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凶猛三分钟,后面靠仁义道德了。 |
|
一场政治正确和无解的秀 |
|
基金会负责人开着E级双门敞篷到处跑,果然是个不停搞头衔项目,然后把烂摊子丢给别人的货。 |
|
本片控制得相当稳健,节奏不急不缓,信息不多不少,拍得非常真诚,也许只有德国这种乐衷于实行人道主义援助、喜爱公益项目(即有丰富的经验)、有犹太大屠杀心理阴影、并且有古典乐传统的国家才拍得出来。几个关键处的音乐选择了大众熟悉的曲目,与场景契合,瞬间提升了情感表达,结尾的Boléro又紧扣片名。本片虽然有原形,但却是staged,有明显虚构痕迹,并且有时显得很天真;片中多次push观众与角色一起思考关于和平可能性的问题,一次次的反转,再加上有点超现实的剧本,使影片更像是一本沾了血迹的呼唤和平的美好的乐章。创意很beautiful!(几个选角不错) |
|
依稀想起以前参加过的workcamp和别的一些ngo,stiftung的活动,但是没有这么"作妖"的"指挥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电影似乎充满了导言的莫名自信。不过惊叹于德国人的自省,"我"必须去以色列的觉悟。不仅仅是电影里面,生活中也能察觉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复杂情感,一不小心矫枉过正。 |
|
“以音乐代替战争”,欧洲圣母白左ngo组织搞了一个音乐会,融合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结果酿成悲剧,真是莫大的讽刺。剧本不错,整个音乐会排练的过程就是强行尝试种族和解的小型实验,结果是注定失败的。也许年轻一代可以跨越政治、种族和宗教的约束寻求和平之路,然而这种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 |
|
关于巴以音乐家合组乐团的。双方相互的刻骨仇恨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即使是古典音乐这样的媒介,也无法让其弥合,即使更具人类普遍情感的乐手们,也无法超越其上。影片应该有所影射巴伦博伊姆所创立的西东合集乐团。 |
|
2022年4月5日补充登记,2022年1月5日下载看完,当时看完遗漏登记。算是非常德国主旋律的电影,强调用非政治的介质—比如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来弥合(政治)矛盾,而在这部电影中的核心矛盾就是巴以青年之间的极度不信任和仇恨。将这样的乐团捏合在一起的确非常不易。思考的问题:永久的仇恨真的是一个出口吗?存于硬盘8/欧洲电影/2022看过。 |
|
2023.11补,果然电影就是电影,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非巴以当事人,任何人都没资格说三道四 |
|
这世界永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而唯有音乐可以消弭争端,即时只是暂时的内心平静啊。去收藏了Crescendo的原声歌单,反复听Symphony No.9~PS:没有看简介,以为时简单的音乐故事,结果发现人物情节过于激烈,不适合吃饭时观赏。。。七夕快乐~ |
|
影20450:一次依托音乐的理想实验 |
|
我们想依靠共情、理解和爱拯救世界,然而,天不从人愿。两个善良淳朴天使般的孩子成了民族主义的祭品,只有伪君子般开着跑车西装革履的“利他”NGO一直延续了下去。结尾机场齐奏Boléro的画面,毋庸置疑是一场梦,一场难以实现的梦 |
|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种族主义者,仇恨往往来自无知,来自环境的教唆。而音乐是可以靡平裂缝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卡门》此起彼伏的流畅线条最能磨炼默契配合,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章平静安详的和弦总能抚平创伤,维瓦尔第《四季-夏三》让人在激烈风暴中思考战争和人生,拉威尔《波莱罗舞曲》重复的鼓点是对和平的向往。或许电影拍得有些天真,而真正的巴以冲突要惨烈得多,但电影的力量就是让人能够相信美好不是吗。 |
