历史环境,都是一个影射。导演提到的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也基本能概况导演借由影片想要表达的:在山洞里珂娘向女主埋怨说珂娘明明不是马来人而是福建泉州来的公主,你们来祭祀却拿着马来人的食物和服饰,而与此同时珂娘身上穿的却正是来祭祀的人送来的马来服饰。下南洋的华人们虽然心系故土,衣食住行却也不可避免的融入当地,这一种撕裂感大概才是影片的内核吧。 |
|
3.5,民俗视听志 |
|
三教没法合一,问题就是多啊。挣扎的不仅是肉身,更是精神。其实张吉安并不想吓人,更多的是哀与愁。 |
|
南洋华人的身份和处境,镜头调度太刻意,拍得太沉闷和平淡了。 |
|
出乎意料的好,看豆瓣评分本以为是劣质恐怖片,但其实是文艺片夹杂政治隐喻和马来民俗。恬静的乡下长镜头大远景颇有侯孝贤的感觉。整体就像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闪烁昏暗的灯光下听大人们讲的灵异故事。不要被评分骗了。 |
|
请大家不要再传播盗版了,如果你手里有网盘链接也不要再分享了。 |
|
以民俗文化的分歧书写地缘政治的分化,无论是女主或山神婆婆,均是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这片马泰交界处,从语言的驳杂到信仰的迥异,从官方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政策到民间风俗的偏好,无不彰显出这片处于“边界”处的人们对于寻求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渴求;珍惜此类内地无法拍的影片。 |
|
摘錄很棒的The News Lens採訪:「我不喜歡看以降頭為題材的香港電影,什麽南洋十大邪術呀什麽的,往往只會留下刻板印象。我們所看到的降頭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小時候看到的……..譬如有人無緣無故吐了鐵釘出來。」
「我長大後,比較難用科學或理性的方式來解釋給你聽。但是我站在一個曾經在那樣的環境長大的經歷來說,我覺得在電影特別能夠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降頭。所以我拍《南巫》的時候,製作人等說用CG(電腦特效圖像)來表現,我說,不是哦,在我小時候,這些東西,它說出現就出現的哦,它就那樣飄出來,就好像正常人一樣白天也可以出現,就站在妳門口。坐在你家裡。」
張吉安始終認為,如果要表現這些民間信仰,就要站在他們的立場,表現真實的生活況味。 |
|
看完第一感受是:思乡。广西和东南亚国家实在太近了,近到我的家庭里也有跨越边界的故事。里面的人说普通话的风格和家乡的人太像了。映后谈里导演说到“降头”在里面只是一个文化符号,电影主题是华人离散与文化入侵下的身份迷惘,还吐槽了一下邵氏拍的邪术片。电影的节奏很慢,信息量很大,前半段因为不熟故事背景和当地文化看得我有点云里雾里,后半段很舒服。山神婆婆的故事好动人。 |
|
《南巫》——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投射。慢,太慢,慢得像我的小时候。从小生活在一个处处泛灵的世界,谁中邪了,谁冲煞了,谁被种蛊了,谁遇到盗路鬼了,谁莫名就死了,都是寻常的事。俗话说,远怕水,近怕鬼,前者是因为不了解,后者是过于熟悉,本片二者有之,华人远涉重洋,遇到一些姑妄言之的事情,还得靠本地的神灵弹压,回望故土,再也回不去了。如此邪乎的事情,我也亲历过,上小学时做了一个梦,来到家不远处的小森林,一群土匪在月光下操练,或许是弄了一点响声,带头的麻脸大哥随手给了我一梭子,打在腮帮子上。第二天醒来,再也不能说话了。于是请了端公,找了师娘子,围着房子撒了不少糯米,过了半个月,不知道怎么就开腔了,只是言语没以前那么利索了。后来才知道原因,那年春游我去过小森林,对着哪棵大树嘘嘘了一下,惊动了怨灵,如此云云。 |
