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泰壹想要有一個受過教育的朋友,這部電影完成他的心願。1965-1970年。 |
|
不怎么好看,没什么兴趣,要了解政治看纪录片去吧 |
|
每当看到这种电影就特别感慨。每个国家都有金泰一这样心怀天下的穷苦青年,但阶级固化、腐朽统治,使得他们的声音显得微弱渺小,最后只能通过起义、自焚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抗议。韩国有点好,这种题材会被允许拍出来。然而我们呢? |
|
8/10。我以我血荐轩辕。编剧之一是李沧东。黑白影像的质感太好了,两条时间线的剪辑炉火纯青。我渴求着中国有这么一部电影,看时竟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点燃《劳动法》自燃的少年,用生命改变着国家。 |
|
"我為此遲疑和苦悶了很長時間
但在這一刻,我下定了決心。
我必須回到我貧窮的兄弟姐妹們身邊,
回到我心靈的避風港,
回到和平市場中那些年輕的心靈中去,
他們是我生命的全部。"
--全泰壹日記,1970年8月9日 |
|
不要让我白白牺牲! |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
|
OL http://sogou.open.letv.com/movie/81269-1.html 韩国社运往事,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
|
我们的差异令我畏怕和恐惧.. |
|
這樣的一部電影、像『武器なき斗い(沒有武器的戰鬥、山本薩夫作品)』一樣、靠募捐才能拍出來……恐怕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了。 |
|
这才是“燃烧” |
|
1975年彩色画面和1965年黑白画面双线交织,金泰壹用劳动法典和自己身躯共同点燃星星之火,以最极端的方式试图引起社会关注。然而他死后五年,作家走访当年那些劳动场所,劳工问题依然如故,斗争必须继续下去。
或许是为了重在表现两个年份的时空交错,对金泰壹本人家庭背景和更深层的思考决断表现稍少。本片共由7646人筹资拍摄,在片尾字幕完整列出长长的名单,足足四分钟之久,足以见得他已经成为韩国劳动者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先驱和象征。“希望啊!于那阴影背后,必有新生。” |
|
勉强及格。由7000人集资拍摄,名字都出现在片尾字幕。两条线,黑白回顾全泰壹,彩色记录搞民运的逃亡教师。打光漂亮,纪实感强烈,示威大场面完成的克制兼妥帖,两条线的多次衔接剪辑暗示双男主两身一体,多少是知识阶层对全泰壹的敬挽与歉意。对工人阶级的描写想起野麦岭,但主要戏份在于70年代纪实性 |
|
尊敬。从政治上看,韩国制度建设先于权力实质,专权者又难以破坏制度结构(美国因素),韩国人才有机会通过抗争获得基本的民主。即使这样,依然要付出各种代价。我的看法是,如果理性观察的结论是抗争无用,真就不要鸡蛋碰石头,产生不了实质的改变,又有损个人身心灵。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7hQyd5bxFQ |
|
单纯用一条线索来为全泰壹做传是不是更好? |
|
悲愤的情绪连通两个时空,不,是三个时空。 |
|
用黑白和彩色分别指代工人和知识分子的所处的两个时空,但他们要抗争的世界和捍卫的权益是相同的,双方是一个相互激励的关系,全泰壹因为知道了《劳动法》才觉醒,知识分子因为报道全泰壹的事迹被鼓舞。剧本之一有李沧东,的确是他文本愿意关注的群体。 |
|
李沧东、许秦豪参与编剧,真实历史事件改编,青年全泰壹十几岁便成为阁楼作坊里的裁缝工人,工作条件恶劣、童工遍地、没有正常休息时间,终日缩在不通风的环境里工作,有人因此得病,没有补偿就被辞退。他原本以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后来发现劳动法里有对工人权利的保障,于是开始组织工人抗议,却一次次遭到打压。管理部门的人“安慰”他说,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好好干,以后都能开上小汽车。全泰壹心灰意冷,焚烧劳动法,同时自焚抗议。五年后,一个被通缉的男人在调查全泰壹事迹,他的女友正在组织工会,他们遭遇了跟全泰壹一样的处境。 |
|
片子看到一点觉得看不去了,总觉得很疲软,所有令我感到痛苦的事情,只有封闭自己,竖起坚硬地心理高墙,才能让我在现实生活中活下去,慢慢意识到最好的出路其实就是放过自己...
