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作家避世,电影拍得非常自然,从最返濮的生活拍起,因为它缺乏任何叙事动力,没有真正的戏剧性高潮和低谷,它只是倾向于以一种过于悠闲的节奏漂流。表演都很好,但剧本留做得相对粗糙,好像只是一份大纲,可能由于导演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感觉,演员们经常与野生动物的元素和声音进行斗争,以完成这个互动戏,不过这样的电影,心无旁骛就很好看的了。 |
|
重看。 |
|
如诗如画版的电影,而且不像某些台湾和欧洲小众电影那般做作,一切如行云流水。八十年代引进过,当年的审片领导欣赏水平还是不错的。午饭你是吃淡奶面包还是脆薄饼,我觉得这两个应该都很好吃 |
|
本片获第56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女配角、服装设计和配乐提名。挺好的影片,可惜连英文字幕都搜索不到,看得似懂非懂。幸而发现土豆上有电影录音剪辑才看明白。配音真好听,就像叙事诗。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即使是天马行空的魔幻,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积淀。可惜现在的人都喜欢搞火锅文学,离生活太远。 |
|
传统的好莱坞正能量,虽然没有脱出白人-黑人、城市-乡村等等主客凝视那一套,但很真挚。相比之下,这种所谓文明到原始的逃离与向往,我更喜欢毛姆那种风格。
P.S.这部译制片底噪相当大,开启人声增强和规格化都没什么用,最后我选择戴上耳机。 |
|
密林中的水流美得像梦一样不真实。 |
|
很久以前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的。好想再看一次,可惜找不到了 |
|
特别好看的电影,2003年左右在中央六台看到的,还翘班回家看重播。
2016.10.8 感谢Bilibili又看了一遍。女主人公的优雅坚定以及那些人和事仍然深深的打动着我。
|
|
玛·金·罗琳斯的传记片,前面都挺好的,只是不知道一个对婚姻思考如此清晰的人,最后为啥又要结婚了,小女孩爸爸的死,也有点突兀。 |
|
美版蓝光~
逃离城市 亲近自然 返璞归真 的生活总归令人向往…
女主挺好看的 |
|
拿到这个project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原来我就住在电影中的Cross Creek旁边,故事很打动人,Majorie Kinnan Rawlings 是一个很迷人的作家,怎样为她的故居做marketing呢?挠头~ |
|
果然来自二十年代女作家作品,扎根土地的主题理念很像是乱世佳人斯嘉丽,本片却是通过女作家远离都市下乡创作所引出,为改造女主所代表的自由左派思维,影片特别突出了南方沼泽游民的质朴单纯和善良,就连爆发在第三幕的“终结了十字小溪之魅力”的枪杀小鹿事件也是悲情远大于颠覆!……三星半。 |
|
22/2/8 |
|
森林,溪流潺潺,一切美得如梦似幻。
|
|
半推半就欲拒还迎样的瓦尔登湖。片子本身乏善可陈,不过比对配音版删减的段落,可算是意外的收获。片尾的叙事诗情景交融,于英语写作当大有裨益。 |
|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
|
外景很美,但人物很做作。 |
|
传记电影🎦永远这样好看和富有艺术魅力,重听『译制经典』聆听长译向隽殊女主配音——生活就需要这样🈶田园生活的时光哪怕就是旅居一段时间重拾自由回归天然或许还(可能)获得🉐难忘的❤️爱情 |
|
女作家和她的邻居们,杀死一只小鹿就是杀死一颗童心。种植果园、收获爱人,让人想起云中漫步。湖上任意荡舟,波光粼粼,多么诗意。哔哩哔哩,原音中字。 |
|
宁静的生活在流动 |
|
“不要告诉一个女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个拥有作家梦的女人离开了丈夫和城市的喧闹,到偏僻的乡下买了一个荒废多年的橘园,慢慢扎根土地重新来过。女主的长相真的是古典优雅,看似弱不禁风,实则有点叛逆和潇洒。 |
|
BSC™双语字幕120分钟,羡慕。 |
|
挺有艺术气息的电影,但是有点无聊。 |
|
小资女作家返璞归真、重返自然寻找写作灵感,与十字小溪原住民结下深切情谊;小鹿的死与艾莉的成长,女主突破瓶颈领悟写作真谛;对十字小溪的热爱,女作家最终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配乐优美,景色宜人。 |
