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圖上有強迫症:畫框四個角間的大量連結(X型)、演員輪廓並非獨立而是藉由場景大色塊和大色塊間的無縫接軌「擠壓」出線條,這是近乎動畫片的視覺邏輯了。導演自己有發現嗎?估計未必。這種強迫症能夠成為一種風格(elocutio)印記嗎?希望可以。 |
|
2/2 1530 @ pathé 5 imax 好easy,羡慕- - |
|
学到了《修女艾达》的皮毛,摄影构图偶尔像那么回事,没学到人家的调度,如何有效地利用特殊画幅。 |
|
高度的风格化,4比3的画幅,演员大特写,人物被压缩到极度偏僻的构图,自己的美学系统都异常稳定,并且这是一部带自传性质的片子,主人公在向成人世界进发的旅程中,参与的种种对立和破坏,叙事中的人物错位和选择,以及女性导演细腻的女性力量,加上制片上的高度自律,从而能让作者的风格化可以高度表达,剧作上采用大量的北欧青年犯罪元素,终于让一位叛逆未经世事的少女长大成人。
最后用水这个符号擦去精液的镜头真的太野了,牛! |
|
3.5,波黑贾木许? |
|
#48th IFFR# Tiger竞赛。鹿特丹系电影。用[修女艾达]的构图拍一个青春公路片有点呵呵,”移民荷兰的少女返回波黑看望将死的父亲“这种题目竟然没太多去挖战争创伤和东愁也是有点不可思议,故事更多地集中在青春期的问题上面,有些可惜了。 |
|
虚无颓废,拍的是移民荷兰的少女回故国找父亲,父亲没找着(也没多想找,十几岁的少女只是好奇来观光罢了)收获三啪、学会了开车还收留了一条狗,故事非常无聊但是重要吗?把这种“无设计感”的设计感拍出来了,情绪也很准确,波黑除了新鲜的自然风景和青春肉体,破旧但唾手可得的废物,还有什么呢?至于身份,当然也一无是处。这就是这个对远方充满好奇的少女此行所得。人们离开故土总是有原因的,不要寄希望于来时的路上必将充满幸福与回忆,人人还盼着你是个容易上手的荷兰女郎。很美,啪得也很美,果然女导演不一样,不喜欢结尾,少女你哥呢?拿一个古早构图跑到公路上做了回王家卫,表达方面又打开格局,很好。三星半 |
|
从未谋面的父亲就如同故乡,血脉中不断涌动着熟悉与神秘。弄丢了行李箱换来一箱毒品,占了人家的躺椅就会被暴打,边境警察执意开棺。少女的性意识也在旅程中不断萌发,与中年男子调情,和路边舞女同行,与堂哥的朋友初尝禁果,也和堂哥情不自禁乱伦。女孩仿佛被放入魔术箱,青春的利刃切割开她的身体。 |
|
有些问题,但仍称得上是情绪叙事的典范。 |
|
Stranger than homeland. |
|
FCVQ2019.察觉创作者的隐喻表达开始是在公交车上司机和朋友无意义无休止的抱怨:世界的霸权,哪个没统治过我们。老化破烂的小汽车和不靠谱的公共交通系统一起形成了波斯尼亚当代社会组织的写照。死去的主角父亲和他的遗产显然是影射南斯拉夫和政权被颠覆之后留下来的基建。主角作为经历父母离异,客居他乡又重新返乡的移民二代少女,带有西方窥探猎奇的色彩,但因为语言和血缘,又比一般的视角更加深入这个文化。最有趣的是那个行李箱,最后变成携带可卡因的赃物可能暗示西方的物资援助的无效,同时也是对波国的毒品泛滥的直接反映,以及为表兄妹的乱伦给出了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对两个少年本身的象征我没太想明白,所以性爱戏也是看得我一脸懵逼,可能就是囿于这种所谓的解读吧。 |
|
借助舶来的视觉元素和美学风格跳出了相近文化语境下其他导演处理近似题材时的常见cliché,但很大程度上是灵肉不合的。 |
|
青春公路片,一无是处、一无所得,情绪不错,可以看看。 |
|
波斯尼亚显然并不好 无论是单调重复的山原还是形形色色的糟糕人类 这趟旅程也称不上愉快 nostalgia究竟源何而来也说不清道不明 但某些时刻 就是想剖成两半 一半浇灌乡愁 |
|
寻常青春片,反正导演没有进一步挖掘的意思 |
|
青春公路成长片。寻父=找寻自身的身份,兄妹也展现了不同成长轨迹的文化差异。整个设定有点像《男孩超级白》。 |
|
这几天看下来的感想是,外国丰腴性感的少女好美啊。2019上影节第13部 |
|
故事太差 但风景太美 |
|
3星给Jasna演的歌女。 |
|
画面挺好的,故事一片渣。 |
|
【MUBI】一部充斥着青春活力的处女作品,但影片组织同时也像绝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散漫,不知所措。有意思的事,不知所措的“寻找”也是本片的主题。一部注定评价两极的作品。 |
|
#essential viewing#简单的故事,情绪也简单到完全无法理解。 |
|
#2019SIFF# |
|
#SIFF22#导演应该是修女艾达脑残粉,构图1:1还远了。色彩也用的好,贴合主题加分了。只是,这个故事写得太差了。后面直接拍飞了。 |
|
【FIRST青年电影展展映】4:3的构图,以少女为视角的公路片情欲故事。色彩有趣,取景有趣,情绪营造的漂亮,剪辑节奏较慢,在文本上讨论地域问题跟女主自身性格相连的隐喻也比较有趣。 |
|
