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摩为何东渡?其实人生只有一个目标:简单明了,修得圆满,求得好死。 |
|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是光影切玉刀。不立文字无字幕,实无功德思密达 |
|
冗长、沉闷,叙事极差,说教太多,还很少说到点子上,这又不是佛教纪录片,剧情片拍成这样只能用失败来形容。当然,虽然看的很头大,但多少也表达了一点佛教观念,三星凑合吧。P.S.说《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本片的请闭嘴。 |
|
6/10。水火、昼夜、鸟和牛的丰富象征画面,与烦恼与超脱的主题相符:童僧到池塘玩水,石头打死的鸟和溺水的濒死体验只模糊感受到生死,牛这一核心意象寄托生者对亡者的举念,童僧追丢牛也追丢了探析生死的意义,灯火则指明道路,结尾童僧和牛窥视夜里跳大神和师父火葬,师兄将师父的骨灰洒进池塘(水就是悟道的源泉)喂鱼,然后童僧和师兄相伴踏进白昼朝阳的超脱道路;师兄在回归俗世见了盲母不敢告知身份逃走了,他在枝条盘根错落的树林里与另一个自我对话,低调摄影使面部和轮廓阴沉黯淡,象征性格的分裂:自己如岩石般安稳坐在长歪的枯木,自我却离开树林走向世俗的田野小径,自己站起身那一刻光明驱散阴影照亮了脸,世俗世界的痛苦被揭示是师兄挥之不去的烦恼根源;师兄梦见师父在瀑布净身,童僧把师父圆寂遗落的白鞋里的沙捡干净,人死清白无烦恼。 |
|
历死之无奈,悟生之无常。 |
|
一部禅意浓浓的影片,但对于定力较差的我来说,观看这部影片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影片本身与达摩祖师并无直接关联,而是讲述当下的山中老、青、小三个和尚的日常生活,禅定、尘缘、无邪,他们枯燥的世界形成了超越世间的轮回。影片的摄影并无炫技,却意境超脱,令人赞叹。 |
|
可能受粗糙画质影响,观感略沉闷,但还好影片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达摩为何东渡》是以情境叙理、注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反观《春夏秋冬又一春》,则是满足观众需求和导演表现欲的下里巴人。【此片曾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也是韩影获得的首个国际大奖】 |
|
某些情况下我发觉,只能看豆瓣评分在7-8之间的电影了。 |
|
我终日坐禅念经,心中还是放不下一个人... |
|
【釜山电影节展映】韩影百年历史十部伟大影片展胶片版。虽然是137分钟国际版,但胶片质量极佳。影片如老僧入禅稳如泰山,台词极少节奏沉缓,甚至没有什么戏剧冲突。但我竟然全无困意。迷途归路上的孩童,迷惘不定的青年,以及淡然稳重的老人。三个角色撑起全片。甚至动物都神奇地成为演员的一部分。深山-闹市,古寺-新楼,高僧-小童,修行-尘俗。几组元素的对照在自然淳朴,朴实无华的摄影中无比和谐。由生入死,肉体归尘,返璞归真。看来金基德偷师不少。四星半 |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
7.6;不曾存在的必將永不消逝。修道之徑本無,必亦無止境 |
|
电影本身是禅,观影如参禅,,如果静不下心来或者觉得闷,应该是凡心太多,修行不够吧。 |
|
有一段:小和尚跌入忘川,途经奈河,有牛头牵引至西,见一阿修罗,呵斥远去,便不成佛陀弟子阿难。看不看的懂此片不重要,诗你读不懂但不妨碍被遣词造句的美感吸引。韩影最印证自身是宇宙中心的一部片,自黑哈哈哈哈。寺庙应是《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取景地。 |
|
想用林夕《难念的经》解答基峰的疑问:笑你我枉花光心计,爱竞逐镜花那美丽,怕幸运会转眼远逝,为贪嗔喜恶怒着迷.责你我太贪功恋势,怪大地众生太美丽,悔旧日太执信约誓,为悲欢哀怨妒着迷.舍不得璀灿俗世, 躲不开痴恋的欣慰,找不到色相代替,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翻拍改编了这部吧 |
|
6星 很久没被震过了!如化的镜头连接,无限丰富的镜头组合语言。 |
|
果然比春去春又来好。 |
|
韩国鸭梨重八斤 |
|
这不是一部关于禅的片子,而是它本是就是禅。 |
|
这真是禅,胸有千言却无一成句,就像出门散步回来你能发觉我和晚风有什么关系吗?学院派的镜头,大量的象征,对比和隐喻拈花一笑的感觉杠杠的,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不知从这片拿了多少灵感...第一次自己做中字感觉不错(笑) |