|
在bolero中结束,但本可以渲染得更好。 |
|
我不知道如今阿拉伯与犹太民族之间的仇恨依旧如此严重吗?也许这故事放在父辈更合理一些?……结尾的波莱罗用的很好but! 应该一件乐器一件乐器加进来,更有层次感 |
|
脱离每个人来自的背景仅为了共同的兴趣同做一件事好像确实是可以共处的,可那太脆弱了,这件事本身就是可笑不可行的,因为那背景也是我们。
项目失败了,发起者可以提起包赶赴下一场 慈善,失败项目的实验品却被困在原地,留下更多的伤痛无法抚平。
结尾机场相隔的合奏似乎又说,我们是可以跨越很多东西共鸣、构建理解的,这份共鸣是热爱、是痛苦、是爱。更何况需要跨越的那些东西本就是人为制造的。
是一个老套又不老套的故事,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一句:呀,跨过宗教与民族的鸿沟,一起和解吧,没有这些也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啊。而是踏出去试着理解了,每一步都带着血与泪,哪怕算是失败的,这份经历也许会对以后带来一点改变吧。 |
|
3.5。最后的结局最震撼,如果音乐能化解现实中的冲突,那真的太好,为什么一场音乐会都这么难?历史问题,在电影里不断地涌动。 |
|
我愿意为电影的主题和最后的《波莱罗舞曲》给到5星。为了音乐他们聚在一起,但演奏还未完成,生命却已消逝。对战争的恐惧和对种族的愤怒完全扎根在心的深处,也许这是世界上最难消除的东西,也许有人相信音乐可以,于是我们来做实验吧。一面玻璃墙犹如边境线把他们分隔两地,但相同的意愿被音乐所连结,未来不知道,至少他们活在了当下的和谐之中。电影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它制片是德国,电影里的指挥家还是纳粹之子,而成员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犹太人,这就很微妙了。还有那个负责人,嘴上滔滔不绝说着大爱,其实是一个钻空子捞钱的坏货。 |
|
结尾拍得有些烂俗了。 |
|
〈四星半〉不可多得的看着很舒服的ZZZQ片。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错,探索和平的可能;没有停在简单的循序渐进后的和解,而是真正跨越战争的交流,用Bolero, M.81(Maurice Ravel)。仇恨还在,但在音乐的世界里有和睦的希望。 |
|
#makemusicnotwar,说起来简单的话,现实却异常残酷。因为同时去过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我深知他们的沟壑无法跨越,彼此之间的成见犹如大山,哪怕音乐短暂地将他们维系在一起,这表面的和谐犹如薄冰一般脆弱,现实中无数的“奥玛”瞬间就能让这短暂的宁静以及所有为和平做出的努力化为乌有。然而追溯历史与根源,却发现这个问题本身似乎是无解的。电影本身三星半,开头跟结尾加半星。其中大师融合两组人的剧情说教意味有点重,多少有些冗长跟空泛,也间接导致结局显得有些猝不及防。但是很喜欢开头与结尾:硝烟冲突中的演奏显得讽刺却弥足珍贵,而在一切努力之后,所谓的和平再次化为泡影,巴以两国年轻人再次站在了对立面,被一面玻璃阻隔。虽然不知道现实会走向何方,但还是真心希望有朝一日,音乐能真正将他们联结在一起。 |
|
巴以问题,巧妙的和交响乐融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这个模式初看有点突兀,但在套用当今任何一个热点地区都好似不如中东来的契合,类比于抗战时的中日,殖民时代的日朝,但100年前,吃穿不济的时代会有交响乐吗?所以这个设定真的妙啊。《穿越百年中东》大体了解了中东的错中复杂,巴以正是风暴的中心,也正如电影中所呈现两方人互骂的场景一样,大家都是受害者,又都是施暴者,都有合理的诉求,但又在不停的冲突。两个个人感受,第一,女人狠起来就没男人什么事儿了。第二,电影中奥马尔的感情戏太过于草率,很尴尬。三星,多一星给结局,浪漫的和平浮于表面,真正的仇恨还深埋心底,也许他们渐渐种下了和平的种子,希望日后能结成硕果。 |
