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夫·迪亚兹在开篇便点明这部电影是关于一种记忆的真实,于是电影相当于重塑了一场灾难的记忆。特别的是,导演所述的真实首先建立在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空间。它通过一种“多余的长镜头”来确立,即角色要在镜头开始一段时间后才进入,并通过运动充分调用景深,观众无法觉察角色会从哪个位置进入视野,而阅读镜头内极丰富的细节跟轮廓又要远早于人物,使得空间可以独立于情节跟人存在,并足以容纳下每一个投掷进内的角色(尤爱灵岩跟河道)。电影将戒严来临前的恐惧细化到村庄日常的异变,尤以癫女Joselina的恶化加剧最为直接,难以解释的神秘性与现实的人的秘密互为补充。最终,这个逐渐走向死亡的村庄随着诗人之死,灭掉了最后一点灵动的光。 |
|
看拉夫达兹的片,就像坐长途,需要枕头、毛毯、拖鞋和食物……但是真好看啊,好像上帝之眼。 |
|
5个半小时,目睹灾难的逐渐笼罩,魔幻现实主义。缓慢的见证,感觉像一场朝圣,对心灵的自省,本届HKIFF目前看过最好的电影 |
|
拉夫达兹在一年之内变成了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舍弃了所有时长的限制,让每个人物的塑造都达到事无巨细。每部虽然都少则四五个小时,却会被故事本身深深吸引。最棒的是,他每部电影,都在说时局对个人、家庭和村庄命运的影响;一出注定的悲剧在深入了解每个人物之后,更痛彻心扉 |
|
去年《历史的终结》就觉得导演总是不舍得剪辑的,这次这题材正好可以明目张胆慢慢拍各种事无巨细的村民日常,看了两三个小时的时候感觉自己在那村里住了十天半月了。这做法也是够大胆的,前三小时不怕把人闷着。后面对村和民的命运还挺感慨,罪罚命题犹在,不过实在不了解菲律宾,军政部分没太理解。 |
|
几乎接近无限的凝视,仿佛被困在热带丛林将近百年,时间是凝滞的、回环的,在令人发疯的静默中(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丰富的自然声效),封闭的山村以天启的神秘方式宣告与喧嚣外界文明的同步运行;通过人物走动实现场面调度,固定机位框住的天地苍茫,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主宰。与真相共存是痛苦的,背负秘密的十字架走向黑暗深重的命运深渊,这个荒凉村庄的凋敝凝聚浓缩了菲律宾70年代戒严时期的政局变化。村庄的守护者西托与诗人的总结性对话感人,返乡的主题再次出现。 |
|
今来古往,孤独百年。 |
|
慢很美的光影:
《光之梦》老画家画木梨,
《美国丽人》风吹塑料袋,
《戏梦人生》稻田里的葬礼,
《东邪西毒》波光中的滟影,
《飞向太空》油油在水底招摇的水草,
《悲歌一曲》边走边唱,
南屏晚钟歌声里《天边一朵云》…
韵高才短长而无用的东西:
好来污的战争场面,
奥利维拉的寿命,
拉夫达兹的片长~ |
|
一晚上没睡觉看这个,其实并不是什么史诗式的故事,导演只是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用很无聊的长镜头拍出来而已。其实我不该用无聊这个词,毕竟选择看拉夫·达兹就已经很清楚他的长镜头拍法,基本上都是仪式感十足的固定长镜头,演员对角线走位,故事不是神神鬼鬼,是留白了太多故事的背景和细节。★★★ |
|
人物总是从辽阔的风景中走来,没有绿色的生态电影。通灵者白马莎。在导演的景深长镜头中,人物劳碌、渺小。在一个季风吹拂的土地,为什么满眼都是灰色? |
|
– |
|
女人将信仰祭拜在岩石上,虔诚祈祷妹妹康复,恍惚奉献了半生。男孩把秘密隐藏进树洞里,渴望去岛屿看望父母,不觉失却了童年。有人把爱恋酿成酒,酒未沾唇便壮胆偷爱。有人把命运写成诗,痴语满纸就胆敢向死。村庄辜负了信仰,送走了童年,燃起一团向死的火种,打碎一坛无果的爱恋,封闭桃源再无人烟。 |
|
声画质量存在缺陷就别想有沉浸式体验-06/11/17 at MoMA |
|
拉夫·迪亚兹教你如何拍超长电影:不要剪。 |
|
無力的悲歌 |
|
