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本上来看,费兰特早期的这部作品要比野心勃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更值得玩味。后者完全是一个通俗而又冗长的后结构主义作品,而这部极具悬疑色彩的心理分析剧则通过千丝万缕的母女关系更能彰显出女性自身的神秘性、独特性和完整性。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被历史阴影困扰的女人,母亲的过去成了她心里的一个谜团,从女性心理的同构性角度来看,她解不开这个心结也就无法与自己的(原生家庭)过去,以及自己的女性身份(性别角色)和解。女主角对于这份《肮脏的爱情》既怀疑又深信不疑。她一边借女儿的身份以抽离的目光审视着黑白底色的她,一边又在以艺术家的姿态和细腻的女性触觉大胆地追求和模仿着炙热如火的她。二者最终因相同的身体构造而完成了身份转换,并于一张张空白画纸上小心翼翼地叠加、覆盖并迅速压印在一起,铸成一本轻巧且厚重的畅销书。 |
|
改编自费兰特同名小说,那不勒斯苦涩与甜蜜的童年:孤僻的漫画家为离奇死亡母亲回乡下葬,深夜遗留红礼服,勾起往事,丑女与骚妈,火爆老爹与可爱邻居。看似恶棍老汉,却背负多年黑锅,当再回糖果店回忆母亲私情谎言与被猥亵真相,残酷现实却如同肮脏街道最终被美丽海岸掩盖,对母亲与自己释怀。 |
|
5.5。馬爾托內的作者性大致在於,可以將一切有意思的題材處理得如古板歷史正劇般平庸沈悶。一邊看著人物關係發展,一邊都可以想像得到這個本子可以被阿莫多瓦處理得多麼妙趣橫生。 |
|
有三层展现:
一是家庭的故事,父亲的疯狂占有欲与舅舅的激进偏袒,形成雄性之间的共鸣,也是家庭中巨大的男权压迫。
二是社会的故事,女性在男性的眼中仿佛都是泄欲的工具,或者生育的容器,穿着红裙的迪莉娅引来无数男人的侧目,好似在回应那句“你穿得那么性感就是为了勾引男人”
三是隐秘的故事,是故事最后的反转,是迪莉娅对于“婊子”的痛苦回忆与深刻自卑,是潜藏起来的记忆。
而母亲在火光中一袭红裙翩翩起舞,然后踱入海中的光景更像女人梦幻里的终局,自此迪莉娅与阿玛利亚合二为一,母亲与女儿成为真正的一体。 |
|
情节上几乎完全忠于原著(我猜这也不太容易)。Ferrante的那不勒斯其实并不很“像”,掏空了地方风情小说那些诉诸感官的典型细节,电影把这些细节又放了回去(口音,手势,街头的色彩和声音etc.),可能是形式使然,但感觉反而没那么好了。 |
|
为了看懂《碎片》里费兰特和导演的书信找来看,我还挺喜欢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女孩之间友情,这一部是母女的亲情,都是troubling and nasty love...想看原著。 |
|
费兰特总能书写出女性共通的悲剧命运,影片通过女儿视角去揭开母亲的情感秘密,火红的内衣象征着被压抑的性爱,女儿穿上了红色紧身裙意味着对男性凝视的挑战,以及对母亲的切身理解,儿时的谎言如同《狩猎》造成了莫须有的罪名,但究其背后原因是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偏颇眼光所致,裙子穿得太短绝不是女性被伤害的理由,这才是需要整个社会改变的思维惯性。 |
|
译名怎么变了啊,「肮脏」比「讨厌」更贴近内核吧。 |
|
因费兰特《碎片》来看,一部关于“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关于“他者”的电影。已然有四部曲风格的雏形。情节某种程度上跟赎罪有点近似,看时间的话,赎罪在后,不知道有没有借鉴关系。 |
|
在看了<碎片>中关于本片剧本费兰特和导演书信往来的补充细节后,再回到电影本身,很多情感逻辑中的困惑迎刃而解了;故事的发展带有悬疑色彩,而故事的本质却是以死为代价的亲情疏解和爱情解放,结尾处揭示了死亡前的真相,也许黛莉亚作为女儿追溯起记忆里母亲曾经的人生,应该是复杂的谎言和遗憾交织的心结,而她抽丝剥茧解开的过程,便是从质疑到理解到最终成为母亲影子一部分的过程,结尾这份看似恰如其分的释怀与和解,来得是如此后知后觉。 |
|
只有篝火那一舞,母亲真正释放了自己。一生被男人,被家庭所累。 |
|
对书的还原度很高,结尾处理也很巧妙。 |
|
意大利女人的风骚与男人的嫉妒都是有名的。但这部电影似乎暗示母亲始终是纯洁的。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男人不加掩饰的好色。 |