|
导演是不是想每场群戏都有转折,只能人物强行发生一些行为,导致有几段表现得太硬了,虽然演员情绪都在线的。哎,抛开本片主旨,倒是强烈地希望大家珍惜最可爱最单纯也最脆弱的年轻人。 |
|
为啥要找一堆不会拉琴的人演乐手……以及没有拍出音乐的美,我无法被说服。只有结局比较合理。 |
|
电影结束的有点突然,竟让我有些担心……音乐在时,我们都可以不说话,我们都无需说话,音乐停止时,站在对立面的彼此,都需要一个嘴巴,还会激烈的争吵吗?还会让对方负责自己的悲伤吗?我其实有美好的期许,但正如一个头发花白的指挥家老头子一样,努力之下依然有人因事死亡,两岸依然鸣起枪声,他们回归原来的生活,是否还会喝下仇恨的水,吃下诅咒的饭,睡在痛苦的床上,并在第二天等种族主义的太阳升起,煽动这一整天?这个老头子是懂心理学的,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给他们做了一番团体辅导之后的话语没有那么直抵人心,但作为一个退了休的音乐家如此努力,已是充满智慧和勇气了。 |
|
多少爱和恨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
|
对于想专心做好顶级交响乐团的人还要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种族问题实在是太消耗,社会意义大于艺术意义。喜欢吹单簧管的阿拉伯小哥,看好他和以色列姑娘的爱情。虽然最后小哥意外死亡"实验乐团"失败了,但最后机场玻璃门分割两面的不约而同的协奏,也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希望吧(艺术升华。每个人都无法抹去历史的切身创伤,但也无法无视你面前朝夕相处而有血有肉的情谊。 |
|
拍的太做作了,我尽可能的去喜欢这个故事了 |
|
2021 府中放映。以巴衝突。古典音樂跟衝突噪音的感官互斥、情緒渲染。離開烏托邦的感傷。這兩處還可以。交響樂大師指導音樂的心力少,大多時間都在兼任人生導師、搞社會實驗跟心理治療。節奏拖沓,幾乎是讓人走進精神時間屋。表演痕跡太重,粗糙、直接到讓人困惑,對白不順。看得很累。拿手機自拍犯蠢的舉動,讓我想到坐在小板凳上看莒光園地宣教影片的好時光。Boléro,可能有好的立意,但不夠好。 |
|
死的总是巴勒斯坦人,“伸出橄榄枝”的总是以色列人。 |
|
你恨某一個個體嗎?看完Arendt再回來,不得不佩服arendt的偉大 |
|
慷他人之慨自我感动没必要兴师动众拍电影哈 |
|
一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乐手组成的交响乐团,从始至终都没人相信这事能成。投资人其实只是需要关注度,音乐家是被投资人推着往前走的,其他的乐手只是试试看的态度。其实他们一开始的想法是很明智的,这么根深蒂固的矛盾和仇恨,怎么可能因为音乐而转变。大家只能暂时放下芥蒂,假装忘记过去,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可惜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意外发生,音乐会取消,大家只能在机场候机室合作一曲。也许会有短暂的遗憾吧,很快他们的思想又会被喷怒占据。一场不现实的作秀罢了,音乐在战争面前无能为力。 |
|
5.4
非常憋屈的一部电影,反战电影能不能老实爱与和平,别搞花里胡哨的立场端水了。嘴上说着消除隔阂,结果排练服不分国籍但分男女,咋这都能整出形式主义。
隔阂带来谋杀,带来荡妇羞辱,带来对立,带来拧巴又别扭的剧情,不如干脆把所有人都杀了,没有人就也没有隔阂。大概是和平地区政治冷感黄皮人的傲慢,对片子里恶意和善意的出现与消解我都缺乏共情。蕾拉先骂出“该死的犹太人”,再主动带头参与合奏,中间啥转换也没有,就好像她变成了一个编剧和导演操控的木偶。那个封建的母亲身上是几千年来男权对她的抹黑和洗脑,如今在作品里进一步加剧这种刻板印象。女人发疯后就轮到男人来假装“我冷静且为你好了”。
还有最开始起杀心欺负人的不是以色列黄毛吗?