#菲律宾影展# 固定镜头和延长的时间把观众吸入小村,现实主义的故事流淌、浓缩成一个寓言。让人想起Bruno Dumont的《P'tit Quinquin》。 |
|
毫无节制的苦难展现,光有镜头留白,没有故事留白。拉夫达兹这么拍下去最多也就是个没有导演意识的艺术家罢了。 |
|
當代東南亞導壇一場一鏡第一人??它像本說不盡的史書,重要的是你願意花多少時間沉浸在它的世界里,而不是計較著需要五個半小時去讀完它。 |
|
或许在对电影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才更能体会迪亚兹所试图营造的情绪。在一个既定的结局到来之前,那些平常的琐碎的漫长的时间都显得危机四伏。拉夫·迪亚兹的缓慢饱含着政治意味,它提醒着银幕之外的世界,面对暴风雨,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
|
菲律宾招魂诗 |
|
迟到,只看了最后两个小时。。 |
|
累的不行 需要看10部爆米花自愈一下 |
|
2018菲律宾电影展。用冷静到残酷的「无能上帝」视角审视菲律宾的历史、社会与国民性,80%的神秘主义与收尾突兀而起的政治斗争在底层人民的「鬼怪」想象中完成统一。Lav Diaz严谨的「一戏一场一镜」,与每场戏完美的调度、人物进出规则和气氛的营成简直是强迫症的天堂。 |
|
固定机位长镜头以静观变,
充分展示画面与情绪张力;
运镜简单却张力十足,
极少对白却精炼有力;
声音上处理有硬伤,环境音时大时小时而发生;
漫步于菲律宾乡村雨季,聆听村庄与历史的诅咒;
片尾农民和诗人的对话乃是精华提炼,升华至历史层面;
想来阿彼察邦的《布米叔叔》开篇也是类似气质 |
|
无数长镜堆叠起时间的漫长感和日常感,凝重到稀释了历史的戏剧性,然而戏剧冲突起来时,又用利落的剪辑把无所释放的情绪封存在体内,滞郁不疏,不高明,不喜欢。 |
|
你吊 |
|
有趣的是,只是将摄影机如此摆放,就已经让画面更有意义,这是凝视本身的力量,极端的形式催生出独特的自然主义,一种独属于长镜头的舒服的节奏还原了生活本身,一些适当的调度痕迹也尽量融入其中。但这种努力不是一致的,比如前部分某景,人物过短桥如何也占用更长时间呢?要让他们跟某路人交谈。但后来这样的例子愈加稀少,一些长镜意义不明,关键是不成系统。最致命的是,长镜头之间的时间流动、空间转换愈加不讲究,开始那种散点的、神秘的、自由联想而轻阐释的叙事在两个半钟后越发实在、线性而着急。破坏力最甚者即神父追逐姐妹到海边一景,空间完全沦为人物行动的附庸、毫无想象余地。当然还有最核心的问题:如此形式是否构成一种新的历史叙述?诚然是无的,因为直白与隐喻无法共存于同一套形式系统中。 |
|
这部片子的剧本还是非常棒的,但导演太过沉迷个人风格,导致有时候会让观者出戏。稀少的旁白莫名其妙,可以去掉;有些抹消距离的后期声可能是故意,但效果不好;部分镜头太长了,且大部分桥段和镜头都是相似长度,缺少对比。沉迷个人风格的结果就是你创作出来的东西对你自己比对观者更重要,这就有点自恋了。 |
|
算是比较花心思在镜头上了,高对比画面多起来 |
|
大长片,黑白,固定,长镜头,无配乐,冷静的纪实风,使痛苦在眼前长时间具象可感,平静的生活下暗潮汹涌,就像那场雨,无穷尽得下着。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好像一场从事无巨细的日常里衍生而出的盛大朝拜与祭奠。“我回来只是为了死在这里,我到处游走,才发现,家乡才是我创作的源泉”诗人的回归,众人的逃离和唯一留下的西托先生。我们费尽全力地维护家园,艰难生存,真的好累啊。 |
|
+
看的第一部迪亚兹
摄影实在好,这部电影有时给我一种角色所处的环境空间才是主角的感觉(尤其是只有少数几个人处在自然环境中的段落)。角色各自的苦闷缓慢地在镜头中流动,配上暗潮涌动的剧情与巍然不动的镜头(自然)相辅相成并奠定了该片特殊的影像风格,越往后越失控爆发的剧情实在让人悲痛。这部电影算是导演对菲律宾当时历史的一次寓言式创作了
剧透预警!:个人认为Joselina某种意义上是村庄秩序的化身,她病情越加重,村庄内部就越失控(一个有着天生残疾的人却能够治愈他人)。随着她的死,一直在压抑在村庄深处的暴力无序也就蔓延开来了。临近结尾时,两个谈话的男角色一个代表理想,一个代表现实,代表理想的角色因癌症而死,也告知了我们导演的悲观态度 |