|
2018387 一星平庸 |
|
女儿对母亲从仇视、抹黑到理解、继承的过程,必然有许多的挣扎没有被电影传达出来,只能在人物的沉默和动作中感知隐秘的情绪波动,但那不勒斯的采景和演员的表演依然让此片有值得品味的地方。 |
|
致敬那不勒斯的时代,在马尔托内那个时候的片子里还有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雷鸣雨声交通拥挤这些元素蜂拥而至。电影里还有各类符号的手法,大概都是因为原著本子太好了,女性大概特别能感同身受的电影。 |
|
注:埃莱娜·费兰特1992年发表**部长篇小说《讨厌的爱》,1995年被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改编为同名电影 |
|
可能有些台词靠喊吧…… |
|
从我看过的原著部分来说是改动非常少的改编了。AB居然是50年生人?! |
|
改编自费兰特同名小说 |
|
借由女儿探究母亲死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手法有些故弄玄虚),开启了往事片段的回忆之旅,更在最后揭开了女儿深藏至今不为人知的、痛苦不堪的秘密。 |
|
巨量的男性凝视,随便一个路人都会盯着迪莉娅看两眼,所以观感很像丁度·巴拉斯(纯净版)。不错的穿插叙事,漂亮的构图,大雨之下鲜红的焦虑、局促、被动。(7.8/10) |
|
母亲的礼物 |
|
译名不好 明明是烦人的爱 其实拍的有点粗糙 好多心理活动都是靠从书里读到的脑补过来的 如果没读过书 看这部片会有点莫名其妙 但好在就是颜色好看 鬼魅感塑造的也很好 喜欢妈妈和舅舅的演员胜过女主 意大利老年人太有意思了/但结尾了还是无法遏制的哭了几分钟 大概是察觉到了每个女儿都希望妈妈开心 无法抑制的本能的爱 这是书里深沉的文本难以一下子想到的浅显的快乐 |
|
第二遍看进去了 栩栩如生的男人们 |
|
#FIFF#拍得好唯美,女性主义悲歌 |
|
居然这部电影在豆瓣和Mtime上都没有人评分……
不喜欢,后一半完全是快进着看的了,到末尾才大概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爱和愧疚交织隐藏的好深。 |
|
厉害啊!用新现实主义拍费兰特的作品!这是什么意大利奇想!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不习惯又一部费兰特作品被拍成这种有点荒诞喜剧色彩的电影,越往后越发现这好像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拍法,觉得这两种文化形式产生的化学反应越来越有意思,循序渐进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太有想法了!
PS.作为费兰特作品的粉丝,这部电影又把我带回那不勒斯的那份感觉也很美好。 |
|
很多老戏骨出演。色欲、猥亵、嫉妒,每样的入骨三分。 |
|
女主受侵犯那段确实拍得隐晦,就是因为隐晦才突出她为了掩藏真相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的可悲可怜。虽然还没看原著,但是觉得导演还是把费兰特想要表达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如何跟苦难对抗和解的深意拍出来的。那不勒斯的风土人情也有通过镜头迷糊勾勒出来。 |
|
费兰特 |
|
原来也是费兰特的原作改编。那不勒斯底层图景、上一辈人的纠葛和面目可憎、性觉醒,这些桥段都太典型了。 |
|
她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那不勒斯老城区,像一团火,点燃了二十多年前的枯枝败叶,也不断炙烤自己… 是横冲直撞的费兰特,百无禁忌,费兰特的小说果然比影像更有冲击力。 |
|
小女孩的谎言 |
|
结局让我理解了埃莱娜·费兰特在《碎片》中说的“界限消失”。在强烈的女性视角之下,无处不在的男性暴力显得更为残忍。哪怕女主角只是在街头行走,都有种惊悚之感。谎言不是错误,谎言只是为了掩饰最深的伤痛,真正的错误依旧是这个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种种的暴行 |
|
