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 The Six (2019)

    最近更新: 2025-04-14 正片
    • 主演:施万克 / 詹姆斯·卡梅隆 / 方国民
    • 导演:罗飞 (Arthur Jones)
    • 编剧:罗飞$$$Arthur+Jones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中国大陆
    • 年份:2019
    • 更新:04.14
    • TAG:纪录片,泰坦尼克号,中国人,历史,人性,灾难,移民,美国
    • 别名:六人,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 片长/单集:102分钟
    • 豆瓣评分 8.4 (10955票)
    • IMDB评分 7.6 (123票)
    • TMDB评分 8.17 (热度:1.8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中国大陆电影《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的免费在线观看,《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是对白语言为,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4分,有10955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几乎所有幸存者被送回至纽约港口,唯独六名中国幸存者,他们获救后在24小时之内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的逃生经历几乎不被记录,甚至被刻意抹去。本片由詹姆斯·卡梅隆监制,我们将跟随调查者,追寻这六人从人类史上最大海难中死里逃生的经历和人生轨迹,拆穿被掩盖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几乎所有幸存者被送回至纽约港口,唯独六名中国幸存者,他们获救后在24小时之内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的逃生经历几乎不被记录,甚至被刻意抹去。本片由詹姆斯·卡梅隆监制,我们将跟随调查者,追寻这六人从人类史上最大海难中死里逃生的经历和人生轨迹,拆穿被掩盖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5.9 高清
      武汉日夜
      2021
      剧情片
      中国大陆

      武汉日夜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五星给留在了2020年的人们
      • 挺想哭 但是一般
      • 电影并没有记录最混乱的时期。选择性的记录了一些事情,有感动有致敬,但作为纪录片来讲,确实少了些什么
      • 官方命题作文,没有大唱赞歌丧事喜办,更难得的是也没有一味地堆砌悲情赚眼泪。导演很好地掌控了悲喜节奏,将重点放在了疫情初期身处武汉的“人”而非“抗疫”,影片前段的几个病历给人感觉都是充满希望的,直到中段陆续有人离世,才渐渐显露出残酷。PS:希望能看到记录疫情之前世界的纪录片,比如2019年11-12月,人们不自知covid-19时最后的“快乐日子”。
      • 没有刻意的煽情,展现的是真实反而更让人揪心。 裹着防护服完全认不出人的医护人员;紧紧握住医护人员手不放的老人;枕头上播放着孙儿生日的老人的泪眼;救援队志愿接孕妇去医院的身影;通知家属死亡的医护人员不停的道歉… 那些伤痛,不能被遗忘。但是总要往前看,有机会去武汉吧,看那个城市的樱花和夕阳吧。
      • 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默默的纪录,归还手机那段看哭了。
      • 哭的稀里哗啦,冷静之后想想,其实也不是片子拍的多好。抗疫题材,念新闻我都会哭。
      • 接近三分之一的素材和《76天》一模一样,甚至连剪辑手法都没变,估计可供利用的内容只有这么多(据说两部片子的相似素材是来源于一个体制内的拍摄者)。稍微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此片有官方背景介入(出品方为电影频道),因此在视听元素的呈现上更积极、更温情,如方舱医院广场舞,疫情期间的结婚典礼,治愈系配乐,以及众多展示口号标语的航拍镜头等。不过这些抗疫纪录片看来看去都是大同小异,已经有点麻木了,什么时候能出现一部《新冠时期的吃喝玩乐》呢?
      • 接近片尾的一段:医生通知过世病人家属来领逝者的遗物,医生不断道歉,家属不断感谢。这一段我现在想起来还会哭到不行。我们总说人类的悲喜互不相通,但至少坐在影院看此片的这2小时,我相信观众的悲喜是相通的。
      • 《武漢日夜》套用了《76天》授權使用的長達20分鐘的素材,讓我三天內再哭一次的也是這《76天》素材,流畅程度,节奏,远远不如76天,一言以蔽之,这导演能力不行,剪辑不行!推荐大家看《76天》!《76天》的導演表示,他的成片,不會國內公映!此片有彩蛋,彩蛋感人!(打分只对电影,不对这些可爱的人与消逝的人,不然多少颗星都不够。) 一切会过去,一切要铭记!