然而拜这部片子所赐,我午休时做了一个怪诞又绮丽的梦,以至于我认为我的疲态只是一时,我从未放过对正义、善良等传统价值观的追寻
是啊,就算被压迫惯了,但是反抗精神永远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依旧为金泰壹自焚而感到震动
影片的两条线,一条黑白一条彩色,彩色可以作为保留的一个点就是更好地场面调度,但是感觉可以砍掉一点,更留白一点,目前感觉太琐碎以至于影响观感 |
|
7.5/10 |
|
7.编剧阵容够能打。影片通过黑白/彩色交织的平行影像,结构了前后两代人所遭遇的相似境况,在两个时代的互动之中,反思劳工运动。美丽青年以自杀作为开启后人持续抗争的政治行为,以开启对抗庸俗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主流逻辑,保障无产阶级劳工基本权益。这正应了那句极其发人深省的口号“个人的即是政治的”,当我们面对一个似乎无坚不摧的力量,又迫切希望得到改变的时候,恰恰缺失的是这种非功利性的态度与行为。为此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因为社会整体的观念性改变往往需要一代代人的付出,而个人政治的精神必定的连绵不绝的。正如影片结尾两代人的互望与颇令人震撼的长长的千人众筹名单。 |
|
有李沧东首席加持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传记剧本,果然不一样。朴光洙的写实,李沧东的辛辣,成就了这部众筹出品的历史印记作品。争议极大的朴正熙时代,带领韩国经济腾飞跃居亚洲四小龙序列,但体制上却开启了韩国现代史的至暗时刻。片尾静静滚动的众筹人士和机构,仿佛一朵朵静静怒放的白菊。 |
|
五月没有风暴,六月是个残忍的季节,七月八月是鬼节。风雨云中,南方车站的聚会,燃烧塑料大棚,中国一片苍茫。鸡蛋碰石头,要站在鸡蛋这边,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悲情城市,邪又轧正,美丽青年,香港加油。今日白雪,明日污泥,会过去,被忘记。保持愤怒。 |
|
用档案的力量反抗历史 |
|
看美丽青年全泰壹 再看兔家电影 会让人觉得没有喉舌 |
|
燃烧身体,让意志成为星星之火! |
|
本片以1970年11月13日在和平广场为维系“勤劳基准法”大声疾呼,最后焚身自杀的劳动者代表权泰一的事迹为素材。因为题材敏感,拍摄之前已在社会上造成不小反响。上映后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不出所料获得了票房上的完胜。 |
|
斗争是怎么开始的?是从一个人的善良和义愤开始的。团结靠什么?靠的是让那些被打散的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于是,集体就这样出现了,而有了人就有了力量,夺回了劳动力的控制权,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力量。 |
|
竟然是李沧东编剧……感觉许多东西都有了解释。不管打宗教还是意识形态幌子,李沧东的痛苦都是政治经济学的痛苦,一点也不形而上,因此格外让人难受。 |
|
声影不同步我居然还给忍了下来…平和市场那场戏是高潮但不是李沧东,给雨中的警察送伞那段才是李沧东 |
|
刚好外卖员浇汽油的事件和全泰壹自焚时间撞上了,所以大家纷纷涌入了这部片子的评论之中。
不过我并不愿意借两个悲剧多说啥,赶紧多调查多处理吧 |
|
最后一部,看毕抄经! |
|
早知的結局還是忍不住哭了,順便紀念看了一半就死去的電腦...。1028加一星 |
|
真人事迹改编,主人公的斗士精神是崇高伟大的,很喜欢片名用“美丽青年”来形容他 |
|
燃灯者全泰壹。 |
|
遵守劳动法,我们不是机器人。 |
|
纪念全泰壹逝世45周年 |
|
最后的定格镜头设计的好,固定空间,无限时间。 |
|
