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原以为七十年代的法国犯罪题材会更聪明一些,Gabin已经太老了。。。。 |
|
这片子好就好在揭露了帝国主义警察统治的罪恶和法律的虚伪,与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
|
审判和推上断头台的最后一刻简直就是场闹剧!片里除了3、4生面孔,70%都是名角!浪费啊!!再NB的编剧也不见得适合做导演 |
|
magnet:?xt=urn:btih:d4651272c398c8dd5077983fc1416279d2d0e0b2&dn=Two.Men.in.Town.1973.FRENCH.1080p.BluRay.x265-VXT |
|
游戏规则要与时俱进。 |
|
五分钟看不下去 |
|
3星半,20世纪的法国还在使用断头台 |
|
让我想起《悲惨世界》,恰好让加本是59版的冉阿让,01版的冉阿让大鼻子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不知道雨果若是看了这电影有什么感觉.。配乐很好。一如法国的文艺片,节奏舒缓,深入人的内心。 |
|
已合成长影公映音轨。 |
|
完全像是在展示一种观点/念 |
|
真TM胸闷的,,,,,,太胸闷,,, 后悔看结局.
一句话总结: "命运!" [300] |
|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23-07-30 |
|
本片的配乐給人印象极深;其实是对死刑和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思,有些地方拍得有点生硬,一个警察对罪犯揪住不放最后被其杀死,有点梦幻,不过最后执行死刑的过程还是被吓到... |
|
24/3/14:让·迦本自始至终相信吉诺,遗憾的是,他受到了执法、惩戒和假释工作人员的偏见。后半段的情节几乎是从<悲惨世界>中摘录的,讲述了一位过分热心的首席调查员决心抓住假释放并将他送回监狱的故事。有趣的是,科西嘉岛裔作家/导演约瑟夫·达米亚尼本人在监狱里度过十一年多(因三起蓄意谋杀罪被判处死刑,在占领期间勒索隐藏的犹太人而被监禁十年),并于1956年在死囚牢房中被法国总统赦免。出狱后立即以“何塞·乔瓦尼”为笔名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因为他有第一手的材料,他从个人经历或真实的黑帮中汲取灵感。这部电影也有强烈的反死刑主题,令我震惊的是,法国直到1981年仍在使用断头台执行死刑。 |
|
白左的胜利,尼格尔最终也会在法国开枝散叶,最终胜利 |
|
走上断头台/断头台下的悲哀/ 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 |
|
老年让迦本满脸褶子、中年阿兰德龙忧郁脆弱、少年德帕迪约风华正茂,三代巨星同台难得一见。警长相信人性之恶,最终得偿所愿被恶吞噬,回归社会的罪犯每一次行差踏错都会烙上刻板印象,傲慢冰冷的司法机器推波助澜最终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边缘人不被社会所接纳而走上极端,审判席上理应还有一群带着有色眼镜的人。 |
|
这部电影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杀人短片》一样,都在上映后引起社会热议,进而在法国与波兰引起司法制度改革,和死刑的彻底废除。这一部更重理性,社会中法庭中呈现内容较多,而基氏的电影更重感性与灵魂,最终二者殊途同归! |
|
整部片子非常压抑,尤其是最后走上断头台的部分,没有语言修饰,没有背景音乐,就用单纯的画面去加重这种压抑的气氛。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残暴的一页,废除死刑其实是向文明迈进一步。 |
|
BDY |
|
病态警察太讨厌了,改邪归正了都不行,非栽赃陷害扣屎盆子,拿着幻想当事实,然后搅的谁都不安。从剧情发展来讲,可看性直线下降。男主能够没在半道“你不是想看我犯罪么,我犯给你看”的报复心理。结果警察的栽赃还是变相成功了。磕惜保护司的一片好心。罪人没成罪人,好人没成好人。电影从一开始的旁白和音乐,奠定了电影整体基调。悲剧,凄冷。无声的结尾,几个镜头切的很不错。——“推”字用的很好 |
|
push & pull |
|
1989.11.07 |
|
白发老帅让迦本,中年酷盖阿兰德龙,影星魅力加成电影主题,个人悲剧叠加司法悲剧。警察权力是否越界,绞刑废除有否必要?囚服剪开露出脖子,断头台上的刀锋径直落下。 |
|
让伽本德隆再度合作。
车戏航拍,翻车片段实打实拍,农药飞机航拍全景实是法国犯罪片传统。
刚刚出狱人生可以重启时妻子意外离世,又是一个深灰色的故事。
一直以为是绞刑谁知道是断头台。
看片过程中想到了谢飞的《本命年》。 |