      • 忽如隔世
      • 情绪波动是因为抗疫,是因为我们都是从20年初走过来的。 但如果只说片子本身的质量的话,就一星。 最多一星半,不能再多,不能再多!
      • 是那種「你知道是這樣子的你也知道自己會當著那麼一大影廳的人哭成什麼球樣子但是你仍舊覺得很感動會從頭一路哭到結束」的片子
      • 真的是纪录片,没有过多的刻意编排,太多故事都是感人的,后面四个妹纸朋友真的不知道留了多少泪
      • 从开头空城开始就很难过,看的时候一直在抹眼泪。距离武汉封城整一年了,疫情还没离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这一年里所有伟大的美好的人和事都值得被铭记。@香溢蓝海
      • 《武汉日夜》:它提供了疫情中的武汉第一手的资料。行动不便的老人,即将临盆的孕妇,只能隔着医院窗户遥望妻子的丈夫,父亲去世却无法见最后一面的护士,出院后收到家人去世通知的病人,隔着护栏相对泪流的医生和死者家属,感人瞬间都会镌刻观者脑海。相比同素材的《76天》,它的调性更积极。★★★☆
      • 这辈子估计也忘不了那个武汉女孩撕心呐喊叫妈妈的视频。
      • 看到一个网友说,抗疫题材的,念新闻我都会哭。想想2020,确实如此。更何况如此感人至深的电影。
      • 历史惊心动魄,成品平平无奇。
      • 一点都不煽情 但全程都泪目
    • 豆瓣 9.4 IMDB 7.9 超清
      Woman
      2019
      考驾照
      法国

      女人2019

      Wom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诉说,聆听,最真挚的声音。谈及到女性在社会平等、性、事业、家暴性侵、生育、婚姻爱情等相关的一些心声。
      • 女性必看纪录片 全球女性都是命运共同体 这个视角上 国藉民族人种宗教性取向统统可以模糊掉 只有女性(包括变性者)和非女性。一位受访者说 如果我是男人我会用各种规则去束缚女性 不许她们工作或投票只许她们在我同意时生孩子并由我决定是否抚养 束缚正因为她们比男性更强大。从受访者背景看 西方社会女性地位相对好但仍会有家暴职场歧视和强奸发生 非洲中东和印度则是炼狱模式 人口买卖童妻割礼泼硫酸普遍存在 而天朝最受诟病的是计划生育 受访者说8个月被强制引产时影院惊呼。全片主旨希望女人自信自立 明白自己的强大所在。要发声!要反抗!要上学!要工作!要锻炼!要保护自己!要掌握生育权(堕胎权)!要take it not beg for it!一切男性天然拥有的东西 女性都应该拥有 而这改变需要每一位女性参与其中。
      • 67/365 MK2 nation 法国电影院终于开放了🥳 和当时同类纪录片《人类》差不多,只不过这次都是以一个女人这个角度来说话,泪点有点多,第一次流泪是因为那个为了弟弟放弃学业的中国女人。 这类型纪录片,会去看的人早已非常有尊重女性的意识了,而那些不尊重女性的人自己也不会去看,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无解。
      • 看到为了自己兄弟上大学而不能读书的中国女性我哭了,那就是我妈妈的过去。妈妈从小就是名列前茅,为了让哥哥能顺利入读大学,没有上大学的她花费了10倍本应该花费的力气达到了今天的成就。
      • 中国的两个女人把我讲哭了,一个是学习机会让给弟弟,一个是独生政策被逼引产。
      • 电影结束,导演从后面走上前来,所有人鼓掌,接着有人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我环顾一圈,甚至有很多年纪大的阿姨哭的不成样子,是那一刻,“成为女人”的认同感,让我哭了出来。看的时候是别人的故事,最后发现所有女人都是同一个女人。
      • Woman. Strong. Always. I am proud to be a woman.
