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没有人旗帜鲜明的站出来讨厌那些打着爱情的旗号猎取新鲜诈骗真心,事后还一副受害者状痛苦的男人们啊!电影最后丽莎写下一封傻且天真的信,道出无意义的真谛:这个世界,痛苦的人,就算有高的阶级能轻易获得一切,但依然痛苦;善良的人,被骗被伤,平凡没有光彩,快乐却是真的。 |
|
观影时一直把男主想象成乔治克鲁尼 |
|
这部诡异的动画片讲述的,正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如果只想着诗和远方,眼前的一切都必然苟且”,“觉得眼前一切都是苟且的人,不是因为太热爱诗和远方,而是因为他自己就苟且”。我怀疑这是查理.考夫曼的夫子自道。虽还是他一贯的脑洞,带着墙裂的个人风格烙印,只不过比起 |
|
被考夫曼这个心思细腻的悲观主义者击溃了。一见钟情大约就是如此:世界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面孔,用同样的声音说着同样的话。(发觉这个设定的瞬间大概是今年最奇妙的观影体验。)这时她出现了,声音就像天使,只有她和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同。但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梦吧,是吗? |
|
考夫曼的剧本依然将绝妙的呈现方式与几近残酷的精准和悲观结合,深深潜入心碎、孤独与恐惧之中。以为特别的人能为乏味沉闷的日常赋予某种意义,她却在一场噩梦后渐渐溶解在千人一面的灰暗世界中。毕竟孤注一掷地想从他人身上寻找幸福,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 |
|
看海报小图,以为查理•考夫曼生动地刻画出赵本山的近况。 |
|
蚀骨的落寞,浓烈的忧郁,我和世界之间隔了一面厚重的城墙,无意打破,不愿挣脱;没有哪个个体与自己完全合拍,没有哪个心灵完全共振,没有谁能体察到任何一个其他人所处的困境和焦虑,人人都是孤岛,这真是最最绝望的事。 |
|
威尼斯评委会大奖(好久没有动画入围了!),这个故事只能用动画来表现,把主观用到极致了(只有最后一个是客观镜头!),但是这种极简相信也是工期问题(考夫曼明明是极多主义的……)。考夫曼拍什么都脑洞如此大,这也是他拍什么都一片叫好的原因啊。 |
|
故事普通,形式却异常有效,考夫曼用千篇一律的声音和面孔来重演当年《纽约提喻法》中的绝对孤独,但震撼和深度也随着简单化的形式弱了许多。开头的信件与结尾的留言形成精妙回环,此时的Lisa又演变成十年前的Bella,所有的非同寻常都在陌生的面纱被揭下的一刻速朽。 |
|
配音处理有趣,一夜情动心的女人声音才是女声,但当她开始谈论生活的那刻,声音又快模糊变成其他大众那样粗糙。#大叔有点快# |
|
已婚老男人约炮无知女粉丝的故事,失常不过是中年危机的代名词。迷失东京+在云端,细节赞但三观乱,最后居然虎头蛇尾就结束了。这是史上第一部限制级定格动画吗? |
|
丧且孤独 |
|
世人皆病态,人身变换症,爱是一缕光,总在寂寞时;
千人一声,孤独如你,不要入戏太深,也不要脱离人生 |
|
对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对所有的旮旯暗角腌臜毫不留情,统统曝光,但也正因如此,观影过程太难受了,包括人物造型,实在是部超超级难看的好电影。 |
|
【B】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块能用真人电影表现吗?”,考夫曼对世界的怀疑在动画形式下显得更荒诞了 |
|
影片整体给人一种怪诞的不适感,也许是源于定格动画的滞后和僵硬,也许是源于人物面部细节的高仿真,也许是源于统一声音的设定。让人联想到《迷失东京》和《在云端》,讨论的命题仍是人类的永恒孤独和抵抗庸俗的徒劳尝试。Lisa变成常人的过程是让人绝望的,似乎象征着所有的美好都是转瞬即逝。 |
|
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别人变着方地告诉我,这个世界多让人失望,每个人有多孤独。看完就删了 |
|
垃圾,就算获得了奥斯卡也不能说明啥。 |
|
这是部用声音来表现的电影,千篇一律的低沉声音中出现女声,激情过后也消逝了,结尾部分的丽莎的声音以及日本娃娃声音是女声,只能说幸福都是幻梦,而孤独却是永恒。 |
|
查理·考夫曼首部人偶定格动画(还是限制级的),获2015威尼斯评审团大奖。一个人前是成功学大师人后则孤独而疲惫的中年男人的一夜情故事。千人一面与千人同声的呈现方式更彰显出了主人公对交际的厌倦,如此颓丧而失落。纵使是唯一具有女声与特异面孔的Lisa,也终究在阳光下失掉了新鲜的底质。凶猛炽烈的激情在死水一潭的生命中耗散得太快,徒留异域的人偶面面相觑。短暂的失常注定要堕退为恒久的庸常。(8.0/10) |
|
尺度最大的动画片,中年危机,有点闷。 |
|
故事本身和生活中很多一夜情故事一样,剧作最后也是结束在了天亮之后,查理·考夫曼的剧本依旧有那么几分灵气,将一个真人可以出演的故事处理出一种奇幻的古怪气息,其实骨子里还是大家熟悉的那套中年危机故事,这就像又一个老男人的婚外情故事,它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只是拍成了定格动画。★★★ |