|
离开土地,离开自然,我们就没办法活下去。 |
|
这是关于美国女作家玛·金·罗琳斯隐居十字小溪写作的传记电影,她的小说成名作《一岁的小鹿》,就取材于影片里的生活。长译舞台腔风格的配音,有点知青下乡的味道。, |
|
一间自己的房间,故事的最后必须有人死去。该片让我想到《走出非洲》,但二者其实又有很大不同。该片的基调是那样积极和恬静,将十字小溪塑造成了世外桃源一般之地。自然人们可以只展现事物好的一面,但生活其实是好坏参半,也许坏事更甚。 |
|
当年引进,恐怕是联想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改造 |
|
很好的片子 |
|
当年看过,如诗如画。女主人公应该是美国女作家玛乔丽·金南·罗琳斯(Marjorie Kinnan Rawlings,1896 -1953),生于华盛顿,在纽约等地当过多年记者和编辑,1926年访问美国佛罗里达时,迷上了那里的景色,并于1928年移居佛罗里达霍桑镇十字溪,她在那里拥有一大片橘林。《鹿苑长春》在1938年出版,次年获得普利策奖。她1942年发表《十字小溪》。同为斯科瑞布纳出版社的作者,1936年时她曾邀请海明威去十字小溪做客,我是在《海明威书信集》里发现这位“罗林斯太太”的,一下就想到了很久前看过的这部电影。豆瓣条目里,编剧一栏写对了,而剧情介绍是错的吧,作者名字用了不常见的译法,也不是什么“非洲森林”。 |
|
看到后面译制片的配音也是可以忍受的了。。能在十字小溪这样的地方独自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其实也是现代人隐没在心里的一个念想吧。ps长腿长胳膊的女主角挺好看的。 |
|
2002年夏天,央视八套。 |
|
7.5/10 非译制英字 非常质朴真挚 娓娓道来 |
|
一部温馨的电影,女主很优雅,很有气质。惊现《苦月亮》的男主,这时还没那么猥琐。 |
|
7.2分,AC3 2ch/8.3G 已删 |
|
小时候看的内部片,现在在寻找中…… |
|
找一块净土,遇到些善良的人们,打开你的心扉,你就会热爱你的生活。 |
|
看开头想到了《走出非洲》,同是对坚强女性独立自主的赞歌,可能是长译配音的缘故,这片很正大剧场的感觉。惊现马尔柯姆·麦克道威尔的客串,原来和女主玛丽·斯汀伯根那时还是夫妻! |
|
7.7
从前
她的文学梦扎根在繁华都市里
笔尖在觥筹交错间触碰
文笔如她哥特式小说中的吸血鬼苍白无力
现在
她的文学梦扎根在十字小溪里
笔尖在淙淙溪流里游曳
把清贫写成了情调
把艰苦写成了坚强
把与世隔绝写成了人情冷暖
把素材里的每个人物写成了朋友和爱人
把十字小溪写成了心的栖息地 |
|
电影版《瓦尔登湖》。从隐居时期的热爱到事情的发生,造成打破的宁静。后续还会热爱十字小溪吗? |
|
Rawlings (1896 – 1953) 能遇到赏识她的编辑Maxwell Perkins (who discovered Fitzgerald & Hemingway) 真是福气 // It gives itself in response to love and tending, offers its sesonal flowering and fruiting...Cross Creek belongs to the wind and the rain, to the sun and the seasons, to the cosmic secrecy of seed, and beyond all, to time // 羡慕能把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观察都用生动的文字表达 |
|
八十年代中国引进的,父母说,给很多人留下美好祥和的回忆 |
|
这似乎也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意境,但女主在十字小溪的这段日子,窘迫间又不失生活的趣味和收获。很像韩国漫画“不方便,但很幸福”。 |
|
宁静 |
|
一个人可以没有恋人、朋友甚至亲人,但是如果没有了大地和水,他将立足不过一秒。即使是桃花源,也是会有烦恼的吧,最后,我们不属于任何人,我们终将归于时间。 |
|
补标。长影厂译制,上学时央视看过,资源已找到。很好的电影。 |
|
WHD网络高清版 长译国配很经典可惜不全 女作家避世创作 文本应该就来自她的那本十字小溪 遇到的人都很可爱很好 景色迷人 配乐恢宏又典雅 集合了一切这类电影的优点 |
|
很向往的生活 |
|
4.5 |
|
女作家跌宕起伏的田园生活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