书《烦人的爱》看到100页左右看的电影。全剧女主三套衣服,参加葬礼的休闲西装,母亲送她的生日礼物红色吊带裙,母亲的蓝色粗呢套装。音乐和那不勒斯喧闹的街头,都有点印度的意味了。小时候女主撒的慌说母亲搞外遇,因为父亲一直说母亲是婊子,一种奇怪的依葫芦画瓢,而最后发现这是女主为了逃避儿时受到的性侵而把此嫁接到了母亲身上。既是寻求庇护,又是一种不懂世事的“报复”。最后女主和过去和解了,她想着母亲是在笑声和爱中走向海的,或者说她希望如此。书的叙述基本还原,除了书里和安东尼奥那场戏书里是在208房间,电影里在蒸拿房、泳池:书里裙子是蓝色的:书里女主在罗马生活,电影里在博洛尼亚(欧洲第一所大学)。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总是微妙的,最微妙的或许还是母亲的情欲。1995年还在用意大利里拉,要1999年才用欧元, |
|
就那种神经兮兮的感觉 |
|
衣物,一种物质,外在的象,一种性别,一种身份,一种可选择身体裸露程度的第二层皮。 眼镜,一种外接的观看工具,离开了眼镜,看到事物模糊似真似幻;带上了眼镜,看得更清晰,但却永远有着距离无尽真实的一层隔离。观看的局限,看与不看,露与不露。穿还是脱,穿哪一件。 |
|
98.44 |
|
如果没有耐心,可能就看不完这部电影。整部电影节奏很缓慢,悬疑感的铺陈很多,但是更多的是靠黛莉娅的回忆再现,母亲阿玛利亚死亡的真相已经不重要了,观众要去发掘的是黛莉娅关于童年的记忆还有母亲的情感经历,母女关系的塑造在埃莱娜·费兰特的书中更多是一种隐秘的、复杂的情感,它始终以女儿的视角出发,写女儿对母亲的占有欲、嫉妒心,也写她与母亲“合而为一”,当她在离开那不勒斯的火车上涂鸦自己的证件照变为母亲的模样时,她在肉体和精神上也完全离开了困住她的那不勒斯,母亲真正的自由,女儿真正的离开。当幼时男性对女性的创伤被柔和地揭开,我们才发现,这是两个女性或两代女性血淋淋的解放史。 |
|
那不勒斯的雨真好 |
|
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故事要是用影像的方式拍摄出来最难的一点大概就是如何融合好母亲和女儿这两个角色的一体两面和相生相伴 发现在95年已经拍过的时候暗暗觉得不妙 看完果然是不太妙//基于对小说的感受 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到这个故事讲述的重点 既可以是发小姐妹的“天才女友”也可以是母女代际的“烦人的爱” 总有人落跑或死去 也总有人出走又回访//女性情谊似乎总是很复杂 一方面有自然的亲近一方面也有不自然的敌对 而这种状态的形成由基于自然或养成的善良 以及自然或养成的嫉恨//现在反而更期待女性导演们能再次注意到这个美妙的故事 |
|
好诡异的电影,角色也都疯疯癫癫的。在追寻母亲死因的过程中,主角的童年记忆不断闪回,渐渐拼凑出事件的真相,但问题在于这真相也没有多震撼,而母亲的死因也没有影片开头铺垫的那样引人入胜。中途穿插的一些情欲场景也有些莫名其妙,在大体故弄玄虚的表达下,那不勒斯的市井倒是被忠实呈现了出来,那种富有年代感的喧闹与混乱,虽不至于怀念,但能让人闻到一种非常确切的气味。 |
|
质感很“苦涩”,和后续的《暗处的女儿》似是一体两面。 |
|
比较沉闷,不感兴趣。 |
|
小说读过一段时间了,今天刚读了作者关于电影改编的看法,马上看电影,结果发现由于记不住小说又看不明白电影,于是对访谈也理解不了。但其实大概还是能懂的,大概是女主角在找妈妈。 |
|
讨厌母亲,诬陷母亲,理解母亲,成为母亲,超越母亲 |
|
【“等你回来,我一定要杀了你。”我想,就好像是她把我关在那个小房间里了。但最后我听到走廊里传来她的声音,就会很快溜出去,若无其事在她身边转悠。】
还是熟悉的费兰特式表达。。。欲罢不能/冷漠 坚硬 别扭 流动的情绪…对母亲力量和生命的继承。 |
|
《肮脏的爱情》借由女儿探究母亲死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开启了往事片段的回忆之旅,更在最后揭开了女儿深藏至今不为人知的、痛苦不堪的秘密。
一切源于她的“高度近视”与潜意识。一对母女的悲剧与男权有关与自己亦密不可分…… |
|
3.5 母亲离开了才开始一点一点了解她,恍如开启了往昔的时光之门,昏黄的童年旧梦重温,父权压抑影响了不止两代人,令她悔恨交加的谎言也根本不是父亲家暴母亲的理由,红色衣装,既是血色的祭奠,也是女人们不可折毁的盛放的美,应该算是挺有感觉的,但影片似乎还能表达得更好些的 @光影车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