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反复看过的我以为世上最好的记录片。某集,一个德国女人说起战时她因为害怕只同意收留了一对犹太夫妇两天。第三天一早,犹太夫妇悄然离开。后来她知道这对犹太夫妇在火车站买票时被抓,并被送往奥斯维辛处死。她说:我痛恨希特勒,因为他把我变成了杀人犯。讲述这样的历史,是需要勇气的。 |
|
卡司无比强大,就差没采访希特勒了 |
|
对二战相对全面的一部纪录片,不过一看就是典型的西方思维,部分观点和我们有些出入,而且对东方战场几乎不关心,20多集的纪录片,关于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介绍不到五集,或许真的亚洲战场的地位不够,但是作为一个在二战中付出惨痛代价的国度的民众,感觉被轻视了。。。 |
|
感觉和中国拍的最大的不同是,英国人会请一些相关的人物来对当时的情况作出说明,而中国的那部总是找一些专家。。。 |
|
每天中午看完一集再去上学,算是启蒙了。 |
|
这样的历史纪录片是得早点拍,73年的时候还能有那么多第一手的采访,要不过去了就没了。最大的遗憾是中国说的太少,不知道是不是和拍摄时间有关。 |
|
无论有怎样的后见之明,如此豪华的被采访者阵容都将永远也不可复得了。 |
|
70年代英国的纪录片,肯定有冷战思维。比如西线事无巨细,连英国灯火管制死了几人都说了,但东线几次大战都没有提及;再如市场花园行动寥寥数语,却大篇幅谈华沙起义多惨烈,指责苏军见死不救;亚太战场只有几集,还专门花时间说了苏军的军纪。不过有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和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不错的纪录片。 |
|
短评里竟然有人说讲得比较客观。。。。除了影像和访谈有价值之外,旁白越往后叙事越杂乱,内容贫瘠且不提供任何史料依据。打一分是因为:第6集中一边放着东北兵和日本人打仗的影像一边旁白把日本占领的东三省称之为一个国家,殖民地国家的媒体真TM不要脸,睁眼说瞎话! |
|
引进版把劳伦斯奥利弗的开场白删去了。 |
|
A- |
|
全套720P收藏着,果然二战中国不是主角啊,勿忘国耻!PS:这部纪录片客观印证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缺失。 |
|
有施佩尔和荣格的采访 |
|
讲的比较客观,虽然站在西方人立场上来说,但是立场没有对错之分,讲的很不错的 |
|
第一次全面直观三维立体全时空全角度了解二战,对于所谓代表正义的协约国与代表邪恶的轴心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起人类史上最大型最惨烈最血腥最凶残的战争,实际上是一起国家复仇而未遂事件,正义一方也是由不正义始,各种求全与绥靖与隔岸观火,甚至丑恶如苏联,居然为虎作怅,直到火烧自家门。 |
|
资料全得!!字幕粪得!!! |
|
最珍贵之处是对战争参与者的参访,包括纳粹德国和日本。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E11中对邓尼茨等潜艇指挥官的采访。当谈到狼群战术运用之初的成功,他们脸上得意的神情,你才意识到侵略者对于战争的一种态度。 |
|
一旦搞起个人崇拜那一套,就危险了 |
|
极好,艺术水准 |
|
明明中国是很有贡献的嘛,拖了这么多日本兵力,居然26集里才出现不到20分钟,跟意呆利一样可怜><…嘛,除了有点儿太过西方视角之外,这么细致入微关注个人经历与心理的人文视角的二战史还是非常不错的~ |
|
非常好看,比时下拍的回顾二战的纪录片好看太多。 |
|
大量战时影像资料和二战亲历者的现身说法,最真切的还原了战火摧残的年代,太多人为的偶然共同酿就历史的必然,付出巨大代价换得前车之鉴,值得所有活在当下或是将来的世人为之思考。 |
|
The World At War (1973) |
|
二战迷必看,高质量字幕已出 |
|
影像资料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
|
2014-2022,时隔7年半终于看完了,70年代尚处冷战时期的西方回顾视角,受采访者的阵容是空前且绝后的,部分画面是极度震撼的,也是目前为止关于二战最庞大的纪录片,无一镜头重复。26集的篇幅,关于亚太战场只有不到5集,而关于中国只有区区第6集,自然也是一个战胜国话语权的问题,勿忘国耻。
而另一个角度,没有二战,没有传统帝国的式微,就不会有众多第三世界非洲拉美东南亚的殖民地走向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道路。而假使有下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到战争结束,数以亿计人的牺牲,帝国主义必将再次崩塌,英特纳雄耐尔的红旗,必将插满整个世界。 |
|
出镜阵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看到邓尼茨本人我整头猪都傻了。我国由于拍摄当时的社会运动失去了让历史亲历者现身这部传奇纪录片的机会,非常非常非常痛惜。 |
|
珍贵史料,既真实又人性,大型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典范 |
|
海量详实珍贵的影像资料,配乐也因时宜而贴心变换,几乎还原出了事件走向的全貌。站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来回顾,动荡的暗流却始终未曾去远。战争与独裁者不曾与不可能消亡。强权者总有一套美妙的纲领,在早期没有压力的作恶试错中迅速崛起,于忍无可忍惨烈的背水一战中轰然倒塌。世界的中心终究在西方。5500万超过三分之二死在了东方,然而亚洲战场依然包裹在历史的迷雾里。片中数据中国死了1500万人。寥寥一句话带过,总结为大多数是饿死的。 |
|
感觉一般啊···· |
|
俄国大到“soldiers became melancholy”,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斯拉夫是一个悲伤的民族,悲伤的文化,看到后面几年,也发现有些偏远地区的人,荷兰小镇的人并没有死伤于二战,也算欣慰 |
|
不会有比这更棒的二战纪录片了,never |
|
全面一手素材 |
