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精良,难掩平庸。央视翻译过的听着还是别扭。 |
|
非常纳闷CCTV-6会放这样一部冷门电影,直到老国王说出:我们将誓死保卫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我懂了六公主的良苦用心。 |
|
影片反映的核心主题是战争与人性。老国王打过许多仗,对战争的残酷是有独到认识的。在他看来,战争带来的不是人的性命的牺牲,而是人的灵魂的丧失。换言之,战争会摧毁人性。然而,在他亲历这场战争后,他似乎要改变已有的成见了。战争中,他看到他的士兵有明确的为自由而战的意识,自由就是最大人性需求;即使撤退过程中人人自危、各思自保,但仍有人想着保护弱小,只要还有怜悯在,人性就从未走远。当然,他本人差点拼掉老命也要找到老妇人的儿子,也绝不仅是为了一句承诺吧,不想让那位已失去丈夫的妇人再失去儿子,其实正是他人性的体现。 |
|
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战争,彼得国王决定从战争中撤回,第1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人口丧失了1/3,达1,300万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为本国的自由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
|
3
还可以,央六打卡。 |
|
向希腊撤退 |
|
居然还秉承南斯拉夫“双黄蛋”的拍摄手法,电影版和电视剧版齐头并进啊,电影版127分钟,电视剧版共计11集。 |
|
m21127:穆勒《论自由》成了烟卷,国王有承诺。 |
|
其实我们对塞尔比亚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铁托的南斯拉夫时代。塞尔维亚本身有着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如果不是专业学者,很难了解,也没多少耐心去了解。巴尔干半岛作为欧洲的火药桶,引爆了一战,也将整个塞尔维亚卷入残酷的战火之中。开头有母亲送儿子当兵,8岁男孩目睹全家被杀害,只让人想到千年前的《三吏三别》。看到国王亲自给一个孩子授衔,就知道塞尔维亚民族真的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毕竟他们生活在那样险恶的环境里,孩子也必须要为了生存而战斗。我曾经看过苏捷斯卡战役,曾被誉为南共的长征,而这场一战中的大撤退也可以看作是整个民族的长征,不得不说,塞尔维亚真的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过影片本身有点一般。 |
|
这个时长衬得人物更单薄了。 |
|
有点闷
但真的还是不要有战争
彼得一世还是真的很了不起,他是真关心他的人民,关心他的士兵
三星半 |
|
一战塞尔维亚视角电影+1。聚焦在彼得一世与士兵马林卡的双线上(剧本根据维特泽维奇的小说改编),作为线索的袜子大概在中程才引入,而影片后半段很像国王版的“寻找瑞恩”的故事。以一部18年的电影来说,场面表现相对粗糙,且不短的篇幅内,人物塑造也比较单薄,尤其在刻画国王的沉重抉择,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责任和救赎性上,依靠反复展现国王的登基誓言和内心独白,手法上并不有效。这方面挪威人在16年的电影Kongens Nei中对哈康七世的描绘显然更为成功。后半段突出前往阿尔巴尼亚的牺牲和艰辛方面是出色的,能让人身临其境而感到一种彻骨的凛冽。 |
|
塞尔维亚人的骨气 |
|
比起矫情的《敦刻尔克》来说质朴多了。塞尔维亚自古以来也是块硬骨头。加一星。 |
|
塞尔维亚的“长征”,巴尔干火药桶里的小国沉浮,塞尔维亚多灾多难,却从不屈服,或许这也是它与我国一直交好的原因之一。 |
|
“如果塞尔维亚像中国一样强大,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小国寡民,在大国之间博弈是如此艰难,敦刻尔克式的撤退注定难以拍出彩来,基本上算作是注定平庸的作品,好的是有小男孩做气口,塞尔维亚希望仍在。 |
|
塞尔维亚版长征,拍的不错。但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国王始终高高在上,他有马骑不会走不动、有东西吃不会吃生羊、有人照顾不会摔下悬崖。然后送一双袜子,也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安宁、减轻自己没有完成登基誓词的愧疚,而不是为了送袜子。 |