      • 不过是一半人类的日常,却要坚强着说,“做女人是一件很好的事”。
      • What it is that I can do so that you can set me free.
      • 她是别人的姐妹、情人、妻子、女儿或是母亲,但她更是她自己。
      • “在这个世界上,女性从诞生出来就要走更多的路。”痛苦和悲剧从来不分性别,可能只是,女性承受的痛苦太细碎了。第一次月经,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生育,第一次老去…每个过程都会有一些细碎的你甚至不以为然的痛苦。纪录片里的每个女人都是真实的,鲜活的。她们会因为月经比同学们都要迟而羞愧,因为爱人挑剔自己身材而自卑,因为皮肤的松弛而号啕大哭,因为丈夫的背叛而绝望作呕。这些微小的痛苦是女人的群像,有的人在爱里安然度过这些阶段,有的人直到老了也难以忘怀。看的时候第一次强烈感觉到,女性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
      • 生命的美丽动人在于个体的独一无二,各异的外貌,各异的文化,各异的记忆,各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 女性是伟大的,是需要被尊重的
      • 其他短评里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没文化的本人只能默默打星
      • 3.5
      • 非常棒!
      • 3.8阿姆看的,影院满场只有三个男人,其中一个还是我朋友。影片做得很精致,采访以黑背景、高亮人物面部特写为统一模板,采访后是更多的肖像翻页,估计是同一主题采访但无法剪进来,不同主题之间会有生活场景过渡,静止为主,感觉把女人从日常琐碎中拉出来忽然visible了,成为主角的惊喜。影片开头和结尾cinematography很棒,女人和蓝鲸在海里游,curvy body, women and nature 各种隐喻,如果用无声代替缥缈的音乐,还可以读出一个女人的silence,沉在海里,无法发声,像孤独的鲸。结尾蜘蛛人似的集体舞,轻盈的跳跃和teamwork,作为女人empowerment的符号吧。只是关于empowerment影片结尾用口号煽了下情,却没有在揭开伤疤后深入探讨改变因为文化背景太泛
      • 所有女性才是命运共同体。
      • A nos mères.
      • “Maximum respect to all women,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ethnicity, kinky hair or straight. Women deserve respect. Woman. Strong. Always.”最大程度地尊重女人,忽略种族、肤色、民族、头发、外貌。女人值得尊重。女性。很强大。自古以来一直都是。
    • 豆瓣 8.3 IMDB 7.4 第2集
      American Factory
      2019
      纪录片
      美国

      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 自动化万岁,解救人民于无意义重复劳作中
    • 豆瓣 7.1 IMDB 6.4 正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0
      纪录片
      中国大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 一个村庄的文学 = 一个中国的文学。余华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就可以讲两个小时; 梁鸿的部分有触动中国人共同记忆的真挚情感。她儿子对姥爷的问题切实地戳中了我,是年轻一代对历经艰辛的祖辈的惋惜。片名出现得恰到好处,从农村看中国,看世界; 从海水还是黄色的部分向外面的世界游出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审查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审查制度。” #Berlinale2020