虽然《带我去个好地方》抽得「烟」较比《她房间里的云》肉眼可见地减少,而女主怀中的「狗」较比《黑白人间》里的也貌似高级,但并不能改变其本质:一部与《爱的后事》相反方向的虚无主义作品。精致到刻意的构图只会将作者不善捕捉人物内心和情感互动的「摄影机」暴露得愈加彻底。从女主旅途中的遭遇来看,又有谁会相信这种严重脱离「girls help girls」行动路线的大片大片荒漠是个「好地方」呢?事实上,那里正是导致《前程似锦的女孩》被《幻象》灌醉、洗脑和催眠,进而方便「野兽」对其实施侵害,甚至自毁前程的地方。结尾处的性爱场景不禁令银幕外的观众扪心自问:我们的「灵与肉」以这样痛苦的方式达到「统一」真的有让我们爽到吗? |
|
【2019 欧美小妞 文艺 青春 其他地区】[pc]半果,95.5min,窄屏4:3,海报够粉32',鹿特丹一奖一提,12'染的金发,提及俄、美、土耳其。整体安静,阳光浴,女性抽烟,有猫,有狗,冰箱浴室有很多瓶装水,晕车,公厕排队,台球舞厅,被双男配趁醉放后备箱,37'中国元素石狮子,病房旅店学开车,半开放结局。今天连续第二部有变魔术<伊莎贝拉2006>橡皮筋魔术 |
|
用帕夫利科夫斯基的构图拍公路青春 情绪流动很生涩 |
|
2.5,以为要么是去Sexual paradise,要么去风景秀美的地方,结果一石二鸟的路子,却没有一个方向拍得引人入胜。前半还在控制范围内,后半程真的就有点不知所云。 |
|
以少女青春認同出發的公路電影敘事,構圖刻意走斜角,故事內容則比較強調對陰性力量的正面刻劃:治癒與關愛,終局時竟產生出一種神聖感。主題是尋父之旅,而主角旅途中遇到的男性皆無例外地陽剛粗暴,可能也是主角心裡對缺席父親的指控。 |
|
女版《逍遥骑士》 在寻父道路中焕发精神和身体的自我意识 值得指出的是本片中表哥的朋友名字即为丹尼斯 和《逍遥》导演一致 不知是巧合还是致意了 |
|
就看完之后,这啥玩意,不是我的审美取向。正方形屏幕看着不舒服,故事也不是我喜欢的,反正喜欢的人会喜欢,我是欣赏不来。 |
|
除了公路电影,还有一直以来很难解破的身份认同问题 |
|
「FIRST第20场」云里雾里,看不出导演的意图。 |
|
视听非常风格化的女导演长篇处女作,色彩的运用也很极致。掺合着公路片元素的青春片,观影体验很舒适,但故事过于单薄了。 |
|
局部有Pawel Pawlikowski的Ida再现,但情绪显然充盈得多。 |
|
【13thFIRST】30 |
|
siff 07 一部对于战争迫使家人分别的电影最后成为了青春的故事 1:1的构图 画面很美 就是不懂为啥一直在打炮 公路情爱片? |
|
还好 |
|
4.5分。太酷了,看完之后一下子有让我回到刚在金马看完《盛夏》的时候。全片充斥着年轻人的文化元素:性,嗑药、电子乐、朋克、公路片,在未知的路上总会发生奇妙的故事,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在路上迷失自己,抛弃找寻灵魂的念头,活着与快乐才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即使我刚被打了一顿也要笑着做爱,致敬。 |
|
2.5。 |
|
前半段节奏有点拖,后半段简直美爆好吗,不管是构图还是节奏还是叙事,都有种公路电影混杂荒蛮故事的感觉,尤其最后的被动转主动性交,太美了。 |
|
2019年鹿特丹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故事的主线是缺乏父爱的少女从荷兰回到波斯尼亚寻找生病的父亲,但微妙地由此延伸到更深入的主题:欧洲的地域贫富差距,移民问题和归属感。90分钟的公路片,情节跌宕起伏、高潮四起,没有一分钟感到乏味,故事情节也都构思合理,贴合主题。导演Ena Sendijarevic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有32岁,但是镜头设计(Shot Design)竟然如此成熟、老辣,让人非常惊讶,未来可期。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思考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清晰的边界,艺术片也可以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商业片也可以拥有工整优美的摄影和立意,这似乎也给商业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另一个切入点。看到评论里有人说看的是4:3长宽比的,但是我在mubi上的看不是4:3。这是一部从任何角度上看都堪称优秀的电影。 |
|
以前觉得欧洲片拍得死气沉沉是矫情 现在发现欧洲生活就是这么死气沉沉 |
|
构图印象深刻 故事薄弱(FIRST |
|
编不下去就打一顿 |
|
最后一个镜头,杂糅着一种神秘 |
|
荷兰女孩就是啪 啪啪 啪啪啪 |
|
题材是好的 切入点OK 所以就不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不对劲了……我超爱的南斯拉夫题材啊 怎么可以拍成这样的四不像 导演想拍青春期问题少女题材可以不要野心这么大吗??? |
|
可以,这很年轻的公路片,4:3乍看是有些这么回事儿!但这故事真的是s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