|
喜新厌旧剩自己 |
|
中年危机,爱一个上一个忘一个,原来不过是个贱男。故事有点太单薄了,以致觉得有点浪费时间。不过观影的过程还是很玄妙的。 |
|
考夫曼创作风格成熟后,便慢慢摒弃复杂叙事,转向极简主义表达(和多数电影大师的创作路径类似)。世界被简单地符号化,深陷中年危机的人眼中,千人一面,万众同音。做完减法,又往中年危机融入焦虑、沮丧、孤独等普遍传染的都市症候,使这个原本道德该贬抑的出轨故事具有更共情的悲剧色彩。 |
|
She puts it to me plain as day, and gives it to me for a song |
|
配音設計。卡夫卡式迷宮。傀儡化。平庸生活的異常化(動畫的停格、臉的裂痕、頭身比例、聲音的陌生化與突顯)。漫長而完整的做愛。日本人偶,女神(Ghost in Shell 2?)。後面有點失望,Kaufman可以更好的。故事相較過去單純許多,是因應動畫製作的費工嗎? |
|
世界上除了你以外——你的声音是David Thewlis——所有人的声音——男人,女人,小孩——都是同一个声音,有点迈克尔·法斯宾德感觉的Tom Noonan,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一个Jennifer Jason Leigh的声音。 |
|
当一个女人用男人配音时,当时就以为一部gay片,好奇葩的感觉。设定和结尾不错,娃娃嘴里的精液和残缺的眼睛,我的天,做春梦般的感觉。所以说,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春梦或一人生?做时美好,但醒来时还要洗洗床单什么的,面对冰冷的世界。 |
|
"人类的永恒孤独和抵抗庸俗的徒劳尝试" |
|
非常神经病,是Kaufman和大废柴的风格 |
|
声音太棒了。 |
|
太多人誤讀Kaufman的新作,劇本實在太好,每場戲都有的放矢。男主角的工作是教人如何使用巧言令色的社交手腕,但他自己卻厭惡虛假的辭令,恐懼自己的「假面」,他在不善言辭的lisa身上聽到真實的聲音,但最終卻無法逃脫恐懼。那份對現代社會的控訴、壓抑在最後一場演講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
|
不仅仅男主人公心灵鸡汤兜售者,故事本身也是鸡汤水平。再次涂上了一层厚厚,但并不必须形式外包装,且以非常刻板、想象力有限方式。而且,我怎么看都觉得这个设定难道不是“恐同”吗? 逐渐想通一个道理,因为有大量所谓的受过高等教育中产(小清新),也就需要大量貌似讨论人性鸡汤电影 |
|
在查理考夫曼的[失常]里,最伤感的地方显得那么滑稽,最捧腹的地方却是那么苦涩。这才不是什么中年危机的故事呢,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悲观寓言,它描摹了一段爱情的迸发和死亡。最神奇的时候它令人目不转睛,最真实的时候它令人不忍卒睹。可当爱情的花火灭去后,电影的魔法也消失了,最终收于仓促中。 |
|
「操控」從來是查理考夫曼的關鍵詞。今次使用木偶做動畫,也可說是越趨內核的創作走勢。男主角在惡夢中「丟臉」的情節能清楚感受到他一步步扒光自己的焦慮。 |
|
生活处处是苟且 |
|
不管什么年龄,我的人生都不允许需要寻找另一个人去证明自己并不孤独。 |
|
惊悚感营造得太好了!故事和整体表达也很有想法,负能量爆棚,是我喜欢的口味。这不是孤独,这就是抑郁。好像是我看过的把抑郁的感觉描绘得最出色的一部了。 |
|
4.5如同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分析报告,周围人同一个面孔、同一种声音,只有那个独特的存在在召唤着他,脱离生活的苦海,但结局又是如此残酷,这可能终究只是臆想,现实本身就是全部,成功学在反讽现代人的孤独,家庭如同限制自由的牢笼,无法逃离也意味着拯救的不可能,真是丧到极致 |
|
一贯的丧,然后还有点压抑吓人,有点像《醉乡民谣》,丧的死循环。有人给这片低分,说因为男主渣男,就很搞笑。男主行为从结果上来说确实渣,但影片这种形式就在传达男主的视角给你,我觉得效果还非常成功,会觉得他的可悲和可怜。再说男主渣不等于电影渣啊。 |
|
三星半。在同质化的地狱里,追寻他者是不可能的。 |
|
为什么各大视频网站都有这片而且还删掉了接近10分钟的戏…(是的我看完才知道原来有啪啪啪戏……),不过看截图这绝对不是定格动画史上最18x的一场戏……呵呵… |
|
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样子,发出的都是同一个声音,发现的美好也是转瞬即逝,如果生活变成这个样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
|
沉浸式体验。 |
|
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中年危机的片子,全是以男性为主角的。难道中年危机这个词本身就是阳性的? |
|
绝望太深。我没法忍受。 |
|
很多时候你以为一见钟情了一个特殊的人,激情过后就会发现,其实谁都一样。 |
|
不喜这个三观。渣男实践录吗 |
|
最后30min升了一星。世界再大,如果没有对自己有意义的人,都只是无意义的人声冗杂;人越多越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