      • #Berlinale70th 02# 说很多漂亮的话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三星给的是余华和梁鸿本身的故事以及讲述。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可以更好的传达出来,既然有电影这么好的利器,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用影像来传达,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讲述的力量在每一处,而贾显然没有弄清楚。节奏奇怪,拼凑的主题篇章,做作的文学诗朗诵,近乎摆拍式的特写镜头,都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我挺喜欢片名的,余华说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然后电影戛然停止的一刻,非常美,它近乎隐喻样的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电影存在在这样一个不会存在的美丽幻想里,因为海水不会变蓝。
      • 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 一部人物访谈纪录片,最喜欢余华的段落,最接地气,贾平凹的段落太文邹邹,第一个贾家村方言听不懂,最后一个段落煽情太过了,无法共鸣#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一场
      • Berlinale Special 非常敷衍,结构诡异,开头30分钟跟后面的采访严重脱节,看来是资本影响。也就余华还比较有趣,但讲的也是万年老段子。摆拍读书和强行给汾阳安上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和烂大街歌剧唱段也是毫无品位可言的故作姿态。假优衣库logo高亮。
      • 五星感情分。作为一个武汉人我这个时候被乡土情结一击就倒。然而贾导说游到海水变蓝是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我却是无论如何无法这样乐观的,我胆小懦弱又自私,只能一直游一直游,远离这一代又一代不休止地折磨着这片土地的荒谬。
      • Berlinal Special 内容太琐碎了,不怎么紧密每一章都像独立短篇,有感情朗读课文蛮出戏,配音确实有点“抽象”。 但是蛮幸运买到的有映后的票,听导演聊了聊对这个电影对文学对音乐和对中国社会的浅谈,最有意思的是,出来能听到大家还在聊,真的是电影节好美妙的地方。 有这样的电影真好,有这样的导演真好。
      • 余华也太有趣了吧
      • 10年前,「海上传奇」讲的是城市与电影,10年后的这部则是讲的乡土与文学。同样是普通人与名流,过去与现在,正好构成了一体两面。当然了,本身就作为“小镇青年”的贾樟柯毫无疑问是有一定程度的夫子自道在里面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呈现,男作家与女作家视角的差异可以说展现的很明显了
      • Berlinale 主题不清晰,感觉科长最初是想拍吕梁文学季,拍着拍着素材差强人意不小心跑偏了。余华的段落笑声此起彼伏,疯狂贡献神吐槽和金句,还随口贡献了影片名称。只看过《活着》,也不熟贾平凹和梁鸿,不认识马烽的观众看这个应该体验挺差的。之前还幻想过能在柏林看到涛,结果连影片里都见不到,不开心!
      • 当文学不只是指尖的体裁,其在文化范畴的传播力,流动在生活的每一方面。而当创造这些文字的人促膝而谈时,你更加能体悟到文学与情感的密不可分。贾樟柯纪录了噙在他眼眶中,生活的十八段律动。
      • 贾樟柯第三部口述历史群像纪录片。本以为就是一部采访影像,看完18个章节的错落编排才发觉,它或许是贾樟柯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通过5060乃至00后的讲述,透视整个中国的现代发展史。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饥荒年代到经济腾飞,从个人/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一开始节奏迟缓深沉,口音听不太懂,到最后在北京长大的男孩已经不太会河南话,表达方式也比较现代。口述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或许因为讲述主体都是作家,他们的表达天然带有感性和浪漫。最典型就是余华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美,余韵无穷,也难怪被拿来做了片名。听说贾家庄现在挺文艺的,片中请村民念的诗倒也别有风味。余华老师真是太好玩了,人豁达又有趣,讲述节奏也很好,从他一开口观众就开始笑个不停,强烈推荐余华老师参加下届脱口秀大会。
      • 贾樟柯这个弄得也太敷衍了,比《海上传奇》差太多了。
