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慨万千 |
|
比诺什可是我超级喜欢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是一位战地记者,用照片记录残酷的战争,用微小的行动改变着世界。家人的不理解,其实是一种关心和担心,丈夫和女儿只是希望她能安全地回家。 |
|
北欧冬日阳光很暖,喀布尔很冷。对做战地摄影记者的她来说,有一个温暖的家不够,她说我不擅长生活。“我希望那些每天喝着咖啡打开报纸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受难的人们,有所感觉,有所反应。”和大女儿两场戏不错,营地对话,车内对峙,S拿着相机对着她开枪般猛拍。Binoche五十岁眼角眉梢的皱纹这么好看。 |
|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尊敬的?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又如何才能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敬佩她的狂热,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哪怕因此而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另:战争永远是罪恶而残忍的,而罪恶被揭示才能被遏制! |
|
三星半 闷片佳作 题材讨巧 女性猪脚增加戏剧性和冲突性 家庭与职业的探讨 |
|
战地女摄影师跟拍人肉炸弹 经历爆炸后回家休养 丈夫无法忍受她一次次用生命去冒险 她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中抉择 想起了前段时间被ISIS处决的jp记者 他们对家庭是自私的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家人不理解 只有亲生经历过才明白母亲的选择 一种使命感 将世界遗忘的地方 用镜头笔头呈现出来 崇高敬意 |
|
No.8 我们当然应该敬仰战地记者,但是我们并没有义务敬仰任何以战地记者为题材的电影。 |
|
用生命记录生命的人,真是很矛盾,这样的工作无法与家庭平衡,但分开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如给予支持,成就她,她只会在女儿的枪(镜头)下败下阵。摄影不错(突然觉得兰尼斯特好帅) |
|
他们举起枪炮射击手无寸铁之人,满眼都是怒不可遏的信仰;她端起相机瞄准饱受蹂躏之地,满耳皆是源自于心的呐喊。视死如归的墓坑女人、挂扣炸弹的圣战少女,正在被记录与警醒。远方是无法妥协利益矛盾的战区,近处是无法调和取舍矛盾的家庭。战火绵延万里,一千次的快门抵过凌迟子弹,道不出一句晚安。 |
|
比Louder Than Bombs好多了 |
|
It is hard to imagine,but they should understand her as a person,not a mother. |
|
叙事节奏有点快,转折无力,女主角在后面被赶出家门后独处的表情表演呵镜头似乎缺乏变化,那种蛋疼的选择的感觉完全没出来;配乐做的像《羞耻》OST那种风格,具有强压迫感的连续不断的声音很能表现思维状态和受困的处境;与其用那些故弄玄虚的画面,还不如多几个对准主角发呆的长镜头。 |
|
此片和《不设限通缉》都是把家庭问题放在了一个极具冲突的背景上。女主是战地记者,她的工作要让她必须涉险和经常远离家庭,而两个孩子需要母亲的陪伴,丈夫需要一个安全和完整的家庭。要事业还是要家庭,永远是已婚女性要面对的两难问题。影片在表现她的工作和家庭两条线上都特别棒,比诺什大赞! |
|
谁活得容易? 没有。 |
|
拍俗了。 |
|
挪威人拍片为毛主角是爱尔兰人?还找个法国人来演?拍得也做作。 |
|
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但肯定有原型。请看普利策奖的那本《见证历史》,我觉得从这本书里就能找到原型。 |
|
生命的记录,很细腻感人的冲突描写·! |
|
场景矫揉造作,挪威的海岸,天那么阴两个人穿着厚毛衣,在海里戏个毛水啊。情节走向处处可预料,女主角供职的报社就那么刚好一会要她一会不要,这么编剧会不会太方便了一点?另外把大炮伸到别人面前拼命拍的确可能遭人反感,绝对不是电影里辩护说无所谓。感觉剧本并不成熟。(电影节) |
|
开篇十多分钟即引人入胜,冲突设置的很好,结尾家庭关系处理的有点刻意。 |
|
这个算不算是浪漫现实主义那? |
|
看到朱丽叶·比诺什这张老丑脸就觉得做作,不想看了 |
|
个人使命VS亲密关系,无奈、无力、无法兼容,天性太偏的人不适合组建家庭?但既然此生有缘 彼此纠缠 那就让我们一起失控。放不下的 就去面对。 |
|
老妈心中有雄鹰,奈何家人觉悟低。编导是瑞典人吧英语台词写得很外国腔有点影响剧情深度。PS 尼古拉一直这么帅.... |
|
还是有些力度不够,虽然镜头很美,但是某些地方设置的仍然比较俗套。比诺什的表现赞,表演浑然天成,为影片加分不少~ |
|