|
支持拿新導演 |
|
导演说里面有一些比较低的镜头,是稻草、蛇、趴在石头上昆虫的视角,有点可爱 |
|
《丈夫被下了降头》,挺新鲜的,毕竟国内不让拍这样神神叨叨的迷信题材...学校要求讲华语,电视新闻播放着爱国教育,用皮影戏超度,僧人批评女主不会说马来语,能感觉到一些隐晦的思考和表达吧,虽然对马来西亚这些混杂的文化背景不是很懂。祈求山神婆婆原谅时山洞里的吟唱很空灵,一些远景固定长镜头很美,后面真的出现了白色的索命鬼XD 这电影节一个片叫北斋一个片叫南巫,还有点对仗-0- |
|
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相互交织又鄙视(拿督公对女主不会说马来语暴跳如雷)。女主一个人真不容易,出摊,看孩,安慰丈夫,给丈夫拜医治病,最后也终于忍不住痛哭。另一边从中国远嫁而来的泉州公主又有着道不尽的乡愁,两人都无法跨越这“边界”。
# 拿督公如果来看电影会被骂吧?(抖腿) |
|
并无惊悚元素,倒是有几段有点阿彼察邦的感觉。 |
|
开始以前一直以为是乡村题材的故事,竟然是个惊悚的结尾。从不相信,到相信,从不置可否到虔诚,结尾发现有真实人物支撑就坚定了这个故事。没有香港电影里降头的怪力乱神,反而有种故乡、民俗、文化的渲染感。高级高级。另:对于未知,我们应该心怀敬畏! |
|
稻田现代舞拔苗助长,树上白叔叔拉绳偷衣,为看学校通知单烧干了符水,泉州公主洞内相谈,看热闹时偷塞进包里的虾米,清洗失禁床单时没忍住哭泣;父亲突然失心疯(被下降头)的几个月,一个母亲的多宗教奔走求助参拜;87年马来西亚茅草行动白色恐怖下的族群寓言和华侨乡愁;魔幻现实类型中的魔幻比重大了些,但魔幻又是多以导演学术田调的日常形式呈现,就跟结尾的小清新片尾曲一般,不太搭调 |
|
身份认同的感觉,不了解文化背景,不好评论。至于恐怖不恐怖,肯定是不吓人的,可能大多数观众反而会昏昏欲睡。 |
|
向南的暧昧展映开幕片,3月19日于虞社。非常精彩的马来电影,不仅是关于华人的,也是关于马来西亚的各种交融文化。在马泰交界的吉打象屿山下的一片稻田中,闽南裔华人下降头,马来巫师做法解降头。非常兴奋的第一次在大荧幕看到了马来皮影戏,表现的非常好。映后导演进行了线上交流,导演的表达能力很强,说下一部片子叫《五月雪》,讲的是一个马来华人潮剧戏班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大时代中飘摇的故事,非常期待。 |
|
有個非常神絕的鏡頭shock到我:床的邊界線形成錯位的構圖意象化的連接起了阿昌的背和女主跪在地上擦排泄物的腿,男身女腿的整個“人”的個體形態。電影非常厲害,影像力量撲面而來,豎起雞皮疙瘩。神秘色彩,宗教元素,女性意識的堅韌,華人身分邊境的游離,當地濃厚的文化背景,當代藝術的舞蹈等等融為一體。這樣的電影只有東南亞導演才能拍出來。@林象 |
|
這部片子的出發點和導演的構想都非常好,很獨特且吸引人,他有得天獨厚的家庭背景,又有認真踏實做research的深入精神,映後他提到連道具都是他親手做的因為別人做得不對不準確。but!他並沒有很好的把這些豐富紮實的知識和理念融合到電影裡,主要是我感覺他對影像的判斷力不太好,抽象說就是很硬,沒有流動感。具體來說鏡頭的呈現包括調度,攝影機角度,空間裡的側重,表演的節奏,戲的節奏,講故事的節奏都不太好,有很多刻意但不match的鏡頭設計,很多不必要的冗長,很多執行出來不太對勁的地方。所以我感覺張吉安很適合去做學術或者去做老師,他講比拍好很多,聽他講那些馬來地緣宗教民俗真是非常清晰有條理又有趣味。 |
|
前面的民俗铺陈与氛围营造的确有效,一步步让我放下防备,最后小鬼出现在船上着实吓人一跳,而且影片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恐怖的「下降头」事件之外,导演展现的是马来西亚华裔族群生存的艰难,其中的政治与信仰问题,恐怕才是内因。 |