      • 由贾家庄和吕梁文学季,引出共和国文学三位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序幕的老者讲述,由于语速零碎,关键词提炼,会感到较为难以进入,但中段余华的文学初登场,梁鸿提供的感性讲述都相当动人(尤其是姐姐读信),以食粮饥饿和文学收获做一个时代对证,来处与归途,皆为村庄故土。
      • 母鸡太阳见光死
      • #Berlinale20-01 两星半。贾樟柯的用意作为观众我完全看得见:村庄/土地与文学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映衬,以平视的姿态描摹平民百姓的个体肖像等等。然而似乎只有开头40分钟是科长自己想讲的事情,后面以吕梁文学季衍生出的作家访谈散发着地方宣传的味道。余华的讲述是真正让人提起兴趣的部分。18个小节之间的排布联系没太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精密构思。时不时插入的配乐文学朗诵,形式感有了,总归没有瓦尔达奶奶那样运用得流畅自然。
      • 比较失望。以贾平凹、余华、梁鸿为三个代表口述形式采访,记录50、60、70三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三人回忆的内容重点各有不同:贾平凹严肃沉重,余华生动活泼,梁鸿感性泪目。余华相对比较出彩,还贡献了片名。18个章节过于零碎杂散。穿插的朗诵文学作品桥段比较尴尬,开场的马烽的亲朋好友回忆与整片不搭调,显得格格不入。加上各大作家在贾家庄轮流打酱油,前半小时更像为地方政府宣传而为之。好在还是捕捉到一些路人的面孔。科长拍访谈纪录片或许不够好,拍独立纪录片一定行。两星半
      • 余华对死亡的感受是太平间里的凉爽,贾平凹对疾病的感受是感冒针头的痛觉,梁鸿对人情的感受是父亲口碑由盛到衰的转变。王亦梁已经不太会说河南话,但语言的记忆早已根植于基因。我们生在哪里,一半就已经死在那里。出名就是有了约稿函,出嫁就是为家族牺牲,一直往蓝色里游,就是往那生生血地里回溯。
    • 豆瓣 8.1 IMDB 7.1 HD1280高清国语版
      76 Days
      2020
      纪录片
      美国

      76天

      76 Day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生活是一个中性的词,即使是在重大的疾病和苦难面前。在监禁的时候,仍然有绎动的心渴望跨越墙墉。在临终的时候,仍然有充气手套上的笑脸和“早日康复”。在千人一面的防护服上,仍然有梅花一支独秀。在身无一人被推入产房的时候,仍然有陌生的白衣人愿意牵着你的手。在呼吸湍急的时候,仍然能拨开一个红硕的柚子一尝清甜。在天低吴楚风沙满城的时候,仍然有星星点点以己为盾。不论如何,都在生活。平凡又伟大。
      • 开场几个跟拍,无须多言,一下激活了年初许许多多个深夜的微博记忆,一口寒气闷在胸口久久不散。算是一个有胆识的新冠纪录片,反应能力和捕捉能力都挺强悍,在最危险的时候进入疫区,已经配得上几分敬意;也没有立场先行,创作者尽量隐去了自己的观点,看不到显在的讴歌与批判,心思缜密地着眼在那些暗流涌动的细节上。但全片随着疫情变化由急向缓,整体其实剪得太温柔了,不过片如其人,这大概就是吴皓一贯的风格吧。创作态度是偏保险的,打普世的温情牌。最大的挑战应该是项目管理?考验的是素材调度以及出片速度。所以透露出的不是中国经验,而是美式制片思维。@澳门国际影展
      • (8/10)从TIFF网站19刀租了吴皓导演的《76天》:记忆重新回到那些无眠刷新闻的夜里,来不及顾及去世父亲的医生;不堪重负的住院区外挤着想要得到救治的人们;当渔民的老人在医院到处乱走;家人害怕感染不愿意接出院的老人边吃饭边说想留在医院,因为回去”太落后”了;住在不同病床的老伴相互挂念;感染的孕妇与被剖腹产的婴儿分离到相见;收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的医生说“我们尽力了”。这些是没办法被“正确集体记忆”掩盖的个人记忆,在影像中定格
      • 无功无过,一次真实的纪录。可作为宣传片给脑残的老外们看看倒是真的。
      • 除了封城时看过蜘蛛猴面包的 vlog,到现在也没敢看任何和疫情相关的影像,从头到尾,忍不住泪流满面。封城 76 天,素材的起点实则是各地展开援鄂的医护工作的 2 月中旬。借用王博说的,空间恰非中立的场所,进入和获准拍摄本身成为了权力的逻辑自洽的一部分。所谓那些政治诉求的避重就轻,这部做减法式的剪辑聚焦其实显得真诚。节奏很快,同济协和省妇幼红十字四家医院多线穿梭按时间推进,初期医患秩序的混乱一晃而过,但还是拍出了生死离别,黑色的灵车,排队恐惧的人,满箱的手机遗物,鸣笛的纪念,人类理应和这座城市一起记住这一切。
      • 最伤心的一幕莫过于镜头对准的老人机上面显示31条未读信息。而老人机却放在遗物纸箱中。(结尾Credit还有一位匿名导演)
