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此看完了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所有长片,其早期作品的情节安排如出一辙。 |
|
就是那种想上路的电影,你去哪我就去哪或者我去哪你就去哪,最好什么都不问,一起去哪,肩靠肩坐在树根上,听小鸟唱歌,看蚂蚁搬家 |
|
就两男一女三个人来来回回兜兜转转的故事,照样被导演讲得疑虑丛生,扣人心弦。知悉导演作品的人,在每一次转机跟前,依然隐隐觉得会发生变数,结局是一场悲剧,最后果不其然......古巴,远方,美好的生活,终究只停留在地图上。 |
|
早年 Petzold 的电视电影比起后来的迷人又有巧劲儿 Harun Farocki 可能功不可没 先是迷雾漫漫 再冷风吹散 接着绝处逢生 最后无疾而终 |
|
#柏林学派# Tom与Tina,佩措尔德为他镜下的两个小人物命了如此庸俗平常之名,暗合其甚不起眼的边缘人命运。这些都市底层青年不仅被中国的“第六代”导演特殊关照,似乎也在同时间兴起的“柏林学派”引起频繁关注。
精炼的对白与剪切手法与其说是佩措尔德的风格追求,更应理解为底层人的气力竭尽,这是比是枝裕和的温馨却虚假的“家庭”更为真实的描画。
2022.8.30 |
|
tina说我要我的身体恢复原样,这样对我才叫公平。 “古巴”也从一个 无剥削关系/capitalism-free的意象变成了嬉皮士海滩酒吧上广告招牌一样的存在 |
|
拉美情结的开始?砰!梦醒时分(似乎没有监控镜头 |
|
因为佩导,才挖出这么一部旧片来看….他的女主,从凯瑟琳到尼娜再到葆拉,全是一挂的——高个,瘦弱,一定是金发,正好符合我的审美…这部早期作品居然不是女性为主,难得,最后5分钟明白了前面所有的铺垫——倒是有悬疑惊悚的味道,少了文艺气息…96年,一直到现在,米帝始终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白月光啊——自由古巴,它之所以成为梦想之地,却是因为古巴有很多美国人?好看,推荐 |
|
这个剧本是Pilotinnen(1995)和Die Beischlafdiebin(1998)的结合体啊,这部显得无趣多了 |
|
有点新浪潮(最喜欢的一部佩导的电影!!剧本不错!! |
|
寻替死鬼,要像同性恋一样爱他,死后还要不受控制地靠在他肩头。 |
|
还是能看出以后耶拉、不死鸟的影子 |
|
是“爱比死更冷”的感觉 |
|
因爱放逐,因爱流落,因爱殒命。 |
|
hh真的非常电视电影了 |
|
三段式 单拎都可以独立成片 连在一起真的好拧巴 不愧是petzold 以后在我这就是拧巴代言人了。喜欢女人复仇那段 加一星。二刷 是很喜欢了 很难想象质素这么高的电视电影。柏林学派作者仿佛认为 只要自己在叙事上讲究相当严谨的逻辑性 观众在理解剧情时也能同时习得强大的逻辑能力 从而这些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一丝不苟地遵循因果和线性 并且采取大量省略和跳跃。但这里可能有个误区 逻辑是有反射弧的 |
|
三星半//某种人生选择的缩影 没有确定目的的寻找 多半是寻找感觉 而感觉比鬼魂还难以捕捉 最终只能了了于此//人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思考越发抽象 对于答案的出现也逐渐倾向于不相信 但需要信仰 那么就相信命运//从佩措尔德的早期电影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 法国新浪潮的风格确立不仅因为他们反叛的意识 还因为他们穷 |
|
三星半。富有当代特征的德国人故事 |
|
9 有点那味儿 |
|
古巴——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曾在1962年因被美洲国家组织开除成员国身份而处于孤立无援的「流浪」状态,但与此同时,这片「肥沃之地」也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独立」身份。在《自由古巴》这部早期作品里,作为激进的「改革派」领军者,佩措尔德大胆抛弃了那个由「德国东部地区」一群厌倦了工厂生活的无产阶级组成的前卫「战车」形象,此时「不差钱」的德国似乎是一辆专为那些「找到了自己内心定位的人」准备的高级跑车。于是,在幻想世界中扮演「司机」角色的末路骑士选择走一条「浪漫主义英雄」路线。不过,在「曲线救国」这条与暴力和悬疑紧密相随的道路上,佩措尔德需要借助各种「元素」力量和调动多方「关系」资源来构建他所向往的乌托邦:一个以「爱与罪与罚」为内驱力,并永远运转下去的命运共同体。显然,金钱是创造这个「好地方」的历史性前提。 |
|
佩措尔德早期的情节剧能看出往后不少作品的影子,依然冷峻孤独 |
|
一早的佩措尔德就确立了女人和她身边的男人的故事,叙事略散不少地方的戏也有些生硬,但是挺喜欢结局的。 |
|