这种沾上政治的和平宣传片多少有点吃力不讨好了。 |
|
让纳粹杀人犯的儿子教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如何相处,通过一起演奏的方式学会倾听对方;而非常美好的梦想却最终毁在很小的细节上。幸亏这不是真实的故事,但编剧能想出这样的故事真的超级赞。导演也很厉害,节奏、画面和细节都非常到位。 |
|
音乐太少了,既然想表达音乐融合人性可以带来和平,那就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留给音乐,留给每一天的排练,而不是做什么破冰游戏,因为破冰失败更需要在音乐里失败才能证明艺术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一厢情愿予取予求。由此,可以从创作角度推出两点,要么写成音乐可以实现和平相处的暖色故事,要么白描成伪纪录片式的冷色现实,都好,现在的成品体现不出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任一方面。如果宗教只救赎不产生罪,那么不同信仰的人因此所生之罪怪谁?学艺术本该养成大爱之心,这些成年人还是转不出刻板印象,艺术的精神功效又在哪?匠人罢了? |
|
一场实验,一个梦想。假如有一天地球被我们自己毁灭,我们移民别的星球,这些破问题在新的星球上也无解。 |
|
绝望的现实之中仍然有一线光亮 |
|
和平,不仅要付出爱,还有牺牲 |
|
音乐无国界、音乐家有国界、爱情无国界、爱人有国界。 |
|
既表达了现实的残酷,又在剧终留下了一丝希望。。。穿插的音乐恰到好处。 |
|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无助的年轻人又能做些什么呢?结尾的设计很好,一段戛然而止的bolero,仿佛一个休止符。 |
|
这“大师”不像音乐家,更像搞团建的…… |
|
对于资本和政客来说,这只是一场秀,一个项目。而天真的音乐家和年轻人当真了。想想八年抗战对我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和痛苦,巴以那可是几代人的战争。剧末的机场演出很感人。
还有,派几个不说英语的德国保安去追回两个不会说德语的年轻人,是要讽刺资本草菅人命吗? |
|
结尾的波莱罗舞曲即是由弱变强,一种情感的强烈递进,音乐化解民族仇恨(略微生硬的点题了) |
|
战争与对立对人的遗害有多大可以看到,子孙永会背负这段记忆与屈辱活下去。在一场永不会释怀的情境里,如果不是音乐,不是想要面对的心,是不可能完成一场这样特殊的演出的,最终也确实取消。根本上,要想更多人和平共处,本就不是英雄一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该参与进来。 |
|
立意很高,落笔不足,关于情感的融合,也许还可以塑造得更不那么鸡汤 |
|
好吧,也许我太天真。 |
|
伤痛是需要时间的抚慰的,挣扎与冲突是期间正常的行为。 这电影不恰好说明了 单纯地照搬世界大同 和谐统一的概念放到别人的苦痛经历上 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吗? 而且往往会起到反作用。费劲心思去改变这些年轻人,但他们如果无法承受社会舆论带给他们的压力,这无疑是灭顶之灾。结尾女慈善家又去别的地方搞疟疾项目了 真的是很讽刺。巴以问题现在也没法解决了,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事实。阿拉伯这么多国家搞不了一个以色列,说明什么?各方面实力都被碾压的时候就不要妄图用这些小打小闹去追求和平了。\\\巴以的演员都很好 尤其是男女主 感情收放的非常到位 从电影角度来说 这不失为一部佳作。而且 几段音乐响起的时候 都能让人深刻体会到音乐自身所散发的巨大魅力。 |
|
似乎没有什么能消除仇恨,只不过制造更多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