|
这个必须顶啊 |
|
比较早的纪录片,主要围绕欧洲战场,有许多珍贵史料,所请的嘉宾也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 |
|
本片由BBC于冷战苏攻美守期间拍摄,史料、视野、立场、反思等难免受限;但借由大量影音与采访,以时序为主轴、补充大事件展开讲述,勉强不负片名——“二战全史”
E01-战前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下政治经济社会走向崩溃边缘,1933纳粹党与希特勒上台后攫取权力&振兴工业&造神洗脑(经济复苏的奇迹,36柏林奥运会,戈林→希姆莱→海德里希&盖世太保+戈培尔&大众宣传),德国内类宗教的集体狂热行动,SS崛起&增军扩土(部队装甲化,《慕尼黑条约》&绥靖政策),文化反犹→1938/11“水晶之夜”→系统性迫害——一个“民族英雄”与野心家
E02-1939/9/1闪击波兰&苏德合谋,后方(尤指英国)因物资短缺与管制造成的变迁(如白色的流行)、恐慌与死亡,德三“愚忠”将领之多V.S.苏联大清洗后将帅之寡 |
|
1973年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很多当年参与过二战的人都还在世呢,关于这一点这就是个高分片子的基本了~至于站在一个怎样的角度来看待二战的问题,每个国家立场都不一样呢,所以出现的第六集站在西方立场承认满洲是一个国家这样的情况,中国立场来看这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因为东北是中国领土嘛~但是战争后期独立的蒙古又被承认主权这个就让人觉得很匪夷所思了,所以国际事务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同理不一定可以推断出同样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情况~说起来一战和二战基本上是目前我们所维持的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权和领土版图的来源和依据,但和平之下暗藏的很多民族宗教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很多的呢,所以看到现在的和平时期,不知道是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比较长的休战期呢~和平得来不易,也是不断妥协和绥靖的结果,谁都不可能永远满足现状,可能我看得比较悲观吧 |
|
果然要拍二战的纪录片得趁早,强推1973年的这套《二战全史》,大量一手资料珍贵视频,真的很完美了 |
|
从中看到了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珍贵真实纪录的前线画面,每一个场景都无比震撼,鸡皮疙瘩起一身。旁白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写得十分触动人。采访了各个阵营的人员,从不同角度看这场史上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战火打响,没有赢家,也不过如此吧。或许因为年代关系,对中国的取材非常有限,但依然不能改变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事实。 |
|
2017.01.1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8389/
可通过本片的世界格局观,以旁观的角度审视自身。二战前,日本人从他们记事起,就全身心准备为一个他们自身更重要的理由而献身,家族,国家,天皇。德国宣传片中的苏联士兵被用以种族仇恨常用的语言说出来:野兽、蹂躏、畜生、兽性。 |
|
算是比较早而全的二战纪录片了 |
|
这部纪录片非常优秀,采访了很多交战各方的高职级亲历者,就差采访三巨头和元首了。也讲了很多战争中的细节,战争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战场上、非交战区域中各种稀里糊涂的事。遗憾是亚洲战场讲少了,尤其是中国,不过也可能在大陆找不到人受访,在台湾则不愿受访。讲种族灭绝那集,虽然已经看了不少这类故事,但仍对其中一些细节感到震惊,慷弥和纳粹真是好朋友,他们对待人的生命、价值有着非常统一的倾向。受访的苏军女士比所有受访的盟军女士(好像没有)加起来都多。第一次看到战机着陆的影像,让我想到有次去北京时飞机降落,当时我就在想飞行员是开战机转业的吗。有超强工业生产能力的美国人来打太平洋战争也如此艰难,再加上两颗原子弹,如果没有这些,中国真的打得赢吗。 |
|
花了两三年断断续续看完,本片最珍贵的地方是年代距离战后不太远,因此可以直接采访到不少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并且有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是后作无法比拟的优势,劳伦斯·奥利弗的旁白锦上添花,但由于BBC的英国立场,篇幅过于集中在英国的战线,对东线、太平洋以及中国战场的介绍按次序忽略,呵 |
|
最好的二战纪录片巨制没有之一 |
|
你妹……竟然是第一季…… |
|
很棒的纪律片,历史小白很喜欢。 |
|
一部更真实、更客观、更全面的二战记录。 |
|
比较印象深刻的,不是战争中的国家利益碰撞,而且战争中的渺小个体。感动一幕 : 城市被轰炸之后,一个男子带着两个皮箱,应该是他的全部家当,头上包着纱布,只露了一只眼睛,看不清面容。箱子落在脚边,面前是一片废墟,在镜头里左右回顾好久。可能自己没地方去,也可能人生也在战争中迷失了方向。 |
|
4.5星吧。纪事采用的树状结构,一边跟随历史进程推进,一边叙述各大节点上的重要主题。影像资料比较丰富(毕竟二战的纪录片之前就看过更新近的)。优缺点并举的一处是,片中有很多战时的参与者(官、军和平民)的访谈,让史料更加真实可信,但是老人家们讲话也实在缓慢。本片重流程,不重单一的战役、事件,很少奇观,确实很象通史,整套片子看下来可以一览全貌。 |
|
史诗纪录片,难以想象,26个小时的影片,镜头素材基本不重复。陆陆续续地看,看得都有感情,甚至不舍得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