|
小时候在国际电影院看的 |
|
看到结尾上断头台前剪衣领 想起来原来小时候看过 |
|
本人相当欣赏的一部佳作,两位法国国宝级演员的精彩配合,触目惊心的剧情设置,深刻的社会体制刻画等等, 太好了! |
|
严肃题材,探讨了犯罪心理矫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德龙光彩照人,对一个具有典型犯罪人格的人物的特点抓得非常准,表现也真实可信,光芒盖过布凯。布凯演的警官应该是一个有点类似沙威的人物,但又有些阴险虚伪的本性,可是人物的刻画不多,和德龙的罪犯比起来感觉倒比较一般了。让迦本虽然看来看去都是这个老样子但往那一站就是一种使人安心的形象。年轻的Depardieu猛然出现了一下,感觉好穿越啊。配乐很有氛围,看完使人有种郁郁不安的心境。p.s. 虽然评论都只认得三个影帝,但布凯也是拿过两次恺撒影帝的哈。 |
|
除了配乐和美景,剧情一般。男主角不管是在戴高乐时代还是蓬皮杜时代,他都会是这个结局,因为法国要稳。 |
|
2023年百代发行的阿兰德龙套装,2014年百代4k修复版,8分
1,作为有良知与担当的电影人,在克兰先生之前,德龙作为制片人推出的这部为正义呐喊的(真实主义)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以浪漫与艺术著称的法国,在大革命后绵延近200年的极其残暴的一面。正如一枚硬度的一体两面,自由平等博爱的背后,可能是更不可知的封闭与传统,看过此片,真是对法国式的断头台毛骨悚然
2,该片并非胜在剧情,厉害之处在于情绪的渲染,阿兰德龙在此发挥出极其出色的演技:杀死警察那一幕的表情与眼神,犯罪后与伽本见面唯有无言的泪水,以及最后行刑前的真实的恐惧,被塑造的甚是完美
3,那场法庭审判,将司法的腐朽与不近人情,揭示得不留一丝情面。法国警界的黑暗,确实是很多法国导演乐于表达的主题。上断头台,简直如纪实一般,震慑 |
|
"By looking for a culprit you might as well create one." 城中的两个男人,一个宅心仁厚,一个命途多舛;白衬衫硬挺的领子被撕开,他的肩颈暴露在闸刀的寒光下;乖巧的短发和凄楚的蓝眼睛顶过千言万语;最后的最后,含两口烟,抿几滴烈酒,椅子一倒,voilà! |
|
除了让·迦本和阿兰·德龙,其他人物简直刻板的离谱,信任是永远勉强不来的。 |
|
电影很沉闷,中途,我在电影院睡着了。即便有阿兰德龙。 |
|
分数:60
影片很老1973年的,可看,这就是当年迷倒一片的 阿兰德龙。其实影片结构比较散。 |
|
血泪的控诉。 |
|
用清晰克制的笔触去明明白白讲个伤感的故事,使个体和体制自查自省 |
|
罪犯重返社会的话题,有些沉重。 |
|
绞刑那一刻 |
|
从上到下抨击的彻彻底底 |
|
后半段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仿《局外人》写法,然而没有用零度写作方法的剧本明显前后割裂,几个死刑现场的动作细节很有触感,产生影响力真的靠赶上了法国废死的特别时期
2.2 |
|
个人偏见害死人! |
|
阿兰德龙颇为自恋的向自己致敬一片。但看到德龙、让加宾和德帕迪约这三代法国影帝出现在一个电影里,的确值回票价。作为反对死刑/断头台的议题电影,阿兰德龙露出粉嫩的脖颈与那青光闪闪的闸刀无疑形成了强烈对比。然而让加宾和阿兰德龙的父子关系建立得不大清楚。浪费了太多笔墨在德龙的马子身上。 |
|
演员不错,拍摄也不错,废死派电影。但用一个极端警察把出狱犯人逼上绝路的例子来否定死刑毫无普适性,死刑必须未来很长的社会发展中存在,罪犯本身就是一个坏人比例远大于好人的群体,废死后用国家资源动辄养这个群体几十年本身就是不公平,极刑可以取消,但死刑不能取消。。。最后字幕一直绞刑架然后出来个路易十六快乐台让我蒙了一下 |
|
导演对角色给予了同情,并据说改变了后来法国的行刑,取消了死刑。 |
|
阅 |
|
警察对罪犯的欺压,是社会对个人的迫害,是冰冷组织对人性的戕伐。何为正义?所谓的正义能否赋予执法者无限的权力?还是应该保留个体一定的主权?法律问题永远值得深思。 |
|
故事比较老套:十年后刑满被释放的男主准备重新做人,回归正常生活,也有了相爱的女友,却被警官盯上认为他无法改恶从善,在警官的有色眼镜下,男主被以前的同党怂恿终于又参与罪案被抓,虽然律师知道前因后果后想为他争取特赦,却无功而返,男主被送上绞刑架,成为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 |
|
欧洲废死运动的宣传片。阿兰德龙扮演一个刑满获释的犯人,受到警察歧视和骚扰,最后失手杀了警察,被推上断头台。 |
|
临上断头台前的阿兰·德龙展示了影帝的风采,那绝望的眼神、惊恐的面容和颓废的身躯。现在来看整部作品很平庸,情节老套而平淡如水。浪子回不了头,因为某个警察的作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