早期佩措尔德的作品,清冷孤独,有钱也无法离开这个地方,对自由的向往只能停留在地图上。BGM很好听啊! |
|
新浪潮范儿 |
|
钱与爱情 |
|
一年前我一定很不喜欢这种电影 |
|
让人想起Wenders的《公路之王》,一场无比孤独和痛苦的公路之旅,突如其来的死亡,但是在《自由古巴》中旅途的结局不是新生,而是绝望的反复。依旧生活在原点的人,古巴、海边、尼斯成为自由的象征,但是成为身患绝症、绝望和孤独的人无法触及的目的地,不确定地找寻。言语、暴力和行为在车站的滞留中不停地重复,人永远无法等到自由的希望的到来,只有身心健康人才能离开,或重新开始,而绝望孤独的人又重回原地,又被抛弃或是死亡。(在配乐应用和戏剧性的抽离上有早期wenders较好的的电影的影子。 |
|
佩措尔德早期还是有意思的。 |
|
看过留痕 |
|
冷淡的亡命鸳鸯 |
|
總是企望著彼方,we are born to run |
|
早期的佩措尔德过于匠气,作品不怎么成熟 |
|
富人并不慷慨,他施舍其实也只是在给自己找替死鬼罢了。也印证了女主的梦想终将以破灭而终结。这是一个没有宽容可言的可怖游戏。 |
|
为啥欧洲的现实电影结尾一定都要突然这么反转一下呢😢第一部佩措尔德,狠好看! |
|
留不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
|
看哭了,对情感的忏悔录。现实更残忍,电影给了我好的幻想结局,它是我的一段情感延伸,他死的好。女的恨他,理解。 |
|
他们换上新行头站在海边,有一种近乎滑稽的悲哀感,游走挣扎在那个界限,期待的大海就在眼前,却完全把他们拒斥在外,他们在海洋的背景下周旋,却从未来得及将目光投向那广阔的世界。阻碍他们的根本不是过去的仇恨,也不是浪漫化叙事里那样情归于好要跨过的一道道考验,而是和自由无缘的身份,以及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相遇,不合时宜的旧币,不合时宜的期望,不合时宜的弥合…
试着口述佩措尔德的文本:她疲惫得趴在吧台边上,递给侍者一张唱片…她从房间冲出来,跪倒在他的身边,将他搂在怀中,茫然地看向远方(自由古巴)。她要了一杯咖啡,在点唱机点了一首曲子,走向桌边,点燃香烟……她从路边艰难爬起,身后是倾翻的汽车(心的居所)。她放下咖啡杯,男伴抓住她的手,我们会有一个住的地方的…女伴驱车奔驰而去,她茫然地坐在路边(飞行员) |
|
去尼斯 在无人的冬季 做旅馆守门员/她用一生报复我/似曾相识的丛林海滩埋葬尸体 可能是娄烨的电影 也可能在梦里 |
|
只有有钱人才能离开这,这句话竟然也是个谎言。 |
|
如果有高清会多好。也许是最倚赖语境的一部佩措尔德, 向左还是向右, 不再值钱的货币, 更换了三次的身份, 以为整容就能完好如初的面貌, 逃离的恋人, 以东西德合并后的context来解是这样轻松, 但多特蒙德在西边, 最后的自由古巴亦不在南美。
其实也算相当alter的佩措尔德, 这大概是他电影中唯一受害/蒙难的女性拿起枪的时刻。 |
|
Undine之前早得多的Petzold 疯是原本 糅了些自我意识和内在之类的德式经典哲学概念. 而蒙彼利埃并不靠海 于是醒来就在巴西港口 和奇怪男人开车去香烟更便宜的尼斯 多特蒙德和科隆的路口命运发生逆折 还是得去自由古巴 于海边找寻安宁. 叙事性整体偏弱 生凑感一直在 更像是有些碎片哲思想法的自我想象 2.5 |
|
是我很难投入看的那类清冷欧洲片 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幻想 |
|
故事蛮有意思的,不管是爱情还是剧情线都颇有宿命感的… |
|
开头其实挺无厘头的,后来上路就有点意思了,这个结尾也是意料之中,但毕竟说了个挺有趣的故事:当你被人欺骗,不再相信他的时候,终于历经磨难,再次信任,可是迟来的幸福还是被人夺走,徒留期许。自由古巴不是古巴,古巴并不自由,梦里的远方也仅仅是一厢情愿。 |
|
画质稍差,很抱歉没看完😜 |
|
总有一点精疲力尽的感觉 |
|
知悉导演作品的人,在每一次转机跟前,依然隐隐觉得会发生变数,结局是一场悲剧,最后果不其然。 |
|
蓝蓝的、迷恋的摄影质感,喜欢 |
|
2023-10-14
原来是层次这么丰富的电影。导演的早期作品一直关注边缘人,故事性很强。似乎从《芭芭拉》开始逐渐形成主流叙事,画面从一种边缘的美感发展到像《红色天空》这种自然、清新、明亮起来的风格,不再那么私人化。 |
|
看佩措尔德早期的电视电影有一种认知上的快感,你能从中识别出这个创作意识很强的导演往后几乎所有电影的前奏。《死人》和《过境》似乎是两个节点,佩措尔德电影的转变和演员的更换形成了“默契”的同步。这个时候缺少一个把手,内在的激情与外在的冷峻之间的张力还没有形成,不够鬼影幢幢,同时也缺少一个情绪出口,而这个“幽灵”和“出口”在《死人》中出现了:拍照时睁开了眼睛,救护车上的目光。不过《自由古巴》很有松散的趣味,从“嘭”的一声开始有很多个幽默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