|
多元的语言环境,潮湿的马来小镇,明线是民俗类的怪力乱神,从拿督公”附身”神棍,被困的山神婆婆,到本地的巫裔巫师,上演了一场”东南亚众神”解降头记,全程各种精准的政治符号和文化意象道出了异邦人文化认同的困局,最后半小时格外动人: 回不去的故乡,寻不到的身份。 |
|
看似是一個被鬼纏身的故事,但背後卻蘊含馬來西亞認同的情節。
尤其裡頭各方「神之助」,真是太感人了。
有如南韓的《哭聲》,但絕不如韓國人對認同的悲觀,卻認清事實的承認差異。
還有那裡面的鬼啊,根本是拍藝術片等級的現代舞舞者所扮成的吧!我不斷驚呼:那個他們的舞步和身段太美了啊!這是很美麗的鬼片啊!連驚悚的鬼都如此美麗。 |
|
3.5星,文艺片,大马民俗影像侧写,个人喜欢这种南洋风土+巫文化的调调,但从观影体验来说略显不足,其实需要结合本土背景看才能有更深体会。
比如故事发生在拥有最悠久历史的吉打州,是多元种族、文化、信仰交融最集中之处;电影发生的时间是80年代末茅草行动时期,一片人人自危的氛围。
从民俗角度,以“中降头”去反映当时社会与文化环境,带出了对身份的认证,文化的纠葛、信仰的迷茫,乃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有大量留白,留给观众很多想象空间,结尾亦幻亦真的显灵情形,并借用之口说出了彼此难以越过的“边界”。
整体还是不错的,但依然有着新导演的通病,比如想要表现的太多,以及过多的自我表达欲。终究是小众,喜欢刺激的朋友可以划过去了。
片尾曲好听。 |
|
虽然片子里有不少值得细品的东西,叙事也大多蜻蜓点水,但这故事内容…距离我的生活实在太远…气氛蛮不错的,有点侯孝贤拍恐怖片的味儿 |
|
南洋华人忆童年,
巫界降头吐锈钉。
暹罗皮影祭山神,
泉州公主出汉关。 |
|
诸神混杂的马来半岛乡土社会,华人被下降头靠马来巫术解救、山神竟是泉州女鬼。然而城市里掌握权柄的伊斯兰原教旨份子疯狂仇视打压这些古老文化,是故片中老巫师唯恐他人知道自己还在施法。片中马来乡民演出的古典皮影戏,由于是印度化文化的残留,也被视为“亵渎伊斯兰”,几乎被剪。 |
|
看似是诡异的鬼神传说,实则是幽怨的政治隐喻。电影在旁支细节中透露出当时巫华对立的历史背景,马来人被当局派入华文学校当校长,以从教育上实施同化。在主线剧情里,信奉拿督公的华人渔民阿昌被下了降头,新山远嫁而来的阿燕四处寻求帮助,即便奉为山神却只是远渡重洋来到的孤魂也无能为力,只能哀唱不得归汉,降头鬼的阴森惨白断续现身所激起的惊恐,同样也是在巫统强权政下华人少数族裔被压抑而又不得庇护的恐惧。 |
|
故乡的神明不庇佑,异乡的神明不眷顾。这个不是恐怖片啊,是纪实电影。 |
|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也因為非常多的言外而並不簡單,但是真正讓電影開始發光的,是出色的視聽語言,不花俏不驚艷,卻回味無窮。作為導演處女作,就已經能夠建立起個人美學著實令人驚喜。 |
|
siff24 莘庄amg 与《雨》一脉同源,将散落在热带孤岛的华人乡愁融进怪力乱神的巫术奇观,在船屿稻海遥望边界那端的黎明。回不去的泉州公主,以己之力渡执惘的游魂。丨主线略薄,但看到了南洋驱魔影像化的可行性,更期待罗泓轸 |
|
从立意到置景技术上都很工整的一部,却少了一些动人的成分。导演有田野调查、搜集民间传说和乡音的背景在,也多少成为拍摄的直接动因。唐代泉州公主珂娘乘着运米船至外海,而后被巫术所挟,船石化成马来西亚吉打的象屿山,稻米被风吹散形成周围水田,她则永困于国与国之间边界的故事,反而是今天意外收获的美丽传说。 |
|
看完之后基本可以想象得到要是蔡明亮拍了一部《哭声》是什么样的。 |
|
作为民族志的表达多过电影表达 映后谈说得比拍得好个人魅力加一星 导演对记忆的忠诚、对华人离散史和社区参与的执着令人尊敬 他说80%是真实 我更喜欢那20%的轻盈 鬼灵具像化成舞踏的想法很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