      • 每个手机镯子车钥匙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只是没有机会再听到了
      • 『这是一部拍出真实眼神的纪录片』感谢陈玮曦的战地日夜记录,和吴皓导演的助力,刻画了下了头尾两部分既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和病房里共同经历劫难的人们的离别与重生……也许是纪录的时效性和区域性所限,局限的视角却给了这一方天地最好的记录效果,充满带领观众重返现场的巨大价值。说来也唏嘘,第一次看多伦多电影节的片就是在线上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压抑揪心和沉重贯穿始终,似乎瞬间闪回到半年前的现实网络中的种种绝望景象,时至如今看片时也无法避免那种巨大的情绪低潮,所遗留残存的情绪涡流,令人不忍卒睹。如所有今后中外所拍的疫情题材纪录片一样,带着巨大的共情去见证那些真实影像的残酷与其中人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渴望了解而不得不面对的变故和情感愈合过程。
      • 难得的影像资料堆积出了mediocre的纪录片。
      • 医院内部跟拍带来的独特真实感。这场疫情武汉付出太多了,每个医护人员都值得一座丰碑。泪目。
      • #TIFF2020 说实话毫无技法可言 只是很片面的素材 但不影响我哭了93分钟
      • 3.5,前半部分很多素材都可以在陈玮曦之前的短片《武汉·重症区六层》看到,影片主体还是跟踪几个医生和病患在整个武汉封城期间的经历。有那么几个highlight但是整体感觉还能再剪一剪
      • 作为一部纪录片,这片子的思路还是电视纪录片的水平,素材太局限,它的价值可能在于艺术价值之外,它真实记录了疫情期间的医院一角。素材足够和谐美好了,最大的问题制造者是一个没及时吃药的老年痴呆患者,拍摄的内容就算是当时的一角,那也是真实的一角吧,和年初的那些新闻相比,这部已经非常的正能量了。
      • 纪录片本身拍的真心很一般,无论是基调还是结构,亦或者跟76天这个题目的扣题上,不过画面很稳定,看起来不会觉得很不适。最感人的恐怕还是ICU护士长交接遗物时候她的道歉和泪水,希望我们不要再代替别人道歉,不要为别人的错误流泪
      • 厉害,疫情期间武汉同济医院实录。不容易!
      • 2020多伦多Day5 | 居然这么多人打五颗星。素材比较有限,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 远没有我预想的那么黑暗和揪心,即使有死亡,更多的还是坚持与笑容。能有机会通过片子去感受第一线还是挺有意义的,虽然技术上还有挺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可以看出片子在摄影方面下了心思,追求角度和视觉,就连TIFF官方介绍都说开头拍得像genre film。我个人其实不是很喜欢,片子有很多人物的近距离特写,感觉将“旁观者”的身份丢掉了,让人担心拍摄是否会打扰或冒犯到被拍摄者(不论是病患还是工作中的医护人员)。另外,片名和海报的选择值得商榷。起初我以为影片记录的是武汉这一整座城市如何熬过隔离,没想到只是聚焦在这一家医院里,而且片中除了偶尔出现的日期和时间,和“76天”一词以及时间的概念,关系并不大,也未表现出这段长征的漫长与煎熬。真心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牺牲,也感谢影片团队的冒险记录,不过从评判作品的角度来说,并不算出色。C
      • 挺散的,也不苛求什么,条件恶劣,但是真实。真实限于历史真实,称不上艺术真实。场景主要在医院中,最惨烈的,最真实的却是在医院外。影片主要还是以医护人员的视角来看疫情,角度过于单一。还以为美国制片的能犀利一点,没有顾忌,结果并不如预期,至少记录真实的一部分。三分水平,处于对冒死记录的敬意,多加一颗星。
      • 有意回避更为敏感的政治话语,或者已预先站定在某种语境之下。总之坚实地聚焦于个人,手持的跟镜头在这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捕捉到了情感的真切、对生命的珍重。后半段对材料的组织有些涣散,但也算细致的作为记忆的留存。收尾令人动容,告别总是残忍的。
      • 真的真的很谢谢
    • 豆瓣 8.1 IMDB 7.3 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
      掬水月在手
      2020
      纪录片
      中国大陆

      掬水月在手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