|
鸟鸣水声中,樱花带露浓。树深时见牛,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
|
本片正如水之无形无状却能容纳世间万物一般,千人看出千般样貌,经由主观心境折射、进入视野的绝非停留于视觉层面,正如我们透过那些机锋十足的禅语,并不奢望能看透或读懂其间真意,却仍被那大悲大悯、大彻大悟的庄严所震慑。师弟在日常中初识生死的懵懂,在忘川中窥见生死的边际;师兄自世俗来,不祛世俗心难以踏过心证的门槛,越过临界点后在佛光中与“未来”的自己灵肉相见,终获灵光;师父上终极形态,与万物俱寂灭,与万物同在,且化为万物。 |
|
谈禅不是好佛只以空我天怀。 |
|
#BIFF 今年BIFF看的唯一一部胶片,展现倒影里的秋天和火的时候层次特别丰富。一部关于生与死、肉身与自然的禅电影。 |
|
只有自然及自然的生灵是完美的。人和人的语言智识都是不完美的。美极了。山水诗意。淡淡禅意中还有一丝恐怖的味道。所执着的肉身,到头来只是蛆虫啊……那头牛、那场火、那道瀑布……太灵了。我们活着这一生,是为了学习——放下。 |
|
好“静”的一部电影,适合心如死灰的人看。早说和尚就要白白胖胖的,一眼望去像个淫僧才可爱,看这皮包骨头的老、大和尚,把人家那么小一个娃一个人扔在山里和野兽作伴,那才几岁啊,就放得下心?!!! |
|
4- 韩国宗教题材相关,今春看了林权泽《曼陀罗》,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和裵鏞均这部。影像语言上,金基德的确高人一筹。而论思辨《曼》又高于《东渡》。印象深是人人皆佛的立论,对俗世由贬斥至悦纳的修行。不完美之完美性。 |
|
不如拍个纪录片得了,当头棒喝小子怎还不醒?! |
|
这是我至今见过禅意最深的一部佛教电影,它的禅意就如同片名一样,简单明了,导演花了十年时间把生而为人的道理化为了影像,可是观众却难以悟到,因为求知的过程是极其乏味啊,太容易沉迷于虚妄之中,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我们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
达摩为何东渡? |
|
7.5/10。通过展现山中三个和尚(分别是小孩、青年、老人)的各种日常生活来表达佛家思想。影片运用高水平摄影美术配合舒适的音响、整体缓慢克制的表演/剪辑/叙事节奏、配乐、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等营造了静谧且充满禅意的美感。但作为叙事主导的电影本片剧情太晦涩(或者说非影像知识的门槛太大),不够简单易懂。 |
|
如果说洪常秀现已走向了与电影产业完全绝缘的,彻底实行着罕见的个人作业。那么裴勇均则是韩国电影史上,用这样的方式拍着极端个人化作品的先驱。影片无关讲演问道,而是以极少的语言,丰富的意蕴与卓越的自然诗意之美,通过具有沉思性的禅宗启示,去探寻现代化进程中的国人困境以及关于生与死、灵与肉、表象与真实、丰饶与荒芜等永恒的把握世界的问题答案。2q |
|
7/10 |
|
就,那,样。是那种会被老塔喷惨的假诗电影。 |
|
144mins; |
|
达摩为何东渡?因为苦海轮回。 |
|
渣字幕... |
|
装逼,有必要拍那么长吗,根本没什么内容。是要说佛教浪费生命吗。 |
|
某年秋季的晚上,友邻双足老师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在二环边个屋顶上,大家吃着枣子看完了本片,讲真没看懂,但从树上现摘的枣子真好吃 |
|
只有完全静下心来才能真的看下去。 |
|
快速拉完。我修行不够。 |
|
小和尚是几世修来的天然禅~ |
|
标准的业余级烂片。让人怀疑,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一幅幅图片吗?那个孩子多残忍,杀死一只鸟。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这片子让人看的特别紧张不安。这导演一定在法国还是希腊呆过,类似那里的片子,根本云里雾里,不知道演什么? |
|
区图放的。 |
|
为了给未曾觉悟的人指引,为了实践生命与道的印证。 |
|
可惜无字幕 |
|
名可名,非常名。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
老和尚死了,年轻和尚跑了,小和尚烧了遗物。没有后代,无以为继。僧侣的生活就是慢啊。 |
|
两个半月 终于看完这部不知所云的电影 |
|
太好了。 |
|
上山:“我心未宁,乞师与安。”下山:“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