算是新浪潮里面最有名的作品吧,甚至知名度高过新浪潮; vs《罢工前夜》;1965-1975;终于有结构上的突破(李沧东的功劳?),朴导真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意识。 |
|
不讲怎么斗争,而是普及劳动法,不能说没用吧,但好像真没啥用。 |
|
我勒个去下了一个月无中文字幕 |
|
8。我们不是机器!几处黑白与彩色的转换很好啊。 |
|
一直对韩国新浪潮的概念存有疑问,被列入典型的三位导演(朴光洙、张善宇、郑智泳)实在难看出共同的共性,更像为了应对彼时亚洲范围内的浪潮,而刻意凸显的一个流派,之后扬名国际的导演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口,便推出了稍早他们出道,作品并异于当时商业片的几人。但这部的确有了某些共性,朴光洙继续政治向的反抗仪式书写,从光州变为了更隐秘的罢工传奇。在结构与影像设计,主题表达上,均和之后张善宇的《花瓣》极其类似(这部明显不是张善宇的作者主轴,他的政治性在编剧作品里更明显),青年在灾难中受到波及,回忆与现实交叉,黑白和彩色的区分,追寻记忆和拒绝遗忘,都旨在政治性的强烈表达,同时题材和结尾的力量感,上追了韩国独立电影起始《罢工前夜》。但即便这样,仅这两部共性也无法打造浪潮吧,难道就因其年龄、合作关系或都偏爱文成根。 |
|
对外贸易赤字的扩大和持续的通货膨胀给工农大众带来了不小的打击。韩国的《勤劳基准法》明确规定工人的劳动时间为8小时。可据统计,1968年,韩国全体女工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为11.1小时,有的女工在业主的强迫下甚至每天工作高达18小时,而且还没有休息日。《东亚日报》评论指出,全泰壹的自焚是象征着70年代韩国问题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1969年和1970年的劳资纠纷案分别为130件和165件,可到1971年时,这一数字就激增为1656件,增幅高达10倍。1971年,市民公寓的3000名居民在汉城市政府大厦前举行游行示威,后来演变为有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暴动。韩进公司的300名工人为拿到资方拖欠的工资放火烧公司总部。虽然这些事件并没有对现存的秩序构成严重的挑战,但却是民众日益觉醒的象征。 |
|
不是很好看,不能明确这个事件/这部电影在韩国历史/韩国影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也是一个问题。有李沧东电影节奏接近散文诗的风范,但没有李沧东电影那种给心灵沉重一击的效果。片尾自焚的镜头,以及拔高到殉道的层面是不错的。出字幕时的定格镜头特别80年代港片。 |
|
说个题外话,《晨露》这首歌真是陪着韩国走过了四十年的民运史,另外,我很喜欢弘景仁这个演员。 |
|
“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带来的汉江奇迹是韩国的骄傲,是快速工业化的奇迹。但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韩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看得很难过。从九十年代回望七十年代,再通过七十年代回访六十年代,历史天使就这么站在这些代际里,不断回望废墟,背向未来,却被撕扯着燃烧着向未来拉去。这种回访和书写方式说是左派忧郁也好,太浪漫化和个人英雄主义也好,确实有这样的色彩:聚焦于一个青年,这个人一腔热地喊实行劳动法,我们不是机器,洒下天真的血。
唉,可是肉身的人类又不是不死的忧郁天使,生命是那么脆弱不安,一个人的身体不应该只是成为一个标记和符号而已,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应该背负这么沉重的汽油,一本劳动法拿在手里以为是武器却形同虚设。要怎么样才能不再那么脆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