|
扣掉一星给我不确定得粗糙,不知道是导演本身技术就这样,还是说故意为了展现原始而拍成这样,我倾向于前者/一星给性侵(失智女性是被性侵重灾区这个总被人忽略的事实)/一星给神父忠于内心的脆弱/一星给戏精蚊帐女情报军官的两年全白干/一星给稻田里的哲学对话/特么以后真的要看好时间再进电影院,我要带齐毛毯U枕腰垫外加一杯热饮一桶水 |
|
【菲律宾大师展】构图讲究,各种音效采集很棒,修复版很是出彩。体力大考验,片长五个半小时,故事进展沉缓,镜头又大多是固定机位长镜,实在很累人,没抵住,昏睡过去十分钟。不过这个时长是有意而为,五个半小时展示苦难在小村庄的逐步繁衍至笼罩的全过程,也是悲怆情绪笼罩观众的全过程,同时完成对每个人物的细致塑造,一步步构建叙事,细心得很。在讲完这个饱受凌辱折磨的村庄(国度)故事之后,导演借着诗人和农夫的对话,留下最重要的思考,历史的意义恰恰是未来。但诗人最终还是病重逝世,导演的历史观也挺悲观的。有眼疾,这种片子还是不能看多,从开头就一直眨眼和流眼泪,五个半小时很是煎熬,痛并快乐着系列。 |
|
> |
|
8.5,Lav Diaz不是用时间作文本的载体,而是用Slow Cinema消化戏剧性。投入即体验,无所谓时长 |
|
蔡明亮的長鏡頭多是製造情緒,而拉夫達茲的長鏡頭則是製造一種現場代入感,把五個半小時的電影變得越來越真實。SDAFF策展人似乎是拉夫達茲的忠實fans,今年又有幸能在電影院看到拉夫達茲的電影。策展人問,有誰去年來看了《歷史的終結》的?於是我舉起了手⋯⋯ |
|
全片用一种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将村子的事,不论好坏,消解在时间和生活的长河之中。回头将它们捡起,这些小聚落中有如墙角剥落、三片两瓦掉漆的失灵事件,拼成了社会大变革前的袭风和涌浪。 |
|
海滨与热带丛林并存的地理标识,日常的碎片逐渐累积出意义。很在意“疯子”在这类民族志电影中的统一形象,再次让我想起《诸神的欲望》。 |
|
利用固定长镜头和演员调度重构时间和空间无限逼近真实,或是日常感和荒诞感准确的穿插带来无限的趣味性使观者不会为时长所累。摄影用光很舒服,回声段落特别神,要不是肚子饿,再看五小时也无妨… |
|
接受了五小时38分钟的洗礼,活了下来,全片那干净的黑白摄影,几乎没有配乐,台词少之又少,人物和故事影像十分之清淡;五个多小时,通常都是镜头过来,一个人缓缓走来,又或者突然下起雨,气氛阴郁又诡异,极少的近景,一分钟以上的远景、全景镜头比比皆是,因演员布置动作精巧而显得精心,大概这就是固定长镜头的极致了。历经数年的故事下,人物塑造的生动、活泼,令人揪心,疯癫的女儿和军队卧底演绎的令人感受到极致的疯狂,甚至让人一丝烦躁。
片子的长度认为依旧和导演的个人风格有关系,计算了下每个长镜头的静止特点、时间(看电影时突发奇想),如果是一个商业片完全可以浓缩成三小时成片。 |
|
没有摄影师和剪辑师,只有一个很好的收音师,你也可以拍电影。风声,水声,火声。摄影机绑在船上顺流而下。热爱马克思的大学生绝地一挺。 |
|
断续看了一周,沉浸在当地氛围中,直到发现冲突形成了 |
|
动不动5分钟 10分钟以上的固定镜头 依旧是菲律宾往事 |
|
更喜欢上一部 |
|
居然有评论说是简单的故事?这就个社会的缩影,大概106min时有个男村民趁人不注意去性侵村女有智障的妹妹,人性的丑恶掩盖在一片看似宁静的村庄之下 |
|
风声、雨水打在叶子上的声音、浪涛声、女人的蜷缩之美、固定场景机位拍摄 |
|
讲述了多少已不再重要,而是漫长的时间内依然没有什么,秘密永远存在。历史在时间的罅隙里,面对人的境况,无力,只能以长久的注视回应。 |
|
漫长而残酷 |
|
Locarno#2,今年的大奖作品,338分钟的黑白片,震撼! |
|
3.5 一边看一遍想怎么这么熟的感觉但又想不起来像谁的片子,后来想起来是像他自己的我没看完的Norte。这样的长度还能包含相应的思考和感动而没有完全沦陷成为无限的呈现也真是不容易了。其实我在想可能用installation展示说不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