I'm not good at being normal. |
|
开头好 讲家庭的篇幅太长了,烦比诺什 |
|
@上海电影资料馆 |
|
你以为你很了解这个世界,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 |
|
自觉和Rebecca是同一类人,特别有感触,一切值不值得,只有我的良心能告诉我。作为战地记者,Rebecca英勇在于有趟入危险揭露真相的气魄,而她又是怯懦的,在于她根本无法作为一个平凡人去面对家庭,面对生活,她甚至无法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内心的使命感甚至比家人的存在更加重要 |
|
话题有点老,冲突设置不错。 |
|
作为战地摄影师在家庭与工作间的挣扎顺带伦理争议都拍出来了,每一个镜头都处理得精致讲究。问题是这样的影像风格和平稳的节奏真的适合这个题材吗?影片并没有把它应该表达的东西及其挑战性准确地传递给观众。 |
|
3.5 多给半星因为电影还算中规中矩,但也就是中规中矩吧 比男人还坚硬的女人的内心 |
|
家庭与人生、事业的冲突,想不到在国外也有这么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压力 |
|
世界需要这样的摄影师 家庭也需要这样的母亲。 |
|
有些事总要有些人去做|A.Thousand.Times.Good.Night.2013.1080p.BluRay.x264.DTS-WiKi |
|
有的女性被长袍面纱束缚一生,还要充当人体炸弹,有的女性拿起相机做武器,哪怕无力改变但也为了能有多一个人看见她们而记录着。 |
|
质量起伏好大 |
|
需要重新看一次 |
|
【MovieMovie】导演严重的浪漫化了战地记者这一职业 起承转合显得薄弱刻意。随团记者 跟着自杀分子拍照,然后大喊“炸弹”。。。。出了事情 大摇大摆的在人家脸上拍照还认为他们不介意。。。与其说战地记者 不如说满足自我的优越感。为什么非要拍自己不了解的题材呢 两星半 |
|
正常的一部电影而已 |
|
挪威棒棒的。人类的幸福和苦难的根源-逐利而行。无解 |
|
埃里克·普派 Erik Poppe延续了其影像对氛围的营造,音乐的恰到好处烘托。开篇纪实的处理还是非常抓眼球。不过后半部分情节及人物的转折变化处理显得生硬也流于平庸,所幸整体的人文关怀还在。 |
|
战地女摄影师对职业的热望与稳定的家庭生活的冲突。但是展现问题的方式非常乏善可陈,特别是大女儿那条线索,由对母亲职业的好奇到与母亲发生尖锐冲突再到对母亲表示理解,两次转折都莫名其妙以至于这个角色像个多愁善感的小神经病。对战争而言这样的影片只是一声跪地长叹,很遗憾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
|
天啊这么高的分我是不是不给个四星就显得我不够文艺没有逼格啊,会不会被人时候没内涵庸俗啊。好吧,看了豆友的评价真心觉得自己还是太接地气太庸俗了呢。本来已经是心灵鸡汤了还拍得清水挂面的,重口味的我真的吃不饱好吗。不过对于比诺什阿姨演得好,则不能同意更多。 |
|
做这种工作的难免家庭不和谐。名字有问题,不是爱情电影。男主看着很面熟,原来是冰与火里面的king slayer |
|
镜头对抗AK47 一贯的俗套 却无法抵挡茱莉叶毕诺的眼角眉梢 |
|
越活越明白 |
|
一部微微动情的作品,同时不乏紧张。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作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宣传片,尤其在暴力和残杀的衬托下,它一直闪耀或者暗藏着人道主义的情感关怀,这种关怀既关于个人又关于人类。电影的剧本始终处于大小不等的冲突之中,除此之外,朱丽叶·比诺什也贡献了一次优秀的表演。 |
|
每个人来世间都有自己的使命。有的人结婚生子忙碌平生,有的人赏花赏草,看日出日落;瑞贝卡的使命或许就不是儿女情长,而是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剧中的冲突集中在两点,一是瑞贝卡的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二是小孩子多久才应该明白世界残酷的真相。作为专业摄影师,瑞贝卡用悲悯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了两位自杀式袭击者的生前仪式,其中一位是未成年少女:为活着的自己举办葬礼。断壁残垣的喀布尔漫天黄土悲恸哀嚎未绝之时,画面转到了宁静的欧洲乡下。对于瑞贝卡而言,她死过,她活过,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过于深刻,以至于难以适应家庭生活,如同死里逃生的人会看淡看透很多事情一样,家庭冲突在所难免,她和孩子、和老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其次第二个冲突,问了几个朋友,回答是如果条件够,孩子一辈子都不需要了解世界的残酷真相。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