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魂和真正婚礼中的村民反转化的描绘 基本上片头走完 credits 就进入了意识与现实交融的乡土之上 随后的戏剧内核 镜头走位 明暗对照都好有活力 那份活力可以让魂魄说话 让意识交谈 p.s. 最后的马可以的 虽然影史上最佳的马还是卢布廖夫 此之都灵老马 |
|
北京-华沙。瓦伊达补完计划进行中。 |
|
瓦伊达最现代主义的电影 |
|
四星作品,画面唯美 |
|
瓦伊达先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把观众成功地用波兰民间音乐洗脑(当时我的脑袋已嗡嗡),室内众多人物的刻画。没想到之后竟然变成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识流,真是惊呆了。我承认自己并没有完全看懂,但大概是说波兰又被铁蹄践踏了对吗。。。 |
|
瓦依达啊俺真的是对你又爱又恨~~ |
|
NY 92. 神秘主义,话剧元素,室内镜头运动。最后的超验带有恶魔般的诗意。 |
|
原音是波兰语吧,配音不知道是哪国语言,效果竟然超过央六,一男一女操着一成不变的语调为所有人配了音。 |
|
此片要求相当高的能量等级 |
|
木看懂...开场本是热闹的婚礼,不知道怎么就变成后来的意识流节奏...后半程基本睡过去了 |
|
av7119497评分全是给摄影的。油画质感,色彩艳丽,配乐很赞。隔着狂欢的人群拍摄人与人形式化的虚幻对话,玻璃倒影间焦点的来回转移……但是内容相当意识流,表演也非常舞台化(想起塔的《牺牲》)文化圈子之外的人看不懂个中的歇斯底里。演员班底全是熟面孔,连我都看睡着了两次,太厉害了233333 康文署「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6─安德烈·華意達90」161112@HKFA |
|
2.5,拍得太自由了。“波兰还没灭亡”,“波兰在哪儿” |
|
在一天一夜的电影时间里浓缩了那么多的东西。借着婚礼的由头发疯,疯狂的意识流。群戏太精彩,镜头像潜伏在人群中的酒神,扫来扫去。 |
|
配音让片子黯然失色 |
|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大变革的临界是天秤左右的两个世界 |
|
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
|
借婚礼一侧面隐喻 |
|
106MIN 想想适合我们的是哪个戏剧 |
|
8。悲惨的国运 |
|
故事表面欢乐,实际上内藏忧伤,美丽迷人,就像我们的家乡一样——当粗俗的叫喊与镇压被塞入我们的嘴、耳朵和眼中,我们就像被诅咒了一样被鬼怪所吸引。波兰被诅咒的一代灵魂深处存在着永恒的空虚,他们被抛入一切都是假象的谎言里,那些事实甚至都不是真实的影子,他们像是睡着了,醒后跳着永不停息的舞蹈。 |
|
对波兰历史和文学不了解的,看起来确实是云里雾里,就只能欣赏一下摄影技巧了。据说这个原著在波兰是家喻户晓 |
|
天地街,几乎完全在半梦半醒之间,没看懂啊,改编自韦斯皮扬斯基的同名戏剧,故事背景是1830到1863年左右波兰独立战争时期。IMDB上的波兰影迷说,电影还是更适合熟悉波兰文化的人,恐怕不能留给国际观众什么印象。 |
|
不是波蘭都是基督徒嗎?怎麼婚禮像是東正教的唱唱跳跳。看的人打瞌睡了。 |
|
我很喜欢电影前半部分伴随着波兰民乐的婚礼闹腾场景,也很喜欢力量十足的结尾。尽管不了甚了解波兰的历史和文化,却也能从电影里略微感知一二。当一部电影过于民族性的时候,他也是世界性的。 |
|
音乐几乎没断过,片头婚礼庆典和癫狂舞会的场景闹腾死我了,直到披着红色围巾的红发瑞切拉从荒野的迷雾中出现,柔焦和油画质地的色彩让一切都开始变得梦幻。但随着受到新郎邀请来参加婚礼的稻草人和鬼魂的出现开始,用夸张大胆的颜色和大量飘渺的前景塑造已故去的灵魂。地主与农民,压迫与反抗,瓦伊达尝试在一夜狂舞的婚礼中对波兰逐渐丢失的民族观和模糊的波兰魂进行重新探索。但想要唤醒一个麻木着沉睡的民族是如此困难,片尾是悲观的循环,人们又重新奏起音乐继续麻痹自己的神经。 |
|
太闹腾。大概只有波兰人能看明白那么多象征 |
|
抛开对相关历史的陌生以及配音对人物的干扰,单单摄影,仍为一流佳片。 |
|
呸呸呸,这个改编本来是给我家哈斯拍的,结果哈斯完美主义,前期需要准备的时间太长投资太大就给了瓦老头,哼,哈斯粉表示非常不开心 |
|
稻草人,金号角,波兰民族的幽灵。瓦伊达的政治化表达就是很神啊……视听感觉也算比较讲究的一部,农妇梦中看到情人躺在怀里,衔着一朵野花,说“你是我金色的太阳”,美得我乱爬,等等,等等 |
|
越来越擅长不看电影就写论文的技能了。 |
|
看过留痕 |
|
后半部分形态意识流不懂!估计也只有波兰人才能明白吧,本以为是场简单的婚礼,没想到画风巨变! |
|
摒除喧嚣之后的骤变 |
|
70年代波兰解冻电影。安杰伊 瓦依达。文学改编的电影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无资源 |
|
★★★☆ 革命末日 《牺牲》 祖拉斯基 |
|
完全没看懂的电影,以后补下原著 |
|
这部剧的制作精良,服装、道具、场景都非常用心,让人感受到了制作团队的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