|
了解了一段一战中的历史。最后的字幕让人震惊:在一战中塞尔维亚失去三分之一人口,达到一千三百万,是一战中损失最大的。另外,国王与士兵的故事也是真的。国王版的拯救大兵,可惜没有圆满的结果。雪山撤退的部分相当虐,可能没有第二个国王这么狼狈过吧?一切为了自由,可以付出任何代价。然而,小国可以撤,大国往哪里撤?(4.02) |
|
塞尔维亚的长征,因为基于历史事实,所以能看下去,三星半。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小国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不得不卷入战争,国王彼得一世带着军队迎战,死掉三分之一国民的悲壮故事。没有战争选择权的小国,人民水深火热。 |
|
多灾多难的国家,他的国家在他的誓言后似乎再也没有太平过。拍摄战火中的对抗往往会带给人爽快的错觉,倒是这种撤退中的罹难看着教人郁闷,反而更能展现战争的残酷。 |
|
第一部塞尔维亚电影打卡:民族主义是杯美味的毒酒,南斯拉夫是巴尔干近二百年最大的希望了,遍地普鲁士的地方。。
ps.国王的生活可真简朴。。又或者是国内影视剧拍的太夸张了给我的刻板印象,把礼服当常服 |
|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23-04-07 |
|
塞尔维亚版长征 |
|
塞尔维亚版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一部片成色拍成这样不错了,但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对新导演来说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中段跑题非常严重,几乎七成都是普通士兵视角,却取名《彼得一世》,文不对题。能明白导演想用残酷的状况来表现国王心境的用意,可是如此削弱主体人物的处理真的合适吗? |
|
鼓励 |
|
塞尔维亚安魂曲 |
|
前半部分塞尔维亚奥匈战争,后半军民翻越阿尔巴尼亚雪山。国王年轻士兵小孩三条线。唯一不足国王没干大事太纠结寻人。3.5★ |
|
觉得还可以呀
塞尔维亚的战争 |
|
彼得国王和他的塞尔维亚士兵、民众一起作战,深入一线,翻越山林,战火年代母亲和独子的失联,让老国王心系牵挂。 |
|
如果是“南斯拉夫”式抗战主旋律电影,拍到边境初战大捷就可以结尾了。 |
|
怎么还有人精俄。。 |
|
片名起得像传记片,看时间点像战争片,但,没有战争场面,片名中的人物也没有贯穿始终,倒像个看客。影片主旨不明确,人物不立体,情节单薄,除了画面不错👍拍的挺好之外,真没啥看头,落下多少镜头都不担心看不明白。两星半 |
|
苦难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地中海古典世界最后一座城邦终结的时候,双头鹰这个符号承担的就是苦难、背叛、战乱和流离。 |
|
3.5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塞尔维亚”,战后根据巴黎和会统计数据,塞尔维亚人口丧失1/3达1300万人。 |
|
半部弃。以为是俄国的彼得 |
|
对美丽的极寒抗拒不了 |
|
央视电影频道2023年3月29日首播。 |
|
6套的别有用心 |
|
塞尔维亚主旋律影片,另一个彼得大帝。饰演彼得一世的演员是《地下》中的小黑。 |
|
《彼得微服私访》 |
|
还可以吧,CCTV6晚间播的,国内能看到的讲一战巴尔干地区战争的电影真不多 |
|
战争好残酷,增加了一点一战的历史知识。这一段长途艰苦的长途跋涉感觉好像长征啊! |
|
三个人物,三条主线,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一部英雄主义的作品,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战争中,处于劣势,尽管最终协约国战胜,仍旧付出总人口十分之一的代价。彼得大帝亲身随部队战略转移,翻越雪山那一段,非常震撼和感人,评分有被低估的感觉。 |
|
像战争又像传记 |
|
这部塞尔维亚电影,带给我长津湖般的震撼!! |
|
“记住这一幕士兵,让这成为人民不得不赴死的最后一场战争吧” |
|
战争让人失去灵魂…… |
|
为什么我要面对如此悲伤,可怕的夜晚,当我亲爱的你,背上行囊远赴沙场,当我亲爱的你在远方。 |
|
故事节奏很慢,而且略显絮叨,还不如电视剧的节奏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