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临近退休的保安,乐于分享滥用权力处罚别人的经历,故意处罚钓鱼客,抓回逃学看电影的少年,把早恋的孩子送进拘留所。养宠物总是养不活,常是被儿女不小心搞死。看着年轻一代总觉得各种不行。爱看战争片枪战片,是死刑的坚决支持者。想往上爬当领导,可临到退休也要听人指挥。当来参观的小学生们注视他时,随着配乐渲染,悲凉之情浮上面庞。一个不讨喜却真实多面的人物。 |
|
国家机器上一颗尽职尽责的螺丝钉。生活里面是普通的父亲,动物爱好者,一回到岗位就习惯性地享受起那一丁点的权力给自己带来的快感。溶于集体的恶,自己往往不会也没有意识去察觉。两段训狗的自由镜头,孩子手中的大棒,守夜人在孩子面前尴尬的笑 |
|
我承认有一点点走神了 |
|
Banality of Evil。杀人短片。影迷中露臉了 更加強其自我指代成分。虛構與現實 紀錄與戲劇。 |
|
无数底层的法西斯,才会产生一个希特勒。 |
|
24/7/2006 7:40pm bc |
|
到底想说啥?真没看懂,看困了。波兰影展。第三届波兰艺术中国行。资料馆1号厅 《两生花》前贴片 with enqing |
|
#资料馆留影之波兰影展#几位保安的人生絮语,自以为很重要,可在孩子的眼中,简直就是nothing,老基的纪录片和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浓浓的冷色,但这也是人生呀。 |
|
规训与惩罚 |
|
太过真实,如同虚构 |
|
喜欢这一部短片,看到了疫情三年见过的数不尽微权狂妄之人(基导总是用怜悯的眼光看人) |
|
机器 |
|
由于迟到只看了个结尾。确实喜欢基氏的调调。 |
|
秩序或规则的维护者的心声,而机械化的工作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秩序意识与规则戒条。 |
|
说教,无趣,生硬。 |
|
时代背景下珍贵的POV.
「我认为现在年轻人拥有的自由太多了,他们四处撒野,应该对他们进行约束。」
夜班保安的观点细思极恐,他甚至不是权利的拥有者,他只是权利的执行者。 |
|
3.5 真话/谎言,工作/生活,人/动物。 |
|
畸形却又日常,更大的图景被悄然藏了起来,但总归是藏不住的,我们一看便知这样的畸形和强调“管教”的社会体制相连。 |
|
险些睡着 |
|
看不懂 |
|
暴戾的制度必然催生暴戾的守夜者,他们对于秩序有着黑夜的逻辑,可以心安理得地施恶。 |
|
局部即是王。 |
|
满满的道德焦虑,当守夜者最后自述说希望有死刑并当众示意绞死的时候,脑袋里回想起的都是《杀人短片》。 |
|
扭曲的色彩,扭曲的人与世界。 |
|
有点老共产党员的意思 |
|
基老師的鏡頭始終是悲憫的,並不絕對客觀,卻也不苛責個人。 |
|
今天的中国也由这些人构成 |
|
配乐优美过头了。身处权力链接的底层赞美、拥护甚至毫不保留地使用权力,他是一个普通人,又是一群人的缩影。 |
|
掌权者的绝对优越性 |
|
片子拍出来后,被拍摄者自己还挺喜欢的。他对他观点可怕可憎的那面毫无自觉。 |
|
拍摄一个守夜人的生活,他讲述他的观点:“如今,人们喜欢批评国家。我认为他们不应该这样做。”哈,傻瓜。又比如说,他认为应该严格约束年轻人的行为。什么?你居然认为美丽新世界不是我的?揍飞你。 |
|
学生们离开学校,而选择了电影院。 |
|
2018.12.11 - 第一次熬夜上通宵的班,在此留文字纪念一下。—— 2021.10.07 - 守夜者的观点 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a (1979):www.bilibili.com/video/BV14s41137QQ?p=16 → 台词:“我最喜欢战争片,还有就是西部片之类的,只要有枪战或战斗的场面,我就爱看。因为我对爱情片不是很感冒,不能让我激动,知道吗?我更喜欢表现暴力的电影,有打斗啊什么的,这类片子总能让我很开心。” |
|
【守夜者的观点-哔哩哔哩】 https://b23.tv/udsTXNo 影像记录一个人。 |
|
典型的 符号的 浑然不觉的 |
|
我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我想他只是个普通人,只是他碰巧认为公开把人吊死会是件好事,因为那样可以杀鸡儆猴、制止犯罪。 |
|
应该叫守夜者的视点吧 |
|
配乐加一星。一种模糊的感觉是,这个片子是高度复调化的,旁边、画面、音乐三者保持某种独立,互相拉开意义的张力。需要再看几遍 |
|
多看短纪录片更能学习到一些基础的东西,15分钟已经能把一个深刻的东西说明白了 |
|
结尾守夜者的笑相当讽刺。 |
|
说个不停,观点与日常的影像并行。
说的是各种观点,影像是第三视角带纪录性质,所以都与人物始终保持距离
对观点做了私人化处理,觉得现在年轻人太自由,希望有死刑并当众举行(和我们差不多呀)……与角色匹配起来看,保安具有保卫治安强调秩序的作用,却也只是最底层最轻的角色,却有一种超越工作功能之外的 普遍的保守、“秩序”之心。细思还是有点毛骨悚然
总觉得一切正常之下,涌动着欲望的法西斯之心。与其说这是他的工作,不如说这是他在工作中也无法被完全满足的爱好,他自己也说既是工作也是爱好。 |
|
10.27波兰影展@资料馆。一个波兰社会zy政权下典型人物侧写。 |
|
这个题目很有挑战性,苦笑的风格就出来了,一个体制和规则下的产物,有他的观点吗?他竟然选择了欢快的音乐,苦笑和嘲讽很明显。最后的孩子和守夜人腼腆的笑真经典,这一段把单纯的苦笑和讽刺变成了怜悯。 |
|
音乐好听,说的这事很应景 |
|
看短评很多人不知道这片的拍摄背景也不知道区分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个人想法……在基耶看来这个主人公的想法是非常糟糕的,甚至一度想放弃拍这么一个人,但最后还是拍了,而且他觉得片子对拍摄对象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其实守夜人这套想法换个文化背景和社会体系会有不少人认同。这些想法让他格外适合他的职业,并不过分 |
|
看这部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记录短片是一次理解的尝试。一个平凡的看更,一个职业负责卡关的人,他既麻木、鸡毛当令箭,但他又有自己的原则与观点并深信。现在重温一下 1979 年的苏联,理解一颗庞大机器里的螺丝钉,也许能够有所启发。 |
|
风头完全被沃伊切赫·基拉尔的配乐抢去了,我终于找到了这首时常萦绕在心头的音乐之出处。让人暗自恐惧的纪录片形象,而这其实正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基耶斯洛夫斯基应该有从这部纪录短片中获得启发才出现后来的《杀人短片》。部分镜头还是能感受到基氏的魅力。 |
|
权力,哪怕是极小的权利,对人的异化 |
|
没看懂 |
|
螺丝钉。训狗。不同意年轻人的观点(孩子挥舞大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